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状态,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文化。和谐社会是全面的、立体的、多维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文化发展则是社会和谐进步的灵魂。
【关键词】和谐社会 法律文化 公平正义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状态,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文化。这不仅是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实践经历的真实写照。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经济改革的每一项成果和经济发展的每一项成就,都留下了法律的烙印。正如马克思的论述:“立法者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不过是在表述法律,是在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法律与我们改革开放、奔小康的步伐始终是同步的。依法治国、人权保护、公私财产平等保护、罪刑法定、程序公正等一系列法律规定的出台,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轨迹。
古罗马人认为:“有社会就有法律。”法律文化伴随着社会发展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始终。历史发展经验反复证明:法驰,则国衰国弱;法兴,则国强国盛。透过人类文明发展史,在西方文明史中,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古典文明的发展高峰,法律文化的发达是其社会强盛的基础。
和谐社会是全面的、立体的、多维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文化发展则是社会和谐进步的灵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应始终坚持包括法律文化在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与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及民族实际存在的法律历史和法律现实,作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法律文化一旦形成,便以其无形的力量渗透于政治法律生活的一切领域,对国家政治法律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法律文化作为群体性的观念模式和行为模式,深深地渗透到法律生活的方方面面,凝结在法律规范、制度、程序等的设计和运行中,同时也反映在人们的法律行为上。法律文化犹如一条红线把法律运行的各环节(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连结、贯穿起来,使法治成为有生命活力的不断运动的机体。
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必须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辨证统一。
首先要树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价值观。和谐社会,是民主社会,崇尚秩序的社会,也是法治社会。法律的行为规范属性,决定了和谐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司法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际上,法治理念教育属于法律文化建设范畴),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坚持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加大调解力度,扩大和解结案的范围,节约湃讼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公正高效的法律保障。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和谐社会中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法治观。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是以人的权利为本。这个“人”,主要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司法实践经常遇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当事人、刑罚被执行人等等。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要注重维护在法律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权利,尊重人格,保护合法权益。其次,倡导执法人性化。人们常说,法律是无情的,其实,这是片面理解,立法的人是有情的,执法的人也是有情的。司法实践表明,人性化执法可以实现法制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感化人、化解矛盾。
其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为目标,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了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全民普法教育实际上是一场以政府为主导的法律文化传播活动,20余年来普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总体上说,全社会的法律文化水平仍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这与普法教育的艰巨性、长期性有关,也与我国国情、人口素质等因素有关。新时期的酱法工作,要真正体现法治的精髓,重视法治观念、法律价值观的培养。只有以平等为特征的权利观念体现于法律制度之中,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只有当尊重人权、保护人权成为普遍的观念模式和行为趋向,只有当崇尚法律至上,依法治国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和理性的选择,普法工作才是真正取得了实效,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才算真正建立。
同时,法律文化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理念,也需要一种维护和谐的法律制度。
1,法律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蓝图。一个社会首先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然后我们通过实现这些制度,达成人类关于社会的构建目标。法律制度无疑是人类要建设怎样的一个社会的事先的理论模型,一个制度模型。所以,法律文化首先就是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蓝图。
2,法律文化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观念。虽然有成千上万条法律,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三类规范:一是授权性规范、二是义务性规范,三是禁止性规范。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法律的指引,法律授予的权利即享有之,法律规定的义务必旅行之,法律禁止的事项必抑制之。若能如此,人类就不知道要减少多少冲突;人类社会也不知道因此会获得多少的和谐。
