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规、政策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概括并聚焦全球环境问题治理的动态进展情况,为读者分析、处理这一问题,从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好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若干理论与政策依据。
  关键词:环境问题 成本内部化 巴厘岛路线图 排污权交易
  
  Theory,Law and Policy——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Gu Weiping Sun Pengfei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focuses the global environment question government the dynamic progress situation,analyzes,deals with this issue for the reader,thus transforms the economical growth way well under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instruction,has provided certain theories and the policy basis.
  Keywords:Environment questionCost internalization Bali island road mapPollution discharge power transaction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01-03
  
  1.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峻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就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导致周围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反过来对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严重威胁人类的后续生存与发展。环境是全球性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海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在20世纪后半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迅速全球化。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提出人均收入与环境的曲线关系,被人称为EKC(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的要点是:当经济收入由低到高发展时,环境退化和资源消耗的速度超过环境净化和资源再生的速度,因此,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问题随之恶化。但是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变,加上社会环境意识增强与法规完善以及技术改良,环境退化现象逐渐减缓,甚至有希望消失。然而实证发现,形成温室气体效应的最主要指标二氧化碳CO2含量以及城镇固体废弃物数量快速增加完全不符合EKC。奥地利学者Fisher-Kowalski利用DMI(Direct Material Input,直接物质投入)①指标研究亚马逊流域国家(巴西、委内瑞拉等)的生态问题,亦未发现EKC的曲线形态。著名经济学家阿罗(Arrow)总结性指出:经济增长并非治理环境的万能良药,促进GDP增长的政策并不能代替环境政策。②
  人类活动导致了所谓“温室气体”在大气层的累积,这使得全球气温逐步上升。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满足能量需求或砍伐森林,从而导致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地球的大气层。能源使用和电力生产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能源生产过程中排放出二氧化碳,这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制造业,高收入国家对此“贡献”占了一半。联合国贸发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一万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重大威胁。
  联合国公布的《气候变化2007:减缓气候变化》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水平为379ppm(百万分之一)二氧化碳当量。假设能够实现在2030年将温室气体浓度峰值控制在445ppm到710ppm之间,全球GDP最高可能损失3%,如果尽快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那么对GDP的影响不大。如果现有的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不加以改进,继续追求更大的GDP,那么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继续增加。报告提出的措施包括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靠,开发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推动使用环保型公共交通设施,推广节能型办公和家用设备,改善土地利用管理等。
  
  2.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
  
  《贸易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也称温尼伯原则)。温尼伯是美国经济学家,该原则涉及效率和成本内部化、公平性、环境完整性等,提出应该改变生产、消费方式和重新配置资源,建立贸易与环境、社会目标相融合的具有全球意识的贸易环境规则。该原则认为效率是环境、发展和贸易政策的焦点。而高效的生产方式可以减少稀缺资源的流失,并限制对环境能力的无限需求。而内部化环境成本则是达到效率的关键。温尼伯原则倡导积极开发有利于协调贸易、环境与发展的科学技术,强调各层次的国际合作和决策公开。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赫曼•戴利在《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一书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全球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他认为自由贸易使国家难以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违反了配置的效率;它扩大了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不平等,从而违反了分配的公正;它破坏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最终它以目前看似巧妙的方式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准则。他认为自由贸易将会使生产不断增大,并付出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
  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和生态学家保罗•埃利希是环境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这一学派以罗马俱乐部的思想为基础,发表了《增长的极限》(1972)一书,提出了“零增长论”,奉行“环境保护第一主义”。该学派认为,贸易自由虽然对参与国暂时有利,而且可以增加全球福利,但是贸易所得常常会被环境成本所抵消,甚至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他们认为自由贸易的发展会加剧各国环境的恶化,自由贸易是环境问题的根源。此外,他们还运用“环境要素禀赋”理论,把环境资源纳入一国生产要素体系,从一个独特视角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和模式。他们还提出了“污染的避风港”假说,认为由于各国的环境要素禀赋不同而导致在国际贸易中环境比较优势的存在,而各个国家会通过积累的贸易竞争重新配置环境资源,加剧环境恶化,由于环境污染的“不可分割”,又会造成跨国性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美国经济学家哈丁事实上已在自由贸易的早期提出著名的“公地的悲剧”观点,可以称为环境主义先驱。
  但又一派可称为经济乐观主义的观点则试图证明,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彼此分离的,市场价格机制和技术进步对资源稀缺性具有缓冲作用,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开发新的技术加以解决。所以,一国必须首先发展经济,这样才有可能有能力负担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而自由贸易又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有利方式,自由贸易的发展无疑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这一派观点被称为“经济发展决定论”,世界各国都有这一派观点持有者,这些专家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贸易规模的提高加深了环境污染;同时竞争促进的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使世界财富增加,从而有利于开发对环境无害的产品,还可以刺激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开发,有利于消费者选择质量较高的产品,选择有效的环境服务,从而逐渐降低环境污染。因此,自由贸易的发展最终会促进环境保护。
  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在1890年《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就提出经济外部性概念,这一外部性就是由于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一种负的外部性,它使得置身于环境中的其他经济主体遭受了损失,是私人成本向社会成本的转嫁。因此,贸易不是全球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而环境成本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失灵才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所以,针对环境成本的外部性问题提出环境成本内部化,才是协调贸易和环境的最佳途径。
  
