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视野中,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事实上是测定农民生产、生活是否处于良性循环和是否安全的基本指标。江苏张家港市常阴沙管理区通过清淤疏浚、拆坝建桥、水体治理、长效保洁,使水清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水生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治理水环境 正负效应
The theory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field of vision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ment——To Yangtze River downstream some countryside area case analysis
Wu Guoqing
Abstract:In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field of vision,the good water ecology,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in fact determines the farmer to produce,to live whether is in the positive cycle and whether safe basic quota.Jiangsu Zhangjiagang Chang Yinsha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scours,opens the dam through the clear silt to construct the bridge,the water body government,the persistent effect maintains cleanliness,causes the water to be clear,moves,lives,is beautiful,for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the inhabitant lived has provided the good water ecology.
Keywords:New rural reconstructionGovernment water environm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68-02
1.引言
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人类的孕育和生存就无从谈起。同样,在新农村建设视野中,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事实上也是测定农民生产、生活是否处于良性循环和是否安全的基本指标。地处长江下游的江苏张家港市常阴沙管理区正是本着这样的基本理念,认真学习和践行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从2005年起,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立足实际,全方位治理水环境,多渠道改善水生态,着力建设三大功能区——生态农、渔业生产区,生态景观观光、旅游区和生态科普、教育培训区。
2.结合新农村建设,治理水环境初见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从全方位治理、改善水环境等方面入手,着力建设生态好、适宜百姓生产、人居的和谐社区,这是张家港市常阴沙管理区新农村建设初期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当地新农村建设热情高、规划早、行动快,开局初见成效。在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方面,常阴沙管理区通过清淤疏浚、拆坝建桥、水体治理、长效保洁,使水清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水生态。2008年初,张家港日报曾有报道——常阴沙彰显江南水乡魅力①,文章中有生动、详尽的报道内容,主要摘录如下:
2.1 清淤疏浚,让水清起来。在2005~2006年的两年中,常阴沙管理区实施了以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为目标的碧水工程。该工程在对区内的村(组)河道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拟定疏浚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人,通过严把计划关、招标关、施工关,高标准、高质量地对所有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碧水工程共清理土方173万立方米,同时将三年任务提前至两年完成。
2.2 拆坝建桥,让水动起来。水乡河多,以前居民们为了出行方便,用一道道土坝将小河阻断。弯弯曲曲的河道被许多坝头阻隔成一个个小水塘,本来贯通的河流成了水流不通的“断头河”。从2006年开始,通过两年的努力,常阴沙管理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全区内85个坝头进行了拆除,新建小桥66座,改建水站133座,这些努力不仅提高了管理区内河道的引排水功能,也有效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现在,在江南水乡的常阴沙管理区,随处都可看到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小桥;在小桥的下面,是清澈的河水,岸两边依依垂柳、绿绿草坪,到处透着水乡的韵味。 2.3 水体治理,让水活起来。通过清淤疏浚、拆坝建桥等工程,常阴沙管理区内的水循环体系又恢复到了往日“大河小河通长江”的状态——村(组)河道基本都与长江建立了“联系”。利用这一有效的区位优势,管理区通过农场闸、长沙闸等水利枢纽定期进行长江清水调换。
