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我都要去赶三月街。三月街,已成了大理人的一个情结。
步入三月街的街门,我便看到了“观音古市”几个篆书大字,很多人或许都会忽略,但于我而言,这却是我的兴趣点所在。
研究或关注大理文化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理人对什么事都讲究个说法,都要像树有根、水有源一般让每一件事情都有个来龙去脉,从而让子孙后代懂得溯古知源,懂得归去来兮。而且一般只要是有些历史的文化现象或习俗行为,其源头,必定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大概就是大理文化之根,就深藏于宗教迷宫之内的最好明证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参透了大理宗教的本质,也就领悟到了大理文化的核心特质。
历时千年的大理三月街,也并不例外,其缘起也有着神乎其神的宗教传说。相传,隋末唐初,恶魔罗刹永居大理,性情残暴,日食人眼三十六双,民众苦不堪言。从西天来的观音大士巧施法术,制服了罗刹。当地百姓为感谢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到二十二日来到中和峰麓集会祭拜观音,善男信女接踵而至,参会者无以计数。后来观音担心民众每年来听经受法,日久会耽误了农事生产,便劝导信徒们来赶会时带上农副产品进行交换,这样便逐步形成了定期举行的贸易集市。传说固然不可信,但却与大理作为“妙香古国”的历史渊源一脉相承,使素来笃信佛教的大理人深信不疑。这一抹穿透千年历史的宗教色彩,为这个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繁华集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三月街成为大理人乃至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心目中的朝圣地,成了年复一年永不违背的约定。
虽然有着神秘宗教色彩的“说法”,自约定俗成以来便在大理民间广泛流传。但向来务实的大理人,还是从浓厚的商业气息中嗅到了这个千年街市产生的某种历史必然。两条同样具有神秘色彩的古道,把大理铸就成了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一个融汇南北、雄冠东西的街市的诞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某种历史的必然,是优越的地理区位宿命般催生了这个古老的街市。首先是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这是已经为当今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的我国对外交往的最早的国际通道,这条古道有东、西两条。东线北起宜宾,南至曲靖市。途经昭通地区的盐津、大关、鲁甸,延至昆明、楚雄、大理,在普溯驿与西线灵关道相汇。西线灵关道由成都经邛崃、庐山(古称灵关)、汉原、西昌、大姚至祥云、大理。东西线在大理交汇后被称为博南道或永昌道,经保山、德宏到缅甸、印度、阿富汗等海外诸国,或经保山、腾冲到缅甸、印度阿萨姆等地,成为联结南亚、西亚而最后到达欧洲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通道。其次是自唐代以来沟通我国南方川、滇、藏三省汉、藏、白、彝、傣、纳西等民族经济和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藏族地区以马匹、皮毛、麝香、鹿茸、藏红花、贝母、虫草等特产与四川、云南各民族地区交换以茶叶为主,包括糖、布、线、粉丝等生活必需品的商业通道,主要依靠马帮在山谷驿道中成年累月地长途跋涉来运行。对这条古道的具体路线学术界至今各执一词,但其中涉及大理的一条路线是十分明确的。它发端于思茅地区、西双版纳的云海茶山之中,向西通过云县、凤庆到达大理,再向北至丽江经中甸、维西、德钦进入西藏。近代下关茶叶生产的方兴未艾和当代一部叫《茶马古道》的电视剧,向我们清晰地印证了大理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地位。
大理自汉代始便与内地连绵不绝的经济文化交流,两条彪炳中华史册的商业古道,一串串至今依然响彻在大理人脑海中的马帮铃声,两个强大的西南地方少数民族政权500年的传承,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无数商人梦寐以求的淘金梦想,使大理三月街的产生成为某种历史的必然。
大理文化最优秀的特质除了在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之外,更在于连绵传承、永不断裂。三月街和大理许多民俗节日一样,不仅历史超过千年,传承也逾千年。远在唐代南诏时期,三月街就成为南诏羊苴咩城与东南亚诸古国进行文化交流、贸易通商的重要集市。有文字载:“白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明代崇祯年间著名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在滇西旅游考察期间,对大理三月街作了如实的记录:“十五日,是为街子之始,盖榆城(即大理)有观音街子之聚,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有史书记,南宋建炎年间,宋高宗赵构曾“遣效用缙昂人大理国招马。大理国王段和誉遣清平官以马五百匹及驯象,随昂入献”。这五百匹大理马被南宋皇帝“以三百骑赐岳飞,二百骑赐张浚”。也正是为了筛选“尤善驰骤”的大理马作为战马,赛马成为三月街的一大活动。到了清代,三月街的规模更为可观。《大理县志稿》中是这样记写三月街盛况的:“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州县之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绵、毛料、木植、瓷、铜、锡器诸大宗大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当时大理三月街之规模盛况,不仅在国内,即使在亚洲诸国中,也当名列前茅。