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令人耳目一新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设计了不少调查题。单从八年级上册看,“综合探究一·我们的行动”、“综合探究二·文明的反思:有感于环境的变迁”、“综合探究三·我们也来试一试”;还有八年级下册“综合探究六·《从______看社会的进步》,都精心安排了调查任务。本来嘛,编者的良苦用心是让初中学生走出课堂,去品味社会生活的盛宴。可是,调查调查,口头上挂,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说实话,有的教师对此有布置没检查,有的教师干脆不布置,跳过去,认为考试反正不考的。学生呢,有的偷懒,懒得迈开双脚,不肯调查;有的怕生,遇到生人张不开口,不敢调查;有的胡编乱扯,虚假调查,应付和欺骗老师。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说真的,广大初中学生年纪轻轻,涉世未深,社会经验缺乏。要切实完成调查任务,确实很麻烦,确实难度大。诸如跟被调查人怎么开口?被调查人一时找不到怎么办?被调查人拒绝配合怎么办?……可是,如果知难而退,新课标就会落空,新课程就会丢弃,学生调查能力的培养就会缺失。
教学任务要完成,课程目标要达到。——作为一线的为人师表、忠于职守的教师,究竟应该如何组织实施调查题呢?
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教师重视,负起责任
调查工作辛苦烦杂,必须化时间、化精力。教师如果随便对待,必将一事无成。调查题,是新课标规定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学着调查,学会调查,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是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沟通的纽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年青时,就有话在先,并且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调查题的实施,任课老师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布置、认真指导、认真检查,千万不能一笑而过。试想,现在的学生,其它功课的作业成堆,应接不暇,假如你调查的任务都不布置,或者只布置不检查,学生会那么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吗?
任务布置下去了,还有调查小组的组成,调查时间、对象和方法的确定,调查记录和调查报告的写作等,要一一指导。尤其是调查方法的指导和选用:(1)实地调查法;(2)文献调查法;(3)访问调查法;(4)问卷调查法。调查态度要热心、要微笑、要耐心,不怕生、不怕烦。对此,我还作了现身说法,以鼓励学生。2005年,我国抗战胜利60周年,兰溪市委宣传部和文联下文开展征文竞赛,题材是本地人民抗日的故事。1990年~1999年,我在白沙初中任教,曾听说过当地村民打死好多日本鬼子的传闻。于是我去实地调查采访,先后向头发花白的老支书、80多岁小脚女人等老人调查,只获得一鳞半爪。我抱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坚持下去,四处打听,终于柳暗花明,找到了一位知情者(目击者)岭脚村的陈思逸老人,查明了历史事实。
二、按照要求,逐一调查
“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中有个调查作业是:“本地区都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迹?(省级、市级、县级)它们的现状如何?本地区文物古迹的保护遇到了哪些困难?其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方案。”该作业题不算难,我提出按照要求,一条一条去调查落实。例如倪巧芬、柳露同学调查了县级文保单位——“通洲桥”,唐彩芬合作学习小组调查了“转轮岩”(县级),周雅萍调查了“长陵祝氏宗祠”(县级)。他们都按照要求,逐一调查,写出现状,列出困难,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圆满完成任务。
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有一项环境变迁的调查,附下表:
四个项目,若面面俱到,项项调查,学生势必望而生畏,难以完成。为消除其畏难情绪,减轻负担,我删繁就简,只要求学生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要四选一,选择某一个调查项目就行。而这一项中,则抓住相关的某一点即可。一位生活在山沟里的同学四项中选择了“动物数量”一项,而在无数的动物里她只选了“青蛙”一种。她的调查报告说:“我们小山村卅年前环境优美,青蛙呱呱,成群结队,除庄稼害虫基本不用农药。可是现在,由于人们滥捕青蛙,滥施农药,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有时特意去找青蛙,半天也找不到一只,只得空手而归。”
抓住一点,其余不作调查,学生感到轻松,乐于去做了。
四、切合实际,有所变通
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中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世界各地或者本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景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不仅可收集建筑外观,还可以包括壁画、神像、文字、色彩、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资料。
限于农村初中学生生活的环境条件,这些图文资料,目前难以收集。尽管电视屏幕上有出现,但怎么复制?尽管电脑上有出现,但怎么下载?说来好笑,个别同学把崭新的课本上的图文资料剪下来,交差了事。怎么办好呢?鉴于实际情况,我作了变通,把“收集”改为“记录”、“绘画”、“拍摄”,删掉“世界各地”,只保留“本地”。如此一变通,作业切合实际了,学生们可以伸展拳脚了。黄兆丰同学用文字记录了转轮岩胡公大帝神像,曹荟同学以详实的文字描绘了墩头基督教堂的外观和内观,祝秀梅同学以水彩画了溪口周基督教堂外部景观,陈吴同学以钢笔画出生动的西庄村观音像,柳露同学提供了胡公大帝庙的照片。
“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一课,要求写一篇题为《从______看社会的进步》的调查报告,省略处可填(衣食住行、劳动工具、生产组织方式、业余活动、娱乐设施)诸大方面内容。由此我强调调查从小处着手,以避免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尴尬。比方说吧,“衣”——穿衣,《从穿衣看社会的进步》,穿衣的人,男女老少,天南地北,成千上万,全世界有60多亿,个个去写,办不到,只写一人吧。经过引导,蒋婵英同学写了《从一位老太太的穿衣看社会的进步》,题眼小,调查起来简便,报告写来顺手。蒋辉萍同学的《从煤气灶的广泛使用看社会的进步》,陈天华同学的《从奶奶骑的电动车看社会的进步》,都是从小处人手、以小见大的调查报告。还有一位同学,围绕一户人家,反复观察,于是,《从大叔的新房看社会的进步》下笔成章。
综上所述,只要身负主导地位的教师思想重视,方式方法得当,《历史与社会》中的调查题的完成,是可以落到实处的。
说真的,广大初中学生年纪轻轻,涉世未深,社会经验缺乏。要切实完成调查任务,确实很麻烦,确实难度大。诸如跟被调查人怎么开口?被调查人一时找不到怎么办?被调查人拒绝配合怎么办?……可是,如果知难而退,新课标就会落空,新课程就会丢弃,学生调查能力的培养就会缺失。
教学任务要完成,课程目标要达到。——作为一线的为人师表、忠于职守的教师,究竟应该如何组织实施调查题呢?