3,法律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特征中,并非是并列的,其中民主法治是首要的,基础的,直接决定、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特征。而民主法治建设中,法律文化的发展繁荣完善,又是必要的前提。它决定着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程度。法律素质的高低,法律行为能力的强弱;它还影响着法制氛围的形成,法制机制的完善,法制环境的优化。法律文化通过调整观念中、行为上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构建法治同家,达到社会和谐。
4,法律文化与和谐社会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要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目标,需要采取很多方法,如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法律等多种手段,而法律文化可以说是这几种手段的结合体。它具有文化的底蕴,扎根于道德的土壤,表达了强烈的法律个性,又将三种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净化人们的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优化生存空间,不断消解不利于人的因素,努力提升人的主体地位,达到社会的和谐状态。
5,法律文化与和谐社会是意识与体验的关系。法律文化是人们一利,观念上的定型,而社会的和谐则是人们身心的一种体验;法律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反思后的理论真知,而社会的和谐则是消除异化,积极奋斗的行动成果;法律文化带有规范约束的感觉,而和谐社会则给人一种自尊和幸福的满足。
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友爱是一个道德范畴的东西,但是,诚信友爱的底线在法律。严重的不诚信。严重的不友爱,就是违法,就是犯罪。比如说,民事关系上的违反合同,价格欺诈、以劣充优、以次充好,谁都不讲诚信,就是没有诚信。在刑事上的诈骗犯罪,抽逃注册资本金、虚报注册资本金,都没有诚信在其中,偷税、抗税都是对诚信的否定。而在杀人、抢劫、爆炸、投毒这些刑事犯罪上,没有一个讲友爱,如果讲友爱,就不会有这样的犯罪发生。而法律呢,就是通过它对违法和犯罪的打击,来保证社会的诚信,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了最坚强的道德底线的保护手段。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成员充满活力。那么。整个社会成员婴充满活力,法律就是对每个成员合法权益的保护,对每个成员参加社会文化生活权益的保障;就是对他们科技发明创造的权益的维护;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都需要法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法律也就通过它的这些作用,来为社会的和谐提供最生动的、最富有生机的力量。
从“公平正义”上来讲,公平是社会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更是一个社会内涵的、深刻的文化需要,或者是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反映。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必无和谐。但是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恰恰是法律谋求的最高理想。法律就是要追求人间公正。 人类立于天地之间,与天地的和谐相处,是人类能够顺利发展,人类能够得其所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这个方而,法律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环境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出,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没有法律文化作为基础是绝不可能的。
【关键词】和谐社会 法律文化 公平正义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状态,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文化。这不仅是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实践经历的真实写照。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经济改革的每一项成果和经济发展的每一项成就,都留下了法律的烙印。正如马克思的论述:“立法者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不过是在表述法律,是在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法律与我们改革开放、奔小康的步伐始终是同步的。依法治国、人权保护、公私财产平等保护、罪刑法定、程序公正等一系列法律规定的出台,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轨迹。
古罗马人认为:“有社会就有法律。”法律文化伴随着社会发展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始终。历史发展经验反复证明:法驰,则国衰国弱;法兴,则国强国盛。透过人类文明发展史,在西方文明史中,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古典文明的发展高峰,法律文化的发达是其社会强盛的基础。
和谐社会是全面的、立体的、多维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文化发展则是社会和谐进步的灵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应始终坚持包括法律文化在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与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及民族实际存在的法律历史和法律现实,作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法律文化一旦形成,便以其无形的力量渗透于政治法律生活的一切领域,对国家政治法律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法律文化作为群体性的观念模式和行为模式,深深地渗透到法律生活的方方面面,凝结在法律规范、制度、程序等的设计和运行中,同时也反映在人们的法律行为上。法律文化犹如一条红线把法律运行的各环节(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连结、贯穿起来,使法治成为有生命活力的不断运动的机体。
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必须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辨证统一。
