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英雄角色在电影中的塑造越来越频繁,而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可以为观众带来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等多重感受,表现力极强,对观众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这部中国电影《孙子从美国来》,本文将讨论两种英雄形象孙悟空与蜘蛛侠在影视中所产生的冲突、融合以及他们代表的价值观差异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英雄形象;冲突;融合;孙悟空;蜘蛛侠;
西方电影中塑造了很多与“英雄”有关的人物形象,如“蜘蛛侠”、“功夫熊猫”、“美国队长”、“大白”等。在中国电影中,也有很多英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岳飞、黄继光等。这类电影比比皆是,很多人针对中西方不同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做了大量对比研究。然而,中西方人物在同一电影中出现,并且从第三方独特视角来表现这种英雄人物差异的电影并不多见。曲江涛执导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将目光定位在陕西农村。皮影艺人老杨头离家多年的儿子突然领回一位美国女友和美国孙子布鲁克斯,谁料想儿子将布鲁克斯托付给老杨头后,便又同女友匆忙到可可西里参加志愿工作。于是,文化不通老杨头和洋孙子布鲁克斯上演了一场“爷孙大战”,到最后逐渐相互包容,化解冲突。影片中描述了大量的中西文化差异的镜头,包括语言沟通、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等,但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蜘蛛侠”和“孙悟空”这两个角色,它们代表了两种文化的“英雄”形象。一个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一个由西方儿童来表现,对比强烈,有利于凸显主题差异。
电影选取英雄角色巧妙精准,具有代表性。孙悟空广为中国人知晓,出自四大名著《西游记》,能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斩妖除魔,一身正义,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是中国人心目中经典的英雄人物形象。而蜘蛛侠来源于西方科幻小说,具有超能力,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具有很强的正义感。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探讨两种角色的冲突及融合,进而挖掘两种英雄角色差异对电影中人物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中西方英雄人物引发的冲突
该影片情节紧凑有序,安排合理。导演聚焦两代人,以截然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两个角色的差异,清晰明了。
电影的开头,布鲁克斯背着一个印有蜘蛛侠图案的书包出现在镜头里。这是一个巧妙的暗示,我们可以看出布鲁克斯对蜘蛛侠这个角色的喜爱,同时也为二者后来的争论埋下伏笔。后来几天,布鲁克斯盯着院子里的一只蜘蛛目不转睛,甚是好奇。而老杨头却不以为意,搞不懂他孙子为啥这么有兴趣。简单的场景便勾画出两者在观念上差异。在老杨头的眼里,它就是蜘蛛,而在布鲁克斯眼里,它就是蜘蛛侠,一个英雄。
当布鲁克斯在街上看到一个蜘蛛侠面具时,爱不释手。而老杨头却不肯给他买,认为它就是一片破布。在布鲁克斯的再三强求下,他终于买下。在回家的路上,老杨头拿出皮影与蜘蛛侠比较,问:“这蜘蛛精在美国是干啥的?”“这不是蜘蛛精,他特别厉害的!”“那你知道这是啥吗?这是孙悟空,能上天入地……”布鲁克斯却打断他:“爷爷,我们怎么还不回家?”从以上场景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心里都有各自的英雄形象,这种观念已经深深印在他们脑海中,很难再接受其他的英雄人物。在接下来的几天,布鲁克斯在趁老杨头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拿了他的皮影来玩。老杨头发现时,气急败坏,冲布鲁克斯大喊大叫:“你个狗!随便乱翻人家东西?滚滚滚,走走走!”这是老杨头第一次被激怒,皮影对老杨头来说是无价的,他不允许别人乱碰。在中国,爷爷对孙子都是格外宠爱,他对布鲁克斯的训斥也着实令人惊讶。在老杨头心里,他对孙悟空皮影也有钟爱。
冲突不仅仅只是为了冲突,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当老杨头不小心踩坏了布鲁克斯的蜘蛛侠玩具时,布鲁克斯也开始大怒,甚至不吃不喝,因为对他来说,那不仅仅是个玩具,还是种信仰。老杨头买了一大堆玩具来补偿,但布鲁克斯不屑一顾,他心里只有蜘蛛侠。老杨头甚至完全不理解,“不就一个破玩具吗,还不依不挠的。”他对蜘蛛侠的不理解正如布鲁克斯不理解孙悟空一样。
信仰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很难改变。以至于当布鲁克斯躺在床上,看到一只蜘蛛时,居然不顾后果地伸手去抓,最后被蜘蛛咬伤。可见,蜘蛛侠是它心目中的英雄,已成为一种信仰。
二、中西方英雄人物角色的融合
(一)蜘蛛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文化融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总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冲击。老杨头踩坏了布鲁克斯的玩具后,巧妙地化冲突为和谐。作为一名老艺术家,他想出了用皮影来制作蜘蛛侠,花了一整夜终于完成。第二天当布鲁克斯醒来后,很兴奋地又看到了蜘蛛侠,一种全新的蜘蛛侠。这是让中西文化融合最有效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导演选取了非常独特的文化视角,一个在中国流传了数百年,一个在西方刚刚兴起。当传统遇见现代,当经典遇见流行,当东方遇见西方,跨越时间的界限,将这种融合表现地淋漓尽致。
