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多年发展,中国MBA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沿方向。当前,MBA教育领域出现一些新特点,准确把握变化,加快形成新的教育特色,有助于提升院校竞争力。
一、当前MBA发展呈现的几个特点
第一,招考热度或将持续增长。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将达到29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60%左右。现实数据显示,从2011-2016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经从32%上升到47.41%,多地专硕报考人数已经超过了学硕。
据243所招生单位数据显示,2015-2018年全国MBA报考人数从12万增长到17万,录取人数从3万增长到近4万,报考持续呈现上扬走势。业内预测,随着考研总人数持续增高,加之相对而言学硕难度加大,将很有可能助推专硕持续火热,MBA需求将被进一步推高,招考形势总体向好是大概率事件。
第二,MBA资源不平衡情况依然存在。
从生源及地域看。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第一梯队MBA院校聚合效应明显。相对而言,三四梯队院校影响力较弱,有的院校录取人数甚至低于计划招生数。考生偏爱985、211高校、34所自划线高校也多集中于北上广地区,地域选择差异明显。
从MBA认证看。截止2017年,通过EQUIS有17所,AACSB有17所,AMBA有33所,CAMEA有9所,中西部高校数量明显较低,显示国际化、标准化建设仍待加强。
另外,根据院校公开信息,校友资源也明显体现出不均衡特性,第一梯队校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影响力显然更强。
第三,考生对MBA投资回报预期持续加强。
近年来,随着院校间竞争日益激烈,考生对教育投资回报预期更加关注,往往希望在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的前提下,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取更加完善的教育内容、更加优质的后期服务、更高的薪资回报。
根据QS最新发布的全球MBA雇主调查,欧洲大学MBA课程由一年制课程占主导,意味着欧洲MBA的成本比较低。其强大的经济体结合提供高薪的MBA课程,意味着学生可以在短于世界其他地方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受欢迎程度较高。
上述行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代表性,显示出MBA 职业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导向性变化,有助于提高院校在考生中的竞争力。
二、强化MBA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新时代下,MBA品牌建设必须更加兼收并蓄,加快落实内涵式发展总体要求,强化资源统筹力度,唯有此才能不断筑牢MBA发展根基。
一是坚持政治性。中国MBA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要按照全国高校思政会等相关会议精神,针对教育群体的特殊性,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工作。要本着为党培养人才的目标,严把“入口”与“出口”,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統一思想、统一格调,在立德树人方面切实做到扎实过硬。
二是突出专业性。当前,形势发展变化快,业态融合程度高,MBA专业领域内容有加快更新的现实需要。有关方面要在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间做好设置,培养方向更多聚焦于新兴产业和新趋势,及时回应热点关切。必须认识到,专业涵养是积淀MBA教育口碑的核心和关键,如果不能在专业性上突出特色,院校将失去长期竞争力。
三是用好区域性。宏观政策拉动创造的区域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合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比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政策的实施,都会对所辐射省市带来积极影响,相关院校应顺势而为。比如,2017年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了全国MBA培养院校“一带一路”教育论坛,对开拓思路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来看,中、东、西部相关院校已经在利用政策优势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成果,这些都会对升级优化现有MBA教育产生有益影响。
四是体现公益性。品牌建设要达到社会认同,还需要强化彰显教育的德行。MBA不同于学位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学员具有的社会属性,要有效统筹发挥校友资源,在扶贫、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力争在公益性建设上形成强大合力,为社会做出回馈贡献,在社会中发出独特声音。
五是做好服务性。MBA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相关工作开展,应有助于考生和院校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关系。这对“后MBA”教育模块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BA院校要做好相关资源投入,形成长效机制,这有助于在广大考生中形成良好口碑,对争取生源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一、当前MBA发展呈现的几个特点
第一,招考热度或将持续增长。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将达到29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60%左右。现实数据显示,从2011-2016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经从32%上升到47.41%,多地专硕报考人数已经超过了学硕。
据243所招生单位数据显示,2015-2018年全国MBA报考人数从12万增长到17万,录取人数从3万增长到近4万,报考持续呈现上扬走势。业内预测,随着考研总人数持续增高,加之相对而言学硕难度加大,将很有可能助推专硕持续火热,MBA需求将被进一步推高,招考形势总体向好是大概率事件。
第二,MBA资源不平衡情况依然存在。
从生源及地域看。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第一梯队MBA院校聚合效应明显。相对而言,三四梯队院校影响力较弱,有的院校录取人数甚至低于计划招生数。考生偏爱985、211高校、34所自划线高校也多集中于北上广地区,地域选择差异明显。
从MBA认证看。截止2017年,通过EQUIS有17所,AACSB有17所,AMBA有33所,CAMEA有9所,中西部高校数量明显较低,显示国际化、标准化建设仍待加强。
另外,根据院校公开信息,校友资源也明显体现出不均衡特性,第一梯队校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影响力显然更强。
第三,考生对MBA投资回报预期持续加强。
近年来,随着院校间竞争日益激烈,考生对教育投资回报预期更加关注,往往希望在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的前提下,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取更加完善的教育内容、更加优质的后期服务、更高的薪资回报。
根据QS最新发布的全球MBA雇主调查,欧洲大学MBA课程由一年制课程占主导,意味着欧洲MBA的成本比较低。其强大的经济体结合提供高薪的MBA课程,意味着学生可以在短于世界其他地方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受欢迎程度较高。
上述行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代表性,显示出MBA 职业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导向性变化,有助于提高院校在考生中的竞争力。
二、强化MBA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新时代下,MBA品牌建设必须更加兼收并蓄,加快落实内涵式发展总体要求,强化资源统筹力度,唯有此才能不断筑牢MBA发展根基。
一是坚持政治性。中国MBA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要按照全国高校思政会等相关会议精神,针对教育群体的特殊性,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工作。要本着为党培养人才的目标,严把“入口”与“出口”,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統一思想、统一格调,在立德树人方面切实做到扎实过硬。
二是突出专业性。当前,形势发展变化快,业态融合程度高,MBA专业领域内容有加快更新的现实需要。有关方面要在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间做好设置,培养方向更多聚焦于新兴产业和新趋势,及时回应热点关切。必须认识到,专业涵养是积淀MBA教育口碑的核心和关键,如果不能在专业性上突出特色,院校将失去长期竞争力。
三是用好区域性。宏观政策拉动创造的区域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合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比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政策的实施,都会对所辐射省市带来积极影响,相关院校应顺势而为。比如,2017年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了全国MBA培养院校“一带一路”教育论坛,对开拓思路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来看,中、东、西部相关院校已经在利用政策优势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成果,这些都会对升级优化现有MBA教育产生有益影响。
四是体现公益性。品牌建设要达到社会认同,还需要强化彰显教育的德行。MBA不同于学位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学员具有的社会属性,要有效统筹发挥校友资源,在扶贫、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力争在公益性建设上形成强大合力,为社会做出回馈贡献,在社会中发出独特声音。
五是做好服务性。MBA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相关工作开展,应有助于考生和院校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关系。这对“后MBA”教育模块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BA院校要做好相关资源投入,形成长效机制,这有助于在广大考生中形成良好口碑,对争取生源有及其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