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深度说理的三大意识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chuanzhi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当前,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在界面设计上,这些平台将点赞功能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而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在功能设计中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
  有人说,设计点赞功能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也有人说,只有点赞功能会掩盖真实的表达,代替深入的交流,反而使我们迷失于自我的世界。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不少于800字。
  二、写作指导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高质量的议论文通常以说理的深度见长。要做到深度说理,则应增强三大意识:不浮于表象,追根溯源的意识;不止于片面,多维分析的意识;不流于偏激,理性表达的意识。
  (一)不浮于表象,增强追根溯源的意识
  本则作文材料呈现了一个社会热点:“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作文时必须以此现象作为议论说理的起点,但要想深度说理,则不可浮于表象,必须增强追根溯源的意识,追问这一热点背后的心理根源,甚至社会根源。
  比如支持“点赞派”,我们还需要分析出点赞背后的心理根源是出于欣赏、赞同与鼓励;点赞好比竖大拇指一样在表达赞许,亦像握手和鼓掌一样在传递温暖,是以一种简洁直观的方式在表达某种社会共识,表明价值观的契合和情感的共鸣;点赞也是一次网络空间里简单而愉快的相逢,是一次超越时空的抱团取暖;不约而同的点赞,则意味着心有戚戚的认可,更意味着携手同心的默契;点赞的流行,实质上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在不断积聚。
  比如反对“点赞派”,在漫天飞舞的点赞图标中,海量点赞本质上已固化为一种习惯性动作,“点赞”功能退化成了“已读”功能;点赞不再是发自内心的赞许,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情面上的认可,或是礼节上的表态,甚至是源于盲目的从众心态;泡沫化的点赞已将点赞沦为了一种廉价的社交工具,沦为了巩固世俗人情的工具,沦为了奉承与迎合的工具。
  (二)不止于片面,增强多维分析的意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真正有深度的言说一定得以全面的分析判断为前提,无论是支持“点赞派”,还是反对“点赞派”,都需要多维度地分析出其中的价值或者危害。
  比如支持“点赞派”,可从社交媒体平台角度分析,其价值在于提供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以便捷形象的图标表达一种关注与认可。从点赞者的角度,可以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有利于拓展社交的空间。从被赞者的角度,点赞契合了人性渴求获得关注、认同、赞美、归属的需要,让人在被赞美、被鼓励中获得不断前行奋进的力量。亦可从社会舆论氛围的角度谈,在网络负面信息泛滥的当下,点赞无异于一股清新的暖流,有利于同频共振,有利于齐心协力,有利于营造良性互动的和谐氛围,进而消解社会戾气,让语言暴力少一点,让善意传递多一点。
  比如反对“点赞派”,可从社交媒体平台强化“点赞”功能的角度分析,在界面设计上,这些平台将点赞功能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而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在功能设计中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须知每一种情绪都有被表达的权利,不该被设阻,正常的人应有喜怒哀乐惧各种情绪,漠视负面情绪无异于掩耳盗铃,是一种于事无补的鸵鸟心态,甚至让交往沦为虚情假意的点赞之交。从点赞者的角度,点赞功能简化了交流的信息,降低了表达的难度,缺少了情感表达的具体性,也失去了深入交流的可能,长期止步于点赞交流,会掩盖真实的表达,会造成判断上的麻木,甚至导致思维的钝化,表达能力的弱化,乃至在长期的附和中沦为失语者,在长时间单一的虚假表达中迷失于自我的世界。从被赞者的角度,一直沉溺于点赞泡沫中,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导致盲目乐观,自得自足,不利于自身的修正与提升。亦可从社会的角度分析,点赞不能成为社会丑恶的遮羞布,当社会声音趋同,另一种戾气就会潜滋暗长,会在以讹传讹中误导大众,只有多种声音交汇,才能拓宽眼界,只有多种情绪碰撞,才能激发更丰富的思想。
  (三)不流于偏激,增强理性表达的意识
  一个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们可以批判,也需要有敢于批判的勇气,但应注意语言的分寸和表达的客观,不能流于情绪宣泄的偏激、愤青式的偏执。应增强理性表達的意识,即使面对批驳的对象,也应做到尊重材料,尊重事实,尊重常识和公理。
  首先应尊重材料,抓准核心矛盾点,即社交媒体平台强化点赞功能,你是支持“点赞派”,还是反对“点赞派”?有考生则罔顾材料,在作文中痛斥“网络交流”的弊端,力挺“面对面交流”的好处。还有考生反对“点赞派”,并以“表达真实感受,拒绝点赞交流”作为标题,使表达流于偏激,若将“拒绝点赞交流”改为“拒绝盲目点赞”则会理性很多。
