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小琴今年的国庆假期是在美国度过的。
波特兰是苏州的友好城市,当地的唐人街上有一座明代建筑风格的花园——兰苏园,正是由苏州的工匠建造而成。10月5日,苏州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小琴在兰苏园中展示中国的核雕技艺。
三天后,陆小琴在阿西溪中学(ATHEY CREEK MIDDLE SCHOOL)讲了一节特殊的手工课。课堂上,陆小琴从核雕历史、代表作品,一直讲到雕刻工具的用法,让她惊喜的是,美国的中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动手环节,学生们既兴奋又认真。”陆小琴说,把中国的非遗技艺带出国门与世界交流一直是她的心愿。
2006年,陆小琴在一次展览上看到核雕作品《核舟记》。橄榄核上雕出的小船,船舱开合自如,米粒大小的人物,毫发毕现。“当时就想,要是我能雕出这样的作品该多好。”
转行做核雕之前,陆小琴已经做了11年的红木雕刻。虽然核雕和木雕有相通之处,但两者所用的工具、用刀的力度都不一样。陸小琴没有急着尝试,而是老老实实找了一个师父,学习核雕。因为有多年的雕刻功底,半个月后,陆小琴就掌握了核雕的技艺,并且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复制了《核舟记》中的小舟。
在陆小琴看来,一个好的手艺人不能只模仿前人的作品,还要创作自己的作品。核雕的样式单一,陆小琴就把木雕的表现手法嫁接过来,更新核雕作品的样式。陆小琴从小熟读古典文学,并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找到灵感,把“英台求学”“草亭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相思成疾”“化蝶双舞”的故事雕刻成了作品。陆小琴基本功扎实,雕刻出的作品样式新颖,很快得到了业内的认可。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创新的想法。
在《太湖霞光》中,陆小琴开始探讨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并首次利用光源来呈现核雕作品。陆小琴用国画的构图展现太湖风光,橄榄核上,近处雕着寒梅、渔舟、湖面,远处写意留白,雕刻层山。打一束光到核雕上,立刻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效果,正如霞光拨开云雾落在湖面上。
2017年,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法国里昂举行,陆小琴是苏州代表团中的一员。出国前,她一直为作品发愁。当时是秋天,陆小琴散步时看到一片落叶上趴着一只休憩的蜗牛,一叶知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与美,让陆小琴有了灵感,创作出了《一叶知秋》。“一叶知秋是中国的典故,蜗牛深入法国人日常生活,两者结合,寓意着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陆小琴说,作品的创作也是文化的交流,作为中国的手艺人,应该有走出去的自信。
【人物访谈】文化能让传统技艺走得更远
Q:你平时是怎么创作的?
A:我和大多数手艺人一样,喜欢在晚上创作,因为这时候没有人打扰。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呈现,可能需要一两个月,也可能需要一年半载。有了创作的想法,我会先翻阅相关资料,累了就约朋友喝喝茶,聊聊天,但思考是持续的,可能某一个瞬间,就有了灵感。
Q:你为什么能一直保持创作的热情?
A:我的创作动力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点滴,瞬间的美好,都是我创作的源泉。比如,《童年》就跟我的孩子有关,他小小的个子背一个大书包去上学,让我感到孩子求学的不易,这样的作品记录了时代的点点滴滴。
Q:苏州核雕的现状如何?
A:在苏州大概有3千人从事核雕,大多是师徒传承。核雕是微型雕刻,利用橄榄核等果核雕琢场景,这门技艺传承了上千年。2008年,核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已经成为苏州的文化名片。
Q:你觉得应该如何把这门技艺传下去?
A:我认为传承应该是活态的。我成立了工作室带徒弟,他们中有很多是年轻人。目前工作室创作出360多件有版权登记的作品。我也和院校合作,在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在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担任专职教授。核雕走进校园,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核雕,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Q:你怎么看待“大师”这样的称呼?
A:无论技艺多么精湛,都是停留在匠人层面上。一个手艺人只有经过文化的滋养,才能创作出艺术品。我个人认为,比起技艺,文化能让核雕走得更远。
“大师”只是一个称谓,在历史的长河里,唯有优秀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