首先要树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价值观。和谐社会,是民主社会,崇尚秩序的社会,也是法治社会。法律的行为规范属性,决定了和谐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司法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际上,法治理念教育属于法律文化建设范畴),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坚持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加大调解力度,扩大和解结案的范围,节约湃讼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公正高效的法律保障。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和谐社会中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法治观。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是以人的权利为本。这个“人”,主要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司法实践经常遇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当事人、刑罚被执行人等等。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要注重维护在法律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权利,尊重人格,保护合法权益。其次,倡导执法人性化。人们常说,法律是无情的,其实,这是片面理解,立法的人是有情的,执法的人也是有情的。司法实践表明,人性化执法可以实现法制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感化人、化解矛盾。
其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为目标,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了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全民普法教育实际上是一场以政府为主导的法律文化传播活动,20余年来普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总体上说,全社会的法律文化水平仍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这与普法教育的艰巨性、长期性有关,也与我国国情、人口素质等因素有关。新时期的酱法工作,要真正体现法治的精髓,重视法治观念、法律价值观的培养。只有以平等为特征的权利观念体现于法律制度之中,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只有当尊重人权、保护人权成为普遍的观念模式和行为趋向,只有当崇尚法律至上,依法治国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和理性的选择,普法工作才是真正取得了实效,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才算真正建立。
同时,法律文化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理念,也需要一种维护和谐的法律制度。
1,法律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蓝图。一个社会首先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然后我们通过实现这些制度,达成人类关于社会的构建目标。法律制度无疑是人类要建设怎样的一个社会的事先的理论模型,一个制度模型。所以,法律文化首先就是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蓝图。
2,法律文化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观念。虽然有成千上万条法律,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三类规范:一是授权性规范、二是义务性规范,三是禁止性规范。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法律的指引,法律授予的权利即享有之,法律规定的义务必旅行之,法律禁止的事项必抑制之。若能如此,人类就不知道要减少多少冲突;人类社会也不知道因此会获得多少的和谐。
3,法律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特征中,并非是并列的,其中民主法治是首要的,基础的,直接决定、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特征。而民主法治建设中,法律文化的发展繁荣完善,又是必要的前提。它决定着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程度。法律素质的高低,法律行为能力的强弱;它还影响着法制氛围的形成,法制机制的完善,法制环境的优化。法律文化通过调整观念中、行为上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构建法治同家,达到社会和谐。
4,法律文化与和谐社会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要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目标,需要采取很多方法,如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法律等多种手段,而法律文化可以说是这几种手段的结合体。它具有文化的底蕴,扎根于道德的土壤,表达了强烈的法律个性,又将三种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净化人们的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优化生存空间,不断消解不利于人的因素,努力提升人的主体地位,达到社会的和谐状态。
5,法律文化与和谐社会是意识与体验的关系。法律文化是人们一利,观念上的定型,而社会的和谐则是人们身心的一种体验;法律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反思后的理论真知,而社会的和谐则是消除异化,积极奋斗的行动成果;法律文化带有规范约束的感觉,而和谐社会则给人一种自尊和幸福的满足。
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友爱是一个道德范畴的东西,但是,诚信友爱的底线在法律。严重的不诚信。严重的不友爱,就是违法,就是犯罪。比如说,民事关系上的违反合同,价格欺诈、以劣充优、以次充好,谁都不讲诚信,就是没有诚信。在刑事上的诈骗犯罪,抽逃注册资本金、虚报注册资本金,都没有诚信在其中,偷税、抗税都是对诚信的否定。而在杀人、抢劫、爆炸、投毒这些刑事犯罪上,没有一个讲友爱,如果讲友爱,就不会有这样的犯罪发生。而法律呢,就是通过它对违法和犯罪的打击,来保证社会的诚信,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了最坚强的道德底线的保护手段。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成员充满活力。那么。整个社会成员婴充满活力,法律就是对每个成员合法权益的保护,对每个成员参加社会文化生活权益的保障;就是对他们科技发明创造的权益的维护;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都需要法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法律也就通过它的这些作用,来为社会的和谐提供最生动的、最富有生机的力量。
从“公平正义”上来讲,公平是社会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更是一个社会内涵的、深刻的文化需要,或者是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反映。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必无和谐。但是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恰恰是法律谋求的最高理想。法律就是要追求人间公正。 人类立于天地之间,与天地的和谐相处,是人类能够顺利发展,人类能够得其所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这个方而,法律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环境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出,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没有法律文化作为基础是绝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