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高校课程设置改革提出了几点的建议。作者指出,目前所普遍采用的三种模式尽管都有合理之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而要克服这些缺陷,需要我们在高校课程设置中首先确立外语知识和能力的核心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能够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课程任务。
【关键词】高校外语专业 复合型外语人才 课程设置
一、引论
跨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和外语教育者应该充分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日益增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式,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关于新形式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始,相关专家已经就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例如,全国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长何其莘教授曾指出英语专业的课程应分为三大块:1.语言技能课;2.语言知识课3.相关知识课。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与其适应的课程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着一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或滞后的问题。本文试在分析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问题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学者曾经提出过许多各有特点又大致相同的课程体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外语 另一门外语;外语 本族语(汉语);
外语 其他领域专业知识(如商务、金融、法律、管理等)。
理论上讲,这三种模式各有其合理性:第一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掌握两门甚至两门以上的外语,学生在就业时就可以寻找和任何一门自己所掌握的外语有关的工作。如果某个工作要求毕业生精通两门外语,而这两门外语又正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复合专业,那么无疑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二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不但掌握了外语,而且还加深了本民族的知识,这在汉语日益重要的今天,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在汉英文秘,汉英互译方面的素质。第三种模式最为常见,学生既精通外语,同时又通晓某一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以马上进入相关专业的各种状态,将外语作为自己的特长和有力工具,为自己另外一个专业服务。
综上所述,三种模式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但在实践上却又有自己的缺陷。主要问题有:“一是现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1 1<1,即外语专业学生毕业时外语语言技能相对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较弱,其他专业知识相对有关专业学生较为肤浅。二是学生被动学习,接受现成知识已成惯性,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热情欠缺,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弱。三是现有培养模式下外语教育中依然“费时低效”,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仍然有相当多时间在“炒冷饭”,小学、中学外语学习模式到大学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
同时,为数不少的学校还存在着大量削减基础课、增加应用性课程的问题——许多学校误认为相关知识课程开设越多,越五花八门,培养的人才复合性越强。实际不然。所谓复合型人才,一是要符合社会要求;二是要以某一专业为主体,其他专业补充式服务于主体专业,或融入主体专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运用所学专业去开创性地工作。因此,无论人才培养怎么复合,我们最终要的还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语”的基础不可以削弱,这是一切知识的平台,没有了这个平台,其他的专业知识便无处依附,“复合型”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不说与课程设置的滞后无关。因而,只有培养模式的确立显然是不够的,确立了培养模式后再设置与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三、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那么,到底我们该设计一种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既保证“复合型”目标的实现,又能克服上述问题的实现呢?笔者以为,课堂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二年级的基础课要保证充足课时,要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使用上基本不存在障碍。“外语学科的基础课尤为重要,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主要是通过基础课的教学训练而获得的,外语学科的分流培养是以前基础课基本学完而且学生语言功底扎实为前提的。因此,基础课的学时数务必要得到保证,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2.设计不同专业知识的模块,按模块操作课程。学生基础课程结束,基础知识的平台搭建以后,自三年级开始按模块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商务贸易模块,翻译模块,文秘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师范教育模块等。几个模块之间,又可以有小的平台,即供几个模块共选的专业知识课程,比如,上述前四个模块都可以设计高级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阅读、经贸报刊选读等课程。学生按模块选课,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可以实现“以语言学知识,以知识带语言”的目标。这与有关专家提出的“EGP ESP”的模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采取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专门用途英语)与EGP嫁接的方法,即在基础阶段采用EGP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包括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高级阶段采用ESP教学模式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
3.尝试引入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因而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机关、学校、律师事物所、旅行社、外贸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时间一般在周末和每年的寒暑假)。学校、学生本人和各实践单位应签订培养合同,以确保实践的质量。实践单位每半年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表现做出公正的评价,并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4.融学生能力培养于全部课程之中,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这是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保障。
四、结语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社会的发展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自由的选择的空间。有问卷调查表明,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为零,而期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面临此形势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研究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好的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石云龙.《多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五期.
