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数字化生存时代。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本文探讨了网络媒介生态的内涵、构成、现状、危害以及和谐网络生态重建的措施。同时,论述了和谐网络生态环境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网络生态环境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传播;生态环境;和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6-001-00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一种新媒介。如今,网络传播正在全球蔓延。人们随之进入了网络化生存,“网络也成为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即‘网络生态空间’”。但是,如同人类的其他许多重大发明创造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促进人类健康、和谐发展,反之,则可能阻碍破坏人类文明发展。当今互联网,由于种种原因显露出来的某些消极因素,如色情网页猖獗,网络金融犯罪,垃圾邮件泛滥,网络病毒等,这些消极因素与互联网的主流、积极作用虽不可相提并论,但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对待。人类不断改变环境,同时又是环境的产物,人与自然环境、网络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矛盾运动。由于人们对网络的滥用、误用,使网络环境日益恶化,网络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因此,像人们保护大自然一样,唤起人们对网络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持网络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空间,已经是刻不容缓。当前,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主张,而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发挥其特殊优势和作用,扬长避短,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极其重要。
一、网络媒介生态的内涵及其构成
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认为,“媒介生态学可以分为两大内容,一个是以媒介为中心展开的,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的媒介生态学,另一个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的,研究人与媒介环境问题的媒介生态学。把握媒介生态的规律,最重要的是树立媒介生态的系统观念、互动观念、平衡观念、资源观念”。在国外,将网络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是在1998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份《浮现中的数字经济》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互联网生态”。在我国,“网络生态”一词由田震宇在1998年在《网络生态》这本书中首先提出,文中提到“网络像森林一样密布在我们周围,每次开动‘机器猫’,爬上网络,我在网络丛林中漫步,边巡视新生代的生态系统,边寻找新的生命”。在该书中尽管他对网络生态作了探寻,但是他并没有具体阐述什么是网络生态系统。“网络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最早是张庆峰在2000年的《网络生态论》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所有的影响网络发展的其它社会系统构成了网络发展的生态环境,当我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网络与网络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时,便形成了网络生态”。该文中作者用联系地、系统地、发展的观点看待网络、把网络作为一个与大自然相似的整体系统来看待网络环境,的确是个新的创举。从学者们论述的启发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生态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点,它由一些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部件组成,具有一定的功能目标,并且与外界有所界限,但它不仅仅是人们常常提及的强调技术因素的网络系统,而应该是与网络发展有关的社会环境、信息环境与信息主体组成的大系统,同时我们还应强调各个组成因子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有机性,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整个系统环境就会遭到破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生态学原理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成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网络的发展,促使我们开始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解释并解决网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见,网络媒介生态也如同自然生态,都强调平衡、和谐、健康有序。自然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样的,网络生态平衡对社会进步和谐也是大有裨益的。研究网络媒介媒介生态就是利用生态学的视角去看待网络,研究网络,力求使网络生态平衡、和谐。
我们把网络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网络生态环境也应该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有学者认为;“网络媒介生态环境是由信息、人、信息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物质技术硬环境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控制信息流通的技术因素, 它是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物理形态的基石,没有它就没有网络的存在。社会人文软环境包括与网络发展相关的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教育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等等。信息资源指的是网络上存在的大量信息。人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因素,是信息的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控制者、利用者、分解者,没有人就没有信息。信息是网络空间中人和人之间传递的‘能量’,但是人们一旦获得了需要的信息,就好像获得能量一样, 只要利用得当,就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创造巨额财富。”该文中作者强调人、信息、信息环境为主导要素,将信息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并且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在网络生态中的核心地位,同时重视和谐的信息传递方式的积极作用,这对我们建设和谐网络生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既然网络生态学借鉴于自然生态学,那么,我们也可以运用生物学的分类方法,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网络生态环境系统的构成。在自然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食物联系,形成复杂的食物链,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分别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这一视角看,那么,网络生态系统就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由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组成。其中生产者主要从事网络产品生产,在网络生态系统中,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如企业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生产者队伍日趋壮大。因此,信息种类也良莠不齐。消费者主要从事网络产品的消费。网络信息消费者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个人或群体等。网络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重合,如果上网只是接收信息,那么他只是一个信息消费者。如果他同时在网络上发布信息,那便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分解者主要从事废物分解,网络生态的良性循环,离不开专门人员对垃圾信息的删除和维护。如网络管理人员、政府部门、信息咨询机构等。
而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网络用户是网络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主要由网络信息资源、网络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是指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信息资源,网络将是一个沙漠;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构成网络必须有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调制解调器、网络接入设备等;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网络法律法规、社会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情况。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生态的研究就是有关网络自身与人以及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网络媒介——人——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我们研究网络媒介生态环境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去看待网络生态环境,用生物学的视角看待网络媒介生态系统,防止片面性和生态失衡。