  3.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及法规
  
  3.1 WTO规则。
  1994年4月,乌拉圭回合谈判委员会作出了《关于环境和贸易的决议》,明确指出了环境与贸易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为实现环境保护、自由贸易与持续增长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宗旨,并在WTO建立了专门的机构贸易和环境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探讨并建立环境与贸易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规则、监督为环境目标而采用的贸易措施、避免贸易保护主义。WTO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和新制定的《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M)中,安排了与PPM相关的具体规定。
  PPM是英文Processing& Product Method 的缩写,而PPM标准就是对产品加工和生产过程所制定的特定环境标准,它是在产品投入市场前,对该项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环境保护状况的技术规范要求。环境污染既有产品直接导致的,也有加工和生产产品方法所导致的,但多数是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及现代环保理念盛行,要求出口国生产企业执行清洁化的生产加工标准,保证产品生产加工方式符合环境保护和维护人类健康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进口国将对出口国的产品进行贸易限制。
  3.2 《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就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达成共识。
  《京都议定书》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之后,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截止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2007年12月,澳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至此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①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多余额度。②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③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④可以采用“集团方式”,比如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3.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目前已有近200个国家签署了这一公约。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公约有法律约束力,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
  3.4 巴厘岛国际协议。
  2007年12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案,决定在2009年结束制定新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协议谈判,保证到2013年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生效。“巴厘岛路线图”由此诞生。“巴厘岛路线图”要求有关特别工作组在2009年完成工作,并向《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递交工作报告,这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完成谈判时间一致,实现了“双轨”并进。
  
