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代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被我们再认识,校园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势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的强有力支撑。因此,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和再造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校园文化,对江阴市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化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探究如何从教育传承着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寻找新的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文化;活态传承;工匠精神
  早在2006年,中宣部及教育部就已经将9月定为每年的“传承月”,希望通过该手段能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学校学生中的宣传教育。江阴作为长江三角洲发达地区,政府及文化部门积极响应,多次尝试将本土的传统手工艺带进校园,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校园活动,因其形式丰富多彩,展出作品颇具特色又精致少见,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校园文化的方式传承逐渐体现了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1 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现状分析
  近年来,江阴市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精神的活动开始逐步地走入校园,长泾实验小学就开众学校之先河,率先推出了“口袋书”文化,这些“口袋书”只有扑克牌大小,刚好可以装入学生的衣服口袋,十分的便携,内容丰富,涵盖了《衍纸》《剪纸》《超轻粘土》《发禄袋》等校本教材。[1]校长濮亚娟表示,在近几年教学教改期间,学校发现孩子们对这些传统手工艺十分感兴趣,但是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存在着一定的探索障碍。恰恰是这几年,基础教育体系中,劳技课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没有一个合适的课程体系,多数都是通过购买现成的材料进行简单操作,学生觉得无趣,老师也觉得没有意义,加上偶尔还被语数外常规课程占用,孩子们能锻炼动手能力和思考创新的机会少之又少。于是长泾实验小学的领导班子思考着将传统手工艺和劳技课结合起来,编写了一套具有非遗特色的校本教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
  传统的课本,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存在着不足,甚至有些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角色转换并不到位,因此对常规书籍存在抵触心理。长泾实小在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推出了这些模块化,主体化,图文并茂的彩色印刷的口袋书,这些小册子包含了作品赏析,学生作品展示,制作过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无法获取的知识,都能从小册子上找到答案。编写“口袋书”体现了长泾实验小学劳技课的地方特色,也引领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基础教育校园文化的潮流。然而,这只是长泾实小劳技课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个小小缩影,学校致力于挖掘地方文化,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每一处都作为学习的场所,把蚕种场,叶飞园艺,张大烈民俗文化作为实践基地,还阶段性地邀请传承地方手工艺文化的民间艺人匠人到学校来,聘请他们作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让每个学生能参与进来,希望通过努力,在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自豪感的同时,培养和开发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将本土传统文化“活态化”传承。江阴市长泾镇在传承本土传统手工艺的体验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品质,从小树立起工匠精神,不失为一举两得。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本土传承与实现途径
  2.1 基础教育阶段的“参与性”传承
  江阴作为连续几年的百强县之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了“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的机会越来越多,甚至连能掌握吴语方言的青少年队伍也在逐渐萎缩,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除了现有课程资源,大量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关注和开发,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教学外组织学生深入本土非遗文化生存的环境采风,融入环境,理解背后蕴含的文化因素,让他们从了解到认同,进而传承,使非遗发展延续的纽带在基础教育中得到良好的延续。
  在不久前刚落下帷幕的第一个非遗纪念日里,南闸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就在南闸实验学校举行了工艺《百寿图》非遗传承进校园系列活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应当是一种“活态化”“可持续”的传承,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其实现途径主要要突破三个方面:一是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现有课程相结合。其次基础教育阶段还是以最终的升学为目标,因此将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融入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去的同时,不能增加老师和学生的额外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是构建多元化的实施渠道,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以一个文化形态再现者的角度主动地理性地去亲近传统文化。
  2.2 高校教育阶段“专业化”传承
  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已被纳入了学科建设规划之中,一方面可以培育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才,另一方面还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相关课程也逐步被高校纳入公选课,素质拓展课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博士点硕士点陆续通过审批,可见国家在培养复合型非遗保护的管理人才上不遗余力。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传承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的更新换代推动着文化本身的更新再造,高校应当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合理架构,为静态型数据到动态化转变奠定基础。