清末首批大理留日学生、白族音乐家李燮羲,曾写了这样一首《三月街竹枝词》:“昔时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解放以后,三月街更是成为大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象征,一部《五朵金花》写尽了三月街的繁华与喧嚷。到90年代三月街被定名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后,这千年不衰的盛会,更是成为万民欢聚的佳节,民族交流的盛会,成了和谐大理、包容大理、开放大理的重要象征。2008年,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街市荣膺“节庆中华最佳文化传承奖”,而且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在三月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想:大理任何一个民俗活动或节日习俗,都因历史久远、连绵传承,而积淀着难以细数的文化更迭的元素。三月街也不例外,许多特色堪称独一无二。首先是参加的人数和千年不变的热情。迄今为止,世界恐怕再也难以找出这样一个商业集会,能以民间和会期的方式吸引如此众多的人,而且会成为参与者约定俗成的自觉行为。即使是大型的宗教集会活动,参与者之虔诚也最多不过如此。其次是这个千年街市的内涵包罗万象,几乎就是一个民族流淌了千年却永不停息的历史河流。宗教、民俗、历史、文化、体育、民间文艺乃至流行时尚和谐地交融贯通在一起,从未有人敢轻易地断定这是一个纯粹的商贸交流活动。而它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像滚雪球一般,吸纳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烙印。走在街市中,你仿佛听到了不同时代碰撞的声音,走过了唐、宋、元、明、清,又历经了近代、现代和当代之大理。这边洞经古乐的远古遗韵尚萦绕耳际,那边早已唱开了2015年的流行歌曲。历史在这里玩起了蒙太奇,时空交错得让人想起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然还有朴素得让人想起大地的中草药材和一声声震天价响的交易买卖声,现代文明走到这里只会失语,这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街市,它只属于自然,属于泥土和炊烟,属于白家大嫂一段精打细算的真实生活。
看过赛马会,吃过黄焖鸡,买了土特产,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回至家中,挑灯写了一首诗赞曰:
此街盛传观音始,繁华如斯历史然。
千年传承今胜昔,笔墨稍逊难驰骋。
一趟阅尽古今事,道是无声胜有声。
从来白子多豪迈,街头市尾民族音。
纵使朝代累更迭,此市不变万古存。
浪漫本非山花意,簇拥成团谓之春。
步入三月街的街门,我便看到了“观音古市”几个篆书大字,很多人或许都会忽略,但于我而言,这却是我的兴趣点所在。
研究或关注大理文化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理人对什么事都讲究个说法,都要像树有根、水有源一般让每一件事情都有个来龙去脉,从而让子孙后代懂得溯古知源,懂得归去来兮。而且一般只要是有些历史的文化现象或习俗行为,其源头,必定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大概就是大理文化之根,就深藏于宗教迷宫之内的最好明证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参透了大理宗教的本质,也就领悟到了大理文化的核心特质。
历时千年的大理三月街,也并不例外,其缘起也有着神乎其神的宗教传说。相传,隋末唐初,恶魔罗刹永居大理,性情残暴,日食人眼三十六双,民众苦不堪言。从西天来的观音大士巧施法术,制服了罗刹。当地百姓为感谢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到二十二日来到中和峰麓集会祭拜观音,善男信女接踵而至,参会者无以计数。后来观音担心民众每年来听经受法,日久会耽误了农事生产,便劝导信徒们来赶会时带上农副产品进行交换,这样便逐步形成了定期举行的贸易集市。传说固然不可信,但却与大理作为“妙香古国”的历史渊源一脉相承,使素来笃信佛教的大理人深信不疑。这一抹穿透千年历史的宗教色彩,为这个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繁华集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三月街成为大理人乃至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心目中的朝圣地,成了年复一年永不违背的约定。
虽然有着神秘宗教色彩的“说法”,自约定俗成以来便在大理民间广泛流传。但向来务实的大理人,还是从浓厚的商业气息中嗅到了这个千年街市产生的某种历史必然。两条同样具有神秘色彩的古道,把大理铸就成了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一个融汇南北、雄冠东西的街市的诞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某种历史的必然,是优越的地理区位宿命般催生了这个古老的街市。首先是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这是已经为当今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的我国对外交往的最早的国际通道,这条古道有东、西两条。东线北起宜宾,南至曲靖市。途经昭通地区的盐津、大关、鲁甸,延至昆明、楚雄、大理,在普溯驿与西线灵关道相汇。西线灵关道由成都经邛崃、庐山(古称灵关)、汉原、西昌、大姚至祥云、大理。