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中,“有舍方有得”亦体现得十分突出。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取舍”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与思考,恰当选择、合理取舍,以少而精的教学获取更多的收益。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取舍
(一)课前预设时的取舍
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教学目标的合理取舍,应是教学设计考慮的重点。
例如,人音版第四册第三单元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就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来说,学生在学唱歌曲中应掌握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切分节奏;二是掌握换气记号。虽然新课标中提倡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但教师应立足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学生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引领学生去解决重点。纵观全曲,切分节奏贯穿始终,使得歌曲情绪更加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我将重点引向掌握切分节奏,积极引导学生向这个主题靠拢,因为这也是站在作者角度理解其用意,也是教材的人文价值所在。
(二)课堂生成时的取舍
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教学本身是一个流动的、开放的空间,是师生互动,共同创生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应是预设目标加上生成目标。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往往体现在生成性目标的产生过程中,因此生成性目标不能具体预设,只能在宏观上有所准备,在课堂上灵活调控。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给学生的知识点与技能技巧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首歌曲从节奏训练、视唱乐谱,从力度表现、歌词创编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殊不知,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一)以教材为基础确定教学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蜗牛与黄鹂鸟》一课,识读节奏这一教学环节中这样设计:出示节奏卡片——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出节奏——拿出座位下的圆型卡片以示鼓励——将卡片背面的节奏读一读——读准节奏后赢得卡片。学生兴趣盎然,教室充满了识读节奏的声音。接着又让学生交换卡片,换到新卡片的同学也要把背面的节奏读一读。从表面上看,学生识读节奏的积极性很高,教室里充满了学习氛围,但追溯卡片上出示的节奏,虽然在歌曲中有所涉及,但都是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掌握的节奏,并不是本节课歌曲教学中的节奏难点,且学生彼此交换卡片这一环节设计也仅仅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实效性,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师设计的不够得当。
教学内容不是任意确定的,首先应该立足于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认真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着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知识范围、教学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学方法与策略上的要求等,而教材则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设计教学内容奠定基础。
(二)以学生能力为起点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确定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的能力的内部前提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许多研究表明,起点能力同智力相比,对新的学习起到更大的决定作用。在设计一堂课时,很多教师往往关注的不是学生的起点能力,而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中,在尚未明确“教什么”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从“怎么教”入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就出现了前面案例中的现象,对于一年级就已掌握的“跑跑”、“走”节奏,二年级的学生还有必要反复识读吗?这带来了音乐教学的种种问题,也造成了音乐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我认为,教师应该合理把握一堂课上的“温故”时间,将更多的“知新”时间交还给学生。
总结前面案例中这位教师的做法的利与弊,我结合自己所执教的二年级学生情况进行了前测调查,设计了调查问卷。全班参与测查学生总数30人,其中能够熟练掌握 节奏的学生占96%,认识切分节奏的学生占10%,能够熟练识读的学生占2%。依据这样的学情,我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摒弃了反复识读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全班齐读的方式作为短暂的课前热身,随即进入“知新”环节——切分节奏的学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运用PPT制作了切蛋糕的动态画面,有机地将难以理解的乐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同时运用画对勾、学生带读、小组互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感受,最终能够熟练掌握并准确运用于歌曲演唱。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舒展,学生学得扎实而有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庆幸自己的大胆取舍,为凸显出本课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实效性而大声欢呼。学生不仅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充分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境,而且被有趣而又多样的教学方式所深深吸引,从识读节奏到歌词表达,从完整演唱到声情并茂的超越,无不让我欣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取舍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些理念的提出使原本“平静”的音乐课堂呈现出一幅繁忙的景象。唱歌、跳舞、绘画、表演层出不穷;乐器伴奏、歌词创编、小型音乐剧精彩纷呈。但是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课堂教学手段本质上的正确把握,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本质价值毫无体现。须知,任何方法与手段都是服务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如果与内容目标相背离,那么再好的方法手段也应舍弃。