二、网络媒介生态的现状及其危害
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是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是网络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不良现象阻碍着网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如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分布不均、网络安全危机、网络个人隐私问题等。徐国虎认为,“信息生产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污染网络生态环境,狭隘民族主义与霸权主义行径的极度扩张,导致了网络生态系统资源的垄断等”从学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媒介生态环境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日趋恶化。网络通过各种信息通道和信息传输线路,可接通四面八方的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源,用户可以享用网络内的资源并能随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布自己的信息,致使网上信息污染日趋严重。如信息超载,信息利用率低;信息污染、不良信息猖獗;网络信息安全危机等
(一) 网络生态失衡会导致信息迷航和信息效用降低。
在信息社会,信息量呈指数函数增长,冗余信息和过时信息充斥整个网络,干扰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筛选和确认。再加上信息结构复杂,许多信息消费者知识和经验缺乏,致使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这样势必影响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顺畅,同时也将降低用户对真实信息的信任度,进而影响有效信息的利用、吸收。因此也就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网络生态失衡将导致信息安全危机。
如今,网络上计算机病毒泛滥。病毒不仅侵害电脑系统,最严重的是它们给整个信息网络,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目前全世界有万种计算机病毒在传播,蠕虫病毒是计算机病毒中危害最大、破坏能力最强的一种病毒。随着这种病毒的日益更新,这种病毒已经从被动查找感染目标发展到主动查找感染目标,这种病毒的感染能力极大、感染速度极快,可以在段时间内造成大规模爆发。这些病毒极大地威胁到信息安全和信息的传播和利用。信息安全危机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个顽症。
(三)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受到冲击、信息帝国主义加剧。
信息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具有信息属性,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它们所蕴藏的不同价值观、世界观、宗教观和道德观更容易在网络空间里发生冲突和碰撞。目前,网络信息的生产、传输和服务控制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他们控制着全球绝大部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流通。他们凭借强大的信息和技术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信息技术控制、信息资源渗透和信息产品倾销等。因此,全球信息化进程正在被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英语文化所控制。
可见,“网络生态危机具有全球性、全面性、超意识形态性的特点、网络生态危机的存在影响着网络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个人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生态失衡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渗透,这个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信息生态失衡将影响到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信息环境与个人及社会组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深化提供了信息基础、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信息环境的发展总是受一定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环境。良好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可以扩大人们的行动空间,延伸人们的时间感知长度,活跃人们的思维,提高创造思维的能力,改善社会思维的质量。
三、网络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关系
目前,我国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命题,其基本目标是要实现我国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和谐,使人们享受到和谐的成果。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强势媒体,我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应该趋利避害,积极发挥强势媒体的作用,提高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以和谐的氛围塑造人们,从而增强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迎接挑战。
(一)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对政治的影响
1.和谐的网络舆论强化了人们对政治的监督力度,有利于提高政治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网络传播便捷迅速,能够及时引起人们对热点和焦点事件的关注,这从客观上推动了网上新闻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对于一些热点和焦点事件,由于人们的关注和呼吁,能够大大的加快事件处理进程,增加事件解决透明度,从而有力的监督了执法部门。2003年哈尔滨市发生的“宝马车撞人事件”就是一则典型案例。正是人们的热切关注,事件的真相才得以最终向公众披露,执法部门才没有徇私枉法。可见,和谐网络传播环境对政治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加强政治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增强人们的政治监督力度。
2.和谐网络舆论有利于政府制定政策。
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每年一次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网民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当今社会,网络媒体已成为人们表达意愿的重要渠道。从2004年开始,国务院指定专门信息机构广泛搜集网络民意,定期编辑 《互联网信息摘要》,报送国务院总理等高层领导。根据这些最新信息,国务院可以快速及时地掌握并处理社会上出现的有关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可见,网络传播对政治决策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网络舆论群体的存在,网络舆论对政治的影响日渐显著。网络已成为人们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意见、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平台。
3.网络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参政的意识和能力。
网络为人们参与政治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参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人们可以突破原有的时空界限和等级界限,随时传递和获取各种信息,从而突破传统社会中人们参政的种种制约因素,促进政治和谐发展。
此外,网络传播还扩展了参政的渠道,完善了参政的方式。社会提供的参与渠道越多越通畅,人们参政就越容易。网络传播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阻隔,使人们参政更加便捷,而且还突破了传统的参政手段费时费力的缺陷,为人们参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点动鼠标就能轻易地进行利益表达,发表政治意愿,参与政治决策。
