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ilv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炎热之时,我居所阳台前一排高大的梧桐树栖居着许多蝉,每天伴着聒噪不休的蝉鸣声,行止起居,仿佛有一种远离闹市置身乡野之感。
  在我的家乡,人们对蝉幼虫叫“泥泥壳”,带着两个“泥”字是有道理的。蝉的前身始于泥土中之蛹。据说它在泥土中要待上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破土而出,脱壳为蝉,历尽了苦难坎坷。但它的生命却很短暂,只有一个多月而已。
  早年,某个夏日清晨,当我背着书包走在故乡的大塘梗树下,不知是哪只蝉从树上发出一声清脆悠长的低鸣,一蝉唱,百蝉和,呼朋引伴,竞相鸣叫,似乎就拉开了它们一天合唱的帷幕。午后太阳朝西移动,蝉朝着最亮最热的方向鸣唱得更加欢畅。我常在午后,躺在树下凉席上,一边歇凉,一边凝神聆听蝉鸣。那美妙动听的声声蝉鸣,不断地在我耳边萦绕回旋,仿佛正在演奏一曲扣人心弦的交响乐,或轻柔委婉,或低沉悲切,或雄伟嘹亮。听着这天籁之音,会情不自禁地撩起自己心灵之弦,时而让人欢快愉悦;时而让人感伤惆怅;时而让人深思旷远,遐想无限。当暮色渐浓,仍有蝉在浅唱低吟,真是争分夺秒啊!
  以往总觉得,蝉也就是经盛夏历寒秋,终为泥土的一个蛹虫。没想到古往今来,有那么多文人雅士为之饱蘸笔墨,比如,“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这是刘禹锡感叹岁月易逝的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是骆宾王表达自己的高洁无人赏识、白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光阴苦短争朝夕,要向人间高处鸣。”这是当代诗人何鹤把自己比作蝉,表达了高昂向上的奋斗精神。还有大画家齐白石是画蝉的高手,他指点也是大画家的张大千,蝉头应向上而不是向下,不应疏忽这样的细节。张大千深感愧疚,对白石老观蝉之细、求真的精神心中佩服。兩位大画家对画蝉如此痴迷,如此挚爱,实在令人惊叹!未承想,不同时代背景,在不同的环境中,蝉竟然都能受到艺术家的喜爱和关注。
  蝉蜕皮要经历剧烈的疼痛,而蝉蜕下的皮是一味好药材。中医称之为“蝉蜕”或“蝉衣”,其主要功能是疏散风热,消痰止痒,止咳利咽,还可治婴儿夜啼等。记得女儿三岁时,不知何因,浑身过敏,起了许多红斑点,她痒得难受,有的地方被挠破了。看到女儿难受,自己很心疼。吃了两天的西药没管用。之后,请了一位老中医,诊断后开了一服中药方。我煎药时,发现除了其他我不认识的几种药材,多数为蝉衣。女儿连喝三天,身上的红斑点竟然消去了,这让我很惊奇。之后问了老中医,他说,如果初发过敏,直接喝蝉衣煎的水,也能痊愈。蝉衣有这么好的药效,是我没想到的。
  前几天,我翻阅唐诗时,读到唐初虞世南写蝉的五言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智心,富有深意地点出由于“居高”而声音自能致远,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不肯趋炎附势的高尚的思想境界,这种对蝉的独特描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权位与势力,自能名声远扬。
  我成不了虞世南笔下的蝉,不能居高,亦难致远。
其他文献
那时还年少,爱一个人,我会觉得他哪哪兒都好,怎么可以这么优秀。我就会自卑,然后变得小心翼翼,希望自己做好万全准备,来迎接这个事后看来其实也不见得有多完美的男人。太爱一个人,胖的时候不见他,黑的时候不见他,头发短的时候不见他,没化妆的时候不见他,穿得不漂亮的时候不见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亦不见他。这样作三作四,爱的男人早已被隔壁班的小妖精给勾走了,而爱我的男人,我连名字都不想知道。  在2020年,一场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家乡兴起了栽桑养蚕热,几乎家家户户都栽植桑树。要将老枝剪去,只留桑茬子,到来年春天重新发枝,叶大,质量好。唯有地阡上的几棵桑树不进行修剪,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每到夏初,笔直的桑枝缀满翠绿油亮的大叶子,阳光照射在叶面上,反射出万千金点。树下浓荫蔽日,顽强的阳光透过叶间的缝隙,投下零碎的光斑。早已垂涎欲滴的小孩子们,一头钻进去,在桑树上寻找美味的桑葚。只见一粒粒、一簇簇,有白的、
