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高校党建重要的时代命题和党员队伍培养的现实需求。本文分析了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价值,厘清了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党员培养中的现实困境,从制度设计、平台建设、品牌建设和教育培训四个维度,建构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化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志愿服务 功能 路径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和先进代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提出,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学生党员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学生党员服务同学、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方式,注重教育寓于服务,服务体现教育。因此,挖掘志愿服务的重要功能,拓展志愿服务的平台载体,丰富志愿服务的具体抓手,做强做大做深做实志愿服务,强化和服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是高校党建重要的时代命题和党员队伍培养的现实需求。
一、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价值
志愿服务的一般通用定义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共产党员的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载体,是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更高标准的志愿服务。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是党员志愿服务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复合体,主要是指高校在都学生党员服务同学、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具体活动。志愿服务具有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首要的价值就是教育功能。
首先,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理想信念,是社会个体对未来社会和生活有目的有依据的向往和追求。共产党员的正确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追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对每一位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党员缺乏社会实践,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巨大社会变迁和历史曲折缺乏深刻的了解,对当代党情、国情、民情和世情缺乏全面认识,从而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理解。只有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党员,使他们在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更多、更贴近党的伟大事业,从而真切地体验和理解党的“二个百年目标”“三个自信”“四个全面”等系列问题,提高政治判断力,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其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锻炼党性修养的关键举措。党性锻炼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立场、世界观的过程,实践是党性修养锻炼的根本途径。习近平同志曾在给华中农业大学等等高校志愿者回信中,指出当代青年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要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大学生党员们需要在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砥砺品质、陶冶情操。将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志愿服务中学习、体验和培育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第三,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培养宗旨意识的有效抓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党员服务意识、宗旨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能达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是对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具体要求。大学生党员虽然还在学习中,没有社会经济社会生产一线的专职岗位。因此,利用学习之余、利用寒暑假期等时间为同学、为群众、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党员宗旨意识培养的有效抓手。
第四,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践行模范争先的基础平台。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的先锋模范。这种先锋模范性,不仅体现在专业学习上的引领示范,更体现在坚定政治信仰和为人民群众服务方面。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中亮身份、见行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示范作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成为广大师生和群众认可的先进代表,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当好大学生中党的代言者、宣传者和示范者。在志愿服务中,一方面激励了参与主体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凝聚和影响了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投身为人民服务、投身为祖国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党员培养中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服务我我国得到蓬勃发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援、海外服务、对外交流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青年志愿服务的主观意识、组织发展、项目建设等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大学生的先进代表,在整个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进行考量对比,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还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首先,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上层设计不够。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生党建方面的主要精力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育和党员组织发展方面,将发展党员置于教育党员、培育党员之上。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三重三轻”,即:重发展,轻培养;重数字,轻过程;重考核,轻指导。由于学生党员主要集中在三年级、四年级等高年级阶段,对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特别是富有实践价值的志愿服务重视不够、设计不够,直接导致基层党支部放松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这项重要工作。
其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滞后。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逆向低龄化,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在活动组织上呈现团重党轻趋势,共青团对团员青年的志愿服务活动红红火火;而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活动则显得冷冷清清。即使组织开展了一些党员志愿服务,也存在囿于校园之内,不能深入社会;以临时性为多,缺乏常态性;以形式化维多,缺乏实质性内容。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滞后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 第三,大学生党员个体主观参与意识不足。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党员入党后参与党组织活动的主观意识与自觉性与入党前的积极靠拢有很大差别。有的主观上比较散漫,有的则以精力沉浸在考研或者要准备就业为由,不参加或者敷衍党支部组织的有关教育活动,将自己的言行和学习生活置于普通学生一般。这种窘况的发生,一方面是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引导不够,使学生党员思想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观意愿和行为意识与党员应有要求出现较大偏离,任由这种“有组织无纪律”“有名无实”的消极现象发展,将贻害党员个人和党组织。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具体路径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落到实际,必须分解到可操作、可实践的具体路径中,建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制度设计、平台建设、品牌建设和教育培训是长效机制的四个重要维度。