同时,我们要看到网络传播有利于打破信息控制,解构信息话语权,有利于低成本无障碍传播,实时的交互性,高时效性,有利于电子化政府与施政方式的改变等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随着网上信息量的迅速增长,大量伪劣信息,淫秽信息也充斥网络,致使许多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给青少年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灾难,一些错误信息甚至会引起严重的民族冲突、种族冲突、政治冲突等,从而带来一定范围的政治和社会动荡。而且信息资源占有量的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信息差距的加大也导致民族国家差距的拉大。除此之外,不良政治信息可以改变人们对政治的认识、造成人们国家观念的淡化、改变人们的政治价值观等。在信息社会,参与和影响政治的人已不仅仅是政治家们,多种信息渠道将各种政治事件通过网络适时地传输到整个世界,政治的不安全性相应增加,国家政治安全将不同程度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信息强国控制信息,使国际舆论一边倒。因此,我们看到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失衡将对一个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根据以上分析,网络传播对政治发展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应该趋利避害,从而推动我国的政治和谐发展。
(二)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现代信息革命的技术火兵。网络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新经济的开路先锋。实现网络经济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了解网络传播时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要求,也是抓住信息革命机遇,迎接网络经济时代挑战的历史要求。实现网络生态和谐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的信息化水平。同时,网络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的成熟,信息资源网络化传递和共享的实现,突破了原有的时间概念和空间界限,给经济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和革命。
1.加剧了市场竞争,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它们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络提供的各种网上服务,了解客户的各项最新信息和其他公司动向,跟踪国际市场和国内外产业政策的变化,掌握最新市场动态,明晰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及反馈信息,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发布主页或采取其他网络广告形式展现公司和企业的实力,扩大知名度,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开拓海内外市场;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真正实现贸易的电子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交易环节和交易费用。这给企业带来了机遇。此外,网络化又加大了公司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难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每个企业都能掌握竞争对手的商品信息及其经营方式、策略,每个企业都能获取经营环境变化的信息;同时,网络经营的出现,对客户而言,任何公司企业不再拥有地域上的优越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企业创造经营特色,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难度加大了。
2.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网络电子市场的形成,提高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水平。
网络的普及,新的科技新成果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够掌握和运用,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国际上的大企业和商业集团,都向电子化迈进,非常注重全球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如果我们不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新会被拉开距离,从而再一次失去赶超的机会。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宣传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宣传我国企业的产品,发布招商引资信息等。同时,网络缩小了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打破了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时空界限。促进了成熟统一开放市场的形成。可见,网络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升我国通信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迈出坚定的步伐。如今,随着网络化传播的发展,网上订货、网上促销、网上谈判、跨国公司内部网络销售等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式。以一系列电子商务技术为支撑,全球统一、开放信息网络为纽带的大市场已经形成。同时,由于网络传播便捷的特点,它将成为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有力工具。首先,借助网络,政府能够及时全面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传统的政策管理中,因信息不畅常常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决策,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手段落后,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闲置。政府上网后,网络所蕴涵的巨大信息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此外,政府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经济信息,引导市场竞争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3.有利于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经济的电子化,货币的电子化,电子消费观念也深入人们生活。信息网络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如今,网上购物这一新的消费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美国互联网调查机构ComScore Networks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网络购物额高达1021亿美元,比2005年提高了24%。仅在11月和12月两个节日旺季,网络购物额就达到246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26%。有分析师认为,电子商务已经开始成为主流销售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购物,而且购物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珠宝、服装、家具和家用电器等商品都逐渐在网上热销。投资公司ComWen and Co.估计,2006年网络消费额为1080亿美元,到2011年将达到2250亿美元。该公司预测,受宽带普及、网络渠道降价以及网上购物便利性提高等因素刺激,到2007年美国电子商务的增长率将达20%,这也意味着电子商务在整个美国零售市场的比重,将从2006年末的2.7%提到到4.7%。在我国,虽然目前仅有少数城市开展网络购物且规模都非常小,但随着网络化的不断普及和电子商务技术的逐步成熟,网络购物前景巨大,而这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可见,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网络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布,会引起经济纠纷,经济犯罪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建设和谐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网络的作用,同时要趋利避害。
(三)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造就了崭新的信息传输媒体,从而消除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时空障碍,推动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同时也加剧了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抗和融合。学者认为,网络传播使得文化从现代走向未来,文化从精英走向大众,和谐文化得到认同。人类智慧所能涉及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在网络的大世界中。网络传播带来了多元性的民族文化共存的机遇,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和谐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
1.带来了文化领域的革命,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促进文化的全球化和文化融合,有利于多元性民族文化的整合。
