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素质教育把人的创新素质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加以确定,而创新素质又体现在个体素质之中,因此,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课堂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陈芝麻,烂谷子”式的题材层出不穷,雷同的作文经常可见,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生活不够丰富多彩外,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教师首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打破陈旧的框框
现在,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分数在总分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即使高分得不到,也要得到平均分。因而,这些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许多绝招:
绝招之一:“文体论”。什么样的文体,采用什么样的格式,写什么,怎样写,都作了一一规定。
绝招之二:“背诵论”。每个学生都有二至三本厚厚的作文选,什么《中学生作文精萃》、《作文状元大全》等,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背上一部分具有典型性的作文。这样,考试时就可以依样画葫芦。
绝招之三:“情感论”。由于现在考试对作文的文体不作严格的限制,这样,有些教师便要求学生统一写记叙文,在选材上,要求学生尽量选择一些让人激动得流泪或悲痛欲绝的事,这些事足可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这样的作文指导,必然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扔掉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思维装上美丽的翅膀,让他们在广阔的高空自由飞翔。
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某小学语文考试,试卷上有一题问道:雪化后变成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个极有诗意的极脱俗的回答,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上赫然写着:变成了水!由此可见,儿童的想象力本来是丰富的。可由于学生的创造精神被扼杀,年龄越大的学生想象力越贫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1.教师对学生的想象要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要从宏观上进行指导,不可指导得过细,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和驰骋想象的空间。另外,允许学生作文中有不合常理的部分,有些老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叛逆”现象,常常毫不犹豫地打上许多红圈。这种做法,往往会大大伤害学生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所以,对学生写作中的奇特想象部分,即使不合常情常规,教师也要采取宽容尊重的态度,甚而可以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越拨越旺,学生写作激情就会越来越高。
2.进行扩写、续写练习。无论是扩写、续写,都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艺术构思。尤其是续写,对学生的想象力要求更高,想象力要求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续写的成败,提起《红楼梦》,人们就会想起曹雪芹,但人们也不会忘记高锷,正因为高锷的续写,才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的优秀著作。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续写,这些续写无论成功与否,都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3.既要引导学生写实,又要引导学生写虚。所谓写实,指说明、描写、叙述;写虚,指抒情、议论、想象。写实指的是摹仿、记录、复述能力。写虚,实际是一个创造能力、想象才华、抒发独到见解能力的集中展现,充分舒张自我意志和自我胆魄,用神奇、大胆的想象,构筑一个奇特瑰丽的世界。当然,我们千万不能把写虚同胡言乱语、胡编乱造等同起来。如何进行写虚训练呢?①引导学生自编童话、寓言。例如《龟兔的第二次赛跑》、《板凳与桌子的对话》。②写科学幻想类的作文,如《我登上了月球》。③写假想类的作文,例如2000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④看图作文。
三、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按照固有的思维,即思维定势,极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时,不从固有的角度去思维,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会带来一种全新的结果。我们平常思考“脑筋急转弯”题目时,采用的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呢?
1.敢于向传统挑战。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有些东西表面上看是正确的,其实并不严密,例如中国有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议论文《近墨者未必黑》。初看文题,必定为作者捏一把汗,可是作者在论证时,有理有据——荷出淤泥而不染,你说近墨者黑吗?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仍能保持革命节操,你能说近墨者黑吗?试问,如果作者不进行逆向思维,能写出这样一篇很有影响力的作文吗?
2.以今论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都必须重新审视。例如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鲁智深的这种锄恶方法现在是否行得通?如果你是鲁智深,应该怎么办?等等。
3.大胆质疑,寻找更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点:书上讲的都是对的,好的,教材中选的作品一般都是著名作家写的,一般情况下,名家写的都是好的。同时我们老师更应引导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呢?这样,便可激发学生的超越心态,使之努力寻找未思、未闻、未说的东西,这便是创造性的生长点。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说用了“通感”的手法,用听觉感受歌声来比嗅觉的清香,表现了荷香的似有似无。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把荷香比作歌声并不太好,文章意境很静谧,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三个人,如用‘歌声’有点破坏整体效果,改成‘笛声’似乎更好。”老师听后大加赞赏,放手让学生改写这句。同学们十分兴奋,经过斟酌比较,不断推出佳句来。由此可见,学生这种创新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正确引导,不能迷信书本,要勇于、敢于向权威挑战。
4.选材要巧反常情。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但在特定情况下,人们却有意“趋害避利”。这种反映“趋害避利”的情况并提示其原因及实质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反常情”表现手法,所以运用“反常情”的再现手法可以使作品产生巨大的震憾力量。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运用了反常情的手法,卖炭翁在冷得发抖的情况下,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这种既悖情又合理的心理状态,我们能够悟到卖炭翁多么可怜可叹,其生活际遇多么悲惨。由些可见,反常情的表现手法并非深奥得难以掌握,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了解这种表现手法,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就可以使自己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国际歌》里有一句歌词:让思想冲破牢笼。只要我们的思想冲破旧的思维模式,旧的牢笼,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在作文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教师首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打破陈旧的框框
