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固守的外交传统和中国的外交原则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用“跌跌撞撞”来形容近一年来的中法关系应该是再恰当不过了。
先是“3·14”事件后法国外长库什内将中国政府采取的必要措施称为“镇压”,再是北京奥运火炬在巴黎的传递受阻;前脚法国社会党控制的巴黎市议会授予达赖巴黎“荣誉市民”的称号,后脚法国第一夫人在法国总统访华参加奥运开幕式时会见达赖……而最终,法国总统萨科齐本人于12月初不顾中方强烈抗议,在波兰会见达赖,导致了中法关系降到了今年以来的冰点。
对于长期关注和了解中法关系的人而言,中法之间这一系列事件的接踵而来,既是意料之中,又有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如此波折不乏先例。例如,1989年,法国政府曾利用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对中国进行制裁;1991年和1992年法方先后对台出售护卫舰和战斗机;达赖能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每每得到欧洲领导人的会见、多次在欧洲议会中演讲,也多多少少得益于法国人的支持或默许。
而此次事件的意料之外则在于:法国领导人为什么要选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肆虐、各国合作需要上升的时刻用西藏问题来挑衅中国这样一个地位重要的新兴大国?
想要解释和理解这些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还得从法国的外交传统中寻找更为深刻的答案。
法国最核心的外交传统即为“大国心态”。虽然时过境迁,法国早已不是拿破仑麾下的欧洲霸主,也不是二战前殖民地面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帝国,但法国人的大国梦依旧不变,只是化为了一种强调独立自主,对抗超级大国的政治态度不断体现出来。历史上法国反对美国霸权而退出北约,冲破西方阵营的铁幕同中国建交,带头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等,都是明证。
而中国却在崛起。尤其是在今年,北京奥运的隆重举办、金融危机下中国国际地位的相对提升,这些都引发了法国一贯对强国的不服。因此,利用人权、民主以及其他敏感问题来“敲打”一下中国,成了法国体现自己在中法关系中的独立性的一大法宝。
其次,“斡旋外交”是法国在历史上惯用的外交手段。
近年来,随着国际冲突的加剧,法国的斡旋外交似乎再次找到了舞台。尤其是此次萨科齐上台后,更是将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例如,萨科齐通过斡旋成功处理了多起人质事件。在今年8月突发俄格冲突之后,萨科齐也利用自己欧盟轮值主席国的身份成功缓和了紧张局势。因此,得意的萨科齐当然也不愿放弃达赖与中国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希望通过主动会见达赖来担当起双方之间的“斡旋调停者”。
再者,“投机”也是法国外交史上常见的战术。这种“见机行事”的外交策略过去也曾经在中法关系中制造过矛盾。例如1990年1月,法国外长曾向中国驻法大使作出承诺,“法国国家最高领导决定,法国将不再继续与台湾作军舰生意”。可是时隔一年多,法方就违背承诺,重提售台护卫舰问题。
此次,萨科齐也一再围绕着西藏问题采用这样的策略:“3·14”事件后批评中国,要将西藏问题同出席奥运会开幕式联系起来;在发现奥运政治化不得人心后,又主动出席奥运会;一边向中国政府承诺不会见达赖,一边又让夫人与其见面;眼看着中欧峰会将于12月1日在法国里昂举行,又高调宣布将于12月6日会见达赖。似乎在萨科齐眼中,中法、中欧之间的经贸互动和他在敏感问题上的作为完全是两码事。
此外,法国外交中特别不可忽视“民意牌”。
众所周知,法国人是社会统计学的开山鼻祖。对本国民众进行各种领域的社会调查是各大媒体报刊每天的重要功课。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对国内政策、外交政策的政治态度能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反映到决策者层面。反过来,高层的政治行为也能影响民意,通过民调的结果反映出民众的支持度。
