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植被生态思想

来源 :鄱阳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_ee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徐霞客游记》中含有大量关于植物种群的考察记录,作者的考察活动特别重视植物种群和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关系,并将植被景观和人居环境、审美文化联系在一起。这些著述蕴含着丰富的植被生态思想,体现了生态伦理和绿色文学的结合,是徐霞客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发掘,以为今日之用。
  [关键词]徐霞客;植被;生态思想
  [中图分类号]K93/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1)02-0079-05
  [作者简介]夏咸淳(1938—)男,江苏建湖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明代文学、山水美学、江南市镇文化与生态研究。(上海200235)
  
  Title: Xu Xiake’s Ecological Thoughts on Vegetation
  Author: XIA Xian-chun
  Abstract: Xu Xiake’s Travel has lots of investigations on plant popula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lant populatio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providing an integral review of vegetation scenery, human settlements and aesthetic culture. All these notes in the book show rich ecological thoughts on vegetation, embodying a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and green literature, making the book an important part of Xu Xiake’s spiritual heritages that deserves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Xu Xiake; vegetation; ecological thoughts
  
  一
  
  《徐霞客游记》一书对自然物象的考察重点和记录最详部分,首在山川地貌,其次便是草木植被。据有关统计,《游记》记载植物总数达160余种,动物42种(朱钧侃等,1999:360)。所载植物种群,包括陆生与水生,乔木与灌木,草木与藤本。有高耸入云的巨木,也有蒲苇菌菰之类;有野生奇种,也有寻常稻麦。品类繁多,洋洋大观,记述具体细致,俨然一部草木图志。这些记载都从野外边徼、深山老林、绝顶幽谷实地踏勘得来,非从书本中掇拾而来。作者尤其注意搜集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珍稀品种,如武当山榔梅树,九疑山珠树,广西巴豆树、苏木,贵州菌类天花菜(又名八担柴、芳枣),山蔬鸡葼菜、藟浆花、黄连头,云南蝴蝶树(即含欢树)、龙女树、扶留藤、飞松、木胆,等等。他是喜爱猎奇的,对奇花异草、古木怪藤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虽是平常花树,如松桂梅竹,如山茶、杜鹃、兰花等等,遇其奇品异种也必记之。记载其中许多植物不见于古代农书、草木志、地理志诸书。
  徐霞客总是在特定生境中考察植物种群的生长状态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因而他的考察兼有植物学和生态学的意义。他发现海拔高度和地形地势的差异会影响气候的变化,气候又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天启三年(1623)二月,霞客北上游河南嵩山、登太室、少室绝顶,西行出伊阙,入潼关,三月登华岳,复转入泓峪,登泓岭,由北而南,过坞底岔,出龙驹寨,后去湖广太和山[即武当山(褚绍唐,1991:18)]。《游太和山日记》记下了一路所见植被随着地理区位的不同而出现的变异:
  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
  二三月间,陕豫东西南北之地,草木气候变化极大,始而由春变冬,继而由冬复春。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徐霞客回答是:“山谷川原,候同气异。”“候同”是说季节相同,“气异”是说天气寒暖、草木物候的差异,这是由于地理区位、地形地势(山谷川原)的悬殊造成的。
  影响植物生长的地理因素还有地质成分、土壤肥瘠等等。崇祯十年(1637)岁末至明年春二月凡五十日,历游广西三里(南丹)地区山水名胜,搜探岩洞十九个,还详细描述由于其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水土条件,植被特别繁茂,禽畜鱼鸟也较别处肥硕。《粤西游日记四》云:
  三里周围石峰,中当土山尽处,风气含和,独盛于此,土膏腴懿,非他处可及。参署四围乔松百余株,高刺云霄,大可三人抱。余疑数百年物,考之碑记,植于隆庆初建帅府时,裁逾六十年,其巨如此,为良区异壤可知。所艺禾稼特大,恒种一郭,长倍之,性柔嘉,亦异庶土所植。畜物无所不有,鸡豚俱食米饭,其肥异常,鸭大者重四觚而方。此邦鲫鱼甚艰,长仅逾寸,而此地独有长四五寸者。三里出孔雀。
  又详述木棉树、相思豆树,皆繁盛茂美,异于常种。三里所以成为繁育植物动物的“良区异壤”,缘于为群山环抱形成一块盆地,“风气含和”,“土膏腴懿”,具有优良的自然条件。“风气”一词在这里不是社会道德的概念,而是自然的环境的概念,是包括气候、水土在内的涵育植物、动物、昆虫和人类一切生命的各种环境要素的总称。“和”者,和畅、和洽、和谐也,冲和、调和也。因为是盆地,故其风气藏而能聚,流而不泄,此之谓“含”。“风气含和”四字包含深刻的生态环境思想。
  
