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64-01
如今的教材已经由原来的不可捉摸、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和文字题,转变为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现实生活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让小学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銀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通过学习身边的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学好数学对于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是把学生生活情境直接搬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经过改造、经过提升才能成为数学化的生活情境。数学教材是达到课程目标、开展教学的最重要资源,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要使学习材料生活化,必须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与学生生活的沟通,使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根据教学要求集复习、新授、练习为一体创设了“阿姨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学会了三步计算综合算式的解题方法,深刻理解了解答的先后顺序。这不再是强迫记忆,而是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对“150+120÷6×5”这个题目,情境设计如下:李阿姨先买了150元的羽毛球,然后准备用剩余的钱买6副羽毛球拍,需120元,但这时发现钱不够了,于是只买了5副球拍,请问,李阿姨总共花了多少钱?根据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列式时自然会先用除法求出单价,然后再用乘法求出总价,最后相加即得到花费的钱,比较顺畅地就掌握了三步计算综合算式的算理。如此改编既符合教材练习的编排目的,又是对例题的拓展与延伸,一举两得。教材例题只要求2个总价进行相加,而我设计的这道题需要先求单价再求总价,最后求花费的价钱,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当然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预算不够,肯定就会削减相应的购买数量。根据题意,学生在列式时会将“150+”放在“120÷6×5”的前面,而不是后面,这个前后之分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要求上是完全不同的。
三、实践操作源于生活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才会学得扎实,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总而言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现实生活不仅是数学的起点,也是数学的归宿。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学内容,重视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要积极创造条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组织学生思考学习,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64-01
如今的教材已经由原来的不可捉摸、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和文字题,转变为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现实生活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让小学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銀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通过学习身边的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学好数学对于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是把学生生活情境直接搬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经过改造、经过提升才能成为数学化的生活情境。数学教材是达到课程目标、开展教学的最重要资源,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要使学习材料生活化,必须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与学生生活的沟通,使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根据教学要求集复习、新授、练习为一体创设了“阿姨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学会了三步计算综合算式的解题方法,深刻理解了解答的先后顺序。这不再是强迫记忆,而是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对“150+120÷6×5”这个题目,情境设计如下:李阿姨先买了150元的羽毛球,然后准备用剩余的钱买6副羽毛球拍,需120元,但这时发现钱不够了,于是只买了5副球拍,请问,李阿姨总共花了多少钱?根据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列式时自然会先用除法求出单价,然后再用乘法求出总价,最后相加即得到花费的钱,比较顺畅地就掌握了三步计算综合算式的算理。如此改编既符合教材练习的编排目的,又是对例题的拓展与延伸,一举两得。教材例题只要求2个总价进行相加,而我设计的这道题需要先求单价再求总价,最后求花费的价钱,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当然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预算不够,肯定就会削减相应的购买数量。根据题意,学生在列式时会将“150+”放在“120÷6×5”的前面,而不是后面,这个前后之分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要求上是完全不同的。
三、实践操作源于生活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才会学得扎实,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总而言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现实生活不仅是数学的起点,也是数学的归宿。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学内容,重视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要积极创造条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组织学生思考学习,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