在这方面,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那就是电影《功夫熊猫》。熊猫是中国特有的,而被拍摄成美国的经典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中国元素,比如功夫、中国食物、传统建筑、乐器等。同时,影片也体现了家庭团结和睦的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和“真、善、美”的文化思想。
(二)孙悟空与蜘蛛侠的融合
一般來说,文化上的差异相碰撞的时候一般不会像政治冲突那样升级为战争,相反,在相互的交流中,通过彼此的了解和调适达到融合倒是其主流。世界的方向是走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雷同”,我们所谓的一致是指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因此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高芝兰,2005)
当两种角色在同一电影中出现时,必定会有结果。如前面所述,老杨头和布鲁克斯分属不同两代人,有各自喜爱的东西。在他们的脑海中,孙悟空和蜘蛛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就像水与火一样难以共存。在偏远的农村,全球化还没有深入人心,冲突在所难免。但是通过长时间地磨合,老杨头逐渐接受了蜘蛛侠,布鲁克斯也懂得了爷爷为何如此热爱孙悟空。在爷爷的指导下,布鲁克斯也是询问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问题。他学会了使用筷子,对皮影也开始感兴趣。 在电影最后,老杨头和布鲁克斯的对话给了我们答案。布鲁克斯问:“孙悟空真的能打败蜘蛛侠吗?”“为什么要让他们打架呢?我们应该让孙悟空和蜘蛛侠成为好朋友,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老杨头的这番话意味深长,升华了主题。同时也在暗示对待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怀有什么样的态度,不仅仅是中西方英雄人物角色。布鲁克斯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以至最后很不情愿地离开,令人感动。老杨头也为布鲁克斯准备了礼物,皮影再次出现,中西方文化得以相互渗透。
(三)中西方英雄角色的异同及对主人公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相同点
中西方英雄人物都嫉恶如仇,具有守卫国家等正义感。孙悟空和蜘蛛侠都具有斗争精神,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经典形象,一出生就具有很强的能力,因触犯天条而被压在五行山下。随后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明辨是非,是正义与勇猛的化身。蜘蛛侠也是如此,当Peter发现自己具有超能力时,不惜一切保护整个纽约市,是一个有担当责任的英雄角色。他们的形象总能给观众带来一种被保护的安全感,哪里有黑暗,哪里就有他们战斗的身影。在该影片中,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布鲁克斯来到中国时,背上的书包印有蜘蛛侠的图案,并且如此喜爱蜘蛛侠玩具。
(二)不同点
尽管两者都作为英雄角色,但是他们表现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在美国电影中,很多都突出英雄主义。尤其是近些年来,随意3D、4D技术的运用,英雄主义的电影越来越流行。但是大多数都离不开《蜘蛛侠》的框架。一般来说,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个人单打独斗到最后,战胜邪恶。正如《蜘蛛侠》中,Peter Parker被蜘蛛咬伤后变成了蜘蛛侠,个人具备了超能力,最终成为了超级英雄。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所在,美国是一个极度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国家,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价值,崇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美国电影文化会过多地宣扬个人主义,而英雄们也不会被国家体系所约束,就像救世主一样。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鼓励进取精神(谭君,2012)。而中国则更强调集体主义,团体协作。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历经八十一难。但是孙悟空是在众神的协助下才一次次降服了妖魔。如果仅凭孙悟空一己之力,很难取到真经。同时,孙悟空还要受到唐僧“紧箍咒”的约束,并没有绝对的人身自由。中国文化首推儒家之学,而儒家文化否定追求个人荣辱,注重对集体的奉献和责任,鼓励博爱忘我之境,所以英雄常常最终走向自我牺牲。而美国文化强调个人,鼓励个人价值的发挥倡导个性张扬。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个人与国家、社会是平等的关系,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英雄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忘我”截然不同。(万宏瑜,袁帅,2013)