  二
  
  植物生长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人类与植物息息相关,生死荣枯与共,人类因植物而得以生存发展,其行为又对植物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有积极护育的一面,更多的是消极摧残的一面。热爱大自然、热爱动植物和各种自然生命的徐霞客,对破坏森林植被的丑恶行为屡有记载、揭露,借以警世戒俗,如记山区伐木取材、烧木做炭等手工业、商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江右派日记》载江西永新周原山下村落“皆以货薪为业者也”。《楚游日记》载湖南茶陵之西云阳山、洪山庙一带山林荒芜,“乱石森列,片片若攒刃交戟”,原来“皆茶陵人自东而来,烧山为炭”。《滇游日记八》载银龙江、宝台山之间峡谷山路常见“炭驼”、“烧山者”,“盖深崖峭壑,为烧炭之窟,以供炉塘所用”。开山烧石灰对植被也造成极大破坏。《江右游日记》载江西永新名胜地梅田洞:“惟东北一角,山石完好,而东南洞尽处,与西北诸面,俱为烧灰者,铁削火淬,玲珑之质,十去其七矣!”又云:“自是而南,凌空飞云之石,俱受大斧烈焰之剥肤矣!”“既而下山,则山之西北隅,其焚削之惨,与东南无异矣!”先用烈火烧炙,复以大斧砍削,于是石裂崖崩,草木与之俱尽,奇丽的景观彻底被毁。山灵为之泣血,霞客为之三呼惨烈。有些山区为了防止野兽伤人,不使有栖息之地,纵火梦烧森林草地。《游天台山日记》云:“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楚游日记》载湖南茶陵云阳山多灌木丛草,“茅棘交萦”,民惧藏虎,乃举火烧山,致使“岭东茅棘尽焚”,破坏了动物、植物、人类的生态链,实属愚蠢之举。在云南晋宁又见愚民烧灼名木之皮以代灸身而祛病者,《滇游日记四》云:
  过土主庙,入其中,观菩提树。树在正殿陛庭间甬道之西,其大四五抱,于上耸而枝盘覆,叶长二三寸,似枇杷而光。土人言其花亦白而带黄色,瓣如莲长亦二三寸,每朵十二瓣,遇闰岁则添一瓣。以一花之微,而按天行之数,不但泉之能应刻(州勾漏泉,刻百沸),而物之能测象如此,亦奇矣。土人每以社日群至树下,灼艾代灸,言灸树即灸身,病应灸而解。此固诞亡,而树肤为之瘢靥无余焉。
  这株巨木奇树岁岁年年受到无数愚民的烤灸,躯干留下累累癍疤伤痕,死期不远了。此种陋俗直到现在也未绝迹,浙江天目山有株柳杉,树围十余人始能合抱,树龄已逾千年,号称“大树王”,传说树皮可以治病,遭香客游人剥皮致死,它的命运比明代那株菩提树更加悲惨。迷信和愚蠢泯灭了人的生态良知,古今皆然,而且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于今尤烈,其祸害超过古代千百倍。因此,徐霞客的有关记载也就有了恒久的警示意义。
  徐霞客对保护植被的美德和功绩,则给予高度评价,热情赞扬。崇祯十年(1637)三月至湖南道州(治今道县),称述当地官民重视植树,功德无量。《楚游日记》云:“大道两旁俱分植乔松,如南岳道中,而此更绵密。有松自下分柯五六枝,丛挺竞秀,此中特见之,他所无也。自州至永明,松之夹道者七十里,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甘棠,即棠梨树,其果甘美。相传周室功臣召伯尝居甘棠之下,后世民众感念其恩,对甘棠爱护有加,“勿剪勿伐”,称“甘棠之惠”,这便是《诗经·召南·甘棠》的本事。徐霞客援引《甘棠》典故,赞颂植树造林造福当代后世,功侔召伯,后人须永远铭记,“勿剪勿伐”,使绿荫常庇,寓意颇深,用心良苦。徐霞客认识到国家法令对于保护植被环境至关重要,《游太和山日记》记载了武当山和嵩山所呈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植被生态:
  太后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
  朱明历朝尊崇真武大帝,武当山地位嵩高,宫观林木均受保护,严禁采伐,故草木植被繁茂。嵩山虽名列五岳,却没有得到朝廷相关法令的保护,砍伐无禁,植被破坏严重。由此可见,国家和地方森林植被保护法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是何等重要;培养国民对植被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又是何等重要;而培养国民对植被的敬畏报恩意识和爱绿护绿育绿美德,从而树立生态伦理观,更是全民族全社会长期的艰巨的历史重任。
  
