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清新”到底是什么——单反?LOMO?帆布鞋?棉布裙子?格子衬衫?……《新周刊》微博转发豆瓣的一篇网文,在微博里引发了新一场有关“小清新”的讨论。无独有偶,李宇春新发的专辑《会跳舞的文艺青年》,也以“小清新”的名头出街。一股强劲的“小清新”风正吹来,以前被文艺青年垄断的这种风格和气质,正在迅速向大中学生群体以及个别成年人蔓延。
“七月晴天风吹过发亮的田野”、“骑着单车靠近月亮”、“跌进了浩瀚的海里,跌进了汹涌的美丽”、“日落温柔投射上反光镜,收音机低吟浅唱的旋律”……这些豆瓣味十足的歌词,多出自李宇春之手。你想不到吧?你不会想到,当年的那个假小子,后来被戏称为春哥的李宇春,正在用“小清新”来清洗身上过多的标签,实现从创作到形象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转变。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李宇春成为“小清新”的代言人,“小清新”也将完成由文化现象到生活方式的交替。
“小清新”的来路有两条,一条来自文学线,其鼻祖是村上春树,后来安妮宝贝也被认为是“小清新”的主力发扬者,再者就是郭敬明旗下的诸多年轻作家了;另一条来自音乐线,陈绮贞、张悬、苏打绿以音乐的渠道助推“小清新”的流行,内地的邵小毛身上,则融合了音乐与文学的双重清新气质,成为媒体人喜欢的一个小众歌手。网络上的“小清新”聚集地,除了豆瓣之外,莫过于微博了。只是,在微博被各种社会化的信息充斥的时候,专注于内心感受的“小清新”语文始终没形成巨大的转发量,但这并不代表那些散落的语句,没有逐渐凝聚,并且形成一种崭新的生活观。
在“小清新”成气候之前,网络上弥漫的是怀旧风。迄今为止,这股怀旧风威力犹在,不过却渐渐成为“小清新”的一种组成。没错,在“小清新”的语言体系里,因怀旧情绪而形成的那些忧愁词汇,占领了主要位置。但观察“小清新”队伍的壮大过程,能发现对各种新鲜事物的认知、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以及种种让人愉悦的憧憬和向往,在竭力地要驱逐掉怀旧的伤感,“满足”和“快乐”才是“小清新”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我认识一位成年男作家,这位写作者至今保持着从年轻时代带过来的“小清新”风格。他谈文学、谈写作、谈友情、谈绘画、谈电影,一切与文艺有关的东西,均在他的视野中,而通常成年人所关注的社会、民生、国际时政等热点话题,在他那里几乎看不到。实际上,对繁杂事物保持本能地排斥,是“小清新”们的共同特点,他们没耐心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争辩上,脸红脖子粗绝对不是他们喜欢的形象,对外建立一堵围墙,用以保持内心的安静,让“小清新”为浮躁的社会氛围注入了一些宁静。
有毒食品、首善造假、带血的拆迁、救狗事件、天价酒单……开放的舆论环境中,精英们吵架撕破脸皮,却始终无法推动“常识”的普及。在大家无不自说自话的时候,“小清新”们的无语反而呈现出了一个决绝的抗拒姿态,我们应该向“小清新”学习,专注于精神世界,对人对事不急于下判断,抱有“你且看他”的心态,无力改变世界的时候,就先去改变自己。“小清新”在为喧闹世界降噪,我们不妨也在人人大声说话的时候,把声音放轻一点,权当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了吧。
(编辑 郑儒凤[email protected])
韩浩月,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居北京。评论人,为多家媒体撰写文化、娱乐评论。专栏作家,出版有多部个人作品集,新书《爱如病毒,喜欢潜伏》正在热销。
“七月晴天风吹过发亮的田野”、“骑着单车靠近月亮”、“跌进了浩瀚的海里,跌进了汹涌的美丽”、“日落温柔投射上反光镜,收音机低吟浅唱的旋律”……这些豆瓣味十足的歌词,多出自李宇春之手。你想不到吧?你不会想到,当年的那个假小子,后来被戏称为春哥的李宇春,正在用“小清新”来清洗身上过多的标签,实现从创作到形象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转变。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李宇春成为“小清新”的代言人,“小清新”也将完成由文化现象到生活方式的交替。
“小清新”的来路有两条,一条来自文学线,其鼻祖是村上春树,后来安妮宝贝也被认为是“小清新”的主力发扬者,再者就是郭敬明旗下的诸多年轻作家了;另一条来自音乐线,陈绮贞、张悬、苏打绿以音乐的渠道助推“小清新”的流行,内地的邵小毛身上,则融合了音乐与文学的双重清新气质,成为媒体人喜欢的一个小众歌手。网络上的“小清新”聚集地,除了豆瓣之外,莫过于微博了。只是,在微博被各种社会化的信息充斥的时候,专注于内心感受的“小清新”语文始终没形成巨大的转发量,但这并不代表那些散落的语句,没有逐渐凝聚,并且形成一种崭新的生活观。
在“小清新”成气候之前,网络上弥漫的是怀旧风。迄今为止,这股怀旧风威力犹在,不过却渐渐成为“小清新”的一种组成。没错,在“小清新”的语言体系里,因怀旧情绪而形成的那些忧愁词汇,占领了主要位置。但观察“小清新”队伍的壮大过程,能发现对各种新鲜事物的认知、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以及种种让人愉悦的憧憬和向往,在竭力地要驱逐掉怀旧的伤感,“满足”和“快乐”才是“小清新”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我认识一位成年男作家,这位写作者至今保持着从年轻时代带过来的“小清新”风格。他谈文学、谈写作、谈友情、谈绘画、谈电影,一切与文艺有关的东西,均在他的视野中,而通常成年人所关注的社会、民生、国际时政等热点话题,在他那里几乎看不到。实际上,对繁杂事物保持本能地排斥,是“小清新”们的共同特点,他们没耐心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争辩上,脸红脖子粗绝对不是他们喜欢的形象,对外建立一堵围墙,用以保持内心的安静,让“小清新”为浮躁的社会氛围注入了一些宁静。
有毒食品、首善造假、带血的拆迁、救狗事件、天价酒单……开放的舆论环境中,精英们吵架撕破脸皮,却始终无法推动“常识”的普及。在大家无不自说自话的时候,“小清新”们的无语反而呈现出了一个决绝的抗拒姿态,我们应该向“小清新”学习,专注于精神世界,对人对事不急于下判断,抱有“你且看他”的心态,无力改变世界的时候,就先去改变自己。“小清新”在为喧闹世界降噪,我们不妨也在人人大声说话的时候,把声音放轻一点,权当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了吧。
(编辑 郑儒凤[email protected])
韩浩月,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居北京。评论人,为多家媒体撰写文化、娱乐评论。专栏作家,出版有多部个人作品集,新书《爱如病毒,喜欢潜伏》正在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