  4.若干国家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
  
  4.1 生态税。
  生态税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法律手段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制度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合组织(OECD)国家纷纷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税制绿化”(Greening Tax System)理念。在税收设计上包括基于能源的生态税,比如二氧化硫排放税、二氧化碳税、燃料税以及资源税;还包括基于非能源的生态税,比如水污染税、土壤保护税;以及一般生活环境保障生态税,包括垃圾税、噪音税。
  从征税效果看,各国环境污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比如瑞典自1991年开始按照环保要求增加生态税,仅一年时间就使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16%,征税使瑞典燃油中硫的含量比法定标准还要低40%左右。美国征收开采税后使石油总产量降低了大约10%~15%,大大降低了开采、开发和提取水平,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美国地下煤炭消费税率是地上煤炭税率的二倍,以限制地下煤炭开采。在1985年~1995年间,丹麦倾倒的废物在整个废物处置中所占的份额由39%降到18%,而废物回收和再利用率由35%上升到61%。挪威自1991年开征碳税以来,选择使用化石燃料的部门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1%,家用汽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下降2%~3%。石油部门生产的每单位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下降了1.5%。大多数国家对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在税收上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使含铅汽油的消费量和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在加拿大、丹麦、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已经没有含铅汽油出售。虽然很难确定税收方面的措施和其他措施在取得这些成效中的作用各有多大,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在加速用无铅汽油取代含铅汽油的过程中,税收措施效果很大。
  4.2 污染权交易(以美国为例)。
  排污权交易由于其巨大经济效益、明显的环境效益以及优越的社会效益,成为许多国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在排污交易方面,美国起步较早,其排污交易制度也最为完善。
  1975年12月由美国联邦环保局EPA颁布的《新固定污染源的执行标准》规定,如果电力行业不增加总排放量,可以采用“气泡”政策(“气泡”政策是把一个多污染源的工厂当作一个“气泡”,只要该“气泡”向外界排出的污染物总量符合政府按照环境要求计算出的排污量,并保持不变,不危害周围的大气质量,则允许“气泡”在减少某些污染源排放的同时,可以增加另一些污染源的排放)。1986年EPA“气泡”政策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多泡”政策,污染者可以将整个工厂或邻近的几个工厂捆在一起作为一个“气泡”,而不是把每一个烟囱作为单独的排放源;在EPA的认可下,排污者就可以尽可能多地削减一些污染物,以抵偿另一些排放点污染物排放的增加。这一政策在经济上有较大的刺激性,便于工厂灵活地进行污染控制。
  1976年12月美国国家环保局颁布排污补偿解释规则,创立了补偿政策。1982年4月,经政府批准,颁发了《排污交易政策报告书》,这份报告书将“气泡”、补偿、银行和容量结余计划综合为统一的排污权交易政策,允许美国各州建立“排污交易系统”,在这个交易系统中,同类工业部门和同一区域各工业部门可进行排污削减量的交易,“污染物排放削减信用”是交易中的媒介或通货,银行方面则要参与排放削减信用的贮存与流通。近年美国政府又颁发了《排污交易政策总结报告书》,这份报告全面阐述了美国历时许多年的排污交易政策及一般原则,同时还对排污交易市场的范围、参加交易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限额,以及排污减少信用的产生、使用和银行贮存作了种种规定和限制。排污权交易已经成为美国空气污染控制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经济效益。
  4.3 循环经济(以德国为例)。
  发展循环经济是发达国家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又一重要经验。循环经济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科学地组织经济活动,使污染物的积累量小于环境容量,又获得较好的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环境协同进化,良性循环。德国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颁布《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对废物管理的首选手段是避免产生,然后才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2001年,《城市垃圾环境友好处置法》规定在2005年以前,不得处置未经过预处理的家庭废物。这样,在处理有机物和可溶物质垃圾前,就必须经过预热处理或机械生物预处理。德国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比如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该系统通过社会化,成立专门公司针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接受有关企业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人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够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直接送返制造商。从而在社会范围形成“自然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循环经济路径。这种闭合循环路径效果可以通过测算废物流、回收率,以及因资源、能源有效使用而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生产效率。
  
  注释
  ①直接物质投入(DMI:Direct Material Input)等于国内资源开采量加上进口资源量。DMI衡量的是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耗所需要的物质投入总量
  ②(奥地利)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1版,第13、14页
  
