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法律文化建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uishup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状态,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文化。和谐社会是全面的、立体的、多维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文化发展则是社会和谐进步的灵魂。
  【关键词】和谐社会 法律文化 公平正义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状态,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文化。这不仅是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实践经历的真实写照。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经济改革的每一项成果和经济发展的每一项成就,都留下了法律的烙印。正如马克思的论述:“立法者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不过是在表述法律,是在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法律与我们改革开放、奔小康的步伐始终是同步的。依法治国、人权保护、公私财产平等保护、罪刑法定、程序公正等一系列法律规定的出台,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轨迹。
  古罗马人认为:“有社会就有法律。”法律文化伴随着社会发展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始终。历史发展经验反复证明:法驰,则国衰国弱;法兴,则国强国盛。透过人类文明发展史,在西方文明史中,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古典文明的发展高峰,法律文化的发达是其社会强盛的基础。
  和谐社会是全面的、立体的、多维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文化发展则是社会和谐进步的灵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应始终坚持包括法律文化在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与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及民族实际存在的法律历史和法律现实,作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法律文化一旦形成,便以其无形的力量渗透于政治法律生活的一切领域,对国家政治法律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法律文化作为群体性的观念模式和行为模式,深深地渗透到法律生活的方方面面,凝结在法律规范、制度、程序等的设计和运行中,同时也反映在人们的法律行为上。法律文化犹如一条红线把法律运行的各环节(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连结、贯穿起来,使法治成为有生命活力的不断运动的机体。
  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必须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辨证统一。
  首先要树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价值观。和谐社会,是民主社会,崇尚秩序的社会,也是法治社会。法律的行为规范属性,决定了和谐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司法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际上,法治理念教育属于法律文化建设范畴),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坚持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加大调解力度,扩大和解结案的范围,节约湃讼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公正高效的法律保障。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和谐社会中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法治观。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是以人的权利为本。这个“人”,主要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司法实践经常遇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当事人、刑罚被执行人等等。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要注重维护在法律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权利,尊重人格,保护合法权益。其次,倡导执法人性化。人们常说,法律是无情的,其实,这是片面理解,立法的人是有情的,执法的人也是有情的。司法实践表明,人性化执法可以实现法制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感化人、化解矛盾。
  其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为目标,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了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全民普法教育实际上是一场以政府为主导的法律文化传播活动,20余年来普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总体上说,全社会的法律文化水平仍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这与普法教育的艰巨性、长期性有关,也与我国国情、人口素质等因素有关。新时期的酱法工作,要真正体现法治的精髓,重视法治观念、法律价值观的培养。只有以平等为特征的权利观念体现于法律制度之中,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只有当尊重人权、保护人权成为普遍的观念模式和行为趋向,只有当崇尚法律至上,依法治国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和理性的选择,普法工作才是真正取得了实效,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才算真正建立。
  同时,法律文化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理念,也需要一种维护和谐的法律制度。
  1,法律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蓝图。一个社会首先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然后我们通过实现这些制度,达成人类关于社会的构建目标。法律制度无疑是人类要建设怎样的一个社会的事先的理论模型,一个制度模型。所以,法律文化首先就是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蓝图。
  2,法律文化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观念。虽然有成千上万条法律,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三类规范:一是授权性规范、二是义务性规范,三是禁止性规范。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法律的指引,法律授予的权利即享有之,法律规定的义务必旅行之,法律禁止的事项必抑制之。若能如此,人类就不知道要减少多少冲突;人类社会也不知道因此会获得多少的和谐。
  3,法律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特征中,并非是并列的,其中民主法治是首要的,基础的,直接决定、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特征。而民主法治建设中,法律文化的发展繁荣完善,又是必要的前提。它决定着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程度。法律素质的高低,法律行为能力的强弱;它还影响着法制氛围的形成,法制机制的完善,法制环境的优化。法律文化通过调整观念中、行为上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构建法治同家,达到社会和谐。