  三
  
  植被与建筑是构成人居环境的两大空间系统。我国建筑学大师吴良镛先生指出:“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2001:38)人居环境生态绿地系统包括自然生成与人工培植的各类植物种群。徐霞客考察了城市、集镇、村落等各级聚居层次,关于村落的记载最多,或有数十百处,“聚落”“村落”“村聚”这些用语在《游记》中随处可见。他考录聚居特别注重生态环境,注重山水形胜和植被景观。《游武夷山日记》载山中村落“小桃源”:“崩崖堆错,外成石门。由门伛偻而入,有地一区,四山环绕,中有平畦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俱在翠微中。”俨然武陵桃花源。《粤西游日记二》载广西郁林(今玉林)多个村落:“大寨诸村,山回谷转,夹坞成塘,溪木连云,堤篁夹翠,鸡犬声皆碧映室庐,杳出人间,分墟隔陇,宛然避秦处也。”也俨然一处桃花源。“《滇游日记四》载云南晋宁里仁村山坞中大片桃树林:“其内桃树万株,被陇连壑,想其蒸霞焕彩时,令人笑武陵、天台为爝火矣。西一里,过桃林,则西坞大开,始见田畴交塍,溪流霍霍,村落西悬北山之下,知其即为里仁村矣。”武陵桃花源中“夹岸数百岁,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梦如幻的境界,令人心醉神往。浙江天台山有桃花洞、桃花坞之胜,相传为刘晨、阮肇遇仙处,景物以桃林著称,宋人郑志道《刘阮洞记》云:“涧之东有坞,植桃数畦,花光射日,落英缤纷,点缀芳草,流红缥缈,随水而下。此昔人食桃轻举之地也,遂名之曰桃花坞。”其景其事也使人流连忘返。但若论桃林之广、桃花之盛,天台洞坞较之里仁村,未免逊色,犹爝火之于日光也。《滇游日记十二》载枯柯寨大树:“有大树踞路旁,下临西出之涧。其树南北大丈余,东西大七尺,中为火焚,尽成空窟,仅肤皮四立,厚二尺余。东西全在,而南北俱缺,如二门,中高丈余,如一亭子,可坐可憩,而其上枝叶旁覆,犹青青也。是所谓枯柯者,里之所从得名,岂以此耶?”大树是村落得名的依据,可能还是该村形成的一个原因。人们为这株大树奇树所吸引,来者渐多,在此定居下来,久而久之,便有了村落,村也因此得名,曰“枯柯寨”。此树与枯柯寨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树之灵显现了地之灵。
  崇祯十十一年(1639)七月,徐霞客游云南永昌(今保山),详细考察了玛瑙山下干海子沼泽地带的人居和植被。《滇游日记十一》云:
  海子大可千亩,中皆芜草青青,下乃草土浮结而成者。亦有溪流贯其间,第不可耕艺,以其土不贮水。行者以足撼之,数丈内俱动。牛马之就水草者,只可在涯涘间,当其中央,驻久辄陷不能起。故居庐亦俱濒其四围,只垦坡布麦,而竟无就水为稻畦者。
  干海子原是滇西高原一大湖泊,后来逐渐干涸,但含水量极丰富,从而成为沼泽。中间有些地方还有清澈的深潭,“其大径丈余,而圆如镜,澄莹甚深,亦谓之龙潭”。其中杂草丛生,皆为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霞客称之为“水草”、“芜草”、“菰蒲”,可以涵蓄水源,并形成沼泽泾流,“其下水淙淙,北自海子菰蒲中流出,破峡南坠”。海子周边水草茂密,可以放牧,因而出现了茅舍民居。徐霞客准确地勾勒出干海子的地形特点,“中圆如围城而底甚平”,对其地质特征则以“芜海”二字概括之。在明代以前,对云南沼泽植被生态及人居考察得如此翔寮精细者,除了徐霞客,大概没有第二人了。
  
