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是为了更好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ha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作为学校教育中最年轻的技术内容,也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作为浙江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们近几年在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性探索与研究。
  
  一、应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实践之路
  
  我们近几年的做法,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字:“用”。我们在“如何用”上做了不少文章。
  规划在先——四年一次专项规划,内容涉及广,逐步对照实施。
  硬件保证——基本硬件保证,让“一分钱用出两分钱的价值来”。
  课题引路——课题研究并进,使得应用站在比较高的位置上实施。
  实践探索——把技术“打散”到日常工作的应用中。
  培训抓起——“从水平最低的那个教师开始”,分层分项开展。
  人人会用——“一个也不放过”,“人人会用相同和不同的软件”。
  指向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是一贯的宗旨。
  这七个方面,就像一道彩虹,只有七彩合一,才会折射出迷人光彩。如果把这道彩虹揉合成一个七彩靶,那靶心就是教学。我们所做的全部努力,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样的立足点促使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整体、有序、快速、准确地向前发展。
  在应用方面,我们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用”界定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为用而用为之下——学校规定大家要用,教师不得不用。
  为事而用为之中——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或者完成一项重要活动而用。
  为人而用为之上——为了教师的发展需要而用。
  无为而用为之上上——这里的“无为”是指非明确目的,最后把应用指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并非为某种具体的目标。
  当然,硬件设施是保证应用效果的重要前提。我校早就为每间办公室配齐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我们鼓励教师天天用、时时用学校的所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放假了,我们还会把计算机设备“发”给教师,让没有计算机的教师也能随时用到这些设备。
  
  二、研究——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提升之道
  
  实验学校的任务是要开展实验研究。课题引路是实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后力所在。
  我们把课题研究分做三个层面来开展: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项课题研究,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其他课题研究,三是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管理类课题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项课题研究是统领学校整体研究工作的核心。自被确立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后,我校开展了三个阶段的专项课题研究,分别为城区学校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研究、网络环境下新课程校园联合备课的研究、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训研一体化”的实践与研究。专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立项课题由分管校长主持。之后,作为研究成果,我们把“网络环境下新课程校园联合备课的研究”转化为学校的制度,制定了“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联合备课制度”。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任务,我们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融入各学科教学,从教研活动的角度和学科管理及研究的角度,引导和要求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专题研究。近年来,我们已经对十余项与学科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开展了研究。“指向教学”的研究最终都要通过各个学科加以落实。我们通过教学管理把学科的网络化研究列入整个制度建设之中,鼓励和要求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深入探讨网络技术如何为教学服务、如何更有利于师生开展教学。
  若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校管理会低效得多,原始得多。我们把与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管理干部的重要抓手,不仅要求人人介入,还要研究本岗位范围内的网络化管理。举例而言,网络聊天在很多单位是被禁止的,但在我校,网络聊天已经成为教师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集团化办学的特点也让我们无数次地感受到网络会议的高效与快捷。班级Blog建设是我们一些班级在开展班级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通过这样的小课题研究,我们已经把班级管理与网络化的家校沟通、师生之间的单向联系与开放式管理融为一体。学校的网上报修系统,不仅规范并简化了各类设备财产的维修程序,还提高了修理周期,更便于管理和统计。类似的管理实践正在我们整个学校内展开。
  
  三、培训——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俱进之梯
  
  培训是提升教师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其关键是看培训的效果,但培训方法与效果有着直接联系。我们总结了校本培训的“六条计策”。
  集体授课制这是培训时最常用的方法。我校多应用在授新课时和针对普遍的共性问题。
  动态分班制根据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水平进行动态分班,再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开展培训。同时这样的分班要实行“动态制”,即对掌握实、进步快的教师可以“升”一个班,反之则“降”一个班。这样“可上可下、可进可出”的阶段性调整做法,既可以使培训贴近教师,还能在无形间形成一种奖惩制度。
  导师承包制所有的讲课教师基本上由本校不同的教师担任,由一位水平较高的教师“承包”几位水平较低的教师,“承包式”地进行辅导。一般情况下,承包的对象可以进行双向选择,以便利辅导为主,如以一个办公室为对象。
  学习内容作业制培训时要求教师以独立完成一定作业的形式来检验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并且及时公布教师们学习的成绩。
  工作内容考核制把必须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以网上考核的形式来进行,比如用计算机进行教育教学资料方面的文摘、用计算机提交自己的教学论文、制作自己的课件等。多媒体设备进入每间教室之后,还要求教师记录上课的使用情况等等。
  项目工程制把教师的培训内容根据需要设置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当完成这个项目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单元培训结束的时候。比如,我们在进行网页制作培训时,一开始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好一个完整的网站计划,再根据自己的设计一步步进行培训。等这个单元完成的时候,每位教师都完成了自己设计的网站,还相互做了链接进行观摩。
  
