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适合在宁南山区干旱半干旱生态条件下生产利用的旱地冬小麦品种(系)。[方法]对宁南山区选育的14个冬小麦品种进行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鉴定。[结果]参试的14个品种产量普遍较高,平均产量为2 310.75~3 992.25 kg/hm2,与对照品种中引6号相比,其他品种产量增幅为15.98%~72.78%,但各参试品种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F值 关键词 宁南山区;冬小麦;品种比较
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3-006-02
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冬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历年播种面积达66 667 hm2左右,占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的50%以上。但由于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及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其小麦总产仅占全区小麦产量的30%左右,平均单产2.73 t/hm2。冬小麦成为宁南山区结构调整中压减作物,普遍存在政府热情不高、种植投入产出低、效益低等问题[1]。同时由于品种多而杂以及外引品种适应性、抗逆性不强等问题,科研工作者在冬小麦新品种比较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2-5]。目前种质资源紧缺、良种缺乏、生产水平不高,急需改造现有品种的生产性能,为此,笔者对近年来培育成的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入选品种(系)产量丰产性状及抗逆性能进行比较鉴定,旨在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更适合当地生产利用的旱地冬小麦品种(系),为当地旱地冬小麦生产提供种源和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宁夏固原东郊东红村进行。试验地在旱塬地上,海拔1 630 m,前茬冬小麦,浅黑垆中壤土质,地势平坦,肥力均匀,该区域年日照时数2 527 h,全年太阳辐射量565 kJ/cm2。年平均气温7.2 ℃,≥10 ℃的有效积温2 570 ℃,无霜期103~148 d,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00 mm,降雨量多集中在秋季。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 06AWS006、08AWS089、98-5808-2、 Z0229-4-3、 Z0231-3、X0309-14、2007-1-113、Z0349-4、庆麦1号、陇育0670-2、陇育0869-2、0914-1、西平1号、中引6号(对照)。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2.19 m2(6.70 m×1.82 m),12行区,行距16.5 cm,区距300 cm,排距50.0 cm,播种量依千粒重、发芽率按450万/hm2有效粒数计算,采用人力4行小区播种机分行称量播种。前作收获后于8月4日第1次机耕,8月26日收耱,9月5日第2次机耕(旋耕机),基施银川产复合有机肥800 kg/hm2、农家肥45 t/hm2、二铵112.5 kg/hm2、尿素105 kg/hm2。耕后收耱保墒。9月18日整地划地,19日播种。翌年4月16日中耕锄草1次,6月15日、7月3日分别拔除田间大草1次,7月13日收获。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在生育期对全部小区进行抗寒性、黄矮病、越冬率等抗逆性的调查;成熟后每个小区随机选取10株考种样进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取平均值;各品种收获脱粒后分别称量,统计各小区产量,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参试的14个品种产量普遍较高,平均产量为2 310.75~3 992.25 kg/hm2,其中陇育0869-2产量最高,中引6号(CK)产量最低。与中引6号(CK)相比,其他品种产量增幅为15.98%~72.78%。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产量之间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F值 2.2 主要农艺性状
2.2.1 穗数。试验期间小麦黄矮病和白粉病较轻,参试品种长势较好,穗数均较高,除中引6号(CK)外,其余13个参试品种平均成穗为447.75万~705.30万/hm2,均比中引6号(CK)穗数高,穗数较高的品种有Z0231-3和X0309-14,分别为705.30万和683.40万/hm2。
2.2.2 每穗粒数。参试品种平均每穗粒数为22.48~35.10粒,其中每穗粒数在30.00粒以上的品种有Z0349-4、 西平1号、陇育0869-2,每穗粒数为32.00~35.10粒,较中引6号(CK)高6.57~9.67粒。
2.2.3 千粒重。除中引6号(CK)外,其余13个参试品种千粒重为28.30~41.90 g,均比中引6号(CK)高,其中98-5808-2、Z0229-4-3千粒重最高,分别为41.90和38.70 g,分别比中引6号(CK)高13.70 和10.50 g。
2.2.4 株高。参试品种株高在86~117 cm,其中Z0349-4株高最大,为117 cm,西平1号株高最小,为86 cm。
2.3 生育期及抗逆性
2.3.1 生育期。参试品种较历年晚熟约6 d,成熟期为7月12~17日,全生育期280~285 d,与中引6号(CK)相比,其他参试品种成熟期较其早熟1~5 d。
2.3.2 抗逆性。参试品种不同程度地发生黄矮病和白粉病,发病率为5%~15%,病害程度较轻,对成穗数和产量影响不大;参试品种抗寒性、抗青干、抗倒伏能力均较强;熟相均较好;越冬率均较高,均在90%以上。
3 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14个参试品种中表现较好的有陇育0869-2、Z0231-3、西平1号、陇育0670-2、06AWS006、98-5808-2、Z0349-4和X0309-14-3这8个品种,其折合产量为3 117.45~3 992.55 kg/hm2,较对照增产34.91%~7278%,这8个品种下年度仍保留旱地品比试验。
参考文献
[1]沈强云,魏亦勤,徐志斌,等.宁夏粮食生产回顾及气力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09(2):48-51.
[2]张卫东,王渭清,刘恒元,等.阿克苏地区小麦品种产量与品种比较试验研究初报[J].新疆农业科学,2001,38(2):84-86.
[3]郭凌云,张桂华,刘凤州,等.晚播冬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1):44,59.