现在,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分数在总分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即使高分得不到,也要得到平均分。因而,这些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许多绝招:
绝招之一:“文体论”。什么样的文体,采用什么样的格式,写什么,怎样写,都作了一一规定。
绝招之二:“背诵论”。每个学生都有二至三本厚厚的作文选,什么《中学生作文精萃》、《作文状元大全》等,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背上一部分具有典型性的作文。这样,考试时就可以依样画葫芦。
绝招之三:“情感论”。由于现在考试对作文的文体不作严格的限制,这样,有些教师便要求学生统一写记叙文,在选材上,要求学生尽量选择一些让人激动得流泪或悲痛欲绝的事,这些事足可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这样的作文指导,必然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扔掉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思维装上美丽的翅膀,让他们在广阔的高空自由飞翔。
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某小学语文考试,试卷上有一题问道:雪化后变成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个极有诗意的极脱俗的回答,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上赫然写着:变成了水!由此可见,儿童的想象力本来是丰富的。可由于学生的创造精神被扼杀,年龄越大的学生想象力越贫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1.教师对学生的想象要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要从宏观上进行指导,不可指导得过细,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和驰骋想象的空间。另外,允许学生作文中有不合常理的部分,有些老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叛逆”现象,常常毫不犹豫地打上许多红圈。这种做法,往往会大大伤害学生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所以,对学生写作中的奇特想象部分,即使不合常情常规,教师也要采取宽容尊重的态度,甚而可以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越拨越旺,学生写作激情就会越来越高。
2.进行扩写、续写练习。无论是扩写、续写,都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艺术构思。尤其是续写,对学生的想象力要求更高,想象力要求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续写的成败,提起《红楼梦》,人们就会想起曹雪芹,但人们也不会忘记高锷,正因为高锷的续写,才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的优秀著作。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续写,这些续写无论成功与否,都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3.既要引导学生写实,又要引导学生写虚。所谓写实,指说明、描写、叙述;写虚,指抒情、议论、想象。写实指的是摹仿、记录、复述能力。写虚,实际是一个创造能力、想象才华、抒发独到见解能力的集中展现,充分舒张自我意志和自我胆魄,用神奇、大胆的想象,构筑一个奇特瑰丽的世界。当然,我们千万不能把写虚同胡言乱语、胡编乱造等同起来。如何进行写虚训练呢?①引导学生自编童话、寓言。例如《龟兔的第二次赛跑》、《板凳与桌子的对话》。②写科学幻想类的作文,如《我登上了月球》。③写假想类的作文,例如2000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④看图作文。
三、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按照固有的思维,即思维定势,极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时,不从固有的角度去思维,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会带来一种全新的结果。我们平常思考“脑筋急转弯”题目时,采用的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呢?
1.敢于向传统挑战。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有些东西表面上看是正确的,其实并不严密,例如中国有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议论文《近墨者未必黑》。初看文题,必定为作者捏一把汗,可是作者在论证时,有理有据——荷出淤泥而不染,你说近墨者黑吗?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仍能保持革命节操,你能说近墨者黑吗?试问,如果作者不进行逆向思维,能写出这样一篇很有影响力的作文吗?
2.以今论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都必须重新审视。例如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鲁智深的这种锄恶方法现在是否行得通?如果你是鲁智深,应该怎么办?等等。
3.大胆质疑,寻找更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点:书上讲的都是对的,好的,教材中选的作品一般都是著名作家写的,一般情况下,名家写的都是好的。同时我们老师更应引导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呢?这样,便可激发学生的超越心态,使之努力寻找未思、未闻、未说的东西,这便是创造性的生长点。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说用了“通感”的手法,用听觉感受歌声来比嗅觉的清香,表现了荷香的似有似无。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把荷香比作歌声并不太好,文章意境很静谧,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三个人,如用‘歌声’有点破坏整体效果,改成‘笛声’似乎更好。”老师听后大加赞赏,放手让学生改写这句。同学们十分兴奋,经过斟酌比较,不断推出佳句来。由此可见,学生这种创新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正确引导,不能迷信书本,要勇于、敢于向权威挑战。
4.选材要巧反常情。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但在特定情况下,人们却有意“趋害避利”。这种反映“趋害避利”的情况并提示其原因及实质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反常情”表现手法,所以运用“反常情”的再现手法可以使作品产生巨大的震憾力量。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运用了反常情的手法,卖炭翁在冷得发抖的情况下,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这种既悖情又合理的心理状态,我们能够悟到卖炭翁多么可怜可叹,其生活际遇多么悲惨。由些可见,反常情的表现手法并非深奥得难以掌握,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了解这种表现手法,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就可以使自己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国际歌》里有一句歌词:让思想冲破牢笼。只要我们的思想冲破旧的思维模式,旧的牢笼,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在作文中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