(一)加强制度设计,健全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科学的上层设计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党组织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党组织要在有关宏观政策指导中对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做出安排;高校党组织要对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做出具体的制度性设计,纳入到党建总体规划、总体计划中,列入到党建工作的具体考核中。要建立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动员制度、组织制度、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融入到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举措与重要任务一以贯之地予以推动落实。坚持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学生党员的党性评价、综合评价,作为大学生党员参加学校各类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活动阵地,夯实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实践平台
当前不少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流于形式,给人“走过场”的消极印象,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活动阵地缺乏。高校党组织要把流动性志愿服务与常态化志愿服务,校内志愿服务与社会志愿服务,集中性志愿服务与分散化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组织、共青团的资源整合起来,把校友资源、社会资源整合起来,搭建和拓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实践平台。
(三)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品牌特色
志愿服务的输出内容必须要紧密联系实际,符合服务目的地、服务对象的现实需要。同时,要突出高等学校、青年大学生的高知特点。坚持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化,避免零碎、杂乱。以专业特长为纽带,创建计算机信息技术、师范教育、外语、电气维修、村镇规划、环境治理、宣传美化、社会管理等不同领域方向的志愿服务基地,给相关专业学生党员在基地提供相应志愿服务、锻炼自身专业技能创造良好环境。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不同高校、不同院系(专业)从自身优势资源出发,建立能够长久接力延续、群众切实收益欢迎的项目,培育成精品项目。
(四)重视教育培训,完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经费保障
加强教育培训,提供学生党员素质,是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任务之一。培训贯穿在整个志愿服务中,是连续性、动态化的教育。一般包括思想培训,加强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技能培训,帮助党员志愿者掌握有关工作方法与技巧;纪律培训,强化党员志愿服务的规矩认识。通过系列思想指导和技能训练,将提高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要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资金保障机制。在优化学校党组织经费支持的同时,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上的资金支持力度,挖掘和整合更多社会支持资源,为党员志愿服务提供稳定和充足的经费,给大学生党员提供相应的交通、通讯、用餐等生活补助。
总之,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党员锻炼党性修养的关键举措、大学生党员培养服务意识的有效抓手和大学生党员践行模范争先的基础平台,党的有关部门和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体系,以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强化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同时,要加强大学党员志愿服务的后续服务,建立大学生党员在校志愿服务与毕业后志愿服务的无缝对接。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党组织加强协同,在“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社区格格”以及其他城乡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的政策设计上,为大学生党员施展才华、锻炼本领提供舞台,给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拓展出更大天空。
参考文献:
[1]章洁.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
[2]狄涛,薛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与问题:对20名资深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3(10).
[3]兰英,彭林权.试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
[4]黄英锋.党员志愿服务与创先争优[J].中国青年研究,2011(9).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志愿服务 功能 路径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和先进代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提出,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学生党员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学生党员服务同学、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方式,注重教育寓于服务,服务体现教育。因此,挖掘志愿服务的重要功能,拓展志愿服务的平台载体,丰富志愿服务的具体抓手,做强做大做深做实志愿服务,强化和服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是高校党建重要的时代命题和党员队伍培养的现实需求。
一、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党员培养中的价值
志愿服务的一般通用定义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共产党员的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载体,是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更高标准的志愿服务。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是党员志愿服务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复合体,主要是指高校在都学生党员服务同学、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具体活动。志愿服务具有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首要的价值就是教育功能。
首先,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理想信念,是社会个体对未来社会和生活有目的有依据的向往和追求。共产党员的正确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追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对每一位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党员缺乏社会实践,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巨大社会变迁和历史曲折缺乏深刻的了解,对当代党情、国情、民情和世情缺乏全面认识,从而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理解。只有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党员,使他们在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更多、更贴近党的伟大事业,从而真切地体验和理解党的“二个百年目标”“三个自信”“四个全面”等系列问题,提高政治判断力,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其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锻炼党性修养的关键举措。党性锻炼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立场、世界观的过程,实践是党性修养锻炼的根本途径。习近平同志曾在给华中农业大学等等高校志愿者回信中,指出当代青年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要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大学生党员们需要在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砥砺品质、陶冶情操。将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志愿服务中学习、体验和培育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第三,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培养宗旨意识的有效抓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党员服务意识、宗旨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能达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是对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具体要求。大学生党员虽然还在学习中,没有社会经济社会生产一线的专职岗位。因此,利用学习之余、利用寒暑假期等时间为同学、为群众、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党员宗旨意识培养的有效抓手。