[4]王瑞清,闫志顺,张伟.南疆冬小麦品种(系)产量比较试验初报[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2(1):5-7.
[5]文玉琳,贾银录,黑立晓.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中国农技推广,2002(4):26-27.
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3-006-02
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冬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历年播种面积达66 667 hm2左右,占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的50%以上。但由于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及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其小麦总产仅占全区小麦产量的30%左右,平均单产2.73 t/hm2。冬小麦成为宁南山区结构调整中压减作物,普遍存在政府热情不高、种植投入产出低、效益低等问题[1]。同时由于品种多而杂以及外引品种适应性、抗逆性不强等问题,科研工作者在冬小麦新品种比较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2-5]。目前种质资源紧缺、良种缺乏、生产水平不高,急需改造现有品种的生产性能,为此,笔者对近年来培育成的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入选品种(系)产量丰产性状及抗逆性能进行比较鉴定,旨在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更适合当地生产利用的旱地冬小麦品种(系),为当地旱地冬小麦生产提供种源和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宁夏固原东郊东红村进行。试验地在旱塬地上,海拔1 630 m,前茬冬小麦,浅黑垆中壤土质,地势平坦,肥力均匀,该区域年日照时数2 527 h,全年太阳辐射量565 kJ/cm2。年平均气温7.2 ℃,≥10 ℃的有效积温2 570 ℃,无霜期103~148 d,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00 mm,降雨量多集中在秋季。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 06AWS006、08AWS089、98-5808-2、 Z0229-4-3、 Z0231-3、X0309-14、2007-1-113、Z0349-4、庆麦1号、陇育0670-2、陇育0869-2、0914-1、西平1号、中引6号(对照)。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2.19 m2(6.70 m×1.82 m),12行区,行距16.5 cm,区距300 cm,排距50.0 cm,播种量依千粒重、发芽率按450万/hm2有效粒数计算,采用人力4行小区播种机分行称量播种。前作收获后于8月4日第1次机耕,8月26日收耱,9月5日第2次机耕(旋耕机),基施银川产复合有机肥800 kg/hm2、农家肥45 t/hm2、二铵112.5 kg/hm2、尿素105 kg/hm2。耕后收耱保墒。9月18日整地划地,19日播种。翌年4月16日中耕锄草1次,6月15日、7月3日分别拔除田间大草1次,7月13日收获。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在生育期对全部小区进行抗寒性、黄矮病、越冬率等抗逆性的调查;成熟后每个小区随机选取10株考种样进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取平均值;各品种收获脱粒后分别称量,统计各小区产量,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参试的14个品种产量普遍较高,平均产量为2 310.75~3 992.25 kg/hm2,其中陇育0869-2产量最高,中引6号(CK)产量最低。与中引6号(CK)相比,其他品种产量增幅为15.98%~72.78%。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产量之间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F值
2.2.1 穗数。试验期间小麦黄矮病和白粉病较轻,参试品种长势较好,穗数均较高,除中引6号(CK)外,其余13个参试品种平均成穗为447.75万~705.30万/hm2,均比中引6号(CK)穗数高,穗数较高的品种有Z0231-3和X0309-14,分别为705.30万和683.40万/hm2。
2.2.2 每穗粒数。参试品种平均每穗粒数为22.48~35.10粒,其中每穗粒数在30.00粒以上的品种有Z0349-4、 西平1号、陇育0869-2,每穗粒数为32.00~35.10粒,较中引6号(CK)高6.57~9.67粒。
2.2.3 千粒重。除中引6号(CK)外,其余13个参试品种千粒重为28.30~41.90 g,均比中引6号(CK)高,其中98-5808-2、Z0229-4-3千粒重最高,分别为41.90和38.70 g,分别比中引6号(CK)高13.70 和10.50 g。
2.2.4 株高。参试品种株高在86~117 cm,其中Z0349-4株高最大,为117 cm,西平1号株高最小,为86 cm。
2.3 生育期及抗逆性
2.3.1 生育期。参试品种较历年晚熟约6 d,成熟期为7月12~17日,全生育期280~285 d,与中引6号(CK)相比,其他参试品种成熟期较其早熟1~5 d。
2.3.2 抗逆性。参试品种不同程度地发生黄矮病和白粉病,发病率为5%~15%,病害程度较轻,对成穗数和产量影响不大;参试品种抗寒性、抗青干、抗倒伏能力均较强;熟相均较好;越冬率均较高,均在90%以上。
3 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14个参试品种中表现较好的有陇育0869-2、Z0231-3、西平1号、陇育0670-2、06AWS006、98-5808-2、Z0349-4和X0309-14-3这8个品种,其折合产量为3 117.45~3 992.55 kg/hm2,较对照增产34.91%~7278%,这8个品种下年度仍保留旱地品比试验。
参考文献
[1]沈强云,魏亦勤,徐志斌,等.宁夏粮食生产回顾及气力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09(2):48-51.
[2]张卫东,王渭清,刘恒元,等.阿克苏地区小麦品种产量与品种比较试验研究初报[J].新疆农业科学,2001,38(2):84-86.
[3]郭凌云,张桂华,刘凤州,等.晚播冬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1):44,59.
[4]王瑞清,闫志顺,张伟.南疆冬小麦品种(系)产量比较试验初报[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2(1):5-7.
[5]文玉琳,贾银录,黑立晓.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中国农技推广,2002(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