2.4 长效保洁,让水美起来。河水清了,如何做好长期保洁?常阴沙管理区的管理部门动了一番脑筋——“卫生工作,靠搞突击,又费力又花钱,肯定行不通”。经过研究,管理区制定了一个“双保险”办法——在199.7公里的河道上配备了38名保洁员进行实时保洁;对居民区域内的河道实施了门前包干保洁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保洁,对社区来说既省钱又省力,而且还提高了居民的卫生意识。
通过河道疏浚、拆坝建桥、水体治理、长效保洁四招,常阴沙管理区的河流又重现了昔日的“风采”,彰显出常阴沙管理区江南水乡的特色。
报道的相关内容与笔者在常阴沙管理区这片热土上的多次调研、实地考察的基本面是相互印证的、也是令人欣喜的。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以来,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当地猛然随处显现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小桥,在小桥的下面,是清澈流动的河水;道路也明显更通畅了,环境似乎也变得更美了。
3.新农村建设和治理水环境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2008年盛夏,笔者又专程赴张家港市常阴沙管理区,就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总体印象是该地区水质变清了,环境变美了,游客变多了,百姓变喜了。但盛夏调研中也发现了问题的另一方面:
3.1 水环境治理过多依赖长江水系,宏观(大局)环保意识和行动不理想。
常阴沙管理区北滨长江,主要是解放后靠近沿江一带的淤积沙滩积涨连接而成,全境地势平坦,河港纵横,有大小村(组)河道265条199.7公里,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曾几何时,伴随着管理区内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工业、人类生活的诸多污染加重,这些河流水质逐渐失去清澈,有些河道甚至于演变成大大小小的生活污水沟。近年来,通过清淤疏浚、拆坝建桥等工程,区域内的水循环体系又恢复到了往日“大河小河通长江”的状态——村(组)河道基本都与长江建立了“联系”。利用北滨长江这一有效的区位优势,管理区通过农场闸、长沙闸等水利枢纽定期进行长江清水调换,使区域内的水循环动起来、活起来、清起来、美起来。然而,常年累积与长江清水调换的代价也难以想象——近年来,当地沿江一带的江水或多或少又变浑浊了;原本鲜美丰富的渔业水产似乎又变稀少了……如果中国长江上、中、下游地带的居民都缺乏宏观环保意识和行动,不能适度适时利用长江水系,那么,长江还有明天吗?
3.2 农业、工业诸多污染的根源依然存在且短期内难以根除,水环境治理有“返恶”的可能。
常阴沙管理区紧临长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优越,十分适合水稻、柑桔、西瓜、蔬菜的生长。以种植、养殖、加工为主的农业是常阴沙管理区的基础产业,大宗作物主要有优质稻、麦,经济作物有西瓜、柑桔、甜玉米、桃、梨等20多个品种;农业复种指数达到2.5,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然而,这个号称“苏南地区未受污染影响的地区之一”的生态农业区,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大部分耕地上无一例外地常年使用化肥、农药……如果不能真正按照生态农业的定位,大力推进、推广生命和生物科学技术,农业污染在短期内能根除吗?
同样,由于区域内工业企业数量相对少,规模相对小,也远离区域外工业污染区;而且,管理区对工业排污进行了全面的整治清理,对排放量大的污染企业进行了关闭,基本上巩固了水体治理的成果。事实上,目前区域内河道大部分都水质变清、变好和小部分河道仍时断时续受工业污染侵蚀并存。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管理区内经济的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如果缺乏宏观环保意识和根治工业污染的决心,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究竟能维持多久?
3.3 管理区内大部分社区不少村民生活污水直排临近河流,缺乏全民环保意识和行动。
盛夏调研了解到:常阴沙管理区在利用区内大小水闸全方位不间断进行长江清水调换的同时,还在常兴社区和常沙社区两个社区内建起了生活污水处理站;不仅如此,这两个社区全部进行了改水改厕,改厕管道全部接到了污水处理站。但是全区共有七个社区一个居委会,那么,两个污水处理站覆盖面积有多少,日处理能力能达到多少?诸多难题不难想象。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管理区内大部分社区不少村民生活污水直排临近河流,而且习惯成自然,无人非议、谴责和管理。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地区以前的露天粪坑几乎绝迹了,但不少村民改厕管道中粪水还会直排临近河流,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很不卫生。试想一下,如果缺乏全民环保意识和全民参与,当下轰动一时的水环境治理怎么能真正称得上可持续发展?