音乐教学负载着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音乐素养的使命,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接地气、有实效,绝不贪多求全。选择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取舍
(一)课前预设时的取舍
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教学目标的合理取舍,应是教学设计考慮的重点。
例如,人音版第四册第三单元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就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来说,学生在学唱歌曲中应掌握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切分节奏;二是掌握换气记号。虽然新课标中提倡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但教师应立足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学生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引领学生去解决重点。纵观全曲,切分节奏贯穿始终,使得歌曲情绪更加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我将重点引向掌握切分节奏,积极引导学生向这个主题靠拢,因为这也是站在作者角度理解其用意,也是教材的人文价值所在。
(二)课堂生成时的取舍
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教学本身是一个流动的、开放的空间,是师生互动,共同创生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应是预设目标加上生成目标。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往往体现在生成性目标的产生过程中,因此生成性目标不能具体预设,只能在宏观上有所准备,在课堂上灵活调控。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给学生的知识点与技能技巧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首歌曲从节奏训练、视唱乐谱,从力度表现、歌词创编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殊不知,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一)以教材为基础确定教学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蜗牛与黄鹂鸟》一课,识读节奏这一教学环节中这样设计:出示节奏卡片——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出节奏——拿出座位下的圆型卡片以示鼓励——将卡片背面的节奏读一读——读准节奏后赢得卡片。学生兴趣盎然,教室充满了识读节奏的声音。接着又让学生交换卡片,换到新卡片的同学也要把背面的节奏读一读。从表面上看,学生识读节奏的积极性很高,教室里充满了学习氛围,但追溯卡片上出示的节奏,虽然在歌曲中有所涉及,但都是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掌握的节奏,并不是本节课歌曲教学中的节奏难点,且学生彼此交换卡片这一环节设计也仅仅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实效性,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师设计的不够得当。
教学内容不是任意确定的,首先应该立足于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认真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着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知识范围、教学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学方法与策略上的要求等,而教材则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设计教学内容奠定基础。
(二)以学生能力为起点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确定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的能力的内部前提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许多研究表明,起点能力同智力相比,对新的学习起到更大的决定作用。在设计一堂课时,很多教师往往关注的不是学生的起点能力,而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中,在尚未明确“教什么”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从“怎么教”入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就出现了前面案例中的现象,对于一年级就已掌握的“跑跑”、“走”节奏,二年级的学生还有必要反复识读吗?这带来了音乐教学的种种问题,也造成了音乐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我认为,教师应该合理把握一堂课上的“温故”时间,将更多的“知新”时间交还给学生。
总结前面案例中这位教师的做法的利与弊,我结合自己所执教的二年级学生情况进行了前测调查,设计了调查问卷。全班参与测查学生总数30人,其中能够熟练掌握 节奏的学生占96%,认识切分节奏的学生占10%,能够熟练识读的学生占2%。依据这样的学情,我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摒弃了反复识读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全班齐读的方式作为短暂的课前热身,随即进入“知新”环节——切分节奏的学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运用PPT制作了切蛋糕的动态画面,有机地将难以理解的乐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同时运用画对勾、学生带读、小组互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感受,最终能够熟练掌握并准确运用于歌曲演唱。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舒展,学生学得扎实而有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庆幸自己的大胆取舍,为凸显出本课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实效性而大声欢呼。学生不仅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充分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境,而且被有趣而又多样的教学方式所深深吸引,从识读节奏到歌词表达,从完整演唱到声情并茂的超越,无不让我欣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取舍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些理念的提出使原本“平静”的音乐课堂呈现出一幅繁忙的景象。唱歌、跳舞、绘画、表演层出不穷;乐器伴奏、歌词创编、小型音乐剧精彩纷呈。但是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课堂教学手段本质上的正确把握,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本质价值毫无体现。须知,任何方法与手段都是服务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如果与内容目标相背离,那么再好的方法手段也应舍弃。
音乐教学负载着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音乐素养的使命,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接地气、有实效,绝不贪多求全。选择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