在西藏问题上,法国民众的三大态度不容忽视。其一,是对达赖本人的同情态度。由于达赖多次“访问”欧洲,通过媒体在法国民众的心中成功扮演了一个顶着诺贝尔和平奖光环的宗教流亡领袖的形象,博得了广大民众的同情。
其二是法国民众对大国形象的渴望。萨科齐上任以来四处游说,调节国际冲突的行为方式大大迎合了民众的这种心理定位。费加罗报曾对萨科齐上任半年在各个领域的初步政绩做过民调,在外交领域,他的得分大大超出了其他领域,可见民众对他重塑法国大国形象的支持和喜爱。
法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布里策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批评法国是个“女性化、柔弱的国家”,得到了大量法国网民的支持,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法国民众赞同,甚至渴望法国树立起一个态度强硬、敢于干预的国家形象。北京奥运前夕,萨科齐放弃会会见达赖的计划遭到了国内民众“过于软弱”的批评,而此次会见,根据法国大报费加罗报近日的民调,竟获得了78%的法国民众的支持。
其三则是法国民众对西方价值观的热衷。自由、民主、人权等理念历来是法国民众引以为豪的国家特性。因此,法国民众也乐于从这样的角度对国际问题、别国内政进行评判。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会在巴黎受到如此大的干扰,和法国民众的这一态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这三大态度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反华民意,影响到了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见达赖问题上的最终决策。同国内民意相比,中国13亿人口既远在千里之外,又不会对法国国内的政治选举产生任何直接影响,当然干扰不了法国总统的这次会晤安排。
历史上,法国的外交传统曾经极大推动过中法关系的发展。例如,为了维护大国地位,反对美苏主导的两极体系,法国突破重围,同中国建交;又比如,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法国多次同中国站在一起,谴责美国在海外的军事行动……然而,此次中法危机的产生却折射出法国固守的外交传统和中国的外交原则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萨科齐与达赖的会面已经发生,中法友谊也已经受损。如何修复这段与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西方大国的关系,可能关键在于,法方能否审时度势,从过去的外交传统中脱胎出来,形成更为理性的对华政策。
用“跌跌撞撞”来形容近一年来的中法关系应该是再恰当不过了。
先是“3·14”事件后法国外长库什内将中国政府采取的必要措施称为“镇压”,再是北京奥运火炬在巴黎的传递受阻;前脚法国社会党控制的巴黎市议会授予达赖巴黎“荣誉市民”的称号,后脚法国第一夫人在法国总统访华参加奥运开幕式时会见达赖……而最终,法国总统萨科齐本人于12月初不顾中方强烈抗议,在波兰会见达赖,导致了中法关系降到了今年以来的冰点。
对于长期关注和了解中法关系的人而言,中法之间这一系列事件的接踵而来,既是意料之中,又有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如此波折不乏先例。例如,1989年,法国政府曾利用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对中国进行制裁;1991年和1992年法方先后对台出售护卫舰和战斗机;达赖能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每每得到欧洲领导人的会见、多次在欧洲议会中演讲,也多多少少得益于法国人的支持或默许。
而此次事件的意料之外则在于:法国领导人为什么要选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肆虐、各国合作需要上升的时刻用西藏问题来挑衅中国这样一个地位重要的新兴大国?
