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让衔,比比皆是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u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给不给军衔、给怎样的军衔,大多数将帅并没有过多计较,而是表现得十分豁达。
  1955年9月初,天津的一家军工厂赶制了一套大元帅制服。大元帅服的肩章由金黄色底面构成,上面绣着红色的国徽和银色的五角星,看上去威武庄严。这套制服本是给毛泽东量身定制的,但他却一天也没有穿过。在得知自己被评定为“大元帅”的消息后,他找到彭德怀和罗荣桓:“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毛泽东表态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也纷纷表示,不参加评定军衔。那时候,刘少奇、周恩来已经主持党务、政务工作,他们拒绝元帅军衔尚可理解,在军中挂名的邓小平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然而,在他的坚持下,他成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12位中央军委委员中,除毛泽东之外,另一个没有元帅军衔的人。
  彭德怀也在同干部的闲谈中多次透露:“我并不需要这个牌牌,也够不上什么元帅,如果要评的话,也很难说评个什么‘将’是合适的。但这不是个人问题,倘不评一些元帅,就会使一些人难得依次评下去。”1959年6月,他又在同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巴卢库谈话时强调:“我不喜欢人家叫我元帅,这是战争的结果,是学人家的,我不喜欢肩上这两块牌牌。”
  许光达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还曾主动给毛泽东等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
  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和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著:湘鄂赣竖旗,南泥湾垦荒;南下北返,威震敌胆;进军新疆,战果辉煌……
  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商请降街。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许光达1955年9月10日
  毛泽东拿到这封信后,激动极了。军委会议室里,他扬起信,走到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等军委领导人面前:“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彭德怀插话说,这样的报告许光达连写了三次。毛泽东听后点点头,越说越激动,起身离开座位:“不简单啊。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容易看出一个人,古来如此。”他随即大步走到窗下,双手用力推开窗户,用带着浓浓湖南乡音的语调低吟:“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虽然在正式授衔时,许光达仍被授予了大将军衔,但中央军委在慎重考虑了他的意见后,将他的行政级别定为五级,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唯一被定为行政五级的大将。
  类似的让衔、请求降衔、不争衔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按条件,他理应授衔上将,但当他得知上将名额需要减少时,便立即以自己“是主抓这次授衔工作的人,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为由,申请降为中将。彭德怀几次找他谈话,都拗不过他,最终,他成为当时的兵团级干部中仅有的几名中将之一。
  训练总监部军外训练部副部长孙毅,历来淡泊名利,心胸豁达。他对人说:“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足矣。”但组织上考虑到孙毅资深望重,最后仍授予他中将军衔。
  白志文,红军时期就是师长。被评定为少将后,有人建议他去争取一下,他却说:“有什么好争的?多少人连命都没了,我们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牺牲时不到30岁。我们命大活下来了,评一个少将就该知足了!”
  段苏权,红军时期就是黔东独立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四野第八纵队司令员。授衔那天,他站在少将行列里。他的周围,是当年他亲自指挥的团长;前排的中将行列中,有几位当年在他手下当过师长;再前排的上将行列中,则站着曾与他同样担任纵队司令员的战友。有同事小声说:“老段,你该站前边去,向前走两排。”他却淡淡一笑:“组织上叫我站这里,我就站这里。”
其他文献
6月16日,黔西南州副州长李杰到贞丰调研“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工作,贞丰县委书记陈湘飚,县委常委、副县长赵鑫,县关工委领导陪同调研。  李杰强调,扎实做好“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工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是适民情、顺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贞丰要持续深入开展好“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教育活动,在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关爱,把关爱政策抓实抓细,努力办好让人民
期刊
7月8日,大家最熟悉的海军将领张召忠少将宣布自己已于近日正式退休。但作为知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评论家,张召忠仍将继续奋战在军事评论的岗位上,为一代代电视观众品评军事热点,提供饭桌谈资。从杂志时代、电视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张召忠亲身参与了一代人军事知识的普及。  毕业入伍 曾在部队做炊事员  张召忠出生在河北盐山农村,中专毕业后入伍。他被分到某导弹部队,那个连,指导员是唯一的大学生。他这个初来乍到的“高
期刊
贵州省民宗委 6月29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贵州省民宗委离退处组织近40名离退休老同志在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了庆祝“七一”纪念活动。  活动一开始,由省民宗委原主任郝桂华同志领誓,举行了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宣誓活动。随后,老同志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反映抗美援朝的老电影《三八线上》。老书记龙国辉讲述了贵州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他在参加了去年省民宗委组织的“七一”纪念活动时
期刊
哪些人可当元帅?哪些人能做将军?类似的问题,在军职军衔评定初期,被反复提及。毕竟,面对数以万计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这次的“论功行赏”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不仅触及到他们的个人利益,还关系到大部队的稳定,谈何容易!连毛泽东都说:“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  邓小平曾指出,“我军队历史上是由各个山头、五湖四海集中起来的。过去,有三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又是由好多山
期刊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由于在党内至高无上的地位,毛泽东逝世后的评价高度至今无人超越。今天,对毛泽东最常用的评价来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其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评价最具分量。这一评价在共产党人内心的分量之重,从毛泽东的话语中便可看出。  在由埃德加·斯诺执笔的《毛泽东自传》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1
期刊
“万岁军”38集团军:被写入《谁是最可爱的人》  目前保留下来的18个集团军,都是历史悠久的老部队。每一支都有累累战功。而我军最著名的集团军番号之一,莫过于号称“万岁军”的38集团军了。  该部队主力是1928年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时建立的红5军,抗战中编为115师343旅686团(李天佑),跟随林彪参加过平型关战役,抗战胜利后挺进东北,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一师。随后,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与第二师(
期刊
我完全没有想过,父亲也会老。记忆闪过,父亲的一声呼唤把我拉回现实。眼前的父亲,分明是老了。  那次回老家,我坐在公交车上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忽然,我看到一个老头正吃力推着三轮车前行,车上都是菜。他弓着身子,蹒跚前行。我看了有些心酸,谁家老人这么晚还在干活?  待到公交车靠近了老人,我惊得目瞪口呆,竟是我的父亲!我赶紧跳下车招呼他,父亲扭身看到我,眼里闪出惊喜的光。风吹动父亲花白的头发,脸上的皱纹里满
期刊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领导人逝世后的评价体系正在发生改变。  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讣告发布中有一个区别于毛泽东、周恩来的评价: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事实上,“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评价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成为中央领导人逝世后的常用语。享有这一评价的既包括老一辈领导人叶剑英、徐向前等人,也包括荣毅仁、谢非等后来步入高级领导人岗位的干部。  邓小平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期刊
相比“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至高的政治荣誉,领导人逝世后获得的称号中,还有更为“写实”的一部分,即根据所从事领域工作确定的称谓。这些评定中,最为常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三种。同马克思主义者一样,三种称谓前又有“伟大的”、“杰出的”等修饰语。  这其中,能够称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领导人并不多。这一名单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杨尚昆、王震。  在
期刊
随着历史环境发生改变,不少领导人的评价也在发生改变。  这其中,有两类领导人去世后的官方称谓改变较大: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另一种则是“文革”中逝世并在后来获得平反的领导人。前者最为典型的是陈独秀。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使用了“陈独秀投降主义”的提法,正式取代了此前“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定性。1981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