(三)英雄主义对人物行为的影响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差异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或多或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整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有联系。回到《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中,它除了凸显这两个英雄人物所带来的冲突融合,我们还可以在主人公身上找到美国英雄主义对其产生的影响。因此这部电影情节连贯,前后呼应,能够多维度地表现主题。
正如前文所述,美国英雄主义倡导个人主义,因此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就是独立意识强。例如,在布鲁克斯早晨尿床之后,他没有向任何人求助,而是用自己弱小的双手拉着被子去晾晒。老杨头发现后,试图阻止他,并且嘲笑他。布鲁克斯一脸沮丧,轉身就要离家出走,但被老杨头拦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布鲁克斯独立意识非常强,这也可体现出美国鼓励依靠个人的力量。这一点还可以从布鲁克斯爬树捉蜘蛛这个场景体现出来。为了抓到小鸟,布鲁克斯一个人爬到树上,最后却被困,直到爷爷救他下来。尽管腿上受伤,而涂药的时候,他却丝毫不哭,这让老杨头很是惊讶。由此可见美国人拥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学习、工作、婚姻、生活等不应该被干涉,他们充分尊重自我价值和人身自由。
而老杨头则比较含蓄。当王站长多次请他培训皮影制作,他的态度总是很模糊不愿直接回答。即使到最后王站长发现布鲁克斯的身份,老杨头也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他还曾将布鲁克斯的头发染成黑色,生怕别人笑话。他是一个非常低调内敛的人,与美国倡导的“个性张扬”“出风头”大不相同。
结语:
英雄角色在电影中举足轻重,具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英雄往往也是整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通过对电影中场景的分析,我们发现冲突与融合同时存在。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我们更应当关注文化的融合方式,用包容的态度来面对文化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更好的交流。
[1]吴承恩.《西游记》. [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高芝莲.浅谈中西方文化比较与融. 企业家天地,2005.
[3]谭君.从《超凡蜘蛛侠》看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 电影文学,2012.
[4]万宏瑜,袁帅.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比较与融合. 大同大学学报,2013.
【关键词】:英雄形象;冲突;融合;孙悟空;蜘蛛侠;
西方电影中塑造了很多与“英雄”有关的人物形象,如“蜘蛛侠”、“功夫熊猫”、“美国队长”、“大白”等。在中国电影中,也有很多英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岳飞、黄继光等。这类电影比比皆是,很多人针对中西方不同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做了大量对比研究。然而,中西方人物在同一电影中出现,并且从第三方独特视角来表现这种英雄人物差异的电影并不多见。曲江涛执导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将目光定位在陕西农村。皮影艺人老杨头离家多年的儿子突然领回一位美国女友和美国孙子布鲁克斯,谁料想儿子将布鲁克斯托付给老杨头后,便又同女友匆忙到可可西里参加志愿工作。于是,文化不通老杨头和洋孙子布鲁克斯上演了一场“爷孙大战”,到最后逐渐相互包容,化解冲突。影片中描述了大量的中西文化差异的镜头,包括语言沟通、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等,但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蜘蛛侠”和“孙悟空”这两个角色,它们代表了两种文化的“英雄”形象。一个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一个由西方儿童来表现,对比强烈,有利于凸显主题差异。
电影选取英雄角色巧妙精准,具有代表性。孙悟空广为中国人知晓,出自四大名著《西游记》,能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斩妖除魔,一身正义,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是中国人心目中经典的英雄人物形象。而蜘蛛侠来源于西方科幻小说,具有超能力,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具有很强的正义感。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探讨两种角色的冲突及融合,进而挖掘两种英雄角色差异对电影中人物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中西方英雄人物引发的冲突
该影片情节紧凑有序,安排合理。导演聚焦两代人,以截然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两个角色的差异,清晰明了。
