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的不断改革,我国高考历史命题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自上世纪90年代起,高考历史命题开始出现一种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情境式选择题。这种命题方式对于测量学生的能力素质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不断完善沿用至今,并成为高考选择题命题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选取1995年以来的历史高考题,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考历史 题干式 情境选择题
从命题结构角度看,情境式选择题可分为题干式情境选择题、选项式情境选择题和题干选项双情境式选择题三类。由于题干式是高考历史情境式选择题的主要命题形式,因此文章主要对这一类进行分析。题干式情境选择题是指题干重视课本以外知识的引入(广义也包括教科书中出现的用以说明正文内容的各种插件,如文献资料、地图、图片、表格、数据等),重视相对于考生来讲是第一手材料(原始材料)或第一次看到的素材和话题的引用,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增大信息含量和思维含量,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中的新材料、新情境加以理解、分析和判断,然后对照选项得出结论。
一
与以前选择题命题方式相比,此命题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从评价目标上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和分析等能力。相对于以前试题和答案照抄教材,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而言,情境选择题更强调从学生的能力立意出发,结合所学知识,以材料为桥梁,与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完美结合,更好地选拔人才。它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以致用的能力。
2.从评价形式上看,试题具有探究性、灵活性和新颖性。以前的历史高考选择题,基本上是以文字呈现的。而且出题的格式和填空题基本一致,无非是将答案放在选项中让考生选择。如“明确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的国际会议是:A.德黑兰会议B.开罗会议C.华盛顿会议D.雅尔塔会议”。考生只要背过这个知识点,就很容易选择出来。而情境式选择题则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材料,包括文字、文物图片、数据等。文字类可以是历史文献摘要、诗问段落、谚语俗语、名言名句、寓言故事、对联、运动口号等;文物图像主要有地图、遗址图、实物图片、头像、照片、漫画、壁画、场景图、景观图、结构关系图和各种类型的示意图等;数据类主要是各种数据或是数据图表等。通过这些材料,对问题的设计会更加灵活,不再仅仅局限于因果性、陈述性和判断性的设问,更可以有推断性、分析性、比较性的问题。
3.从课程要求上看,这种出题形式更有利于紧跟课改要求,推进素质教育。高中历史课标对考试评价的要求是“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题干式情境选择题,以中学历史基础知识为范围,新材料新情境选择题都以特定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为依托,因此要根据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选项要求与相应的课本知识相链接,体现科学性。形式的多样性及测量学生能力的有效性都是与课标要求相一致的。
二
纵观十几年的高考历史题,这种命题方式存在个别问题。尤其是在课改前,题干式情景选择题初兴之时,问题更是比较突出。
1.有其名而无其实。有些题目为了追求形式,刻意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但是问题的设计却依旧考查考生的记忆背诵。如1996年高考卷选择题第21题:“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为非法权力。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这些引文应出自: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B.英国的《权利法案》 C.美国的《独立宣言》D.法国的《人权宣言》”。题干中引用了文字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在课本中已有,而且设问只是要求学生选择它的出处。只要是学生背过,就极容易选出来,没有难度与能力的考察。同样的题目,如1997年高考第22题:“‘我们让箸和法国的这场战争僵持下去,然后我们出动全部的兵力挥师南下’。说这句话的是:A亚历山大二世B加富尔C俾斯麦D尼古拉一世”。这种情境式选择题只是披上了情境的外衣,但是没有情境是选择题的实际内涵与意义。
2.所引材料不科学,情境设置不严谨。有些题目为设置情境,随意扣上“据某史料”的引子,后面的材料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设置的,不符合命题的科学性原则。如1996年选择题第7题,“据《明史》记载,一些坚持正义、不满宦官专权的士大夫,在书院中聚众讲学,影响很大。其代表是:A.黄宗羲B.顾炎武 C.顾宪成D.王夫之”。从这一题中,我们可以看到,题干并没有认真地选取原始材料,而是用一种直白的语气说明。这种命题形式首先是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学生不需要理解材料,其次是无法考查学生的深层次能力。
3.所引材料过长,延长了考生阅读题干的时间。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能力,引用了一些比较长的材料。这就增加了考生阅读量,加大了难度,延长了答题时间,似乎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如200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第18题,“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政权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这一题的题干共有132个字,考生读完题干并进行分析确实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明确的是,选择题不是材料分析题,其所引用的材料只是为了与考生所学知识建立一种联系,引出考查的知识或能力,不需这么冗长的文字。
三
针对题干式情境选择题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拙见:
1.将情境设置与能力考察结合起来,而不能使材料成为一种摆设。既然要引用材料,就应当让它发挥应有作用,不应仅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机械记忆和背诵这种浅层次的目标。如上面所举的1996年第21题,在引用英国《权利法案》内容后,设置的问题不要直接考查它的出处,可以是考察它所出现的原因、影响或启示等。在题支设计上再加大相似度,使考生不能一步到位地选出答案,而是经过分析思考后才可以选择。这样可以加大题目的区分度,使得题目更有意义。
