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素质教育把人的创新素质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加以确定,而创新素质又体现在个体素质之中,因此,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课堂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陈芝麻,烂谷子”式的题材层出不穷,雷同的作文经常可见,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生活不够丰富多彩外,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教师首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打破陈旧的框框
  
  现在,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分数在总分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即使高分得不到,也要得到平均分。因而,这些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许多绝招:
  绝招之一:“文体论”。什么样的文体,采用什么样的格式,写什么,怎样写,都作了一一规定。
  绝招之二:“背诵论”。每个学生都有二至三本厚厚的作文选,什么《中学生作文精萃》、《作文状元大全》等,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背上一部分具有典型性的作文。这样,考试时就可以依样画葫芦。
  绝招之三:“情感论”。由于现在考试对作文的文体不作严格的限制,这样,有些教师便要求学生统一写记叙文,在选材上,要求学生尽量选择一些让人激动得流泪或悲痛欲绝的事,这些事足可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这样的作文指导,必然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扔掉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思维装上美丽的翅膀,让他们在广阔的高空自由飞翔。
  
  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某小学语文考试,试卷上有一题问道:雪化后变成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个极有诗意的极脱俗的回答,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上赫然写着:变成了水!由此可见,儿童的想象力本来是丰富的。可由于学生的创造精神被扼杀,年龄越大的学生想象力越贫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1.教师对学生的想象要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要从宏观上进行指导,不可指导得过细,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和驰骋想象的空间。另外,允许学生作文中有不合常理的部分,有些老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叛逆”现象,常常毫不犹豫地打上许多红圈。这种做法,往往会大大伤害学生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所以,对学生写作中的奇特想象部分,即使不合常情常规,教师也要采取宽容尊重的态度,甚而可以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越拨越旺,学生写作激情就会越来越高。
  2.进行扩写、续写练习。无论是扩写、续写,都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艺术构思。尤其是续写,对学生的想象力要求更高,想象力要求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续写的成败,提起《红楼梦》,人们就会想起曹雪芹,但人们也不会忘记高锷,正因为高锷的续写,才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的优秀著作。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续写,这些续写无论成功与否,都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3.既要引导学生写实,又要引导学生写虚。所谓写实,指说明、描写、叙述;写虚,指抒情、议论、想象。写实指的是摹仿、记录、复述能力。写虚,实际是一个创造能力、想象才华、抒发独到见解能力的集中展现,充分舒张自我意志和自我胆魄,用神奇、大胆的想象,构筑一个奇特瑰丽的世界。当然,我们千万不能把写虚同胡言乱语、胡编乱造等同起来。如何进行写虚训练呢?①引导学生自编童话、寓言。例如《龟兔的第二次赛跑》、《板凳与桌子的对话》。②写科学幻想类的作文,如《我登上了月球》。③写假想类的作文,例如2000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④看图作文。
  
  三、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按照固有的思维,即思维定势,极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时,不从固有的角度去思维,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会带来一种全新的结果。我们平常思考“脑筋急转弯”题目时,采用的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呢?
  1.敢于向传统挑战。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有些东西表面上看是正确的,其实并不严密,例如中国有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议论文《近墨者未必黑》。初看文题,必定为作者捏一把汗,可是作者在论证时,有理有据——荷出淤泥而不染,你说近墨者黑吗?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仍能保持革命节操,你能说近墨者黑吗?试问,如果作者不进行逆向思维,能写出这样一篇很有影响力的作文吗?
  2.以今论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都必须重新审视。例如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鲁智深的这种锄恶方法现在是否行得通?如果你是鲁智深,应该怎么办?等等。
  3.大胆质疑,寻找更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点:书上讲的都是对的,好的,教材中选的作品一般都是著名作家写的,一般情况下,名家写的都是好的。同时我们老师更应引导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呢?这样,便可激发学生的超越心态,使之努力寻找未思、未闻、未说的东西,这便是创造性的生长点。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说用了“通感”的手法,用听觉感受歌声来比嗅觉的清香,表现了荷香的似有似无。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把荷香比作歌声并不太好,文章意境很静谧,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三个人,如用‘歌声’有点破坏整体效果,改成‘笛声’似乎更好。”老师听后大加赞赏,放手让学生改写这句。同学们十分兴奋,经过斟酌比较,不断推出佳句来。由此可见,学生这种创新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正确引导,不能迷信书本,要勇于、敢于向权威挑战。
  4.选材要巧反常情。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但在特定情况下,人们却有意“趋害避利”。这种反映“趋害避利”的情况并提示其原因及实质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反常情”表现手法,所以运用“反常情”的再现手法可以使作品产生巨大的震憾力量。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运用了反常情的手法,卖炭翁在冷得发抖的情况下,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这种既悖情又合理的心理状态,我们能够悟到卖炭翁多么可怜可叹,其生活际遇多么悲惨。由些可见,反常情的表现手法并非深奥得难以掌握,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了解这种表现手法,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就可以使自己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国际歌》里有一句歌词:让思想冲破牢笼。只要我们的思想冲破旧的思维模式,旧的牢笼,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在作文中得到充分体现。■
其他文献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创作风格,  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诗歌的开始,诗人连用了三个“轻轻的”使得诗的节奏舒缓,同时也营造一种宁静的委婉,缠绵的氛围。诗人对康桥的款款深情都在这个宁静和谐而又艳丽的黄昏中荡漾开来。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留恋又都溶化在那轻轻的招手间。第一节短短的几句将诗人那浓得化不开的至深情丝还有那万千的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抒写离愁别绪一直是骚人墨客的永恒主题。唐代社会生活丰富。送别诗大量涌现。唐人抒写离愁别绪。可谓风情万种,这些别调短章,或丰神俊朗,或
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读,教育千法读为本。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功训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朗读更有效呢?  一、要有明确的朗读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原因是,儿童没有来得及把词好好地读熟并且感知它们的发声,特别是不能在自己的意识里把词跟有关的表象联系起来。”所以在朗读前我都会给
摘 要: “雨巷诗人”戴望舒曾用笔,确切地讲是用心,感动过无数孤独的灵魂。本文认为戴望舒诗歌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忧郁基调,与其人生经历尤其情感生活的不幸密切相关,并进而影响到他的诗歌语言基调,最终形成其感伤凄清、蒙眬婉曲的风格。  关键词: 戴望舒 情感生活 语言基调 风格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上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
肌肉衰减征(Sarcopenia)是伴随衰老而出现的一种以肌肉质明显减少、肌肉力量下降为特点的常见病征,同时伴随功能下降和多种慢性病发生。摄入充足的膳食蛋白质和能量,以及加强
建立岗位目标引领下的专业俱乐部,切实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文章从创建背景、创建条件、运行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专业俱乐部的实施模式,提出岗位目标引领、混合学习、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应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任务驱动法的使用可以分为提出任务、提供方法、提供支持、指导评价四个环节。任务驱动法配合讲授法、示范法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