电影的开头,布鲁克斯背着一个印有蜘蛛侠图案的书包出现在镜头里。这是一个巧妙的暗示,我们可以看出布鲁克斯对蜘蛛侠这个角色的喜爱,同时也为二者后来的争论埋下伏笔。后来几天,布鲁克斯盯着院子里的一只蜘蛛目不转睛,甚是好奇。而老杨头却不以为意,搞不懂他孙子为啥这么有兴趣。简单的场景便勾画出两者在观念上差异。在老杨头的眼里,它就是蜘蛛,而在布鲁克斯眼里,它就是蜘蛛侠,一个英雄。
当布鲁克斯在街上看到一个蜘蛛侠面具时,爱不释手。而老杨头却不肯给他买,认为它就是一片破布。在布鲁克斯的再三强求下,他终于买下。在回家的路上,老杨头拿出皮影与蜘蛛侠比较,问:“这蜘蛛精在美国是干啥的?”“这不是蜘蛛精,他特别厉害的!”“那你知道这是啥吗?这是孙悟空,能上天入地……”布鲁克斯却打断他:“爷爷,我们怎么还不回家?”从以上场景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心里都有各自的英雄形象,这种观念已经深深印在他们脑海中,很难再接受其他的英雄人物。在接下来的几天,布鲁克斯在趁老杨头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拿了他的皮影来玩。老杨头发现时,气急败坏,冲布鲁克斯大喊大叫:“你个狗!随便乱翻人家东西?滚滚滚,走走走!”这是老杨头第一次被激怒,皮影对老杨头来说是无价的,他不允许别人乱碰。在中国,爷爷对孙子都是格外宠爱,他对布鲁克斯的训斥也着实令人惊讶。在老杨头心里,他对孙悟空皮影也有钟爱。
冲突不仅仅只是为了冲突,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当老杨头不小心踩坏了布鲁克斯的蜘蛛侠玩具时,布鲁克斯也开始大怒,甚至不吃不喝,因为对他来说,那不仅仅是个玩具,还是种信仰。老杨头买了一大堆玩具来补偿,但布鲁克斯不屑一顾,他心里只有蜘蛛侠。老杨头甚至完全不理解,“不就一个破玩具吗,还不依不挠的。”他对蜘蛛侠的不理解正如布鲁克斯不理解孙悟空一样。
信仰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很难改变。以至于当布鲁克斯躺在床上,看到一只蜘蛛时,居然不顾后果地伸手去抓,最后被蜘蛛咬伤。可见,蜘蛛侠是它心目中的英雄,已成为一种信仰。
二、中西方英雄人物角色的融合
(一)蜘蛛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文化融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总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冲击。老杨头踩坏了布鲁克斯的玩具后,巧妙地化冲突为和谐。作为一名老艺术家,他想出了用皮影来制作蜘蛛侠,花了一整夜终于完成。第二天当布鲁克斯醒来后,很兴奋地又看到了蜘蛛侠,一种全新的蜘蛛侠。这是让中西文化融合最有效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导演选取了非常独特的文化视角,一个在中国流传了数百年,一个在西方刚刚兴起。当传统遇见现代,当经典遇见流行,当东方遇见西方,跨越时间的界限,将这种融合表现地淋漓尽致。
在这方面,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那就是电影《功夫熊猫》。熊猫是中国特有的,而被拍摄成美国的经典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中国元素,比如功夫、中国食物、传统建筑、乐器等。同时,影片也体现了家庭团结和睦的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和“真、善、美”的文化思想。
(二)孙悟空与蜘蛛侠的融合
一般來说,文化上的差异相碰撞的时候一般不会像政治冲突那样升级为战争,相反,在相互的交流中,通过彼此的了解和调适达到融合倒是其主流。世界的方向是走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雷同”,我们所谓的一致是指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因此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高芝兰,2005)
当两种角色在同一电影中出现时,必定会有结果。如前面所述,老杨头和布鲁克斯分属不同两代人,有各自喜爱的东西。在他们的脑海中,孙悟空和蜘蛛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就像水与火一样难以共存。在偏远的农村,全球化还没有深入人心,冲突在所难免。但是通过长时间地磨合,老杨头逐渐接受了蜘蛛侠,布鲁克斯也懂得了爷爷为何如此热爱孙悟空。在爷爷的指导下,布鲁克斯也是询问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问题。他学会了使用筷子,对皮影也开始感兴趣。 在电影最后,老杨头和布鲁克斯的对话给了我们答案。布鲁克斯问:“孙悟空真的能打败蜘蛛侠吗?”“为什么要让他们打架呢?我们应该让孙悟空和蜘蛛侠成为好朋友,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老杨头的这番话意味深长,升华了主题。同时也在暗示对待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怀有什么样的态度,不仅仅是中西方英雄人物角色。布鲁克斯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以至最后很不情愿地离开,令人感动。老杨头也为布鲁克斯准备了礼物,皮影再次出现,中西方文化得以相互渗透。
(三)中西方英雄角色的异同及对主人公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相同点
中西方英雄人物都嫉恶如仇,具有守卫国家等正义感。孙悟空和蜘蛛侠都具有斗争精神,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经典形象,一出生就具有很强的能力,因触犯天条而被压在五行山下。随后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明辨是非,是正义与勇猛的化身。蜘蛛侠也是如此,当Peter发现自己具有超能力时,不惜一切保护整个纽约市,是一个有担当责任的英雄角色。他们的形象总能给观众带来一种被保护的安全感,哪里有黑暗,哪里就有他们战斗的身影。在该影片中,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布鲁克斯来到中国时,背上的书包印有蜘蛛侠的图案,并且如此喜爱蜘蛛侠玩具。
