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入手,多角度寻找顶岗实习问题的原因,对今后改善学生顶岗实习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问题;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S0-0121-02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对其就业及综合能力养成越来越重要,甚至顶岗实习的效果已成为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顶岗实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由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过程,学生要经历诸多变化,涉及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复杂融合过程等,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近几年的高职教育改革已把学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列为重点。虽然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环节上进展并不顺利,甚至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成为世界产业链转移的首选行业,企业需要大量既懂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操作技能的员工。因此,企业需要介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的人才,这种需求催生了中国近10年来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为了充分满足这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很多中职学校纷纷升格为高职院校,甚至高职院校总数及招生总数也超过了普通高等院校。高职教育的这种发展趋势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非常需要处于产业链低端的职业人才,这就决定了我国短期内高等教育的重心会向高职教育倾斜。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以为企业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为目标。这类人才既要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企业生产操作技能。因此,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决定了其必须以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系构建。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来看,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实训教学,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训室,在校外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近几年,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已成为大趋势,很多高职院校将大三学生送往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活动,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顶岗实习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需要、尽快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合格员工的心理转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顶岗实习不同于学校内部的实训活动。校内实训仅能训练学生的部分技能,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无法锻炼学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往往是在学校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毕业后却难以顺利就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近年来加大了顶岗实习力度,希望通过毕业班学生的顶岗实习来使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员工身份的转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顶岗实习遇到了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下面以笔者参与的顶岗实习活动来分析。所在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均为汽车零配件物流企业,学生实习期限为3~6个月。学生是企业从200多应聘学生中通过面试挑选出来的,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正式的顶岗实习合同,并制定了完整的实习计划。企业为学生承担用工的意外保险,培训期薪水每月700元,正式顶岗后与企业员工同等待遇。
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一般都要面临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
兴奋期刚进入企业,学生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特别想在生产一线工作。学生在培训期间,可能会用在学校学习的理论来审视企业的管理,会发现企业有很多问题,学生会向企业提出各种建议。一段时间后,很多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学生此时也渐渐失去新鲜感,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的迷茫期。
迷茫期在这一阶段,学生会觉得企业的生产纪律严格,整天工作,远没有学校生活那样丰富多彩。另外,很多企业远离市区,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学生感觉一辈子这样生活与工作非常可怕。再加上学生自我感觉企业并不重视他们,于是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迷茫感。
抱怨期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并不能站在企业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学生会对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提出异议,其中有些是对的,但大部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另外,学生也会对生活待遇、薪酬待遇不满,抱怨的情绪越来越严重。
从学生的以上心理变化可以看出,学生自身在心理上、知识结构上、适应社会能力上都存在问题。从心理上说,这一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中以孩子为中心的家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优越感,顶岗实习中缺乏员工意识,始终把自己当学生看。他们对企业管理制度不能认同,纪律松散而任性,表现在工作上是怕苦怕累,怕被管束,这一点与企业的要求相去甚远,也是学生与企业价值观冲突的焦点所在。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多,但实践太少,更缺少人文、社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造成学生做事眼高手低。从适应社会能力上看,从学校到企业使得原有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95%以上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尽管企业对实习生都很照顾,但仍难以达到学生的要求,其结果便是学生对企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多次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提前结束实习。
(二)企业方面
笔者所在专业的学生实习企业均为专业化的汽车零配件配送物流企业。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多数为仓储配送,少数到汽车制造厂做客户服务。企业对学生进行一个月左右的专业培训,后两个月上岗工作。
从顶岗实习的效果和与企业沟通的情况来看,企业普遍对学生顶岗实习持否定态度,一般企业最多与学校合作1~2期就会终止合作。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接收顶岗实习生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基本都处于快速发展期,急需各类人才,之所以愿意接受大学生顶岗实习,主要目标是想使学生实习期满后加盟企业。企业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训学生,但实习期满后愿意与企业签约的学生仅占10%~20%。这种企业希望长期用人的愿望与学生想到企业短期实践锻炼获取工作经验的想法是有很大分歧的。从企业经营层面看,企业不希望员工变动太频繁。如果顶岗实习学生每过3~6个月就换人,那么企业就纯粹变成了培训基地,不仅自己要为学生付出很多,还会造成生产经营的波动。另外,实习学生的散漫习惯也会对企业原有员工的心理造成冲击,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很多企业尽管很需要人才,但对接收顶岗实习学生还是非常谨慎的。
(三)学校方面
在顶岗实习活动中,学校也投入较多。由于顶岗实习不属于正常的教学活动,实习产生的很多费用不能正常报销,使得具体参与的教师、部门都面临很多困难,这就导致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不能持之以恒,结果使校企合作不能长期进行。
可以说,高职院校对输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是非常迫切的。但学校好不容易联系上企业,送1~2批实习学生后就与企业结束合作,是十分可惜的。究其原因,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就业导向与个人定位引导太少,导致学生不能端正态度,正视现实生活,也错误地高估自己。很多学生仍然一味追求企业条件,薪酬待遇,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能力能为企业做多少贡献的问题。这种就业观念使学生很难在一家企业实习和工作较长时间。