东西线在大理交汇后被称为博南道或永昌道,经保山、德宏到缅甸、印度、阿富汗等海外诸国,或经保山、腾冲到缅甸、印度阿萨姆等地,成为联结南亚、西亚而最后到达欧洲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通道。其次是自唐代以来沟通我国南方川、滇、藏三省汉、藏、白、彝、傣、纳西等民族经济和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藏族地区以马匹、皮毛、麝香、鹿茸、藏红花、贝母、虫草等特产与四川、云南各民族地区交换以茶叶为主,包括糖、布、线、粉丝等生活必需品的商业通道,主要依靠马帮在山谷驿道中成年累月地长途跋涉来运行。对这条古道的具体路线学术界至今各执一词,但其中涉及大理的一条路线是十分明确的。它发端于思茅地区、西双版纳的云海茶山之中,向西通过云县、凤庆到达大理,再向北至丽江经中甸、维西、德钦进入西藏。近代下关茶叶生产的方兴未艾和当代一部叫《茶马古道》的电视剧,向我们清晰地印证了大理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地位。
大理自汉代始便与内地连绵不绝的经济文化交流,两条彪炳中华史册的商业古道,一串串至今依然响彻在大理人脑海中的马帮铃声,两个强大的西南地方少数民族政权500年的传承,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无数商人梦寐以求的淘金梦想,使大理三月街的产生成为某种历史的必然。
大理文化最优秀的特质除了在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之外,更在于连绵传承、永不断裂。三月街和大理许多民俗节日一样,不仅历史超过千年,传承也逾千年。远在唐代南诏时期,三月街就成为南诏羊苴咩城与东南亚诸古国进行文化交流、贸易通商的重要集市。有文字载:“白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明代崇祯年间著名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在滇西旅游考察期间,对大理三月街作了如实的记录:“十五日,是为街子之始,盖榆城(即大理)有观音街子之聚,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有史书记,南宋建炎年间,宋高宗赵构曾“遣效用缙昂人大理国招马。大理国王段和誉遣清平官以马五百匹及驯象,随昂入献”。这五百匹大理马被南宋皇帝“以三百骑赐岳飞,二百骑赐张浚”。也正是为了筛选“尤善驰骤”的大理马作为战马,赛马成为三月街的一大活动。到了清代,三月街的规模更为可观。《大理县志稿》中是这样记写三月街盛况的:“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州县之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绵、毛料、木植、瓷、铜、锡器诸大宗大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当时大理三月街之规模盛况,不仅在国内,即使在亚洲诸国中,也当名列前茅。清末首批大理留日学生、白族音乐家李燮羲,曾写了这样一首《三月街竹枝词》:“昔时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解放以后,三月街更是成为大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象征,一部《五朵金花》写尽了三月街的繁华与喧嚷。到90年代三月街被定名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后,这千年不衰的盛会,更是成为万民欢聚的佳节,民族交流的盛会,成了和谐大理、包容大理、开放大理的重要象征。2008年,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街市荣膺“节庆中华最佳文化传承奖”,而且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在三月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想:大理任何一个民俗活动或节日习俗,都因历史久远、连绵传承,而积淀着难以细数的文化更迭的元素。三月街也不例外,许多特色堪称独一无二。首先是参加的人数和千年不变的热情。迄今为止,世界恐怕再也难以找出这样一个商业集会,能以民间和会期的方式吸引如此众多的人,而且会成为参与者约定俗成的自觉行为。即使是大型的宗教集会活动,参与者之虔诚也最多不过如此。其次是这个千年街市的内涵包罗万象,几乎就是一个民族流淌了千年却永不停息的历史河流。宗教、民俗、历史、文化、体育、民间文艺乃至流行时尚和谐地交融贯通在一起,从未有人敢轻易地断定这是一个纯粹的商贸交流活动。而它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像滚雪球一般,吸纳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烙印。走在街市中,你仿佛听到了不同时代碰撞的声音,走过了唐、宋、元、明、清,又历经了近代、现代和当代之大理。这边洞经古乐的远古遗韵尚萦绕耳际,那边早已唱开了2015年的流行歌曲。历史在这里玩起了蒙太奇,时空交错得让人想起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然还有朴素得让人想起大地的中草药材和一声声震天价响的交易买卖声,现代文明走到这里只会失语,这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街市,它只属于自然,属于泥土和炊烟,属于白家大嫂一段精打细算的真实生活。
看过赛马会,吃过黄焖鸡,买了土特产,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回至家中,挑灯写了一首诗赞曰:
此街盛传观音始,繁华如斯历史然。
千年传承今胜昔,笔墨稍逊难驰骋。
一趟阅尽古今事,道是无声胜有声。
从来白子多豪迈,街头市尾民族音。
纵使朝代累更迭,此市不变万古存。
浪漫本非山花意,簇拥成团谓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