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教师重视,负起责任
调查工作辛苦烦杂,必须化时间、化精力。教师如果随便对待,必将一事无成。调查题,是新课标规定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学着调查,学会调查,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是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沟通的纽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年青时,就有话在先,并且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调查题的实施,任课老师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布置、认真指导、认真检查,千万不能一笑而过。试想,现在的学生,其它功课的作业成堆,应接不暇,假如你调查的任务都不布置,或者只布置不检查,学生会那么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吗?
任务布置下去了,还有调查小组的组成,调查时间、对象和方法的确定,调查记录和调查报告的写作等,要一一指导。尤其是调查方法的指导和选用:(1)实地调查法;(2)文献调查法;(3)访问调查法;(4)问卷调查法。调查态度要热心、要微笑、要耐心,不怕生、不怕烦。对此,我还作了现身说法,以鼓励学生。2005年,我国抗战胜利60周年,兰溪市委宣传部和文联下文开展征文竞赛,题材是本地人民抗日的故事。1990年~1999年,我在白沙初中任教,曾听说过当地村民打死好多日本鬼子的传闻。于是我去实地调查采访,先后向头发花白的老支书、80多岁小脚女人等老人调查,只获得一鳞半爪。我抱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坚持下去,四处打听,终于柳暗花明,找到了一位知情者(目击者)岭脚村的陈思逸老人,查明了历史事实。
二、按照要求,逐一调查
“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中有个调查作业是:“本地区都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迹?(省级、市级、县级)它们的现状如何?本地区文物古迹的保护遇到了哪些困难?其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方案。”该作业题不算难,我提出按照要求,一条一条去调查落实。例如倪巧芬、柳露同学调查了县级文保单位——“通洲桥”,唐彩芬合作学习小组调查了“转轮岩”(县级),周雅萍调查了“长陵祝氏宗祠”(县级)。他们都按照要求,逐一调查,写出现状,列出困难,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圆满完成任务。
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有一项环境变迁的调查,附下表:
四个项目,若面面俱到,项项调查,学生势必望而生畏,难以完成。为消除其畏难情绪,减轻负担,我删繁就简,只要求学生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要四选一,选择某一个调查项目就行。而这一项中,则抓住相关的某一点即可。一位生活在山沟里的同学四项中选择了“动物数量”一项,而在无数的动物里她只选了“青蛙”一种。她的调查报告说:“我们小山村卅年前环境优美,青蛙呱呱,成群结队,除庄稼害虫基本不用农药。可是现在,由于人们滥捕青蛙,滥施农药,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有时特意去找青蛙,半天也找不到一只,只得空手而归。”
抓住一点,其余不作调查,学生感到轻松,乐于去做了。
四、切合实际,有所变通
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中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世界各地或者本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景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不仅可收集建筑外观,还可以包括壁画、神像、文字、色彩、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资料。
限于农村初中学生生活的环境条件,这些图文资料,目前难以收集。尽管电视屏幕上有出现,但怎么复制?尽管电脑上有出现,但怎么下载?说来好笑,个别同学把崭新的课本上的图文资料剪下来,交差了事。怎么办好呢?鉴于实际情况,我作了变通,把“收集”改为“记录”、“绘画”、“拍摄”,删掉“世界各地”,只保留“本地”。如此一变通,作业切合实际了,学生们可以伸展拳脚了。黄兆丰同学用文字记录了转轮岩胡公大帝神像,曹荟同学以详实的文字描绘了墩头基督教堂的外观和内观,祝秀梅同学以水彩画了溪口周基督教堂外部景观,陈吴同学以钢笔画出生动的西庄村观音像,柳露同学提供了胡公大帝庙的照片。
“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一课,要求写一篇题为《从______看社会的进步》的调查报告,省略处可填(衣食住行、劳动工具、生产组织方式、业余活动、娱乐设施)诸大方面内容。由此我强调调查从小处着手,以避免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尴尬。比方说吧,“衣”——穿衣,《从穿衣看社会的进步》,穿衣的人,男女老少,天南地北,成千上万,全世界有60多亿,个个去写,办不到,只写一人吧。经过引导,蒋婵英同学写了《从一位老太太的穿衣看社会的进步》,题眼小,调查起来简便,报告写来顺手。蒋辉萍同学的《从煤气灶的广泛使用看社会的进步》,陈天华同学的《从奶奶骑的电动车看社会的进步》,都是从小处人手、以小见大的调查报告。还有一位同学,围绕一户人家,反复观察,于是,《从大叔的新房看社会的进步》下笔成章。
综上所述,只要身负主导地位的教师思想重视,方式方法得当,《历史与社会》中的调查题的完成,是可以落到实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