  在议论说理时,若能增强理性表达的意识,则能大大提升作文的思维含量,比如一篇《不必将“点赞”视为恶魔》的作文片段:“点赞”确实很难揭示真相,不过,我们也大可不必谈“赞”色变,将其视为导致我们“迷失自我”的恶魔。“点赞”本身只是一种“到此一游”式的招呼,或者说是一种人气热度的标志,极少有网友通过点赞数来判断事件的真假。而且在社交平台上,我们更需要的是来自朋友的嘘寒问暖和调侃打趣,需要的是快乐时能陪你笑,悲伤时能给你安慰的社交人情,很多时候,我们赞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人,我们传递的不是一个“判断”,而是一份“人情”,过多的真实与理性反而会降低朋友圈的温度。我们固然需要“理性”来追寻真相,但也应对这份社交圈中的“感性”予以理解与包容。“点赞”凝聚的是“热度”和“人情”,这恰恰很好地完成了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职能,我们大可不必对其求全责备,在其身上捆绑过多的附属品。”   文段不是盲目偏激地打情感牌,不是人云亦云、罔顾其弊端地一味鼓吹“点赞”如何传递了温暖和正能量,而是先适度地承认点赞的不足,然后再充分论证“点赞”凝聚的“热度”和“人情”即很好地完成了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职能,并辩证地分析出我们固然需要“理性”来追寻真相,但也应对这份社交圈中的“感性”予以理解和包容。正是因为文段表达的客观与理性,才让说理的深度得以充分地彰显。
  三、下水作文
  理性点赞,真实发声
  朱华华
  ①村上春树曾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片树林,迷失的人在其中迷失,重逢的人会再次相逢。”如今的社交媒体平台就像是这样的一片树林,重逢的人在一致的点赞声中再次相逢,亦在一致的点赞声中迷失了自我。而唯有理性地点赞、真实地发声,才能在良性互动中深入交流,找回自我,进而提升自我。
  ②当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充溢着正能量满满的“点赞”之声时,于被赞者而言,也许能在被点赞中得到鼓励,但是,倘若只有赞赏,人往往容易自得自足,丧失前进的方向与动力,这既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不利于自己的提升,也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俗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所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当溢美之词源源不断地拥向齐王的时候,则“王之蔽甚矣”。由此观之,在一片虚幻而廉价的点赞泡沫中,被赞者常常被蒙蔽得很深很深却毫不自知。
  ③“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如是说。于被评论者,不拒绝异见,甚至乐于悦纳异己,这是一种胸怀,一种气魄。
  ④于点赞者而言,设计点赞功能并将其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这似乎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或许能方便我们拓展社交空间,亦或许能有利于我们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不过,这种点赞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情面;或是源于盲目的从众心态。这是一种几乎纯粹依赖于面子、手指、键盘进行的点赞,这种点赞与头脑、观念、见地无关,与客观地分析、理性地判断无关。这样的思维与行为貌似于己无损,但是长此以往,当我们习惯于不假思索地齐声喝彩,甚至依赖于复制粘贴式的点赞,当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我们个人的思维方式只会越来越固化,个人的思考能力也必将越来越钝化,个人的表达意识更是会越来越弱化。等到我们真实的情绪无从表达,进而不知如何表达自己个性的声音,内心的世界被逐渐尘封,真实的自我也在逐渐遁去,我们还敢说,盲目点赞于己无损吗?
  ⑤龙应台曾掷地有声地呐喊:“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于评论者而言,看见不对敢于直言不讳,拥有异见勇于针锋相对,这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更是一种坦荡与真诚。
  ⑥推而广之,对于整个社交媒体平台来说,只有一味的点赞声,只有盲目的叫好声,这既不利于真实的表达,更不利于深入的交流。在一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虚假的和谐中,每个人都当起了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在漫天的点赞中自我陶醉,在同声的叫好中相互麻痹,于个人的能力毫无增益,于事情的改善毫无补益,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问题不会自行解决,甚至因為得不到及时的疗治,小疾就有可能演变成痼疾,痼疾则有可能病变成毒瘤。
  ⑦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多元互动才有利于我们营造一个真实的、理性的、日趋成熟的交流平台。该点赞的时候,不吝赞词;该质疑的时候,理性地亮出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就像是木桶里的鲶鱼,它也许搅扰了沙丁鱼的生存环境,但它更激活了沙丁鱼的求生能力。若没有魏徵的进谏,何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若没有邹忌的巧谏,何来齐国的“战胜于朝廷”?所以我们不仅需要点赞声,我们更需要鲁迅投枪匕首般的呐喊之声,需要梁漱溟与毛泽东叫板的倔强之声,需要方舟子学术打假的怒斥之声,需要柴静揭示雾霾的肺腑之声……这些理性而真实的声音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真正的正能量。
  ⑧罗素:“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唯有理性点赞、真实发声,才能迎来良性互动的社交平台,也才能迎来社会清明,乾坤朗朗!
