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精心创设实验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能力
精心创设实验教学环节,首先需要教师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设计,实验层次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同时,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 精心创设教学环节,提高演示实验的技巧和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不仅要做演示实验,而且要重视演示实验的技巧和效果。
1.1将一次实验“分解”为多次“强化”实验
一些实验,按教材要求只需做一次,但如果将实验分解成多次做,通过强化,其实验效果会明显增强。
例如,做分子有引力的演示实验时,按教材要求:把两块纯净的铅块压紧,两块铅就连成一块,在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若将"一个重物"分解成50克和100克的钩码各三、四个。演示时,先将两块纯净的铅压在一起吊在铁架台的铁夹上。再一个一个地加挂50克的钩码,50克的钩码挂完后再加挂100克的钩码。并在每次加挂钩码时都说:“再试加一个”以增强悬念。这样学生的注意随着钩码个数的增加而集中,兴趣也随钩码拉力的增加而高涨,从而对分子有引力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1.2将一个实验“解剖”为多个“铺垫”实验
老师做实验时,学生都喜欢看,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因此,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看“门道”。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看清“门道,可在这个实验的前面演示解剖出的几个“铺垫”实验。
例如,演示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实验。可在此实验前增加解剖出的两个实验:
1.2.1用打气筒对足球打气压下活塞几次,打气后叫学生用手摸打气筒,发现气筒的温度升高了。这时问学生:“气筒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摩擦!”。老师此时不必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再做下面的实验:
1.2.2将打气筒的出气嘴敞开,手握把手将气筒的活塞压下几次〔与①次数相同〕,再叫学生用手摸气筒,并且与实验①比较后分析原因。学生自然会得出:实验①气筒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压缩气体做功。最后再出示压缩气体点火的装置,叫学生先预测实验的结果和现象后再演示。通过前面两个“垫底”实验,学生对“压缩气体点火”才会在惊喜之中,“知其所以然(燃)”。
1.3将一个实验“拓宽”为多个“纠偏”实验
一套实验装置可以演示一种现象。但学生容易片面地认为:用一套装置只能演示出一种现象,或者某种现象的演示只能用这套装置。为了“纠偏” 可将一个实验“拓宽”为多个实验。
例如,在演示斷电自感现象后,为了避免学生得出:只要断电时,灯都会瞬间变亮的结论,可在"断电自感演示器"上拓宽演示:
1.3.1线圈电阻比灯的电阻大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1.3.2线圈电阻跟灯的电阻相等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1.3.2线圈电阻比灯的电阻小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从而得出,只有线圈电阻比灯的电阻小得多时,才有明显的灯瞬间变亮的断电自感现象。当老师对其加以说明后,学生才"眼服心服"并进而知道不用通电自感装置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
1.4将一个实验“加强”为多个“正本”实验
实验时为了使实验的本质充分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将一个实验不断的“加强”,犹如抽丝剥茧,使之不断地接近物理“本质”,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本质所在。
例如《变压器原理》一节中关于=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把示教变压器的副线圈取下,用一根一米多长的多芯绝缘导线与小灯泡组成闭合回路,把它套在闭合铁芯上,发现小灯泡不亮;不断增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匝数,小灯泡逐渐亮起来。学生亲眼看到了变压器的绕制,既增加对匝数比的感性认识,又对“匝数比的变化会引起电压比的变化”这一因果关系有了本质的认识,这样,自然地把科学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
2 精心准备器材,采用不同方法提高分组实验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都进行一下实验,也许这样会造成一些“混乱”,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也许有的不够准确,但只要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的观点,懂得取舍,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分析、综合,这样的实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品质。
如:高一年级学生开展“落体运动加速度的研究”。要求学生二人一组,运用频闪照相研究钢球下落的加速度。学生必须完成以下任务:方案设计(直接测什么?如何测?);装置调试;标尺制作;实地拍摄;照片分析;实验报告。教师提供的帮助:方案设计提示;频闪技术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器材,进行质疑,点拨思维。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扮演的是主角,以实践者、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参与,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实验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精心创设探究实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志趣。