  高校不仅要维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思考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平台上提出创新,高校有着大量的优秀学术研究群体,可以凭借学力量作为支点,推广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更多人关注到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
  “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消失,[2]这一特殊性要求高校教育阶段的非遗传承突破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开辟资金通道,鼓励师生田野调查,深入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调研一线资料,丰富原有课题成果,近年来,不断有各地的高校开展“非遗周”、“非遗行”等一系列活动,并成功申报了一大批以非遗为主题的教科研课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次落实校内外学术讲座与学术研究,增强师生和民众的非遗文化传承认同感,如江阴学院的师生联合当地政府相关文化部门拍摄了数量可观的非遗数字纪录片,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学校教育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广大学生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艺“工匠精神”的当代校园培育
  溯本追源,我国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历代能工巧匠对于历史的文明创造功不可没。作为一个以实用技术见长的民族,我国的丝绸与瓷器早在千年以前就享誉海内外,这无不体现着每个领域工匠的高超技艺,这些精湛的技术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洋务运动,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化的迭起,半自动全自动工业制度逐渐替代了传统手工艺制度,大量优秀的传统工匠技艺走向衰败甚至失传。
  3.1 搭建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性平台
  受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影响,现代学徒制逐步被引入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为培养学生往高精尖技能的方向发展,这对“校企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的诉求更为迫切。纵观本土校园的教学硬件,往往困难重重,资金不到位,设备陈旧,管理体制的缺陷等等原因让学生失去了更多实践技能培养的机会。拿高校来讲,学生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做精致的PPT,演练如何在众多专业老师面前侃侃而谈,或是用充满视觉刺激感的展板,数万字的长篇大论赢得成绩册上一个漂亮的分数,我们的学生不能只有伶俐的口齿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他们需要有善于发现的大脑和忙于执行的双手,校园为培养的是能工巧匠,不是空洞的演说家。从这个层面上讲,切实有效的搭建实践性操作平台,在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同时也培养成功成熟的技能操作能手,这是一条必须经历的道路
  3.2 培养具备合格“工匠精神”的师生队伍
  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品牌企业各技术部门中薪酬最高的,往往不是管理层,而是老技术工人,他们甚至可能没有大学文凭,但是论经验和解决实际状况的能力无人可及,而这些个体化的知识和积淀无法从课本中汲取。因此政府和学校应当支持鼓励工匠们走进校园,长期与各专业建立起实际性的合作,引领工匠精神的示范,与专任教师及学生建立严密的团队,从自身专业,传统艺术工艺特点结合现代化发展趋势,不断突破,同时,应当从职业技术认证的角度思考,强化职业资格认证,提高职业水准和职业荣誉感。对手艺与匠艺的尊重,既保护了传统手工艺技术又同时提高了其社会地位,让师生在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鼓励和倡导下有序地组织起来,在自己所归属的领域持续创新。
  3.3 弘扬“工匠精神”与工匠作风的校园氛围
  精神教育只有通过体验才能产生感受,通过每年固定的宣传日发动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纪录片的观看仅仅是对以非遗传统手工艺为载体的工匠精的了解,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同心协力将这些技能或手艺拼纳入教学教育中,强调“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工作与学习中强调工匠作风,踏实肯干、认真细致。带动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学习钻研的态度,指导学生们自发的组成小组,“一带一”,“一带多”的形式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小团队,求精求实的开展学习和工作,把从传统匠人那里带来的优秀品质传播在校园里。作为学校的领导层更应该看到这样的启示与力量,以真切的工匠精神引领工作,以务实的工匠作风开创事业,传播校园正能量。
  4 结语
  几经反思,在国家大力宣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以及工匠精神的信仰,背后更多的是时代竞争带来的劣势,提到中国,人们无不联想到廉价劳动力,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却无法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还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究其根本,是外在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内在精神世界的匮乏。民间技艺,民间美术等民间文化是传统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它在民众的精神世界里连接着过去和未来,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轻的一代对于经过历史长河淘洗沉淀的传统文化态度越来越淡漠。传统收工技艺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是历经无数劳动者磨练之后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人民群众心手相连的艺术,守住传统文化,才能守住维系族群发展的核心动力。校园是指引社会新生力量的圣地,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统优良精神的传承延续,责任重大,我们还在践行的路上。
  参考文献:
  [1] 易水.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学校素质教育——长泾实小校本教材用上“口袋书”[N].江阴日报,2015-06-30.