  责任编辑 廖宇红
其他文献
这是上海女孩袁董明的泣诉。她知性漂亮,精通四国语言,是一家豪华酒店高管,也是一个典型剩女。不是她不想嫁,而是抗拒纸醉金迷的世界,渴望找到一份真爱。可她一次又一次输了。2014年初她邂逅了貌似平实的台湾男子詹正豪。詹正豪走近她、温暖她,赢得了她的爱情。可当她满血复活、憧憬平凡的幸福之时,詹正豪忽然扔下怀孕多月的她人间蒸发了!  她多方寻找,也猜到自己又坠入了一场感情骗局中。如今她已生下女儿,却因非婚
父亲猝死,  一次扑朔迷离的抢救  2008年9月23日早上9点,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医学院念医学博士的刘仁敏刚走进实验室,接到大姨的国际长途电话:“敏啊,你快回来吧,早上你爸不舒服,没抢救过来……”刘仁敏以为听错了,父亲年仅60岁,是河南省一家著名大医院的副主任医师,热衷体育锻炼,身体也没什么毛病。几秒钟后,刘仁敏听到了母亲张益菊声嘶力竭的哭声,她的身体晃了晃,手机“咚”地掉在地上。  刘仁敏疯
代孕作为新兴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极易引发社会伦理问题。为此,我国政府严令禁止非法代孕行为,可仍有不少夫妇铤而走险,丝毫不顾可能引发的尴尬后果。2015年3月底,上海闵行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全国首例因非法代孕而引发的抚养权纠纷案件——  2014年2月5日,农历大年初六。整个大上海都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中午,程治国和杨春芝老两口在家中接到儿媳张婧的电话,说他们的儿子程海洋肚子疼得厉害。他们当即催夫妇
【金题体悟】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
两年前,福建女子杨丽在蜜月旅行中遭遇车祸。危急关头,她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救了丈夫朱谦。事后,朱谦只受了轻伤,而杨丽不仅因脊椎受伤导致终身瘫痪,还失去了生育孩子的权利。  在朱谦的细心呵护下,杨丽渐渐走出人生阴霾。然而,让杨丽没有想到的是,2015年4月,她曾用生命相救的丈夫却坚持要离婚。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面对坚决离婚的丈夫,杨丽又该何去何从?  本文根据杨丽的讲述整理而成……蜜月旅行遭遇车祸,幸
2013年11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发生一起命案,30岁的赵云发在家中杀死了岳母高洁。其实,53岁的高洁是一家企业老总,她并非赵云发真正的岳母,而是其妻子刘慧琪的前任婆婆,赵云发当初以上门女婿的身份与刘慧琪结婚,并待高洁如亲生母亲。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美好不再,让这个被人称道的上门女婿,最终拔刀相向“岳母”呢?灾难来袭婆媳相依,好男人上门重组新家庭  198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刘慧琪,是家中
文言文,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语言能力的基础。因此,文言文的考查向来受到高考语文命题的重视。2019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试卷的文言文命题,题型相对稳定,坚持近年来三客观、一主观的题型格局,没有变化。主要考查断句、词语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翻译等核心考点。  根据2019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2020年高考文言文的備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用教材,强化文言基础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1
[阅读提示] 对于老人来说,晚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抱上孙子。而对于广州奶奶郭春丽来说,抱孙子是最痛苦的事情,因为她的晚年被四个孙子彻底套牢……  2013年清明节后的一天晚上,广州一对老夫妇张瑞年、郭春丽正兴奋地商量五一旅游计划。夫妻俩对晚年环游世界之旅计划好几年了,却一直没有成行。经过反复比较,两人决定第一站先去日本,正好有一个老年团在做活动,两人当即报名参加。  第二天上午,老两口前往广州百货
“咚咚咚。”2013年9月的一天,江西省余江县潢溪镇倪锡英家的门被敲响了。倪锡英打开门,不禁被眼前一个形色憔悴、一瘸一拐的中年男人惊呆了!  “是我——剑锋!”对方嗫嚅着。难道真是在非典中已“死去”10年的丈夫?倪锡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10年来,他杳无音讯,带给自己和两个孩子数不尽的苦难。绝望中,她结识了鹰潭的冯永生,他不仅对她好,对她的儿女也视如己出,还帮她还清了外债,建起一栋3层小楼。
记 者:2013年高考在政策上、专业设置上,以及招考条件方面,有哪些变化?如何体现稳中有变的思想?  杨开乔:2013年,广东省高考在考试科目、投档方式等方面都延续了往年的做法,保持高考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在保持普通高考考试形式和招生方式基本稳定的同时,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以深化制度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