期刊
我的工作地点离家远,每天清早乘公交一小时才到达。也有让人闹心的事,比方说一只老鼠撕咬开了我盛放货物的袋子,搬走了里面的果子。一次也算了,还三番五次地来偷吃,真的让人无法忍受。  第一次被偷吃,没多少。它咬破我盛放着香榧的蛇皮袋,进而撕破里面的塑料包装。不知它怎么知道里面有香味可口的美食,更不知它如何一颗颗偷拿出来。我只看见一堆壳,整齐地堆在货架的搁板上。这让我生气,偷吃了没事,把果壳弄得这么齐整,
期刊
办完岳母的丧事回来后,妻子坐在小凳子上,又一次哭了,声泪俱下:“怎么才能忘掉妈在世时的那些事啊……”  我放下书,把她搀扶到沙发上来,便陪着她默默地落泪。而我的脑海里也浮现出岳母健在时的场景,我与妻子每次去,她总是欢喜地忙碌——为我们张罗一餐可口的饭菜。她看我们吃得高兴,就一脸的惬意。我最爱吃岳母做的酸菜、萝卜、藠头、腌菜、辣椒……是那般美味。我们走时,她总要送到巷弄的转角处。我们劝她:“妈,回去
期刊
“山水结在四个方,鹤峰出座交椅山。四项宝贝守凤阳,凤楼雷家立旗杆。”在凤阳的山林和田间,时常会传出一阵高亢嘹亮的歌声,然后在山地的那边兴许就有另一个人歌声迎接而上,这是畲乡经常听到唱歌的场景。  今年71岁的凤阳畲族乡的兰梅英是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从小爱好畲歌,多次代表畲族参加省、市畲歌比赛并获奖。2002年2月,兰梅英受邀为大型少儿电視连续剧《山的那边是大海》演唱畲族民
期刊
散文诗自19世纪20年代经过译介进入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未能在中国文学观念转型的契机中进入“文学体裁”一级分类框架1,对它身份的质疑因此始终存在着。历史无法更改,与其深究散文诗文体的合理性,不如将其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议题中加以审视,通过追问散文诗是否可以承载独特美感与现代哲思、当代经验倒推它存在的意义。  鲁迅的《野草》集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他用《
期刊
邂逅苏米,是一次偶然。  去年,我在一家银行办了一张信用卡,办卡人员送了我一盒礼品包装的苏米——江苏溧阳庆丰大米。回家后,我就把它煮饭吃。当我打开电饭锅时,一阵浓郁的饭香迎面扑来,正在书房的老公闻到香气,连忙走过来问“: 什么东西这么香?”  “是江苏大米香!银行送的。”我深深地吸了一口苏米的香气回答。  当我用饭勺盛米饭时,那种酥软、柔嫩与弹性让人倍感亲切,我的心甚至有些激动——这是小时候的感觉
期刊
那年,我来到这个荒废已久的园子,姑且叫它“弃园”吧。  园里,有树有草,有虫有鸟。初春,树的残叶还没落尽,新绿已在树上一层层地披挂了;草,各种各样的草,或缠绕,或挨挤,或舒张,从残枝枯叶里争先恐后地蹿着、露着、绽开着嫩芽嫩叶。树,不再寂寞,上面有鸟。鸟儿们的生存很容易,它们小小的胃里装不下多少东西,有足够的时间在阳光里飞上蹿下,在枝头上快乐鸣叫。鸟儿们大多成双成对。在这片情和爱的领域里,有着纯真和
期刊
人生是一趟充满未知的列车,其终点,也许是盛大的花海,抑或是蛮荒。而这当中的每一个站点,或许车水马龙,或许人群涌动,我们是否看到这背后的温暖?是的,每一个站点都有风景。  时光荏苒,匆匆过去。无数个站点已走过,窗外春花秋叶,夏蝉冬雪。如今,我步入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或许单用“重要”不足以形容,但也足以突现出它的非凡。堆积成山成海的功课,铺天盖地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也曾迷茫,幸运的
期刊
“三”,是父母生前养的一只猫。  在母亲周年祭日时,我带着女儿回到不再有炊烟升起的老屋。推开那铁锈斑斑的院门,一眼便可望见院坝边上那棵桂花树,虽无人管理,却长得枝繁叶茂,花开满枝头。阳光透过巨大的树枝的缝隙,照在桂花树下一只皮毛有些黯然失色的老猫身上。它蜷缩着身体,正慵懒地舔着自己的爪子,看起来已经瘦骨嶙峋。这不就是父母曾经养的那只猫吗?  “三,三,过来给你鱼吃!”  女儿拿出一包鱼干儿撕开,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