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互联网管理”?
何为“互联网生态”?
听马云向李彦宏、郭广昌、鲁伟鼎等讲阿里的故事。
关键点:“四化战略”
2012年年底,在阿里巴巴的战略会上,马云明确了阿里的发展战略——“四化”:平台化,服务海量用户必须有一个好的平台;市场化,这一平台如果按计划方法管理、设计、分配资源,不但效率低,也会产生腐败等问题,必须对资源进行市场化匹配;数据化,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数据和人,阿里未来就是一家数据运营公司;物种多样化,阿里的生态系统里不仅有买家和卖家,也会有更多的第三方服务者。
接下来,马云便开始根据“四化”规划新的组织调整,并动员高管。第二天,他们就在黑板上划出了33个BU的雏形。
关键点:建立BU划分标准”
从33个BU雏形到最终25个BU的架构,阿里经过了约一个月的讨论。除如何对BU进行严谨的划分,讨论主要集中在一些具体业务,如航旅是否要独立出来。阿里确定BU是否独立的标准是:之前的业务积累对于这个领域的模式是否能够产生挑战和冲击,是否能够影响、改进这个垂直领域本身原有的做法。如果还不具备,就保留在原有的淘宝体系里面孵化。
最终,25个BU被分为三类:垂直业务BU,如聚划算、航旅业务;基础设施平台,如云计算、支付、物流;以及共享业务平台。所谓“共享业务平台”是基础设施平台之上的二级平台,其把垂直业务中能够共享的东西抽象出来,并与基础平台打通,典型如数据平台BU。
关键点:向一线放权,高管后撤做服务
“七剑时代”,阿里实行事业群制,这次拆分则提出了管理团队分管BU的概念。“分管”也是阿里高层反复花时间讨论最多的词之一。曾鸣说,“分管的意思就是(管理层)去帮助他们,任何一个BU和它的头儿没有锁死,大家可以经常换。”今天,也许这几个部门放在一起会产生化学反应,过一段时间也许会再扔过来几个。同时,阿里确定了BU是未来最基本的作战单元,而不是原先高高在上的管理层,诸如吴泳铭、三丰、语嫣等高管都撤到后方,把他们的核心能力变成一个服务平台帮助BU成长。
关键点:组织形态变化后,人力资源跟进
经反复讨论,阿里确定了25个BU负责人的人选。曾鸣说,阿里一度怎么都盘点不出这么多Leader来,“但是做了以后,你会真的发现谁有潜力。”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有人“活下来”,也有人“活不了”。
与此同时,阿里也与各团队进行大量沟通,同时考虑组织形式变化后,人力资源怎么跟进,怎么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团队稳定,包括在一些业务的梳理过程中,哪些条线是不能动的,哪些是可以随时调整的。
关键点:个人自发聚合
BU团队自发聚集和形成。据说,前后一个月时间,阿里周围的酒店爆满,因为传统的组织架构被打散,没人知道自己在公司未来的位置。“杭州的白鹭湾度假酒店,被我们包场一个月,不同的团队天天在那儿折腾,每天折腾到夜里两三点。”就是开会,“你跟我开,我跟他开,他跟你开,你到底做什么,我到底做什么,我们一起能做什么,什么地方有冲突,怎么避免冲突,怎么避免资源浪费等等。”曾鸣说。
关键点:要符合阿里价值观
2月底,在各个BU组建完成之后,阿里组织了一次面向高管的集体汇报会,为期十四天。淘宝因为业务最复杂,被放在了最后一天,其他汇报多是半天就结束了。汇报时,各BU负责人带领自己的团队,基于阿里的价值观,向马云、陆兆禧、彭蕾、王坚、郭靖、曾鸣等七人组成的核心管理层汇报业务设想,管理层对它们的设想进行点评。这其中,有挨骂的,有不及格的,也有受到表扬的。通过这样的战略演习,阿里上下达成了共识。
关键点:利用IT工具、重新设计KPI
拆分是“破”,重建沟通体系与管理工具是“立”。这部分主要分为两块:一是内部IT工具,二是开会的组织形式。
此外,由于组织形态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考虑KPI设计等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包括:怎么认同创新所占的比例?怎么认可跨组织的协同?怎么让很多原来不在考核范围内的内容变成考核的一部分?曾鸣说,“传统的KPI肯定不合适,HR体系开始讨论KPI考核要怎样变化,只要它一变,整个就变了,公司内部的规则就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组织就会往前走。”
何为“互联网生态”?