网络传播能够把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纳入它的系统之中,并将多种民族文化及其文化要素、文化现象按时代的要求和社会需要建构成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全球一体化的文化整体,使各种文化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保持协调。网络空间是一个多元性和多向性的文化沟通渠道,它所提供的平等的、开放式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传输功能使得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处理和传输过程中,共同创造和分享全人类的文化成果。这就增强了文化的共享性、渗透性和扩散性,弱化了文化的地域界限,推动了文化开放和交往。如今,网络平台已成为多种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大舞台。因此,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会长久孤立于其它文化之外,必然要与外部文化发生作用,并在相互作用中吸取其它文化的优点,以此来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多民族文化之间的整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当代网络传播引发的文化领域的革命加快了文化传递和交流活动,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了多元性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渗透、融合,因而加速了多元性民族文化的整合。
如今,不同的民风民俗、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种族,甚至不同的语言文化都可以在共同的网络空间中生存和发展,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被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网络大循环中。在网络信息社会里,每台计算机终端都是新思想的发源地,每个网络地址都可以是一种文化的宣言中心,不同的思想和文化相互接触、碰撞。同时,人的个性与文化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展视和发挥。从文化精神层面看,人们进入“数字数生存”,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从而实现人类文化的调整和更新。
2.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容。
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流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人们感受到以往无法想象的绚丽多彩的文化内容。历史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现实的与神话的,人类智慧所能涉及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在网络的大世界中。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消息、宣泄情感、张扬个性,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符号。当然,多元文化并存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而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归根结底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的冲突和碰撞。不同文化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符号,遵守不同的社会规范,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并习惯于自己的文化模式,如果他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去衡量异质文化,有时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无法适应。因此,网络传播中跨文化交流所引起的误解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社会时尚,习惯于追随时代流行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化碰撞必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这就无疑丰富了文化的内容。网络所传播的这些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又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倾向,进而使人们在接触异质文化时进行比较和选择,在追求网络最新时尚的过程中将异质文化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心灵,而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也在人们思想观念整合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充实。可见,网络传播为人类文化宝库增加了崭新的内容,丰富了人类文化家园。
3.强化了文化的社会功能。
网络技术构建了世界经济、技术、文化多元一体的大文化体系,它所涉及的现代化、多元化和技术化给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憾。如今,网络远程教育、网络购物、网上旅游、电子邮件等新型生活方式成为最具现代意义的社会行动方式。人们对网络的期待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的需求,网络的巨大凝聚力主要来源于其传播大众文化的重要职能。当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流行的社会思潮是网民们追逐的热点,时兴的事物、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网民们关注的目标。人们对高新技术的崇拜、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以及个人情感的宣泄都可以在网络中获得满足。网络不仅为世界的每个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舞台,也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提供了条件。
当然,民族文化都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社会性特征。文化是在互动、共享、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生存发展的。网络传播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全方位开放,不同形态、不同模式、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都可以共存于同一网络空间,这既繁荣了民族文化,也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一个环境中的生物种类越多,它们的生存和延续的机会也越大,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网络将各种文化融合于一个空间,能在碰撞中激起人类智慧的浪花。因此,文化的多元化意味着人类文明的生机,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如同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一样,是人类必然的选择。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将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潮流。我国目前提出和谐文化建设的伟大决策正是符合这一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文化的和谐。
网络传播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它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网络生态重建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股力量。我们必须冷静、清醒地观察和分析网络传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培植网络空间新的生长点,从而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3页
[2]崔保国.媒介是条鱼[J].中国传媒报告,2003,2
[3]田征宇.网络生态[J].软件世界,1998,7
[4]张庆锋.网络生态论[J].情报资料工作,2000,4
[5]袁文秀,余恒鑫.关于网络信息生态的若干思考[J.]情报科学,2005,1
[6]徐国虎,许芳.网络生态平衡理论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第29卷
[7]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3594
[8]马文峰.试论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共享障碍[J].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2002
[9]陈庆修.谨防信息负效应[N].人民日报,2000,1月2日,第7版
[10]http://www.ahinfo.gov.cn/kjlt/2002/lou720.htm
[11]胡笑梅.网络信息生态失衡透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1
[12]梅英.论网络生态危机[J].保山师专学报,2005,2
[13]http://www.cnnic.cn/html/Dir/2007/01/22/4395.htm
[14]http://www.yesky.com/472/87472.shtml
[15]同[6]
[16]同[12]
[17]同[11]
[18]杜欣明.论信息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情报,2006,第3期)
[19]徐国源.构建网络的”绿色”空间——网络的生态主义观念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qkjc/951114.htm
[21]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5-03/14/content_2694646.htm
[22]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137页
[23]同[22]第233页
[24]http://www.jdlaser.com/article/2007/1/15/200711515255.shtml
[25]同[22]第89页.