[2]孙如凤.《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评估机制的思考》.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3]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载《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4]张克亮.《从科技英语的教改实践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作者单位:山东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高校外语专业 复合型外语人才 课程设置
一、引论
跨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和外语教育者应该充分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日益增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式,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关于新形式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始,相关专家已经就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例如,全国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长何其莘教授曾指出英语专业的课程应分为三大块:1.语言技能课;2.语言知识课3.相关知识课。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与其适应的课程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着一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或滞后的问题。本文试在分析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问题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学者曾经提出过许多各有特点又大致相同的课程体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外语 另一门外语;外语 本族语(汉语);
外语 其他领域专业知识(如商务、金融、法律、管理等)。
理论上讲,这三种模式各有其合理性:第一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掌握两门甚至两门以上的外语,学生在就业时就可以寻找和任何一门自己所掌握的外语有关的工作。如果某个工作要求毕业生精通两门外语,而这两门外语又正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复合专业,那么无疑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二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不但掌握了外语,而且还加深了本民族的知识,这在汉语日益重要的今天,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在汉英文秘,汉英互译方面的素质。第三种模式最为常见,学生既精通外语,同时又通晓某一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以马上进入相关专业的各种状态,将外语作为自己的特长和有力工具,为自己另外一个专业服务。
综上所述,三种模式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但在实践上却又有自己的缺陷。主要问题有:“一是现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1 1<1,即外语专业学生毕业时外语语言技能相对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较弱,其他专业知识相对有关专业学生较为肤浅。二是学生被动学习,接受现成知识已成惯性,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热情欠缺,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弱。三是现有培养模式下外语教育中依然“费时低效”,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仍然有相当多时间在“炒冷饭”,小学、中学外语学习模式到大学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
同时,为数不少的学校还存在着大量削减基础课、增加应用性课程的问题——许多学校误认为相关知识课程开设越多,越五花八门,培养的人才复合性越强。实际不然。所谓复合型人才,一是要符合社会要求;二是要以某一专业为主体,其他专业补充式服务于主体专业,或融入主体专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运用所学专业去开创性地工作。因此,无论人才培养怎么复合,我们最终要的还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语”的基础不可以削弱,这是一切知识的平台,没有了这个平台,其他的专业知识便无处依附,“复合型”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不说与课程设置的滞后无关。因而,只有培养模式的确立显然是不够的,确立了培养模式后再设置与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三、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那么,到底我们该设计一种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既保证“复合型”目标的实现,又能克服上述问题的实现呢?笔者以为,课堂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二年级的基础课要保证充足课时,要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使用上基本不存在障碍。“外语学科的基础课尤为重要,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主要是通过基础课的教学训练而获得的,外语学科的分流培养是以前基础课基本学完而且学生语言功底扎实为前提的。因此,基础课的学时数务必要得到保证,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2.设计不同专业知识的模块,按模块操作课程。学生基础课程结束,基础知识的平台搭建以后,自三年级开始按模块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商务贸易模块,翻译模块,文秘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师范教育模块等。几个模块之间,又可以有小的平台,即供几个模块共选的专业知识课程,比如,上述前四个模块都可以设计高级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阅读、经贸报刊选读等课程。学生按模块选课,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可以实现“以语言学知识,以知识带语言”的目标。这与有关专家提出的“EGP ESP”的模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采取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专门用途英语)与EGP嫁接的方法,即在基础阶段采用EGP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包括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高级阶段采用ESP教学模式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
3.尝试引入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因而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机关、学校、律师事物所、旅行社、外贸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时间一般在周末和每年的寒暑假)。学校、学生本人和各实践单位应签订培养合同,以确保实践的质量。实践单位每半年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表现做出公正的评价,并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4.融学生能力培养于全部课程之中,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这是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保障。
四、结语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社会的发展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自由的选择的空间。有问卷调查表明,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为零,而期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面临此形势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研究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好的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石云龙.《多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五期.
[2]孙如凤.《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评估机制的思考》.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3]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载《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4]张克亮.《从科技英语的教改实践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作者单位:山东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