【关键词】教学;能力
精心创设实验教学环节,首先需要教师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设计,实验层次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同时,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 精心创设教学环节,提高演示实验的技巧和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不仅要做演示实验,而且要重视演示实验的技巧和效果。
1.1将一次实验“分解”为多次“强化”实验
一些实验,按教材要求只需做一次,但如果将实验分解成多次做,通过强化,其实验效果会明显增强。
例如,做分子有引力的演示实验时,按教材要求:把两块纯净的铅块压紧,两块铅就连成一块,在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若将"一个重物"分解成50克和100克的钩码各三、四个。演示时,先将两块纯净的铅压在一起吊在铁架台的铁夹上。再一个一个地加挂50克的钩码,50克的钩码挂完后再加挂100克的钩码。并在每次加挂钩码时都说:“再试加一个”以增强悬念。这样学生的注意随着钩码个数的增加而集中,兴趣也随钩码拉力的增加而高涨,从而对分子有引力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1.2将一个实验“解剖”为多个“铺垫”实验
老师做实验时,学生都喜欢看,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因此,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看“门道”。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看清“门道,可在这个实验的前面演示解剖出的几个“铺垫”实验。
例如,演示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实验。可在此实验前增加解剖出的两个实验:
1.2.1用打气筒对足球打气压下活塞几次,打气后叫学生用手摸打气筒,发现气筒的温度升高了。这时问学生:“气筒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摩擦!”。老师此时不必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再做下面的实验:
1.2.2将打气筒的出气嘴敞开,手握把手将气筒的活塞压下几次〔与①次数相同〕,再叫学生用手摸气筒,并且与实验①比较后分析原因。学生自然会得出:实验①气筒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压缩气体做功。最后再出示压缩气体点火的装置,叫学生先预测实验的结果和现象后再演示。通过前面两个“垫底”实验,学生对“压缩气体点火”才会在惊喜之中,“知其所以然(燃)”。
1.3将一个实验“拓宽”为多个“纠偏”实验
一套实验装置可以演示一种现象。但学生容易片面地认为:用一套装置只能演示出一种现象,或者某种现象的演示只能用这套装置。为了“纠偏” 可将一个实验“拓宽”为多个实验。
例如,在演示斷电自感现象后,为了避免学生得出:只要断电时,灯都会瞬间变亮的结论,可在"断电自感演示器"上拓宽演示:
1.3.1线圈电阻比灯的电阻大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1.3.2线圈电阻跟灯的电阻相等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1.3.2线圈电阻比灯的电阻小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从而得出,只有线圈电阻比灯的电阻小得多时,才有明显的灯瞬间变亮的断电自感现象。当老师对其加以说明后,学生才"眼服心服"并进而知道不用通电自感装置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
1.4将一个实验“加强”为多个“正本”实验
实验时为了使实验的本质充分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将一个实验不断的“加强”,犹如抽丝剥茧,使之不断地接近物理“本质”,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本质所在。
例如《变压器原理》一节中关于=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把示教变压器的副线圈取下,用一根一米多长的多芯绝缘导线与小灯泡组成闭合回路,把它套在闭合铁芯上,发现小灯泡不亮;不断增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匝数,小灯泡逐渐亮起来。学生亲眼看到了变压器的绕制,既增加对匝数比的感性认识,又对“匝数比的变化会引起电压比的变化”这一因果关系有了本质的认识,这样,自然地把科学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
2 精心准备器材,采用不同方法提高分组实验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都进行一下实验,也许这样会造成一些“混乱”,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也许有的不够准确,但只要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的观点,懂得取舍,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分析、综合,这样的实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品质。
如:高一年级学生开展“落体运动加速度的研究”。要求学生二人一组,运用频闪照相研究钢球下落的加速度。学生必须完成以下任务:方案设计(直接测什么?如何测?);装置调试;标尺制作;实地拍摄;照片分析;实验报告。教师提供的帮助:方案设计提示;频闪技术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器材,进行质疑,点拨思维。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扮演的是主角,以实践者、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参与,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实验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精心创设探究实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