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1年10月12-13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协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部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艺术史中的电影史:视野拓展、理论开掘、方法创新”,承袭往届传统,设主论坛、分论坛、学术放映等诸多环节.分论坛围绕“影史探析”“数字人文”“美学建构”“理论前沿”“艺术史与电影史”“媒介批评”“人物与文本”“比较电影学”“港粤电影”“人类世与人类学”“电影方志”等11个主题展开讨论,全程设置评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0月12-13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协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部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艺术史中的电影史:视野拓展、理论开掘、方法创新”,承袭往届传统,设主论坛、分论坛、学术放映等诸多环节.分论坛围绕“影史探析”“数字人文”“美学建构”“理论前沿”“艺术史与电影史”“媒介批评”“人物与文本”“比较电影学”“港粤电影”“人类世与人类学”“电影方志”等11个主题展开讨论,全程设置评议和讨论环节.
其他文献
一、历史视野中的中国电影理论rn胡克(以下简称胡):中国电影在突飞猛进,中国的电影理论也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回顾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可以有多种角度,我想以西方电影理论发展为参照,探讨近四十多年来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成绩与不足.rn中国电影理论在改革开放前与世界电影理论的差距非常大,几乎可以说是两套截然不同的理论.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在整体上迅速缩小了差距.
正如陈旭光等学者所指出的,想象力消费电影的崛起是我国当代艺术领域值得重视的现象.在社会层面,它体现了新资质导演、网生化观众、企业化网站之间的互动,抓住了以计算机为龙头的第五次信息革命深入发展的机遇;在产品层面,它体现了科幻、魔幻、奇幻等类型片作为新集群以虚涵实的特点,在运用虚拟制作等技术进行生产的同时,以“悟空性”改变了传统作品的认识功能;在运营层面,它通过数字化促进影游融合,通过工业化拉升电影生产,并促进了幻想电影美学的建设.
21世纪以来,霓虹黑色电影作为一种评论和创作上的风潮开始引发关注.随着其发展的不断深入,“霓虹黑色美学”这一脱胎于其中的美学风格体系,也正在从一种艺术活动中无意识行进的现象与风潮,升级为文化工业自觉生产的既定风格.作为与当下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技术主义的西方社会紧密相关的一种电影形态,霓虹黑色电影集中反映了当前数字时代下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的精神困境,并为“个人-社会”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美学上的解决途径.随着其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这种解决方案的批判性正在削弱.
在互联网时代,想象力跃升为影响电影叙事的关键性元素,成为消费重点.问题的另一面是:在场经验(科技知识、文化传统)仍然是“飞离”在场经验的前提.在当下中国电影三种侧重想象的类型中,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记忆经验,以及特定类型所要求的专业性、科学性,均处于缺席状态,导致在场经验萎缩,难以真正地展开想象.叙事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始终融入具体的叙事活动之中,并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相应的内涵与功能.具体说来,当下中国电影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借助传统文化经验与思想资源;第二,在叙事语境中穷尽理性认知,完成“不可能的
虚拟拍摄已经成为当前影视工业化进程中的热点话题,以LED屏拍摄为代表的虚拟制作技术及流程,将深刻改变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回顾虚拟制作技术和中国虚拟制作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已经开启了数字化影视制作新征程,但仍然在硬件、软件和人才等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制约着中国影视的工业化发展.面对困难与挑战,中国影视应当从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去化解难题,为中国虚拟制作提供方案、贡献智慧,为中国影视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带来全新活力与机遇.
近年来,《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刺杀小说家》等“幻想型”电影取得成功,由此,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凸显,想象力消费理论也逐渐成型并受到关注.想象力消费理论,探析“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新美学和电影的想象力消费新模式、新文化,重思影像与现实、人主体之本体论关系以及电影观念和电影理论新变等问题.想象力消费理论既是对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体系的丰富,也为中国电影学派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电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东南亚各国也都不能幸免.这期间,视频流媒体的活跃指数则在不断刷新着纪录.东南亚民众可以享受到像网飞、爱奇艺、腾讯视频这样的境外视频流媒体服务,同时,这里也有诸多本土流媒体平台.本文旨在探讨东南亚本土流媒体平台在疫情下的发展与现状.
本文关注数字人文技术与文化记忆留存,通过回溯澳门电影史料数据库的各项初创准备,探讨数字电影史建构中的问题意识,以及如何在其指导下拟定标准,筛选以电影为依托的地区文化记忆建构尝试,在满足社会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跟进资料搜集与呈现.本研究以比较案例分析法切入,一方面梳理现有综合类及专项信息类电影数据库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总结典型案例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勾勒回归后澳门电影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与相关规则规范,考虑取舍之道与本地电影资料平台发展的适应性方案,以逐步拓展到对本地影史的整体探讨,意在由电影创作入手深入挖掘在地文化
电影情感研究基于心理学对情感研究中的情感唤醒、认知评价双因素结构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认知双通道加工的研究维度展开:从对情感结构与电影叙事的研究,到电影文本建构的解释性研究和对观众心理反应控制的实证性研究,电影情感研究的边界正在逐渐拓展,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电影情感效果研究进一步延伸至剧情作品与人类情感相关的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本文梳理在认知心理学对情感双因素和双通道的基本定位下,探索电影观众情感效果研究的新途径.
积极心理学是21世纪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研究如何促进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培育美德、感知美好.本文跨学科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题材纪录片的文本生成、角色身份困境和心理困境的空间隐喻、思考积极心理学对于生命个体的主体建构与超越.同时,借由积极心理学视域梳理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