第四,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践行模范争先的基础平台。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的先锋模范。这种先锋模范性,不仅体现在专业学习上的引领示范,更体现在坚定政治信仰和为人民群众服务方面。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中亮身份、见行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示范作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成为广大师生和群众认可的先进代表,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当好大学生中党的代言者、宣传者和示范者。在志愿服务中,一方面激励了参与主体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凝聚和影响了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投身为人民服务、投身为祖国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党员培养中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服务我我国得到蓬勃发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援、海外服务、对外交流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青年志愿服务的主观意识、组织发展、项目建设等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大学生的先进代表,在整个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进行考量对比,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还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首先,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上层设计不够。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生党建方面的主要精力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育和党员组织发展方面,将发展党员置于教育党员、培育党员之上。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三重三轻”,即:重发展,轻培养;重数字,轻过程;重考核,轻指导。由于学生党员主要集中在三年级、四年级等高年级阶段,对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特别是富有实践价值的志愿服务重视不够、设计不够,直接导致基层党支部放松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这项重要工作。
其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滞后。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逆向低龄化,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在活动组织上呈现团重党轻趋势,共青团对团员青年的志愿服务活动红红火火;而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活动则显得冷冷清清。即使组织开展了一些党员志愿服务,也存在囿于校园之内,不能深入社会;以临时性为多,缺乏常态性;以形式化维多,缺乏实质性内容。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滞后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 第三,大学生党员个体主观参与意识不足。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党员入党后参与党组织活动的主观意识与自觉性与入党前的积极靠拢有很大差别。有的主观上比较散漫,有的则以精力沉浸在考研或者要准备就业为由,不参加或者敷衍党支部组织的有关教育活动,将自己的言行和学习生活置于普通学生一般。这种窘况的发生,一方面是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引导不够,使学生党员思想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观意愿和行为意识与党员应有要求出现较大偏离,任由这种“有组织无纪律”“有名无实”的消极现象发展,将贻害党员个人和党组织。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具体路径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落到实际,必须分解到可操作、可实践的具体路径中,建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制度设计、平台建设、品牌建设和教育培训是长效机制的四个重要维度。
(一)加强制度设计,健全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科学的上层设计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党组织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党组织要在有关宏观政策指导中对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做出安排;高校党组织要对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做出具体的制度性设计,纳入到党建总体规划、总体计划中,列入到党建工作的具体考核中。要建立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动员制度、组织制度、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融入到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举措与重要任务一以贯之地予以推动落实。坚持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学生党员的党性评价、综合评价,作为大学生党员参加学校各类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活动阵地,夯实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实践平台
当前不少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流于形式,给人“走过场”的消极印象,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活动阵地缺乏。高校党组织要把流动性志愿服务与常态化志愿服务,校内志愿服务与社会志愿服务,集中性志愿服务与分散化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组织、共青团的资源整合起来,把校友资源、社会资源整合起来,搭建和拓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实践平台。
(三)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品牌特色
志愿服务的输出内容必须要紧密联系实际,符合服务目的地、服务对象的现实需要。同时,要突出高等学校、青年大学生的高知特点。坚持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化,避免零碎、杂乱。以专业特长为纽带,创建计算机信息技术、师范教育、外语、电气维修、村镇规划、环境治理、宣传美化、社会管理等不同领域方向的志愿服务基地,给相关专业学生党员在基地提供相应志愿服务、锻炼自身专业技能创造良好环境。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不同高校、不同院系(专业)从自身优势资源出发,建立能够长久接力延续、群众切实收益欢迎的项目,培育成精品项目。
(四)重视教育培训,完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经费保障
加强教育培训,提供学生党员素质,是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任务之一。培训贯穿在整个志愿服务中,是连续性、动态化的教育。一般包括思想培训,加强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技能培训,帮助党员志愿者掌握有关工作方法与技巧;纪律培训,强化党员志愿服务的规矩认识。通过系列思想指导和技能训练,将提高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要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资金保障机制。在优化学校党组织经费支持的同时,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上的资金支持力度,挖掘和整合更多社会支持资源,为党员志愿服务提供稳定和充足的经费,给大学生党员提供相应的交通、通讯、用餐等生活补助。
总之,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党员锻炼党性修养的关键举措、大学生党员培养服务意识的有效抓手和大学生党员践行模范争先的基础平台,党的有关部门和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体系,以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强化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同时,要加强大学党员志愿服务的后续服务,建立大学生党员在校志愿服务与毕业后志愿服务的无缝对接。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党组织加强协同,在“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社区格格”以及其他城乡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的政策设计上,为大学生党员施展才华、锻炼本领提供舞台,给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拓展出更大天空。
参考文献:
[1]章洁.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
[2]狄涛,薛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与问题:对20名资深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3(10).
[3]兰英,彭林权.试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
[4]黄英锋.党员志愿服务与创先争优[J].中国青年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