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以来收治的50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心肌酶谱分析检查。结果:临床上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发生率为60% ,其中有28例患者有2项或者2项以上心肌酶谱异常,其中CK-MB较敏感。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早期均有血清心肌酶改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便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原因,甚至会导致婴幼儿死亡,具有关调查显示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腹泻导致的死亡病例大概有40.0% -60.0% [1]。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轮状病毒导致的疾病是轮状病毒肠炎,此病一般发生在秋冬季节,主要临床症状是腹泻、呕吐、上呼吸道感染等,甚至会形成病毒血症,损害神经和循环系统。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此病毒是导致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甚至引发心源性休克和猝死。我院为了研究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特点,特选取50例患者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以来收治的50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符合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50例患儿中男孩30例,女孩20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年龄(10.23±0.36)个月;病程5-7d,大便次数每天在5次以上,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便常规WBC在5个/HP以下;主要临症状为呕吐、发热、腹泻、脱水、并且部分患者伴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所有患者均排除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严重的肝肾疾病、血液疾病以及其他类型疾病;两组患儿在在年龄、性别、病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当天或者第二天抽2mL空腹静脉血,然后利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儿血CK—MB、HBDH、AST、LDH、CK等,试剂盒由四川迈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参考值范围6—20 U/L。患儿入院后均给予降温、补液、止泻、纠正电解质絮乱等治疗,治疗1周后清晨空腹抽血复查心肌酶。
1.3 诊断标准
心肌炎诊断:按照1999年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2],凡不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但有心肌酶谱升高者诊断为心肌损害。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15.0统计,临床疗效均采用%表示,用X2检验,其他指标均采用(X±s)表示,如果有P<0.05,代表数据之间具有统计意义,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发现50例患者中有30例心肌酶增高,其中27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占90%;26例乳酸脱氢酶增高,占88%;27例谷草转氨酶,占90%;25例羟丁酸脱氢酶,占83.3%;18例肌酸激酶,占60%。其中有28例患者有2项或者2项以上升高,1周后再次复查,发现患者心肌酶明显下降。见表一。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比较容易感染半岁-2岁的儿童。轮状病毒不仅可以引起肠道感染,而且可以累及心肌、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轮状病毒虽然主要感染患儿肠道,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对肠外的感染,因为轮状病毒早期发生的病毒血症是造成肠外脏器系统感染的前提,再加上婴幼儿一般自身免疫力比较低,肠道通透性比较高,这也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3-5]。
轮状病毒肠炎引起心肌损害的机制临床上仍然没有清晰的说法,很多学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轮状病毒通过损伤胃肠道黏膜进入婴幼儿血液系统形成轮状病毒,而后病毒直接侵害心肌;也可能是病毒的诱导产生对心肌组织自身免疫的损害等等[6-8]。
本次研究中发现轮状病毒肠炎发生早期,患儿就会出现心肌受损,临床表现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心肌酶升高、治疗1周后,再次复查时发现很多患儿恢复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为、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羟丁酸脱氢酶均比较敏感,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最为敏感,增高幅度最大,而且治疗1周后有明显的下降,其差异性比较显著。AST也有明显的升高,但是AST存在与人体组织内,敏感度不够;而肌酸激酶同工酶大多存在与心肌细胞内,对心肌损害的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能够根据其数值大小,清晰的判断患儿心肌损害严重程度[9,10]。治疗1周后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下降说明此病毒导致的心肌损害是阶段性的,很多患儿并没有伴有心电图异常,所以,临床上很多医护人员会因此忽略心肌损害,所以要加强心肌酶谱的监测,便于早期诊断心肌损害,进而进行早期治疗减少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加重。
综上所述,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尤其是轻度心肌损害者,无特异性表现,易被脱水、酸中毒掩盖症状,且小儿表达能力有限,容易被家长和医护人员忽视,对于腹泻患儿应早期检查心肌酶谱,以便提高诊断率,做好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杨聪琴.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84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9):631-632.
[2]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76.
[3]唐碧莲,姚霖,杨黎焱,姜彦.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138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7):2565-2567.
[4]周海鹰,林爱伟,于华凤,张伟,郑延玲.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65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5):4514-4515.
[5]程丰,黄菲,龚国富,刘丽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3):1923-1925.
[6]闫利霞,马书献,石便峰,任玉敏.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4,(17):179-180.
[7]陈丽洁,张勇,叶飘.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05):124-125.
[8]黄晓雅,阮旦青,张钦碧,郑元弟,杨小春.乐清地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07):433-435,439.
