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美术课的核心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老师应在教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积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但因为美术课对学生的升学、谋职的影响甚微,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美术没有兴趣,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也是冰山一角,家长更是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主导思想,认为学习美术没用。面对这种局面,做为美术教师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给学生创造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我想到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突破这个难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对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很有好处。美术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它影响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方向和强度,美术兴趣与美术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成正比,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来了解学生,来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罗丹说:“这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好鼓励、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老师要求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学生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得更好;要求画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像;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的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所谓兴趣教学,简言之,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推动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地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少用居高临下的指责。审美意识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
三、运用恰当的教具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具的运用,虽然是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设计巧妙,用得恰当,可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座椅的设计》一课时,我先在投影仪上出示了各种样式的座椅,安放在不同的场所并配以音乐,并例举几种生活中的椅子,让学生们亲自来坐一坐,并试想每一种椅子,在相应的场合使用的效果,让学生谈谈感受,我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新课。这种教具的运用,就起到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作用。同时也给课堂增添了一种情趣,活跃了气氛,使课堂常规教学在愉快的游戏娱乐之中得到实施。
四、开发学生课堂上组内合作与组外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合作与竞赛相辅相成,组内合作与组外竞赛同时存在。小组的合作讨论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交流发表意见,互帮互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比老师的语言更容易沟通,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代表在班上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作品有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利用学生竞争心理,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间进行竞赛,学生为了在竞赛中展示自我,为小组争荣誉,会集中精力,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全身心地展示自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学习兴趣。如我在上《大家动手做条龙》时,采用了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将班级同学分成四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由各队的合作分工,用废弃的纸杯做条龙的摆件,样式不限,同学们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有想象力的同学的能力,自行设计各样式的龙。这样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促进学生课堂上的组内合作与组外竞赛的竞争意识。
五、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围绕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已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获得完美的解决,提高他们的发问积极性,使他们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萌发了解决此问题的欲望。比如我在讲《服装设计》时,首先让学生来说说对现在的服装有哪些看法,喜欢哪一类型的服装,不喜欢什么样的服装,然后提出改进意见,最后要求学生自由合成4人一组,设计一套服装,设计时要考虑服装的实用性和穿着的场合,还有适合什么年龄的人穿着,色彩要搭配合理等要求。学生一下子讨论开了,课堂气氛热闹起来,学生之间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然后组内讨论得出结果。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同时也给了学生有互相交流的机会。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重要保证之一。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体验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快乐,启迪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作,我会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对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很有好处。美术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它影响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方向和强度,美术兴趣与美术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成正比,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来了解学生,来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罗丹说:“这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好鼓励、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老师要求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学生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得更好;要求画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像;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的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所谓兴趣教学,简言之,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推动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地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少用居高临下的指责。审美意识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
三、运用恰当的教具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具的运用,虽然是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设计巧妙,用得恰当,可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座椅的设计》一课时,我先在投影仪上出示了各种样式的座椅,安放在不同的场所并配以音乐,并例举几种生活中的椅子,让学生们亲自来坐一坐,并试想每一种椅子,在相应的场合使用的效果,让学生谈谈感受,我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新课。这种教具的运用,就起到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作用。同时也给课堂增添了一种情趣,活跃了气氛,使课堂常规教学在愉快的游戏娱乐之中得到实施。
四、开发学生课堂上组内合作与组外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合作与竞赛相辅相成,组内合作与组外竞赛同时存在。小组的合作讨论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交流发表意见,互帮互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比老师的语言更容易沟通,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代表在班上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作品有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利用学生竞争心理,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间进行竞赛,学生为了在竞赛中展示自我,为小组争荣誉,会集中精力,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全身心地展示自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学习兴趣。如我在上《大家动手做条龙》时,采用了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将班级同学分成四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由各队的合作分工,用废弃的纸杯做条龙的摆件,样式不限,同学们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有想象力的同学的能力,自行设计各样式的龙。这样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促进学生课堂上的组内合作与组外竞赛的竞争意识。
五、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围绕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已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获得完美的解决,提高他们的发问积极性,使他们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萌发了解决此问题的欲望。比如我在讲《服装设计》时,首先让学生来说说对现在的服装有哪些看法,喜欢哪一类型的服装,不喜欢什么样的服装,然后提出改进意见,最后要求学生自由合成4人一组,设计一套服装,设计时要考虑服装的实用性和穿着的场合,还有适合什么年龄的人穿着,色彩要搭配合理等要求。学生一下子讨论开了,课堂气氛热闹起来,学生之间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然后组内讨论得出结果。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同时也给了学生有互相交流的机会。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重要保证之一。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体验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快乐,启迪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作,我会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