[26]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第264页
[27]曾盛聪.网络化生存与人伦价值的重构[J].探索,2004,2
[28]沈丽冰,孙涛,戴伟辉.网络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29]郭庆光.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0]梅英,论网络生态危机发生与德育实效性之内在联系[J].大理学院学报,2006,3
[31]张志林,王京山.网络媒介生态位初探[J].出版发行研究,2005,12
[32]程霞.信息构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06,5
[33]郑娟.网络生态失衡与大学生的跌落[J].高教研究,2006,10
关键词:网络传播;生态环境;和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6-001-00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一种新媒介。如今,网络传播正在全球蔓延。人们随之进入了网络化生存,“网络也成为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即‘网络生态空间’”。但是,如同人类的其他许多重大发明创造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促进人类健康、和谐发展,反之,则可能阻碍破坏人类文明发展。当今互联网,由于种种原因显露出来的某些消极因素,如色情网页猖獗,网络金融犯罪,垃圾邮件泛滥,网络病毒等,这些消极因素与互联网的主流、积极作用虽不可相提并论,但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对待。人类不断改变环境,同时又是环境的产物,人与自然环境、网络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矛盾运动。由于人们对网络的滥用、误用,使网络环境日益恶化,网络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因此,像人们保护大自然一样,唤起人们对网络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持网络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空间,已经是刻不容缓。当前,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主张,而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发挥其特殊优势和作用,扬长避短,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极其重要。
一、网络媒介生态的内涵及其构成
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认为,“媒介生态学可以分为两大内容,一个是以媒介为中心展开的,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的媒介生态学,另一个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的,研究人与媒介环境问题的媒介生态学。把握媒介生态的规律,最重要的是树立媒介生态的系统观念、互动观念、平衡观念、资源观念”。在国外,将网络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是在1998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份《浮现中的数字经济》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互联网生态”。在我国,“网络生态”一词由田震宇在1998年在《网络生态》这本书中首先提出,文中提到“网络像森林一样密布在我们周围,每次开动‘机器猫’,爬上网络,我在网络丛林中漫步,边巡视新生代的生态系统,边寻找新的生命”。在该书中尽管他对网络生态作了探寻,但是他并没有具体阐述什么是网络生态系统。“网络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最早是张庆峰在2000年的《网络生态论》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所有的影响网络发展的其它社会系统构成了网络发展的生态环境,当我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网络与网络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时,便形成了网络生态”。该文中作者用联系地、系统地、发展的观点看待网络、把网络作为一个与大自然相似的整体系统来看待网络环境,的确是个新的创举。从学者们论述的启发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生态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点,它由一些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部件组成,具有一定的功能目标,并且与外界有所界限,但它不仅仅是人们常常提及的强调技术因素的网络系统,而应该是与网络发展有关的社会环境、信息环境与信息主体组成的大系统,同时我们还应强调各个组成因子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有机性,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整个系统环境就会遭到破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生态学原理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成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网络的发展,促使我们开始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解释并解决网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见,网络媒介生态也如同自然生态,都强调平衡、和谐、健康有序。自然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样的,网络生态平衡对社会进步和谐也是大有裨益的。研究网络媒介媒介生态就是利用生态学的视角去看待网络,研究网络,力求使网络生态平衡、和谐。
我们把网络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网络生态环境也应该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有学者认为;“网络媒介生态环境是由信息、人、信息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物质技术硬环境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控制信息流通的技术因素, 它是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物理形态的基石,没有它就没有网络的存在。社会人文软环境包括与网络发展相关的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教育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等等。信息资源指的是网络上存在的大量信息。人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因素,是信息的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控制者、利用者、分解者,没有人就没有信息。信息是网络空间中人和人之间传递的‘能量’,但是人们一旦获得了需要的信息,就好像获得能量一样, 只要利用得当,就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创造巨额财富。”该文中作者强调人、信息、信息环境为主导要素,将信息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并且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在网络生态中的核心地位,同时重视和谐的信息传递方式的积极作用,这对我们建设和谐网络生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既然网络生态学借鉴于自然生态学,那么,我们也可以运用生物学的分类方法,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网络生态环境系统的构成。在自然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食物联系,形成复杂的食物链,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分别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这一视角看,那么,网络生态系统就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由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组成。其中生产者主要从事网络产品生产,在网络生态系统中,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如企业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生产者队伍日趋壮大。因此,信息种类也良莠不齐。消费者主要从事网络产品的消费。网络信息消费者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个人或群体等。网络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重合,如果上网只是接收信息,那么他只是一个信息消费者。如果他同时在网络上发布信息,那便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分解者主要从事废物分解,网络生态的良性循环,离不开专门人员对垃圾信息的删除和维护。如网络管理人员、政府部门、信息咨询机构等。
而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网络用户是网络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主要由网络信息资源、网络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是指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信息资源,网络将是一个沙漠;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构成网络必须有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调制解调器、网络接入设备等;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网络法律法规、社会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情况。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生态的研究就是有关网络自身与人以及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网络媒介——人——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我们研究网络媒介生态环境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去看待网络生态环境,用生物学的视角看待网络媒介生态系统,防止片面性和生态失衡。
