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有心理障碍是教师要重点注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结构造成的障碍、智力因素产生的障碍以及非智力因素产生的障碍,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物理。
关键词:心理障碍;知识结构;智力;非智力
有部分学生感到中学物理难学,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如知识内容的高度抽象与学生本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些困难。下面我就从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出发,谈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怎样克服这些障碍。
一、知识结构造成的障碍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要和新知识产生联系和作用,即所谓的知识迁移。如果旧知识对新接受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可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起到帮助作用,这叫做正迁移;如果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就叫做负迁移。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旧知识混淆,因而产生认识上的障碍。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常常对某些知识分辨不清,甚至混淆在一起。如学生对重力和压力、弹簧的伸长和弹簧的长度、功和能、温度和热量等区分不清。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了解学生存在的易混概念和规律,然后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使学生从本质属性、适用范围等各方面进行对比,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提高鉴别能力。
2.错误的知觉定型化,阻碍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理知觉,有些是正确的,对掌握、理解和形成物理概念、规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知觉也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表象,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固定的模式并定型化,阻碍学生掌握、理解新知识并产生一些片面的认识。例如:学生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中推断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理解就会形成障碍;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学生会错误地认为鸡蛋碰石头时鸡蛋碎了是由于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存在这样的错误知觉,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对要学的物理知识容易产生哪些障碍,有哪些先入为主的错误知觉,然后经过对知识的剖析讲解和解答有关习题,消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
3.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产生认识障碍。有些学生对一些物理概念、规律和公式不能全面理解其物理含义、适用条件和范围,对这些知识产生片面的认识。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频频出错。如对密度的理解,特别是对定义式ρ=m/v,总是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只是从数学的函数关系去片面理解,反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能正确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全面讲清物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易产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加深理解,真正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二、学生的智力因素产生的障碍
1.消极的思维定势产生的障碍。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受生活经验和做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常常按思维定势来解有关习题,结果出现一些错误。如在学习压力时,一般支撑面都是水平的,因此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压力就是重力”的思维定势,影响以后的知识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应用演示实验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消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点。
2.思维方法上产生的障碍。物理学习中要用到很多思维的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抽象、概括等。不但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时要用到这些思维方法,而且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时也要用到这些方法。比如在解答习题时常用分析与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比较等方法。由于学生没有灵活地掌握这些方法,在解答问题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或者不能用一些方法快速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注意采用这些思维方法得出有关概念和规律,而且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要重点教给学生用这些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方法,消除思维上的障碍。
3.语言表达产生的障碍。在解答物理问题时,一部分学生往往出现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不能准确、清晰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本意,给学习物理造成困难,这些障碍必然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物理学习中,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逻辑方法,使学生全面地理解物理知识,特别是一些导出公式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提高学生数学语言和物理语言的互译能力,并能灵活地掌握运用。
4.感性认识的障碍。感性认识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和源泉。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了很多感性认识,但是还有很多的物理知识学生原来对它们没有一点感性认识,如磁场、原子结构等。如果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不亲自参加实践,观察演示实验,观看模型和挂图,就不会形成感性认识,必然在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时产生障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利用仪器设备或者自制教具,利用身边的材料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并尽量创造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物理模型,克服感性认识上的障碍。
三、非智力因素产生的障碍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对智力的发展产生动力、定向和强化的功能,因此,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智商与成绩好的学生相比并不低,甚至还要高,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方面产生障碍。如对物理学习兴趣不浓,甚至产生厌烦,由于意志薄弱,学习遇到困难产生畏难退缩情绪,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性格孤僻不善于交往,合作能力较差等。这些非智力因素阻碍了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负作用。我们必须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应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性格,消除其非智力因素在物理学习中的消极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心理障碍;知识结构;智力;非智力
有部分学生感到中学物理难学,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如知识内容的高度抽象与学生本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些困难。下面我就从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出发,谈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怎样克服这些障碍。
一、知识结构造成的障碍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要和新知识产生联系和作用,即所谓的知识迁移。如果旧知识对新接受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可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起到帮助作用,这叫做正迁移;如果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就叫做负迁移。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旧知识混淆,因而产生认识上的障碍。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常常对某些知识分辨不清,甚至混淆在一起。如学生对重力和压力、弹簧的伸长和弹簧的长度、功和能、温度和热量等区分不清。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了解学生存在的易混概念和规律,然后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使学生从本质属性、适用范围等各方面进行对比,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提高鉴别能力。
2.错误的知觉定型化,阻碍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理知觉,有些是正确的,对掌握、理解和形成物理概念、规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知觉也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表象,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固定的模式并定型化,阻碍学生掌握、理解新知识并产生一些片面的认识。例如:学生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中推断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理解就会形成障碍;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学生会错误地认为鸡蛋碰石头时鸡蛋碎了是由于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存在这样的错误知觉,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对要学的物理知识容易产生哪些障碍,有哪些先入为主的错误知觉,然后经过对知识的剖析讲解和解答有关习题,消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
3.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产生认识障碍。有些学生对一些物理概念、规律和公式不能全面理解其物理含义、适用条件和范围,对这些知识产生片面的认识。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频频出错。如对密度的理解,特别是对定义式ρ=m/v,总是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只是从数学的函数关系去片面理解,反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能正确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全面讲清物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易产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加深理解,真正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二、学生的智力因素产生的障碍
1.消极的思维定势产生的障碍。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受生活经验和做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常常按思维定势来解有关习题,结果出现一些错误。如在学习压力时,一般支撑面都是水平的,因此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压力就是重力”的思维定势,影响以后的知识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应用演示实验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消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点。
2.思维方法上产生的障碍。物理学习中要用到很多思维的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抽象、概括等。不但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时要用到这些思维方法,而且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时也要用到这些方法。比如在解答习题时常用分析与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比较等方法。由于学生没有灵活地掌握这些方法,在解答问题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或者不能用一些方法快速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注意采用这些思维方法得出有关概念和规律,而且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要重点教给学生用这些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方法,消除思维上的障碍。
3.语言表达产生的障碍。在解答物理问题时,一部分学生往往出现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不能准确、清晰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本意,给学习物理造成困难,这些障碍必然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物理学习中,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逻辑方法,使学生全面地理解物理知识,特别是一些导出公式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提高学生数学语言和物理语言的互译能力,并能灵活地掌握运用。
4.感性认识的障碍。感性认识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和源泉。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了很多感性认识,但是还有很多的物理知识学生原来对它们没有一点感性认识,如磁场、原子结构等。如果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不亲自参加实践,观察演示实验,观看模型和挂图,就不会形成感性认识,必然在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时产生障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利用仪器设备或者自制教具,利用身边的材料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并尽量创造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物理模型,克服感性认识上的障碍。
三、非智力因素产生的障碍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对智力的发展产生动力、定向和强化的功能,因此,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智商与成绩好的学生相比并不低,甚至还要高,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方面产生障碍。如对物理学习兴趣不浓,甚至产生厌烦,由于意志薄弱,学习遇到困难产生畏难退缩情绪,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性格孤僻不善于交往,合作能力较差等。这些非智力因素阻碍了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负作用。我们必须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应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性格,消除其非智力因素在物理学习中的消极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