听马云向李彦宏、郭广昌、鲁伟鼎等讲阿里的故事。
阿里拆分七步曲
1 确定战略目标,高层动员
关键点:“四化战略”
2012年年底,在阿里巴巴的战略会上,马云明确了阿里的发展战略——“四化”:平台化,服务海量用户必须有一个好的平台;市场化,这一平台如果按计划方法管理、设计、分配资源,不但效率低,也会产生腐败等问题,必须对资源进行市场化匹配;数据化,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数据和人,阿里未来就是一家数据运营公司;物种多样化,阿里的生态系统里不仅有买家和卖家,也会有更多的第三方服务者。
接下来,马云便开始根据“四化”规划新的组织调整,并动员高管。第二天,他们就在黑板上划出了33个BU的雏形。
2 确定组织架构
关键点:建立BU划分标准”
从33个BU雏形到最终25个BU的架构,阿里经过了约一个月的讨论。除如何对BU进行严谨的划分,讨论主要集中在一些具体业务,如航旅是否要独立出来。阿里确定BU是否独立的标准是:之前的业务积累对于这个领域的模式是否能够产生挑战和冲击,是否能够影响、改进这个垂直领域本身原有的做法。如果还不具备,就保留在原有的淘宝体系里面孵化。
最终,25个BU被分为三类:垂直业务BU,如聚划算、航旅业务;基础设施平台,如云计算、支付、物流;以及共享业务平台。所谓“共享业务平台”是基础设施平台之上的二级平台,其把垂直业务中能够共享的东西抽象出来,并与基础平台打通,典型如数据平台BU。
3 确定前后端关系
关键点:向一线放权,高管后撤做服务
“七剑时代”,阿里实行事业群制,这次拆分则提出了管理团队分管BU的概念。“分管”也是阿里高层反复花时间讨论最多的词之一。曾鸣说,“分管的意思就是(管理层)去帮助他们,任何一个BU和它的头儿没有锁死,大家可以经常换。”今天,也许这几个部门放在一起会产生化学反应,过一段时间也许会再扔过来几个。同时,阿里确定了BU是未来最基本的作战单元,而不是原先高高在上的管理层,诸如吴泳铭、三丰、语嫣等高管都撤到后方,把他们的核心能力变成一个服务平台帮助BU成长。
4 确定BU负责人
关键点:组织形态变化后,人力资源跟进
经反复讨论,阿里确定了25个BU负责人的人选。曾鸣说,阿里一度怎么都盘点不出这么多Leader来,“但是做了以后,你会真的发现谁有潜力。”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有人“活下来”,也有人“活不了”。
与此同时,阿里也与各团队进行大量沟通,同时考虑组织形式变化后,人力资源怎么跟进,怎么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团队稳定,包括在一些业务的梳理过程中,哪些条线是不能动的,哪些是可以随时调整的。
5 组建BU团队
关键点:个人自发聚合
BU团队自发聚集和形成。据说,前后一个月时间,阿里周围的酒店爆满,因为传统的组织架构被打散,没人知道自己在公司未来的位置。“杭州的白鹭湾度假酒店,被我们包场一个月,不同的团队天天在那儿折腾,每天折腾到夜里两三点。”就是开会,“你跟我开,我跟他开,他跟你开,你到底做什么,我到底做什么,我们一起能做什么,什么地方有冲突,怎么避免冲突,怎么避免资源浪费等等。”曾鸣说。
6 BU负责人陈述愿景
关键点:要符合阿里价值观
2月底,在各个BU组建完成之后,阿里组织了一次面向高管的集体汇报会,为期十四天。淘宝因为业务最复杂,被放在了最后一天,其他汇报多是半天就结束了。汇报时,各BU负责人带领自己的团队,基于阿里的价值观,向马云、陆兆禧、彭蕾、王坚、郭靖、曾鸣等七人组成的核心管理层汇报业务设想,管理层对它们的设想进行点评。这其中,有挨骂的,有不及格的,也有受到表扬的。通过这样的战略演习,阿里上下达成了共识。
7 重建沟通体系与管理工具
关键点:利用IT工具、重新设计KPI
拆分是“破”,重建沟通体系与管理工具是“立”。这部分主要分为两块:一是内部IT工具,二是开会的组织形式。
此外,由于组织形态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考虑KPI设计等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包括:怎么认同创新所占的比例?怎么认可跨组织的协同?怎么让很多原来不在考核范围内的内容变成考核的一部分?曾鸣说,“传统的KPI肯定不合适,HR体系开始讨论KPI考核要怎样变化,只要它一变,整个就变了,公司内部的规则就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组织就会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