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探究学习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18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情感驱动,而知识的掌握,往往需经历一个探究与领悟、思考与内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疑惑,或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有助于他们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深研细究,去伪存真,印证思维。
  一、于新旧知识矛盾冲突时,存疑探究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组织学生计算下面几题: 、-、 、--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算“ ”,由于部分学生受原有知识的影响,机械地模仿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算出这样的结果:“ ===”或“ ===1”。对此,教师可不急于对该式的正误与否下结论,而是相机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引导他们对 “和”与两个“加数”的大小进行比较,让他们发现“加数”与“和”之间的不合理,从而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再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拼图,边观察边思考:①为什么“”和“”不能直接相加?②怎樣解决分数单位不同的问题?③通分后的计算方法如何?最后引导学生顺利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创设“尝试——存疑——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思维敏捷,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于知识与生活经验矛盾冲突时,实践探究
  如教学“角的性质”时,可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透过一个10倍放大镜观察一个30°的角,你所看到的角是多少度?②在纸上、桌面上、黑板上各画一个30°的角(各个角的两边长度不一),这三个角中,哪个角最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问题一经提出,就巧妙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他们议论纷纷,都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学生根据简单的生活经验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这时,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证明自己的判断?”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可以采用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印证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通过创设“判断——探究——总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究中总结出结论:“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角的边的长短、粗细无关,角的大小由角的张口大小决定”。通过教师的巧妙安排,设疑激趣,学生因“疑”生“议”,因“疑”求证,使知识结论在实践探究中水落石出。
  三、于寻求方法优化时,思辨探究
  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我特意安排以下题目:“一块长6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木块,把它切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题目一经出示,学生便跃跃欲试,板演的学生列出了如下算式:“(3×5 5×4 4×3)×2×2-(6×5 5×4 4×6)×2”。有学生提出了异议:“题目中没有说明是怎样切开长方体的,这样列式不正确。”我问了一句:“不正确吗?”学生马上更正:“是回答不够具体!应该有三种不同的切法。”学生兴致盎然,根据三种不同的切开情况列出了三道相应的简便算法:6×5×2,5×4×2,4×6×2,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于概念辨析时,溯本探究
  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与严密性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具有严密的思维、正确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采取延迟判断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去伪存真,认识问题的本质,并对伙伴的回答作出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探奇采胜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促使其积极思维,并能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拾级而上,积极探究,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徐国坚
其他文献
文言文不仅是一种文字,更包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将文本表面理解为“言”,那么其含蕴就可称作为“意”。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以入情。”通过言辞品悟文中之“意”是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回归“意”的必要性  首先,是重温经典,倡导民族情怀的需要。被纳入教材的文言文篇目都堪称经典,很多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爱国情怀。以粤教版高中教材为例,屈原《离骚》以“香草美
核心素养三大要素涵盖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个表现要素。核心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契合了素质教育理念,明确了现阶段教育工作的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方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必要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展开生活化数学教学,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让教育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契合生活实际、展开生活应用,实施实实在在的教育,关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学
思想品德课实施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教师要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初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