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撤摊子”“急躁症”“挂空挡”……
一些贫困县和脱贫摘帽县在落实稳定脱贫攻坚政策时,部分出现“撤”“急”“疲”等干部心态跑偏情况,容易降低脱贫攻坚质量,影响脱贫进程。而脱贫攻坚冲刺关键要稳住心神跑好“最后一棒”,不能有任何松懈。
全省玉米当年单产记录刚到772公斤,贫困户扶贫手册里的玉米亩产已写到“1000公斤”;村乡干部讲不清帮扶对象脱贫情况;危房改造后仍透风漏雨,院墙却修得崭新漂亮……记者近期走访大别山区、武陵山区和罗霄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现,一些贫困县和脱贫摘帽县在落实稳定脱贫攻坚政策时,部分出现“撤”“急”“疲”等干部心态跑偏情况,容易降低脱贫攻坚质量,影响脱贫进程。
决战时刻岂能“撤摊子”
当前,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思想上冒出松劲懈怠苗头,负面带动效应下,部分基层干部出现撤摊走人心态,甚至有的开始转移重心、变换步调。有困难群众反映,一些地方干部访贫问苦少了,上门帮扶少了,脱贫成效不稳,脱贫群众收入下降,边缘农户生产生活的变化少有人过问。
记者走访的中部地区某县曾为省级贫困县,脱贫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万多人,2018年脱贫摘帽。该县2019年脱贫攻坚巩固年方案要求,脱贫不脱帮扶,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任务不变、要求不变。但记者翻看当地2019年贫困户帮扶走访记录,发现干部签到次数明显少于前两年。
该省要求,帮扶干部一年要签到6次。而孙姓贫困户的2019年帮扶走访记录显示,干部上门走访只有4次。这位贫困户说,帮扶干部有时打电话问问家里情况,上门主要是送宣传脱贫政策的“明白纸”。但是,自己关心的贷款政策以及发展种养殖产业等实实在在的问题咨询,却始终没得到回复。
“最近一段时间,几位驻村工作队成员跟我说,觉得在村里干得太久了,经历过这么苦累的扶贫生活,也到了该回原单位的时候了,能分批走也是好的。”一位调研过多省扶贫工作的业内专家说,有这种心态的干部并不是个例。“现在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倒计时,在最要劲的关头,远没到‘撤摊子’的时候,这种心态尤其要纠正。”
“急躁症”易致形式主义
面对冲刺倒计时,一些干部心态急躁,甚至大搞突击快上或简单发钱发物“一发了之”、低保兜底“一兜了之”、产业入股“一股了之”,或是没有实行差异化分配,出现泛福利化苗头。
在中部地区一个脱贫出列村,政府部门投入产业扶贫资金,统一入股合作社或企业,每年给贫困户分红。“政府出钱为我们入股,我们不用去干活,只等着分红。”一名吴姓贫困户翻开自家的扶贫手册说,政府帮他家入股到一家茶油企业,家里5口人按人头算,每人每年分红200元,全家一年就是1000元。“这样当然也很好,但这个钱如果用来帮我们自己发展产业是最好。毕竟这个钱给几年也就没了,此后还得自谋生计。”
一些干部急于求成,脱贫工作安排不合理,导致民心工程的群众满意度不高。记者在某贫困县调研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时,部分未搬迁贫困户反映不愿搬、不敢搬。一位贫困户说,他在老家有三四亩地种水稻和中药材,12亩林地种杉木。但是安置点离这些土地9公里远,班车时间上午10:30发车,下午13:30就返回,根本没时间干活。“来回还要8块钱车费,不划算。”
急躁心态还容易引发数字脱贫、指标脱贫。记者在一位贫困户的扶贫手册上看到,家庭收入计算一栏写明该户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为1.8亩,2019年变成2亩、亩产1000公斤。但这位贫困户说,自家玉米种植面积一直没有扩大,亩产不足500公斤。而其所在省份公布的当年玉米单产记录,刚到772公斤。
疲态导致“挂空挡”
记者在调研中看到,由于连续多年在脱贫一线高负荷、高强度运转,不少基层干部“5+2”“白+黑”疲态运行已成常态。收官在即,部分干部想要“松口气、歇歇脚”,甚至满足于“压线脱贫”了事,对巩固帮扶成果、谋划长远发展无心考虑、敷衍应付。