(四)社会及政府方面
在20世纪90年代前,毕业班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非常容易,但现在由于种种经济利益因素,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实习,要接收的话,学校通常要向企业交很多实习费,而很多企业即使收了实习费,也不愿意认真培训学生。
在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都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政府可根据企业接受实习学生多少减免企业税收。因此,他们的高职教育非常发达,其原因就在于高职教学过程与企业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对改进学生顶岗实习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数量众多,高职教育要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需要学校充分与企业合作,搞好教学体系的工学结合,以工作岗位特征构建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的大学生,就必须加强顶岗实习环节,这需要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教育
目前,学生的就业观念与企业要求相去甚远。很多学生在实习前从未接触过企业,在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一直比较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感,缺少纪律约束,更缺少团队合作意识。这类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环境。有些高职院校在平时教学中从不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也很少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甚至有些学校还夸大就业岗位的福利、薪酬,给学生造成就业容易的假象。学校应从专业教师的授课开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吃苦耐劳,服从纪律,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有用之人。学校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假期多安排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
(二)用人企业应树立长远的人才观,营造能吸引学生的氛围
企业愿意接受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说明企业是需要人才的,企业也希望通过顶岗实习选拔一批未来对企业有用的人才。但是,留人需留心,企业在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中,在不违反企业员工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当宽松的氛围。要考虑到学生毕竟是学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要善于引导他们逐步接受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工作上给他们提供可发挥特长的空间,不能把学生完全当成一般劳动力使用,更不能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敷衍了事。
(三)政府应从政策上关心支持顶岗实习活动
政府应将顶岗实习纳入高职教育长远发展战略来考虑。在这方面可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企业接收大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税收减免鼓励政策。如德国的高职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这与德国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
总之,高职教育的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学校、企业、政府都来关心,将这项活动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远战略来抓。只有抓好了工学结合环节,我国的高职教育才能真正驶入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祥云.对价值观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的再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2]戴裕崴.我院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3]冯美宇,温媛媛.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J].中国建设教育,2006,(6).
作者简介:
郭智忠(1957—),男,陕西汉中人,硕士,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问题;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S0-0121-02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对其就业及综合能力养成越来越重要,甚至顶岗实习的效果已成为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顶岗实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由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过程,学生要经历诸多变化,涉及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复杂融合过程等,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近几年的高职教育改革已把学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列为重点。虽然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环节上进展并不顺利,甚至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成为世界产业链转移的首选行业,企业需要大量既懂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操作技能的员工。因此,企业需要介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的人才,这种需求催生了中国近10年来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为了充分满足这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很多中职学校纷纷升格为高职院校,甚至高职院校总数及招生总数也超过了普通高等院校。高职教育的这种发展趋势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非常需要处于产业链低端的职业人才,这就决定了我国短期内高等教育的重心会向高职教育倾斜。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以为企业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为目标。这类人才既要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企业生产操作技能。因此,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决定了其必须以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系构建。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来看,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实训教学,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训室,在校外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近几年,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已成为大趋势,很多高职院校将大三学生送往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活动,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顶岗实习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需要、尽快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合格员工的心理转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顶岗实习不同于学校内部的实训活动。校内实训仅能训练学生的部分技能,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无法锻炼学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往往是在学校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毕业后却难以顺利就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近年来加大了顶岗实习力度,希望通过毕业班学生的顶岗实习来使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员工身份的转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顶岗实习遇到了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下面以笔者参与的顶岗实习活动来分析。所在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均为汽车零配件物流企业,学生实习期限为3~6个月。学生是企业从200多应聘学生中通过面试挑选出来的,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正式的顶岗实习合同,并制定了完整的实习计划。企业为学生承担用工的意外保险,培训期薪水每月700元,正式顶岗后与企业员工同等待遇。