不难想象,张家港市常阴沙管理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治理水环境方面的正负效应远不止这些;对长江下游某一农村地区的个案分析也不一定有多大普遍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中国社会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镇化要加快,乡村注定不是消亡,也要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将是把我国乡村建设成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现代文明社会;用更大努力建设好、治理好生态环境,把美化环境与经济发展兼顾好,结合好,正是百姓需要的,关心拥护的,人人受益的。
注释
①张家港日报2008-1-1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治理水环境 正负效应
The theory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field of vision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ment——To Yangtze River downstream some countryside area case analysis
Wu Guoqing
Abstract:In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field of vision,the good water ecology,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in fact determines the farmer to produce,to live whether is in the positive cycle and whether safe basic quota.Jiangsu Zhangjiagang Chang Yinsha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scours,opens the dam through the clear silt to construct the bridge,the water body government,the persistent effect maintains cleanliness,causes the water to be clear,moves,lives,is beautiful,for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the inhabitant lived has provided the good water ecology.
Keywords:New rural reconstructionGovernment water environm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68-02
1.引言
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人类的孕育和生存就无从谈起。同样,在新农村建设视野中,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事实上也是测定农民生产、生活是否处于良性循环和是否安全的基本指标。地处长江下游的江苏张家港市常阴沙管理区正是本着这样的基本理念,认真学习和践行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从2005年起,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立足实际,全方位治理水环境,多渠道改善水生态,着力建设三大功能区——生态农、渔业生产区,生态景观观光、旅游区和生态科普、教育培训区。
2.结合新农村建设,治理水环境初见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从全方位治理、改善水环境等方面入手,着力建设生态好、适宜百姓生产、人居的和谐社区,这是张家港市常阴沙管理区新农村建设初期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当地新农村建设热情高、规划早、行动快,开局初见成效。在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方面,常阴沙管理区通过清淤疏浚、拆坝建桥、水体治理、长效保洁,使水清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水生态。2008年初,张家港日报曾有报道——常阴沙彰显江南水乡魅力①,文章中有生动、详尽的报道内容,主要摘录如下:
2.1 清淤疏浚,让水清起来。在2005~2006年的两年中,常阴沙管理区实施了以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为目标的碧水工程。该工程在对区内的村(组)河道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拟定疏浚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人,通过严把计划关、招标关、施工关,高标准、高质量地对所有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碧水工程共清理土方173万立方米,同时将三年任务提前至两年完成。
2.2 拆坝建桥,让水动起来。水乡河多,以前居民们为了出行方便,用一道道土坝将小河阻断。弯弯曲曲的河道被许多坝头阻隔成一个个小水塘,本来贯通的河流成了水流不通的“断头河”。从2006年开始,通过两年的努力,常阴沙管理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全区内85个坝头进行了拆除,新建小桥66座,改建水站133座,这些努力不仅提高了管理区内河道的引排水功能,也有效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现在,在江南水乡的常阴沙管理区,随处都可看到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小桥;在小桥的下面,是清澈的河水,岸两边依依垂柳、绿绿草坪,到处透着水乡的韵味。 2.3 水体治理,让水活起来。通过清淤疏浚、拆坝建桥等工程,常阴沙管理区内的水循环体系又恢复到了往日“大河小河通长江”的状态——村(组)河道基本都与长江建立了“联系”。利用这一有效的区位优势,管理区通过农场闸、长沙闸等水利枢纽定期进行长江清水调换。