  四
  
  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植被(森林、草地、农田作物即农业植被)是维系人类、动物和昆虫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苏祖荣,2009)。绿色植被还是美的源泉,人的审美对象。徐霞客不仅以科学的眼光来考察植物的种类、形态、分布、地理环境等等,而且从审美的角度,以精丽的的文笔,描绘各种树木花草和农田作物的美态、风姿,使之与山水雪月相映辉,如画如诗。《滇游日记三》云:“崖南峡中,箐中森郁,微霜乍染,标黄叠紫,错翠铺丹,令人恍然置身丹碧中。”《游太和山日记》描绘琼台观榔梅树:“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烂岩际,地既幽绝,景复殊异。”又写榔梅之实:“形侔金橘,漉以蜂液,金相玉质,非凡品也。”《粤西游日记二》记山坞中竹林:“莨筜万个,森森俱碧玉翔烟,觉尘嚣之气俱尽。“涧溪水草也有无限风韵:“大叶蒲丛生其间,淬绿锷于风前,摇青萍于水上,凡凡有光。”取骈语以状蒲叶之锋利,萍钱之青圆,绝妙!农田作物禾麦菜蔬亦可赏悦,《黔游日记一》云:“被垄盈坞,小麦青青荞麦熟,粉花翠浪,从此遂不作粤西芜态。”《滇游日记十一》云:“时新谷新花,一时并出,而晚稻香风,盈川被垄,真边境之休风。”此类例句俯拾即是,不一而足。
  徐霞客描述植被通常都与山水岩壑、田野垄亩、人居村落等并观合写,交融互映,构成一幅画面,一种意境,一处生态景观,霞客美言之曰“异境”、“幽境”、“幽异之境”。如贵州白云南山顶白云庵前景观:
  庐前艺地种蔬,有蓬蒿菜,黄花满畦,罂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也。四望乔木环翳,如在深壑,不知为众山之顶。幽旷交擅,亦山中一胜绝处也。
  庐舍前一片菜地,黄灿灿的蓬蒿,殷红浓艳的罂粟,令人赏心悦目,四周乔木环抱,浓荫滴翠,使人觉得如在深谷。平旷与幽奥两种境界叠加在一起,景色更奇,故称“胜绝”。作者正是带着审美的情致来赏玩和表现眼前植被及山水景观的。云南邓州西湖又是另一种景色:
  湖中菱蒲泛泛,多有连芜为畦,植柳为岸,而结庐于中者。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修修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湖中渚田甚沃,种蒜,大如拳而味异,莺粟花连畴接陇于黛柳镜波之间,景趣殊胜。
  在平远的湖面上,分布着草地、柳岸、渚田、居庐,汀港相间,旷奥互见,远近皆成图画。此西湖有杭州西湖之冶丽,而其旷远曲折,野地自然风味,则为西子湖所无。徐霞客真是布置设色的高手,非常真实地画出邓川西湖的独特美景和生态景观。其中野生芜草,堤岸杨柳,渚田大蒜、莺粟,以及四山翠色,一句话,所见植被皆成审美对象,如果将这些植物抽去,那么这幅西湖风景画便荡然无存了。
  徐霞客是一位颇具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地理家、文学家,注重在特定生境中考察植被生态与自然环境(山川地貌、土壤水文、天象气候、植物种群之间等等)的关系,植被生态与人类活动、人群聚居的关系,并且将植被景观收入审美视阈,创作了许多美不胜收的篇章。这些植被生态著述和绿色文学是徐霞客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研究植被生态学,保护植被种群资源,培养植被生态伦理,欣赏植被之美,营构绿色人居环境,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褚绍唐,主编.1991.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苏祖荣.2009.森林哲学散论[C]//董智勇.面向21世纪的绿色哲学.北京:学林出版社.
  吴良镛.2001.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朱钧侃、倪绍祥,主编.1999.徐学概论——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胡颖峰
其他文献
以福建省漳州开发区码头公司木材临时堆场工程为应用实例,探讨将低等级公路常用的泥结碎石面层与手摆片石基层结构用于临时堆场的铺面工程,使临时堆场的建设费用大为降低。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湖之一,它的治理直接关系着长江中游平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仅将洞庭湖治理视为一个纯粹的工程技术问题。本文以民族学的独特视角为切入点,论证了洞庭湖治理中的社会文化属性,进而指出根治洞庭湖乃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若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洞庭湖灾变的成因,洞庭湖的社会文化治理就无从谈起。为此,本文从民族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生态民族学出发,提出了使用文
本土知识与普同性知识都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可以共享的对象众寡不一,适用范围有广有窄。本文通过回顾两类知识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国古代哲人
介绍地质雷达用于隧道衬砌质量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数据采集、处理以及解释阶段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以提高隧道衬砌质量检测精度。
介绍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工程上部结构施工中先导索的施工方法,在半封航情况下国内外首次采用迪尼玛纤维绳先导索水面牵引法,实现了"限航不断航",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介绍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特点,指出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节能环保和消防安全的设计理念,以提高设计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对水源和热源的选择,生活污水的排放与利用,
为了降低橡胶沥青在高温下的粘度,而不影响其低温的性能,制备以台湾地区中国石油公司生产的70#重交沥青为基质沥青,占基质沥青质量20%的40目废轮胎橡胶粉为改性剂的橡胶沥青
从2012年第1期开始,《鄱阳湖学刊》进行了全新改版,改版后的学刊推出了研究生态思想发展史上各种思潮的“生态思想史”、反映时下生态学术界最前沿问题的“前沿论题”、聚焦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