二、网络媒介生态的现状及其危害
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是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是网络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不良现象阻碍着网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如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分布不均、网络安全危机、网络个人隐私问题等。徐国虎认为,“信息生产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污染网络生态环境,狭隘民族主义与霸权主义行径的极度扩张,导致了网络生态系统资源的垄断等”从学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媒介生态环境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日趋恶化。网络通过各种信息通道和信息传输线路,可接通四面八方的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源,用户可以享用网络内的资源并能随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布自己的信息,致使网上信息污染日趋严重。如信息超载,信息利用率低;信息污染、不良信息猖獗;网络信息安全危机等
(一) 网络生态失衡会导致信息迷航和信息效用降低。
在信息社会,信息量呈指数函数增长,冗余信息和过时信息充斥整个网络,干扰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筛选和确认。再加上信息结构复杂,许多信息消费者知识和经验缺乏,致使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这样势必影响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顺畅,同时也将降低用户对真实信息的信任度,进而影响有效信息的利用、吸收。因此也就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网络生态失衡将导致信息安全危机。
如今,网络上计算机病毒泛滥。病毒不仅侵害电脑系统,最严重的是它们给整个信息网络,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目前全世界有万种计算机病毒在传播,蠕虫病毒是计算机病毒中危害最大、破坏能力最强的一种病毒。随着这种病毒的日益更新,这种病毒已经从被动查找感染目标发展到主动查找感染目标,这种病毒的感染能力极大、感染速度极快,可以在段时间内造成大规模爆发。这些病毒极大地威胁到信息安全和信息的传播和利用。信息安全危机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个顽症。
(三)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受到冲击、信息帝国主义加剧。
信息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具有信息属性,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它们所蕴藏的不同价值观、世界观、宗教观和道德观更容易在网络空间里发生冲突和碰撞。目前,网络信息的生产、传输和服务控制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他们控制着全球绝大部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流通。他们凭借强大的信息和技术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信息技术控制、信息资源渗透和信息产品倾销等。因此,全球信息化进程正在被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英语文化所控制。
可见,“网络生态危机具有全球性、全面性、超意识形态性的特点、网络生态危机的存在影响着网络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个人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生态失衡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渗透,这个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信息生态失衡将影响到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信息环境与个人及社会组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深化提供了信息基础、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信息环境的发展总是受一定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环境。良好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可以扩大人们的行动空间,延伸人们的时间感知长度,活跃人们的思维,提高创造思维的能力,改善社会思维的质量。
三、网络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关系
目前,我国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命题,其基本目标是要实现我国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和谐,使人们享受到和谐的成果。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强势媒体,我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应该趋利避害,积极发挥强势媒体的作用,提高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以和谐的氛围塑造人们,从而增强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迎接挑战。
(一)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对政治的影响
1.和谐的网络舆论强化了人们对政治的监督力度,有利于提高政治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网络传播便捷迅速,能够及时引起人们对热点和焦点事件的关注,这从客观上推动了网上新闻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对于一些热点和焦点事件,由于人们的关注和呼吁,能够大大的加快事件处理进程,增加事件解决透明度,从而有力的监督了执法部门。2003年哈尔滨市发生的“宝马车撞人事件”就是一则典型案例。正是人们的热切关注,事件的真相才得以最终向公众披露,执法部门才没有徇私枉法。可见,和谐网络传播环境对政治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加强政治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增强人们的政治监督力度。
2.和谐网络舆论有利于政府制定政策。
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每年一次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网民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当今社会,网络媒体已成为人们表达意愿的重要渠道。从2004年开始,国务院指定专门信息机构广泛搜集网络民意,定期编辑 《互联网信息摘要》,报送国务院总理等高层领导。根据这些最新信息,国务院可以快速及时地掌握并处理社会上出现的有关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可见,网络传播对政治决策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网络舆论群体的存在,网络舆论对政治的影响日渐显著。网络已成为人们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意见、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平台。
3.网络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参政的意识和能力。
网络为人们参与政治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参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人们可以突破原有的时空界限和等级界限,随时传递和获取各种信息,从而突破传统社会中人们参政的种种制约因素,促进政治和谐发展。
此外,网络传播还扩展了参政的渠道,完善了参政的方式。社会提供的参与渠道越多越通畅,人们参政就越容易。网络传播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阻隔,使人们参政更加便捷,而且还突破了传统的参政手段费时费力的缺陷,为人们参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点动鼠标就能轻易地进行利益表达,发表政治意愿,参与政治决策。
同时,我们要看到网络传播有利于打破信息控制,解构信息话语权,有利于低成本无障碍传播,实时的交互性,高时效性,有利于电子化政府与施政方式的改变等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随着网上信息量的迅速增长,大量伪劣信息,淫秽信息也充斥网络,致使许多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给青少年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灾难,一些错误信息甚至会引起严重的民族冲突、种族冲突、政治冲突等,从而带来一定范围的政治和社会动荡。而且信息资源占有量的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信息差距的加大也导致民族国家差距的拉大。除此之外,不良政治信息可以改变人们对政治的认识、造成人们国家观念的淡化、改变人们的政治价值观等。在信息社会,参与和影响政治的人已不仅仅是政治家们,多种信息渠道将各种政治事件通过网络适时地传输到整个世界,政治的不安全性相应增加,国家政治安全将不同程度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信息强国控制信息,使国际舆论一边倒。因此,我们看到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失衡将对一个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根据以上分析,网络传播对政治发展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应该趋利避害,从而推动我国的政治和谐发展。