在武陵山区某贫困县潘姓贫困户家,记者看到了2018至2019年贫困户政策受益明白卡,里面详细列明了该户的政策受益情况。奇怪的是,明白卡里出现了2019年的两份不同记录:一份列明了教育补助、低保金、养老金等8项内容,所享受政策金额合计14127.67元;另一份则列出11项内容,所享受政策金额合计19983.27元,相差5000余元,且两份记录都有贫困户本人签字和手印。该镇党委书记坦承,这是结对帮扶干部工作不细导致的。
一些干部推动项目匆匆上马,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缺乏技术指导和管理经验,导致项目失败。某中部地区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说,2019年该村探索种植了120亩辣椒,流转费6万元,加上种苗、人工投入超过8万元。然而由于管理不到位、产量偏低,市场行情也不好,最终只卖了2万多元,连本都回不了。
稳住心神跑好“最后一棒”
“应该清醒地看到,决战之年任务繁重,加之疫情防控风险叠加,给决胜脱贫攻坚带来压力挑战。此时,部分干部暴露出的急躁和不良心态必须予以重視、尽快破解。”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说。
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2019年走访了全国14个省份的贫困地区,调研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进展。他深有感触地说,脱贫攻坚冲刺关键要稳住心神跑好“最后一棒”。当前应针对落实“四不摘”责任,适度开展“回头看”,坚决纠正某些干部“想快闪、喘口气、随大流”的思想偏差,对政策落实不力者要严肃追责。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建立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和队员召回撤换机制,对帮扶成效不明显的、群众意见大的,及时撤换。
严管的同时,也要厚爱。贺雪峰、赵皖平建议及时“兑现”激励政策,不让干事者吃亏。特别是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干部给予奖励,注重在工作一线考察识别干部。
(《瞭望》新闻周刊 杨玉华、姜刚/文)
一些贫困县和脱贫摘帽县在落实稳定脱贫攻坚政策时,部分出现“撤”“急”“疲”等干部心态跑偏情况,容易降低脱贫攻坚质量,影响脱贫进程。而脱贫攻坚冲刺关键要稳住心神跑好“最后一棒”,不能有任何松懈。
全省玉米当年单产记录刚到772公斤,贫困户扶贫手册里的玉米亩产已写到“1000公斤”;村乡干部讲不清帮扶对象脱贫情况;危房改造后仍透风漏雨,院墙却修得崭新漂亮……记者近期走访大别山区、武陵山区和罗霄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现,一些贫困县和脱贫摘帽县在落实稳定脱贫攻坚政策时,部分出现“撤”“急”“疲”等干部心态跑偏情况,容易降低脱贫攻坚质量,影响脱贫进程。
决战时刻岂能“撤摊子”
当前,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思想上冒出松劲懈怠苗头,负面带动效应下,部分基层干部出现撤摊走人心态,甚至有的开始转移重心、变换步调。有困难群众反映,一些地方干部访贫问苦少了,上门帮扶少了,脱贫成效不稳,脱贫群众收入下降,边缘农户生产生活的变化少有人过问。
记者走访的中部地区某县曾为省级贫困县,脱贫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万多人,2018年脱贫摘帽。该县2019年脱贫攻坚巩固年方案要求,脱贫不脱帮扶,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任务不变、要求不变。但记者翻看当地2019年贫困户帮扶走访记录,发现干部签到次数明显少于前两年。
该省要求,帮扶干部一年要签到6次。而孙姓贫困户的2019年帮扶走访记录显示,干部上门走访只有4次。这位贫困户说,帮扶干部有时打电话问问家里情况,上门主要是送宣传脱贫政策的“明白纸”。但是,自己关心的贷款政策以及发展种养殖产业等实实在在的问题咨询,却始终没得到回复。
“最近一段时间,几位驻村工作队成员跟我说,觉得在村里干得太久了,经历过这么苦累的扶贫生活,也到了该回原单位的时候了,能分批走也是好的。”一位调研过多省扶贫工作的业内专家说,有这种心态的干部并不是个例。“现在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倒计时,在最要劲的关头,远没到‘撤摊子’的时候,这种心态尤其要纠正。”