  4,法律文化与和谐社会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要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目标,需要采取很多方法,如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法律等多种手段,而法律文化可以说是这几种手段的结合体。它具有文化的底蕴,扎根于道德的土壤,表达了强烈的法律个性,又将三种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净化人们的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优化生存空间,不断消解不利于人的因素,努力提升人的主体地位,达到社会的和谐状态。
  5,法律文化与和谐社会是意识与体验的关系。法律文化是人们一利,观念上的定型,而社会的和谐则是人们身心的一种体验;法律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反思后的理论真知,而社会的和谐则是消除异化,积极奋斗的行动成果;法律文化带有规范约束的感觉,而和谐社会则给人一种自尊和幸福的满足。
  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友爱是一个道德范畴的东西,但是,诚信友爱的底线在法律。严重的不诚信。严重的不友爱,就是违法,就是犯罪。比如说,民事关系上的违反合同,价格欺诈、以劣充优、以次充好,谁都不讲诚信,就是没有诚信。在刑事上的诈骗犯罪,抽逃注册资本金、虚报注册资本金,都没有诚信在其中,偷税、抗税都是对诚信的否定。而在杀人、抢劫、爆炸、投毒这些刑事犯罪上,没有一个讲友爱,如果讲友爱,就不会有这样的犯罪发生。而法律呢,就是通过它对违法和犯罪的打击,来保证社会的诚信,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了最坚强的道德底线的保护手段。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成员充满活力。那么。整个社会成员婴充满活力,法律就是对每个成员合法权益的保护,对每个成员参加社会文化生活权益的保障;就是对他们科技发明创造的权益的维护;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都需要法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法律也就通过它的这些作用,来为社会的和谐提供最生动的、最富有生机的力量。
  从“公平正义”上来讲,公平是社会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更是一个社会内涵的、深刻的文化需要,或者是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反映。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必无和谐。但是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恰恰是法律谋求的最高理想。法律就是要追求人间公正。 人类立于天地之间,与天地的和谐相处,是人类能够顺利发展,人类能够得其所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这个方而,法律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环境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出,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没有法律文化作为基础是绝不可能的。
其他文献
【摘要】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的今天,师德修养对新课程理念的推进,对教学的有效性的深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以长远的眼光面向未来,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细致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关键词】师德修养 内在品质修养 外部行为修养 高度统一    教师节前夕,各地各部门又照例在教师当中表彰一批“优秀”、“先进”、“骨干”、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当今电化教育的领先技术,已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它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年来,我在从事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尝试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就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从当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还只是在语文、数学等
一、 教学内容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发展的观点,包括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 关事实,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发展的实质,说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从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 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这
摘要:本文从Visual Basic 6.0数据库体系结构,数据库的类型二个角度探讨了Visual Basic6.0对数据库的支持,阐述了V—isual Basic6.0访问数据库的原则,方法及常用控件及对象。  关键词:VB访问数据库 原则 方法 控件  中图分类号:TP311.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422(2009)04-0118-02
无线电科普教育基地是由大连市无线电管理局依托专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技优势,以“共享无线电资源,创新无线电科技实践活动,激发广大民众对无线电的兴趣”为目标,结合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在全国、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平台功能,投资300万元建设而成。无线电应用宣传体验活动内容包括无线电技术的“昨天、今天、明天”,即无线电发展史、无线电应用状况、无线电未来技术展望。基地位于大连市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课堂教学中永恒不变的原则。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这一原则,也成为了教学中长期研讨的话题。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呢?  一、树立正确的好课观。  传统的评价观评价一堂好课,往往是看老师讲得精不精彩,而要真正在体现“学生主体”的原则,就应该转变观念,看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怎么样。  著名特级教师孙
社会的发展是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说明创新是国家兴旺的关键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精心设计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
全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开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下列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2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今年两会的主题是 ( )  A.改革 B.可持续发展  C.科学发展观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摘要:CAN总线及其上层的CANopen应用协议已经在多种工业控制系统中得到应用。本文介绍CANopen协议的主要内容,并以车辆上装控制系统为例,探讨系统设计的步骤。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只对能够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 学生的习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人赏识,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具有赏识性的评价,是促使他们迈向成功写作的第一步。赏识的核心是:“你不会写,教会你写,你不喜欢写,让你喜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