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一般都要面临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
兴奋期刚进入企业,学生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特别想在生产一线工作。学生在培训期间,可能会用在学校学习的理论来审视企业的管理,会发现企业有很多问题,学生会向企业提出各种建议。一段时间后,很多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学生此时也渐渐失去新鲜感,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的迷茫期。
迷茫期在这一阶段,学生会觉得企业的生产纪律严格,整天工作,远没有学校生活那样丰富多彩。另外,很多企业远离市区,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学生感觉一辈子这样生活与工作非常可怕。再加上学生自我感觉企业并不重视他们,于是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迷茫感。
抱怨期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并不能站在企业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学生会对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提出异议,其中有些是对的,但大部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另外,学生也会对生活待遇、薪酬待遇不满,抱怨的情绪越来越严重。
从学生的以上心理变化可以看出,学生自身在心理上、知识结构上、适应社会能力上都存在问题。从心理上说,这一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中以孩子为中心的家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优越感,顶岗实习中缺乏员工意识,始终把自己当学生看。他们对企业管理制度不能认同,纪律松散而任性,表现在工作上是怕苦怕累,怕被管束,这一点与企业的要求相去甚远,也是学生与企业价值观冲突的焦点所在。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多,但实践太少,更缺少人文、社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造成学生做事眼高手低。从适应社会能力上看,从学校到企业使得原有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95%以上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尽管企业对实习生都很照顾,但仍难以达到学生的要求,其结果便是学生对企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多次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提前结束实习。
(二)企业方面
笔者所在专业的学生实习企业均为专业化的汽车零配件配送物流企业。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多数为仓储配送,少数到汽车制造厂做客户服务。企业对学生进行一个月左右的专业培训,后两个月上岗工作。
从顶岗实习的效果和与企业沟通的情况来看,企业普遍对学生顶岗实习持否定态度,一般企业最多与学校合作1~2期就会终止合作。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接收顶岗实习生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基本都处于快速发展期,急需各类人才,之所以愿意接受大学生顶岗实习,主要目标是想使学生实习期满后加盟企业。企业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训学生,但实习期满后愿意与企业签约的学生仅占10%~20%。这种企业希望长期用人的愿望与学生想到企业短期实践锻炼获取工作经验的想法是有很大分歧的。从企业经营层面看,企业不希望员工变动太频繁。如果顶岗实习学生每过3~6个月就换人,那么企业就纯粹变成了培训基地,不仅自己要为学生付出很多,还会造成生产经营的波动。另外,实习学生的散漫习惯也会对企业原有员工的心理造成冲击,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很多企业尽管很需要人才,但对接收顶岗实习学生还是非常谨慎的。
(三)学校方面
在顶岗实习活动中,学校也投入较多。由于顶岗实习不属于正常的教学活动,实习产生的很多费用不能正常报销,使得具体参与的教师、部门都面临很多困难,这就导致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不能持之以恒,结果使校企合作不能长期进行。
可以说,高职院校对输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是非常迫切的。但学校好不容易联系上企业,送1~2批实习学生后就与企业结束合作,是十分可惜的。究其原因,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就业导向与个人定位引导太少,导致学生不能端正态度,正视现实生活,也错误地高估自己。很多学生仍然一味追求企业条件,薪酬待遇,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能力能为企业做多少贡献的问题。这种就业观念使学生很难在一家企业实习和工作较长时间。
(四)社会及政府方面
在20世纪90年代前,毕业班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非常容易,但现在由于种种经济利益因素,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实习,要接收的话,学校通常要向企业交很多实习费,而很多企业即使收了实习费,也不愿意认真培训学生。
在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都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政府可根据企业接受实习学生多少减免企业税收。因此,他们的高职教育非常发达,其原因就在于高职教学过程与企业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对改进学生顶岗实习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数量众多,高职教育要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需要学校充分与企业合作,搞好教学体系的工学结合,以工作岗位特征构建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的大学生,就必须加强顶岗实习环节,这需要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教育
目前,学生的就业观念与企业要求相去甚远。很多学生在实习前从未接触过企业,在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一直比较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感,缺少纪律约束,更缺少团队合作意识。这类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环境。有些高职院校在平时教学中从不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也很少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甚至有些学校还夸大就业岗位的福利、薪酬,给学生造成就业容易的假象。学校应从专业教师的授课开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吃苦耐劳,服从纪律,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有用之人。学校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假期多安排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
(二)用人企业应树立长远的人才观,营造能吸引学生的氛围
企业愿意接受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说明企业是需要人才的,企业也希望通过顶岗实习选拔一批未来对企业有用的人才。但是,留人需留心,企业在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中,在不违反企业员工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当宽松的氛围。要考虑到学生毕竟是学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要善于引导他们逐步接受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工作上给他们提供可发挥特长的空间,不能把学生完全当成一般劳动力使用,更不能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敷衍了事。
(三)政府应从政策上关心支持顶岗实习活动
政府应将顶岗实习纳入高职教育长远发展战略来考虑。在这方面可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企业接收大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税收减免鼓励政策。如德国的高职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这与德国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
总之,高职教育的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学校、企业、政府都来关心,将这项活动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远战略来抓。只有抓好了工学结合环节,我国的高职教育才能真正驶入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祥云.对价值观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的再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2]戴裕崴.我院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3]冯美宇,温媛媛.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J].中国建设教育,2006,(6).
作者简介:
郭智忠(1957—),男,陕西汉中人,硕士,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