  [2] 何素英.龙舟说唱在广东佛山地区中小学的传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螺旋纹犹如音乐旋律,是流动性的,它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有生命的力量,表达了“有意味的形式”。自然界中的螺线以其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美感,暗含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带给艺术设计教学新的启示。  关键词:螺旋;节奏;韵律;平面构成  春天里爬藤植物的触须、鹦鹉螺上的花纹、水的漩涡、龙卷风、布依族的蜡染、我国古代的彩陶,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却包含着一种相同的形式因素——螺旋纹。无论是从植物学、动物学
期刊
摘 要:儿童美术活动所表现的应该是儿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真情流露,儿童绘画活动是儿童与他人进行心理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其个性有童趣,稚拙有活力,倍感生动。其实,许多现代派绘画大师也都有“童趣”的影子,他们注重的是内心的表达,所以他们的作品才能感染到我们。美术老师必须珍视孩子们的童心,启迪思维,正确认识儿童绘画的本质,引导孩子在美术过程中保持自由,保持童趣。  关键词:童心;童趣;小学低段  笔
期刊
摘 要:当前,国家教育部大力宣传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文解释了创新思维的含义,并结合学校中英合作项目的创业课程,分析了大学生在创业项目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并进一步论述了这些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素。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校;创业课程;培养  0 引言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来推进。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校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并通过各种方
期刊
摘 要:云南中烟在烟草行业的发展中,既要快速抓住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追赶快时代的步伐,还要适应行业发展的快速变化,适时慢下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思考发展的方向,找寻慢节奏的自我。而体现云产卷烟品牌内涵、企业文化的包装设计,成为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应对快时代中包装设计的变化,如何从快时代的变化中找到云产卷烟品牌自己的节奏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关键词:云产卷烟品牌;包装设计功能;绿色包装;节奏  第三次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现代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以深圳市保障性居住小区梅山苑为案例,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梳理与分析,借鉴国外的相关建设经验,针对保障性居住小区户外环境设计进行研究,并提出若干改善意见。  关键词:保障性居住小区;户外环境;设计  20世纪后半期是全球有史以来城市化最集中的时期,住房问题一直是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话题。其中,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几年,保障性住房是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教育也包含了更多的含义与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设计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在我国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中,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也呈现出日益广泛的发展态势。本文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汇艺达美工作室为例进行浅析,探究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发展优势。  关键词:工作室;项目;教学  现如今,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与认可,
期刊
摘 要:素描课程是一切绘画艺术门类课程与艺术设计课程的基础,所以在低年级课程设置时都会开设。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具有自身形体的,基础素描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真实的三维立体效果。在素描基础课程中,如何让学生掌握表现立体感的技能非常重要。绘画者要想完整、全面地用线条展现物体的立体感,就需要了解与认识到线条的粗细、轻重、握笔姿势角度、运笔速度与变化的作用效果,同时还需要画者们深入理解线条与物体
期刊
摘 要: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显示出其与艺术类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非艺术类高校开设的音乐类之外的通识课程之间的差异。笔者基于南京林业大学多年来音乐欣赏课教学与考核实践,通过对课程现状的剖析,特别是对比分析了曾经使用过的八种课程考试方式,提出融合定性定量考核、加大课外实践力度以及期末考核方式升级等考改具体思路。  关键词: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  1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
期刊
摘 要:巢湖市有着几家较为大型的医院,随着医疗方式的变化和医疗条件的进步。在医疗改革后,有两所医院有着较大规模的改变,也是巢湖当地人常去并最让他们信赖的医院。其中之一就是当地三康医院,作为一家大型医院具备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时也使得人们对医院综合要求越来越高,第一直观因素就是医院的视觉系统。医院视觉系统的建立,是能适时提出医院的文化理念,它还可以让患者有着对医院的信任感。以便表现医院服务特色,提高人
期刊
摘 要:红色经典文化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应该具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红色经典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弱了。继承和发扬红色经典文化,将红色经典艺术教育融入音乐表演专业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内容,使其为高校的音乐教育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红色经典艺术教育;音乐表演专业;实践  2011年百色学院继沈阳音乐学院等五所高校之后第二批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红色经典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