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实行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跟以往的“X”相比,考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只少了四个选修的考点,而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却没有降低。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特别注重能力考查。笔者根据近几年高三历史复习的经验,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为例,谈谈在高考文综复习中如何运用数据型材料去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利用数据趋势图,突出主干知识,优化复习内容,培养学生重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新教材跟旧教材相比,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按专题来进行内容的编排,同一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可能会散落在必修和选修中。由于知识的零散和横向联系的断裂,这对高三的文科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要在短短一年内把考纲规定的内容全部复习,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迅速提高学科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学生成绩,就必须整合知识、理清基本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化繁化简,抓住考查的主干知识。在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中,我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设立一个独立的小专题进行复习,并且一开始就利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趋势”曲线图,对本专题的内容进行整合:
设问: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请分别指出:“A—B、C—D、D—E、E—F、F—G、G—H、H—I、I—J、J—K所反映的阶段特征、主要原因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图示和结合书本知识,通过动态趋势图,学生不仅形象地抓住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一阶段的主要特征:A—B是兴起阶段、C—D是初步发展阶段、D—E是黄金时期、E—F是、F—G是快速发展、G—H是严重摧残、H—I是日渐萎缩、I—J、J—K是重获新生,而且将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相关的经济史(如小农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政治史(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等)和文化史(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的相关原因和影响方面的要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既掌握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又系统地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的主干知识,而且还可以提升能力,构建通史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二、利用数据表格图表,培养学生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能力,形成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在新高考之下,广东历史的有些试题是课本所没有明确提到,而且又是必考的内容。如史学方法、史学理论和史学常识等。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包括: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能够识记,但是对于历史学的一些基本要素却不甚了解。例如:史学研究方法有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但是很多高三文科生虽然学习历史多年,不知其义的大有人在。在课前的习题中,我曾布置了这样一道习题:
例题: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高三(1)班的总人数是45人,正确人数是10人,正确率22.2%。在复习过程中,我利用这一道习题,使学生明白了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等史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概念。问题形成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一些问题;史料收集是指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不同形式的历史原材料;史料整理是指对收集的史料按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历史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三、利用数据型材料,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审题能力
2011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读懂材料,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高考复习中尤其重要。在复习中我采用了2009年高考广东单科一道选择题: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2.6个 D.0.55个
这道题的正确率很低,很多学生做这一题时读不懂材料,不明白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什么。其实这道题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四个时间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四个阶段: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和阶段特征分别是: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根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推断题目中的四个时间段相对应的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依次是:0.55个、2.6个、3个和4.6个。
在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11题再次出现类似的题目: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A. 2 B. 31 C. 73 D. 193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解答此类材料解析题,除了要求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把历史知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解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据(数字表格、 饼状图、 拄状图 、曲线图等)的分析归纳和整体把握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解答此类试题时:一是将图表数据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述;二是分析数据所反映的背后信息,回归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三是采用动态回答,多用“越来越……”“从……到……” “逐渐减少” 等等词语表述。
第四,利用数据材料,培养学生的史地结合、政史结合、文史结合等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复习过程中,我利用下面的一曲线图:右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X处可以用下列哪句诗比喻最为恰当(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我是这样跟学生解释:A项“千呼万唤始出来”选自白居易《琵琶行》,用来比喻事情不太明朗或不愿说清楚而遮遮掩掩,在这比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项“小荷才露尖尖角”选自宋杨万里《小池》,大意是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在本题比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C项“忽如一夜春风来”选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意是(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归来。形容变化快、变化大,比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迅速发展。D项“无可奈何花落去”选自宋晏殊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比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萧条。所以这道题中符合题意是C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一战结束后列强很快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这样就培养学生把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语文学科的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一、利用数据趋势图,突出主干知识,优化复习内容,培养学生重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新教材跟旧教材相比,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按专题来进行内容的编排,同一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可能会散落在必修和选修中。由于知识的零散和横向联系的断裂,这对高三的文科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要在短短一年内把考纲规定的内容全部复习,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迅速提高学科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学生成绩,就必须整合知识、理清基本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化繁化简,抓住考查的主干知识。在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中,我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设立一个独立的小专题进行复习,并且一开始就利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趋势”曲线图,对本专题的内容进行整合:
设问: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请分别指出:“A—B、C—D、D—E、E—F、F—G、G—H、H—I、I—J、J—K所反映的阶段特征、主要原因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图示和结合书本知识,通过动态趋势图,学生不仅形象地抓住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一阶段的主要特征:A—B是兴起阶段、C—D是初步发展阶段、D—E是黄金时期、E—F是、F—G是快速发展、G—H是严重摧残、H—I是日渐萎缩、I—J、J—K是重获新生,而且将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相关的经济史(如小农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政治史(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等)和文化史(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的相关原因和影响方面的要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既掌握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又系统地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的主干知识,而且还可以提升能力,构建通史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二、利用数据表格图表,培养学生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能力,形成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在新高考之下,广东历史的有些试题是课本所没有明确提到,而且又是必考的内容。如史学方法、史学理论和史学常识等。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包括: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能够识记,但是对于历史学的一些基本要素却不甚了解。例如:史学研究方法有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但是很多高三文科生虽然学习历史多年,不知其义的大有人在。在课前的习题中,我曾布置了这样一道习题:
例题: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高三(1)班的总人数是45人,正确人数是10人,正确率22.2%。在复习过程中,我利用这一道习题,使学生明白了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等史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概念。问题形成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一些问题;史料收集是指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不同形式的历史原材料;史料整理是指对收集的史料按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历史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三、利用数据型材料,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审题能力
2011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读懂材料,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高考复习中尤其重要。在复习中我采用了2009年高考广东单科一道选择题: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2.6个 D.0.55个
这道题的正确率很低,很多学生做这一题时读不懂材料,不明白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什么。其实这道题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四个时间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四个阶段: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和阶段特征分别是: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根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推断题目中的四个时间段相对应的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依次是:0.55个、2.6个、3个和4.6个。
在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11题再次出现类似的题目: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A. 2 B. 31 C. 73 D. 193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解答此类材料解析题,除了要求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把历史知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解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据(数字表格、 饼状图、 拄状图 、曲线图等)的分析归纳和整体把握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解答此类试题时:一是将图表数据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述;二是分析数据所反映的背后信息,回归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三是采用动态回答,多用“越来越……”“从……到……” “逐渐减少” 等等词语表述。
第四,利用数据材料,培养学生的史地结合、政史结合、文史结合等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复习过程中,我利用下面的一曲线图:右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X处可以用下列哪句诗比喻最为恰当(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我是这样跟学生解释:A项“千呼万唤始出来”选自白居易《琵琶行》,用来比喻事情不太明朗或不愿说清楚而遮遮掩掩,在这比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项“小荷才露尖尖角”选自宋杨万里《小池》,大意是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在本题比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C项“忽如一夜春风来”选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意是(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归来。形容变化快、变化大,比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迅速发展。D项“无可奈何花落去”选自宋晏殊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比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萧条。所以这道题中符合题意是C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一战结束后列强很快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这样就培养学生把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语文学科的知识相结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