[9]赵鹏.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124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14,20(01):22-23.
[10]周文英.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09):119-120.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原因,甚至会导致婴幼儿死亡,具有关调查显示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腹泻导致的死亡病例大概有40.0% -60.0% [1]。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轮状病毒导致的疾病是轮状病毒肠炎,此病一般发生在秋冬季节,主要临床症状是腹泻、呕吐、上呼吸道感染等,甚至会形成病毒血症,损害神经和循环系统。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此病毒是导致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甚至引发心源性休克和猝死。我院为了研究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特点,特选取50例患者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以来收治的50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符合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50例患儿中男孩30例,女孩20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年龄(10.23±0.36)个月;病程5-7d,大便次数每天在5次以上,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便常规WBC在5个/HP以下;主要临症状为呕吐、发热、腹泻、脱水、并且部分患者伴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所有患者均排除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严重的肝肾疾病、血液疾病以及其他类型疾病;两组患儿在在年龄、性别、病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当天或者第二天抽2mL空腹静脉血,然后利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儿血CK—MB、HBDH、AST、LDH、CK等,试剂盒由四川迈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参考值范围6—20 U/L。患儿入院后均给予降温、补液、止泻、纠正电解质絮乱等治疗,治疗1周后清晨空腹抽血复查心肌酶。
1.3 诊断标准
心肌炎诊断:按照1999年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2],凡不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但有心肌酶谱升高者诊断为心肌损害。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15.0统计,临床疗效均采用%表示,用X2检验,其他指标均采用(X±s)表示,如果有P<0.05,代表数据之间具有统计意义,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发现50例患者中有30例心肌酶增高,其中27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占90%;26例乳酸脱氢酶增高,占88%;27例谷草转氨酶,占90%;25例羟丁酸脱氢酶,占83.3%;18例肌酸激酶,占60%。其中有28例患者有2项或者2项以上升高,1周后再次复查,发现患者心肌酶明显下降。见表一。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比较容易感染半岁-2岁的儿童。轮状病毒不仅可以引起肠道感染,而且可以累及心肌、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轮状病毒虽然主要感染患儿肠道,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对肠外的感染,因为轮状病毒早期发生的病毒血症是造成肠外脏器系统感染的前提,再加上婴幼儿一般自身免疫力比较低,肠道通透性比较高,这也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3-5]。
轮状病毒肠炎引起心肌损害的机制临床上仍然没有清晰的说法,很多学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轮状病毒通过损伤胃肠道黏膜进入婴幼儿血液系统形成轮状病毒,而后病毒直接侵害心肌;也可能是病毒的诱导产生对心肌组织自身免疫的损害等等[6-8]。
本次研究中发现轮状病毒肠炎发生早期,患儿就会出现心肌受损,临床表现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心肌酶升高、治疗1周后,再次复查时发现很多患儿恢复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为、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羟丁酸脱氢酶均比较敏感,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最为敏感,增高幅度最大,而且治疗1周后有明显的下降,其差异性比较显著。AST也有明显的升高,但是AST存在与人体组织内,敏感度不够;而肌酸激酶同工酶大多存在与心肌细胞内,对心肌损害的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能够根据其数值大小,清晰的判断患儿心肌损害严重程度[9,10]。治疗1周后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下降说明此病毒导致的心肌损害是阶段性的,很多患儿并没有伴有心电图异常,所以,临床上很多医护人员会因此忽略心肌损害,所以要加强心肌酶谱的监测,便于早期诊断心肌损害,进而进行早期治疗减少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加重。
综上所述,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尤其是轻度心肌损害者,无特异性表现,易被脱水、酸中毒掩盖症状,且小儿表达能力有限,容易被家长和医护人员忽视,对于腹泻患儿应早期检查心肌酶谱,以便提高诊断率,做好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杨聪琴.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84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9):631-632.
[2]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76.
[3]唐碧莲,姚霖,杨黎焱,姜彦.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138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7):2565-2567.
[4]周海鹰,林爱伟,于华凤,张伟,郑延玲.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65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5):4514-4515.
[5]程丰,黄菲,龚国富,刘丽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3):1923-1925.
[6]闫利霞,马书献,石便峰,任玉敏.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4,(17):179-180.
[7]陈丽洁,张勇,叶飘.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05):124-125.
[8]黄晓雅,阮旦青,张钦碧,郑元弟,杨小春.乐清地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07):433-435,439.
[9]赵鹏.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124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14,20(01):22-23.
[10]周文英.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0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