(二)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现代信息革命的技术火兵。网络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新经济的开路先锋。实现网络经济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了解网络传播时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要求,也是抓住信息革命机遇,迎接网络经济时代挑战的历史要求。实现网络生态和谐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的信息化水平。同时,网络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的成熟,信息资源网络化传递和共享的实现,突破了原有的时间概念和空间界限,给经济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和革命。
1.加剧了市场竞争,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它们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络提供的各种网上服务,了解客户的各项最新信息和其他公司动向,跟踪国际市场和国内外产业政策的变化,掌握最新市场动态,明晰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及反馈信息,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发布主页或采取其他网络广告形式展现公司和企业的实力,扩大知名度,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开拓海内外市场;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真正实现贸易的电子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交易环节和交易费用。这给企业带来了机遇。此外,网络化又加大了公司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难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每个企业都能掌握竞争对手的商品信息及其经营方式、策略,每个企业都能获取经营环境变化的信息;同时,网络经营的出现,对客户而言,任何公司企业不再拥有地域上的优越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企业创造经营特色,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难度加大了。
2.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网络电子市场的形成,提高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水平。
网络的普及,新的科技新成果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够掌握和运用,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国际上的大企业和商业集团,都向电子化迈进,非常注重全球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如果我们不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新会被拉开距离,从而再一次失去赶超的机会。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宣传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宣传我国企业的产品,发布招商引资信息等。同时,网络缩小了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打破了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时空界限。促进了成熟统一开放市场的形成。可见,网络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升我国通信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迈出坚定的步伐。如今,随着网络化传播的发展,网上订货、网上促销、网上谈判、跨国公司内部网络销售等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式。以一系列电子商务技术为支撑,全球统一、开放信息网络为纽带的大市场已经形成。同时,由于网络传播便捷的特点,它将成为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有力工具。首先,借助网络,政府能够及时全面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传统的政策管理中,因信息不畅常常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决策,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手段落后,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闲置。政府上网后,网络所蕴涵的巨大信息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此外,政府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经济信息,引导市场竞争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3.有利于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经济的电子化,货币的电子化,电子消费观念也深入人们生活。信息网络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如今,网上购物这一新的消费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美国互联网调查机构ComScore Networks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网络购物额高达1021亿美元,比2005年提高了24%。仅在11月和12月两个节日旺季,网络购物额就达到246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26%。有分析师认为,电子商务已经开始成为主流销售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购物,而且购物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珠宝、服装、家具和家用电器等商品都逐渐在网上热销。投资公司ComWen and Co.估计,2006年网络消费额为1080亿美元,到2011年将达到2250亿美元。该公司预测,受宽带普及、网络渠道降价以及网上购物便利性提高等因素刺激,到2007年美国电子商务的增长率将达20%,这也意味着电子商务在整个美国零售市场的比重,将从2006年末的2.7%提到到4.7%。在我国,虽然目前仅有少数城市开展网络购物且规模都非常小,但随着网络化的不断普及和电子商务技术的逐步成熟,网络购物前景巨大,而这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可见,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网络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布,会引起经济纠纷,经济犯罪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建设和谐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网络的作用,同时要趋利避害。
(三)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造就了崭新的信息传输媒体,从而消除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时空障碍,推动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同时也加剧了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抗和融合。学者认为,网络传播使得文化从现代走向未来,文化从精英走向大众,和谐文化得到认同。人类智慧所能涉及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在网络的大世界中。网络传播带来了多元性的民族文化共存的机遇,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和谐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
1.带来了文化领域的革命,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促进文化的全球化和文化融合,有利于多元性民族文化的整合。
网络传播能够把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纳入它的系统之中,并将多种民族文化及其文化要素、文化现象按时代的要求和社会需要建构成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全球一体化的文化整体,使各种文化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保持协调。网络空间是一个多元性和多向性的文化沟通渠道,它所提供的平等的、开放式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传输功能使得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处理和传输过程中,共同创造和分享全人类的文化成果。这就增强了文化的共享性、渗透性和扩散性,弱化了文化的地域界限,推动了文化开放和交往。如今,网络平台已成为多种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大舞台。因此,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会长久孤立于其它文化之外,必然要与外部文化发生作用,并在相互作用中吸取其它文化的优点,以此来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多民族文化之间的整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当代网络传播引发的文化领域的革命加快了文化传递和交流活动,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了多元性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渗透、融合,因而加速了多元性民族文化的整合。