  四、考核——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激励之法
  
  过去教师们一听到考核就叫苦不迭,可是如今我们学校的考核却很受欢迎。这得益于我们采用集中考核与分散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把考核变成了一种对教师学习真正有帮助的辅助手段。
  诊断性考核我们根据每学期确定的内容,现场考核,并为每位教师发有针对性的“考核诊断书”。
  竞赛性考核除了单项竞赛,还有类似于“铁人三项赛”那样的集体竞赛和个人赛,既丰富了校园生活,还提高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技术的飞速提升更是不用领导去检查的。
  阶段性目标考核类似于“考核协议书”,使每一位教师明晰自己必须要掌握什么技术,应用到什么程度,如何开展进一步的努力等等。
  
  五、考研训一体化——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聚力之网
  
  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天生”自觉的。要达到高水平的应用,更不是凭借教师个人的爱好和自身水平就能达到的。过去那种“培训归培训、工作归工作、教学归教学、课题归课题”的方式,割裂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本质。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帮助和引导教师走上正确合理的应用之路。通过尝试与研究。我们实践和归纳了“考训研一体化”的探索之路。
  “考训研一体化”是指在开展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的过程中,把教师培训、课题研究、日常工作与学习、交流使用、使用结果考核充分地结合起来。把培训成果应用于工作中,通过工作内容来巩固学习成果,把考核结合在工作中体现学习内容。同时,把课题研究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这样的实施措施不仅使教师的应用能力飞速提升,而且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使教师实现技术、技能、应用、研究、工作等方面的“多丰收”。
  “考训研一体化”的做法实施后,大家明显地感觉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学习,也不是工作以外的培训。
  “不培训就没法工作”——把学校所有的工作与现代教育技术挂上钩,如果不接受培训,工作就会受阻,因此,有教师戏称我“把每一个教师拖下水”。
  “不结合就生不出‘孩子’”——“结合”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孩子”是什么呢?应该是成果,是应用的成绩。在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我们强势地要求,教师们必须把自身工作与信息技术结合,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这直接促成了我们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成果。教师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
  通过科研的方式提升应用的品质,用应用的实效凸显科研的价值,我们着实在应用上赚了一大笔。“考研训一体”的操作方式为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推进画了浓重而有力的一笔。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比如如何制定现代教育技术专项规划,如何开展专项校本研训、校本资源建设,如何让网络为学校管理服务,如何为兄弟学校提供服务和示范作用,如何用网络建设为班级管理服务等等各个方面,都有较深入的实践和研究。
  人的因素决定发展的可能。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实施管理行为时,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人与人之间的直面行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应用,使得“人人在岗”、“时时在岗”,甚至“处处在岗”。无论哪里的会议开完了,我们的校级干部就能立即收到来自各方的会议记录和工作汇报,几乎同时就可以把所有的会议内容传达甚至落实到位。这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工作。骨干教师队伍的成长更是令人欣喜。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阶梯式地发展自己,并把自己的这些成长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原到课堂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教师的应用水平提高了,课题研究能力增强了,日常工作越来越高效、快捷、准确,集团的形象也得以大大的提升。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其他文献
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此次培训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等方面均表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较以往的培训评价更复杂。下面笔者重点介绍依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下面简称“高教版教材”)进行培训的评价方式,希望对参与此次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者和主讲教师掌握培训的实施方法有所帮助。    一、评价方式的特色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湖州数字电视平台对用户机顶盒软件在线升级为例,介绍了机顶盒在线升级的实现方法和具体步骤,对升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见解。
在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校长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凸显信息技术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这是每一位紧跟时代步伐的校长萦系于怀的问题。近年来,广东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利用得天独厚的人力、物力、环境等资源优势,以发展教育信息化为推手,积极创办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大力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打造科技教育品牌。    一、配设施,强硬件,实现校园环境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是基础
有一台型号为LT13—16(48V供电)的光发射机,输出光功率正常,射频信号正常,但是电视机画面表现为雪花点多,无法正常收看。因为当时无16mw光发射机备机,且送维修点维修周期较长,我们就
【摘要】钢琴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专业中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在音乐艺术中,钢琴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弹奏技能,并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分析乐曲,感受到钢琴的魅力,真正体验乐曲的意义,提高演奏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所弹奏的乐曲,学生往往理解不了,无法体会到乐曲真正的意义,所以,通过丰富和完善教学方式来改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提供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