2.4 长效保洁,让水美起来。河水清了,如何做好长期保洁?常阴沙管理区的管理部门动了一番脑筋——“卫生工作,靠搞突击,又费力又花钱,肯定行不通”。经过研究,管理区制定了一个“双保险”办法——在199.7公里的河道上配备了38名保洁员进行实时保洁;对居民区域内的河道实施了门前包干保洁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保洁,对社区来说既省钱又省力,而且还提高了居民的卫生意识。
通过河道疏浚、拆坝建桥、水体治理、长效保洁四招,常阴沙管理区的河流又重现了昔日的“风采”,彰显出常阴沙管理区江南水乡的特色。
报道的相关内容与笔者在常阴沙管理区这片热土上的多次调研、实地考察的基本面是相互印证的、也是令人欣喜的。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以来,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当地猛然随处显现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小桥,在小桥的下面,是清澈流动的河水;道路也明显更通畅了,环境似乎也变得更美了。
3.新农村建设和治理水环境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2008年盛夏,笔者又专程赴张家港市常阴沙管理区,就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总体印象是该地区水质变清了,环境变美了,游客变多了,百姓变喜了。但盛夏调研中也发现了问题的另一方面:
3.1 水环境治理过多依赖长江水系,宏观(大局)环保意识和行动不理想。
常阴沙管理区北滨长江,主要是解放后靠近沿江一带的淤积沙滩积涨连接而成,全境地势平坦,河港纵横,有大小村(组)河道265条199.7公里,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曾几何时,伴随着管理区内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工业、人类生活的诸多污染加重,这些河流水质逐渐失去清澈,有些河道甚至于演变成大大小小的生活污水沟。近年来,通过清淤疏浚、拆坝建桥等工程,区域内的水循环体系又恢复到了往日“大河小河通长江”的状态——村(组)河道基本都与长江建立了“联系”。利用北滨长江这一有效的区位优势,管理区通过农场闸、长沙闸等水利枢纽定期进行长江清水调换,使区域内的水循环动起来、活起来、清起来、美起来。然而,常年累积与长江清水调换的代价也难以想象——近年来,当地沿江一带的江水或多或少又变浑浊了;原本鲜美丰富的渔业水产似乎又变稀少了……如果中国长江上、中、下游地带的居民都缺乏宏观环保意识和行动,不能适度适时利用长江水系,那么,长江还有明天吗?
3.2 农业、工业诸多污染的根源依然存在且短期内难以根除,水环境治理有“返恶”的可能。
常阴沙管理区紧临长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优越,十分适合水稻、柑桔、西瓜、蔬菜的生长。以种植、养殖、加工为主的农业是常阴沙管理区的基础产业,大宗作物主要有优质稻、麦,经济作物有西瓜、柑桔、甜玉米、桃、梨等20多个品种;农业复种指数达到2.5,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然而,这个号称“苏南地区未受污染影响的地区之一”的生态农业区,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大部分耕地上无一例外地常年使用化肥、农药……如果不能真正按照生态农业的定位,大力推进、推广生命和生物科学技术,农业污染在短期内能根除吗?
同样,由于区域内工业企业数量相对少,规模相对小,也远离区域外工业污染区;而且,管理区对工业排污进行了全面的整治清理,对排放量大的污染企业进行了关闭,基本上巩固了水体治理的成果。事实上,目前区域内河道大部分都水质变清、变好和小部分河道仍时断时续受工业污染侵蚀并存。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管理区内经济的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如果缺乏宏观环保意识和根治工业污染的决心,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究竟能维持多久?
3.3 管理区内大部分社区不少村民生活污水直排临近河流,缺乏全民环保意识和行动。
盛夏调研了解到:常阴沙管理区在利用区内大小水闸全方位不间断进行长江清水调换的同时,还在常兴社区和常沙社区两个社区内建起了生活污水处理站;不仅如此,这两个社区全部进行了改水改厕,改厕管道全部接到了污水处理站。但是全区共有七个社区一个居委会,那么,两个污水处理站覆盖面积有多少,日处理能力能达到多少?诸多难题不难想象。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管理区内大部分社区不少村民生活污水直排临近河流,而且习惯成自然,无人非议、谴责和管理。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地区以前的露天粪坑几乎绝迹了,但不少村民改厕管道中粪水还会直排临近河流,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很不卫生。试想一下,如果缺乏全民环保意识和全民参与,当下轰动一时的水环境治理怎么能真正称得上可持续发展?
不难想象,张家港市常阴沙管理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治理水环境方面的正负效应远不止这些;对长江下游某一农村地区的个案分析也不一定有多大普遍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中国社会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镇化要加快,乡村注定不是消亡,也要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将是把我国乡村建设成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现代文明社会;用更大努力建设好、治理好生态环境,把美化环境与经济发展兼顾好,结合好,正是百姓需要的,关心拥护的,人人受益的。
注释
①张家港日报20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