如今,不同的民风民俗、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种族,甚至不同的语言文化都可以在共同的网络空间中生存和发展,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被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网络大循环中。在网络信息社会里,每台计算机终端都是新思想的发源地,每个网络地址都可以是一种文化的宣言中心,不同的思想和文化相互接触、碰撞。同时,人的个性与文化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展视和发挥。从文化精神层面看,人们进入“数字数生存”,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从而实现人类文化的调整和更新。
2.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容。
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流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人们感受到以往无法想象的绚丽多彩的文化内容。历史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现实的与神话的,人类智慧所能涉及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在网络的大世界中。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消息、宣泄情感、张扬个性,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符号。当然,多元文化并存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而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归根结底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的冲突和碰撞。不同文化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符号,遵守不同的社会规范,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并习惯于自己的文化模式,如果他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去衡量异质文化,有时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无法适应。因此,网络传播中跨文化交流所引起的误解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社会时尚,习惯于追随时代流行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化碰撞必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这就无疑丰富了文化的内容。网络所传播的这些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又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倾向,进而使人们在接触异质文化时进行比较和选择,在追求网络最新时尚的过程中将异质文化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心灵,而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也在人们思想观念整合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充实。可见,网络传播为人类文化宝库增加了崭新的内容,丰富了人类文化家园。
3.强化了文化的社会功能。
网络技术构建了世界经济、技术、文化多元一体的大文化体系,它所涉及的现代化、多元化和技术化给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憾。如今,网络远程教育、网络购物、网上旅游、电子邮件等新型生活方式成为最具现代意义的社会行动方式。人们对网络的期待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的需求,网络的巨大凝聚力主要来源于其传播大众文化的重要职能。当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流行的社会思潮是网民们追逐的热点,时兴的事物、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网民们关注的目标。人们对高新技术的崇拜、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以及个人情感的宣泄都可以在网络中获得满足。网络不仅为世界的每个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舞台,也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提供了条件。
当然,民族文化都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社会性特征。文化是在互动、共享、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生存发展的。网络传播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全方位开放,不同形态、不同模式、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都可以共存于同一网络空间,这既繁荣了民族文化,也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一个环境中的生物种类越多,它们的生存和延续的机会也越大,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网络将各种文化融合于一个空间,能在碰撞中激起人类智慧的浪花。因此,文化的多元化意味着人类文明的生机,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如同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一样,是人类必然的选择。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将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潮流。我国目前提出和谐文化建设的伟大决策正是符合这一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文化的和谐。
网络传播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它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网络生态重建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股力量。我们必须冷静、清醒地观察和分析网络传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培植网络空间新的生长点,从而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3页
[2]崔保国.媒介是条鱼[J].中国传媒报告,2003,2
[3]田征宇.网络生态[J].软件世界,1998,7
[4]张庆锋.网络生态论[J].情报资料工作,2000,4
[5]袁文秀,余恒鑫.关于网络信息生态的若干思考[J.]情报科学,2005,1
[6]徐国虎,许芳.网络生态平衡理论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第29卷
[7]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3594
[8]马文峰.试论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共享障碍[J].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2002
[9]陈庆修.谨防信息负效应[N].人民日报,2000,1月2日,第7版
[10]http://www.ahinfo.gov.cn/kjlt/2002/lou720.htm
[11]胡笑梅.网络信息生态失衡透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1
[12]梅英.论网络生态危机[J].保山师专学报,2005,2
[13]http://www.cnnic.cn/html/Dir/2007/01/22/4395.htm
[14]http://www.yesky.com/472/87472.shtml
[15]同[6]
[16]同[12]
[17]同[11]
[18]杜欣明.论信息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情报,2006,第3期)
[19]徐国源.构建网络的”绿色”空间——网络的生态主义观念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qkjc/951114.htm
[21]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5-03/14/content_2694646.htm
[22]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137页
[23]同[22]第233页
[24]http://www.jdlaser.com/article/2007/1/15/200711515255.shtml
[25]同[22]第89页.
[26]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第264页
[27]曾盛聪.网络化生存与人伦价值的重构[J].探索,2004,2
[28]沈丽冰,孙涛,戴伟辉.网络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29]郭庆光.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0]梅英,论网络生态危机发生与德育实效性之内在联系[J].大理学院学报,2006,3
[31]张志林,王京山.网络媒介生态位初探[J].出版发行研究,2005,12
[32]程霞.信息构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06,5
[33]郑娟.网络生态失衡与大学生的跌落[J].高教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