“急躁症”易致形式主义
面对冲刺倒计时,一些干部心态急躁,甚至大搞突击快上或简单发钱发物“一发了之”、低保兜底“一兜了之”、产业入股“一股了之”,或是没有实行差异化分配,出现泛福利化苗头。
在中部地区一个脱贫出列村,政府部门投入产业扶贫资金,统一入股合作社或企业,每年给贫困户分红。“政府出钱为我们入股,我们不用去干活,只等着分红。”一名吴姓贫困户翻开自家的扶贫手册说,政府帮他家入股到一家茶油企业,家里5口人按人头算,每人每年分红200元,全家一年就是1000元。“这样当然也很好,但这个钱如果用来帮我们自己发展产业是最好。毕竟这个钱给几年也就没了,此后还得自谋生计。”
一些干部急于求成,脱贫工作安排不合理,导致民心工程的群众满意度不高。记者在某贫困县调研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时,部分未搬迁贫困户反映不愿搬、不敢搬。一位贫困户说,他在老家有三四亩地种水稻和中药材,12亩林地种杉木。但是安置点离这些土地9公里远,班车时间上午10:30发车,下午13:30就返回,根本没时间干活。“来回还要8块钱车费,不划算。”
急躁心态还容易引发数字脱贫、指标脱贫。记者在一位贫困户的扶贫手册上看到,家庭收入计算一栏写明该户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为1.8亩,2019年变成2亩、亩产1000公斤。但这位贫困户说,自家玉米种植面积一直没有扩大,亩产不足500公斤。而其所在省份公布的当年玉米单产记录,刚到772公斤。
疲态导致“挂空挡”
记者在调研中看到,由于连续多年在脱贫一线高负荷、高强度运转,不少基层干部“5+2”“白+黑”疲态运行已成常态。收官在即,部分干部想要“松口气、歇歇脚”,甚至满足于“压线脱贫”了事,对巩固帮扶成果、谋划长远发展无心考虑、敷衍应付。
在武陵山区某贫困县潘姓贫困户家,记者看到了2018至2019年贫困户政策受益明白卡,里面详细列明了该户的政策受益情况。奇怪的是,明白卡里出现了2019年的两份不同记录:一份列明了教育补助、低保金、养老金等8项内容,所享受政策金额合计14127.67元;另一份则列出11项内容,所享受政策金额合计19983.27元,相差5000余元,且两份记录都有贫困户本人签字和手印。该镇党委书记坦承,这是结对帮扶干部工作不细导致的。
一些干部推动项目匆匆上马,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缺乏技术指导和管理经验,导致项目失败。某中部地区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说,2019年该村探索种植了120亩辣椒,流转费6万元,加上种苗、人工投入超过8万元。然而由于管理不到位、产量偏低,市场行情也不好,最终只卖了2万多元,连本都回不了。
稳住心神跑好“最后一棒”
“应该清醒地看到,决战之年任务繁重,加之疫情防控风险叠加,给决胜脱贫攻坚带来压力挑战。此时,部分干部暴露出的急躁和不良心态必须予以重視、尽快破解。”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说。
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2019年走访了全国14个省份的贫困地区,调研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进展。他深有感触地说,脱贫攻坚冲刺关键要稳住心神跑好“最后一棒”。当前应针对落实“四不摘”责任,适度开展“回头看”,坚决纠正某些干部“想快闪、喘口气、随大流”的思想偏差,对政策落实不力者要严肃追责。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建立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和队员召回撤换机制,对帮扶成效不明显的、群众意见大的,及时撤换。
严管的同时,也要厚爱。贺雪峰、赵皖平建议及时“兑现”激励政策,不让干事者吃亏。特别是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干部给予奖励,注重在工作一线考察识别干部。
(《瞭望》新闻周刊 杨玉华、姜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