(二)不同点
尽管两者都作为英雄角色,但是他们表现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在美国电影中,很多都突出英雄主义。尤其是近些年来,随意3D、4D技术的运用,英雄主义的电影越来越流行。但是大多数都离不开《蜘蛛侠》的框架。一般来说,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个人单打独斗到最后,战胜邪恶。正如《蜘蛛侠》中,Peter Parker被蜘蛛咬伤后变成了蜘蛛侠,个人具备了超能力,最终成为了超级英雄。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所在,美国是一个极度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国家,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价值,崇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美国电影文化会过多地宣扬个人主义,而英雄们也不会被国家体系所约束,就像救世主一样。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鼓励进取精神(谭君,2012)。而中国则更强调集体主义,团体协作。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历经八十一难。但是孙悟空是在众神的协助下才一次次降服了妖魔。如果仅凭孙悟空一己之力,很难取到真经。同时,孙悟空还要受到唐僧“紧箍咒”的约束,并没有绝对的人身自由。中国文化首推儒家之学,而儒家文化否定追求个人荣辱,注重对集体的奉献和责任,鼓励博爱忘我之境,所以英雄常常最终走向自我牺牲。而美国文化强调个人,鼓励个人价值的发挥倡导个性张扬。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个人与国家、社会是平等的关系,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英雄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忘我”截然不同。(万宏瑜,袁帅,2013)
(三)英雄主义对人物行为的影响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差异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或多或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整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有联系。回到《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中,它除了凸显这两个英雄人物所带来的冲突融合,我们还可以在主人公身上找到美国英雄主义对其产生的影响。因此这部电影情节连贯,前后呼应,能够多维度地表现主题。
正如前文所述,美国英雄主义倡导个人主义,因此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就是独立意识强。例如,在布鲁克斯早晨尿床之后,他没有向任何人求助,而是用自己弱小的双手拉着被子去晾晒。老杨头发现后,试图阻止他,并且嘲笑他。布鲁克斯一脸沮丧,轉身就要离家出走,但被老杨头拦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布鲁克斯独立意识非常强,这也可体现出美国鼓励依靠个人的力量。这一点还可以从布鲁克斯爬树捉蜘蛛这个场景体现出来。为了抓到小鸟,布鲁克斯一个人爬到树上,最后却被困,直到爷爷救他下来。尽管腿上受伤,而涂药的时候,他却丝毫不哭,这让老杨头很是惊讶。由此可见美国人拥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学习、工作、婚姻、生活等不应该被干涉,他们充分尊重自我价值和人身自由。
而老杨头则比较含蓄。当王站长多次请他培训皮影制作,他的态度总是很模糊不愿直接回答。即使到最后王站长发现布鲁克斯的身份,老杨头也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他还曾将布鲁克斯的头发染成黑色,生怕别人笑话。他是一个非常低调内敛的人,与美国倡导的“个性张扬”“出风头”大不相同。
结语:
英雄角色在电影中举足轻重,具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英雄往往也是整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通过对电影中场景的分析,我们发现冲突与融合同时存在。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我们更应当关注文化的融合方式,用包容的态度来面对文化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更好的交流。
[1]吴承恩.《西游记》. [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高芝莲.浅谈中西方文化比较与融. 企业家天地,2005.
[3]谭君.从《超凡蜘蛛侠》看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 电影文学,2012.
[4]万宏瑜,袁帅.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比较与融合. 大同大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