  参考文献
  [1] IISD. Trad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4
  [2] Tisd-n,C.The Winnipeg Princi-pies,WTO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1,(9):204~212
  [3] Copeland,Brian and Taylor.M.Cott,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August,2005,109(3)
  [4] 胡妍红、傅京燕.论环境成本内部化[J],生态经济,2007,(4)
  [5] 李晓军.循环经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D],吉林:吉林省委党校,200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将2008年1月到2010年9月间来我院检查的245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同病238例中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及内镜特点。结果:观察组在典型上腹痛、上腹饱胀、胃溃疡、巨大溃疡、伴随疾病、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出血、幽门梗阻、癌变及穿孔等方面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十二指溃疡的发病率上显著低于
期刊
【摘要】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药理教学中,把多种教学方法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R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244-01    药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一门桥梁科学,它对临床治疗、预防、甚至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药理学各章节间缺少相关联系,
期刊
目前,影响我县儿童免疫规划工作质量的主要问题是贫困人口,计划外生育人口,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存在,因这部分人群有其特殊性,而我们对特殊人群又缺乏有效的免疫规划管理措施,致使免疫接种工作难度增加,实际接种人数减少,虽然根据所掌握的接种对象统计,报告接种率仍然很高,但根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年来的免疫规划工作检查发现,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特殊人群中均低于90%,如何使特殊人群获得免疫是提高免疫规划工作
期刊
牙龈瘤来源于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的结缔组织,好发于牙龈乳头部位,没有肿瘤特有的结构,故非真性肿瘤;但牙龈瘤有肿瘤的外形及生物学行为,切除后易复发[1]。牙龈瘤是机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增生物,还与内分泌有关,如妇女怀孕期间容易发生牙龈瘤,分娩后则牙龈瘤缩小或停止生长。妊娠期牙龈瘤一般不做手术治疗,待分娩后自行消退,不消退者再行手术治疗。但对于较大的妊娠期牙龈瘤,因其突出口外,影响发音和进食,加之
期刊
经方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占很大篇幅,论述大约800余字,达十七条之多、仅次于桂枝汤和大承气汤,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无论何病只要辩证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枢机不利者均可随证加减,笔者以此方化裁,治疗多种内科杂症,每获良效。兹举验案三则,敬请同道指正。  1 产后发热  陈×× ,女,28岁,干部,2001年4月初诊。患者系第一胎足月顺产,产后七天出现发热,体温38.5℃左右波动,经用西药治疗未
期刊
【摘要】目的l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遗传因素,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在出生缺陷发生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全县10年间出生的377例出生缺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本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卫生保健水平,了解我县出生缺陷状况,影响因素。对病残儿父母回顾性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解出生缺陷预防的知识,生活方式及孕期保健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群众健康生育的愿望比较强烈。渴望孕期得到一系列的生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突泉县社区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度及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并制定治疗对策。方法:随机抽取突泉县社区农村10余个社区(村),年龄35~75岁的常住居民400人,测量血压、身高、体重,检测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并收集其他相关资料。结果:突泉县社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4.0%,知晓率为15.0%,治疗率为5.0%,控制率为1.0% 。高血压患者中,低危占12.0
期刊
摘要:“拉美自由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探讨当代世界各国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虽然在少数经济学家那里可能会产生某些争议,但就当代世界各国意识形态的坚守与主张来说,也是只能如此的事情,因为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30年,基本上就是这两种主张环比而生、竞相比拼的30年。当年,还仅仅是经济学主张时的拉美自由主义曾以其独领风骚国别成就远引了包括前苏联和东欧13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夜间的瘫塌。而30年后,这种由经济
期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对象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及其他慢性病史。血清胆固醇水平均50%。对照组(B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56.5±10.3)岁,均无胸闷、胸痛症状,无CHD及脑血管病史,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无心肌缺血,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正常。  1.2 方法:参照Celemaier等提出的方法,应用美国Acuson128XP/1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系统,探头频率
期刊
婴儿出生第1年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而在这一阶段婴儿的食物要经历由液体到泥状再到固体的转换。有调查表明,我国新生儿平均体重与国际水平接近,但是大于6个月的儿童则明显低于国际水平,专家认为这与食物引入的时间、质量不合适,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为掌握博乐市4个月的婴儿泥状食物的添加和喂养人喂养行为进行了干预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在博乐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门诊进行系统监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