想要解释和理解这些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还得从法国的外交传统中寻找更为深刻的答案。
法国最核心的外交传统即为“大国心态”。虽然时过境迁,法国早已不是拿破仑麾下的欧洲霸主,也不是二战前殖民地面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帝国,但法国人的大国梦依旧不变,只是化为了一种强调独立自主,对抗超级大国的政治态度不断体现出来。历史上法国反对美国霸权而退出北约,冲破西方阵营的铁幕同中国建交,带头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等,都是明证。
而中国却在崛起。尤其是在今年,北京奥运的隆重举办、金融危机下中国国际地位的相对提升,这些都引发了法国一贯对强国的不服。因此,利用人权、民主以及其他敏感问题来“敲打”一下中国,成了法国体现自己在中法关系中的独立性的一大法宝。
其次,“斡旋外交”是法国在历史上惯用的外交手段。
近年来,随着国际冲突的加剧,法国的斡旋外交似乎再次找到了舞台。尤其是此次萨科齐上台后,更是将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例如,萨科齐通过斡旋成功处理了多起人质事件。在今年8月突发俄格冲突之后,萨科齐也利用自己欧盟轮值主席国的身份成功缓和了紧张局势。因此,得意的萨科齐当然也不愿放弃达赖与中国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希望通过主动会见达赖来担当起双方之间的“斡旋调停者”。
再者,“投机”也是法国外交史上常见的战术。这种“见机行事”的外交策略过去也曾经在中法关系中制造过矛盾。例如1990年1月,法国外长曾向中国驻法大使作出承诺,“法国国家最高领导决定,法国将不再继续与台湾作军舰生意”。可是时隔一年多,法方就违背承诺,重提售台护卫舰问题。
此次,萨科齐也一再围绕着西藏问题采用这样的策略:“3·14”事件后批评中国,要将西藏问题同出席奥运会开幕式联系起来;在发现奥运政治化不得人心后,又主动出席奥运会;一边向中国政府承诺不会见达赖,一边又让夫人与其见面;眼看着中欧峰会将于12月1日在法国里昂举行,又高调宣布将于12月6日会见达赖。似乎在萨科齐眼中,中法、中欧之间的经贸互动和他在敏感问题上的作为完全是两码事。
此外,法国外交中特别不可忽视“民意牌”。
众所周知,法国人是社会统计学的开山鼻祖。对本国民众进行各种领域的社会调查是各大媒体报刊每天的重要功课。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对国内政策、外交政策的政治态度能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反映到决策者层面。反过来,高层的政治行为也能影响民意,通过民调的结果反映出民众的支持度。
在西藏问题上,法国民众的三大态度不容忽视。其一,是对达赖本人的同情态度。由于达赖多次“访问”欧洲,通过媒体在法国民众的心中成功扮演了一个顶着诺贝尔和平奖光环的宗教流亡领袖的形象,博得了广大民众的同情。
其二是法国民众对大国形象的渴望。萨科齐上任以来四处游说,调节国际冲突的行为方式大大迎合了民众的这种心理定位。费加罗报曾对萨科齐上任半年在各个领域的初步政绩做过民调,在外交领域,他的得分大大超出了其他领域,可见民众对他重塑法国大国形象的支持和喜爱。
法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布里策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批评法国是个“女性化、柔弱的国家”,得到了大量法国网民的支持,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法国民众赞同,甚至渴望法国树立起一个态度强硬、敢于干预的国家形象。北京奥运前夕,萨科齐放弃会会见达赖的计划遭到了国内民众“过于软弱”的批评,而此次会见,根据法国大报费加罗报近日的民调,竟获得了78%的法国民众的支持。
其三则是法国民众对西方价值观的热衷。自由、民主、人权等理念历来是法国民众引以为豪的国家特性。因此,法国民众也乐于从这样的角度对国际问题、别国内政进行评判。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会在巴黎受到如此大的干扰,和法国民众的这一态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这三大态度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反华民意,影响到了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见达赖问题上的最终决策。同国内民意相比,中国13亿人口既远在千里之外,又不会对法国国内的政治选举产生任何直接影响,当然干扰不了法国总统的这次会晤安排。
历史上,法国的外交传统曾经极大推动过中法关系的发展。例如,为了维护大国地位,反对美苏主导的两极体系,法国突破重围,同中国建交;又比如,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法国多次同中国站在一起,谴责美国在海外的军事行动……然而,此次中法危机的产生却折射出法国固守的外交传统和中国的外交原则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萨科齐与达赖的会面已经发生,中法友谊也已经受损。如何修复这段与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西方大国的关系,可能关键在于,法方能否审时度势,从过去的外交传统中脱胎出来,形成更为理性的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