2.精选材料,确保材料的科学性和新颖性,使情境设置得更加完善。情境设置的关键在于材料的引用,如果材料引用失当,则不仅影响试题的科学性,而且会使得情境设置不够严谨,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设置情境时,应当明确材料的出处,认真复核材料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最好不要使用自己的语言直白陈述,从而降低考题的难度。所引材料如果是教材于外的材料,则不仅使试题具有新颖性,而且加强对考生的能力考查,使他们不再局限课本知识的记忆背诵。新颖的材料更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并与课程要求的知识相关联,且不可一味为了追求特立独行而引用孤僻的史料,降低题目的效度。
3.将引用的文字材料字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不使选择题变成材料解析题。随着题干式情境选择题的完善与广泛使用,出题人偏好引用长篇材料设置问题。然而,选择题有别于材料解析题,材料更多的是引出所考核的知识点,设问与题支才是关键,切不可喧宾夺主。选用材料时,应尽量选择简洁的史料。或者将不需要的字用省略号代替,或者选择图片或是其他材料代替。
如今,情境选择题已成为历史高考选择题的最主要命题方式。由于部分地区高考的文综模式,使得选择题的数量减少。这就更加要求命题者对每一个题目的情境设置仔细酌量,材料使用更加合适。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高考历史 题干式 情境选择题
从命题结构角度看,情境式选择题可分为题干式情境选择题、选项式情境选择题和题干选项双情境式选择题三类。由于题干式是高考历史情境式选择题的主要命题形式,因此文章主要对这一类进行分析。题干式情境选择题是指题干重视课本以外知识的引入(广义也包括教科书中出现的用以说明正文内容的各种插件,如文献资料、地图、图片、表格、数据等),重视相对于考生来讲是第一手材料(原始材料)或第一次看到的素材和话题的引用,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增大信息含量和思维含量,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中的新材料、新情境加以理解、分析和判断,然后对照选项得出结论。
一
与以前选择题命题方式相比,此命题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从评价目标上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和分析等能力。相对于以前试题和答案照抄教材,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而言,情境选择题更强调从学生的能力立意出发,结合所学知识,以材料为桥梁,与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完美结合,更好地选拔人才。它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以致用的能力。
2.从评价形式上看,试题具有探究性、灵活性和新颖性。以前的历史高考选择题,基本上是以文字呈现的。而且出题的格式和填空题基本一致,无非是将答案放在选项中让考生选择。如“明确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的国际会议是:A.德黑兰会议B.开罗会议C.华盛顿会议D.雅尔塔会议”。考生只要背过这个知识点,就很容易选择出来。而情境式选择题则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材料,包括文字、文物图片、数据等。文字类可以是历史文献摘要、诗问段落、谚语俗语、名言名句、寓言故事、对联、运动口号等;文物图像主要有地图、遗址图、实物图片、头像、照片、漫画、壁画、场景图、景观图、结构关系图和各种类型的示意图等;数据类主要是各种数据或是数据图表等。通过这些材料,对问题的设计会更加灵活,不再仅仅局限于因果性、陈述性和判断性的设问,更可以有推断性、分析性、比较性的问题。
3.从课程要求上看,这种出题形式更有利于紧跟课改要求,推进素质教育。高中历史课标对考试评价的要求是“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题干式情境选择题,以中学历史基础知识为范围,新材料新情境选择题都以特定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为依托,因此要根据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选项要求与相应的课本知识相链接,体现科学性。形式的多样性及测量学生能力的有效性都是与课标要求相一致的。
二
纵观十几年的高考历史题,这种命题方式存在个别问题。尤其是在课改前,题干式情景选择题初兴之时,问题更是比较突出。
1.有其名而无其实。有些题目为了追求形式,刻意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但是问题的设计却依旧考查考生的记忆背诵。如1996年高考卷选择题第21题:“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为非法权力。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这些引文应出自: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B.英国的《权利法案》 C.美国的《独立宣言》D.法国的《人权宣言》”。题干中引用了文字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在课本中已有,而且设问只是要求学生选择它的出处。只要是学生背过,就极容易选出来,没有难度与能力的考察。同样的题目,如1997年高考第22题:“‘我们让箸和法国的这场战争僵持下去,然后我们出动全部的兵力挥师南下’。说这句话的是:A亚历山大二世B加富尔C俾斯麦D尼古拉一世”。这种情境式选择题只是披上了情境的外衣,但是没有情境是选择题的实际内涵与意义。
2.所引材料不科学,情境设置不严谨。有些题目为设置情境,随意扣上“据某史料”的引子,后面的材料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设置的,不符合命题的科学性原则。如1996年选择题第7题,“据《明史》记载,一些坚持正义、不满宦官专权的士大夫,在书院中聚众讲学,影响很大。其代表是:A.黄宗羲B.顾炎武 C.顾宪成D.王夫之”。从这一题中,我们可以看到,题干并没有认真地选取原始材料,而是用一种直白的语气说明。这种命题形式首先是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学生不需要理解材料,其次是无法考查学生的深层次能力。
3.所引材料过长,延长了考生阅读题干的时间。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能力,引用了一些比较长的材料。这就增加了考生阅读量,加大了难度,延长了答题时间,似乎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如200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第18题,“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政权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这一题的题干共有132个字,考生读完题干并进行分析确实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明确的是,选择题不是材料分析题,其所引用的材料只是为了与考生所学知识建立一种联系,引出考查的知识或能力,不需这么冗长的文字。
三
针对题干式情境选择题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拙见:
1.将情境设置与能力考察结合起来,而不能使材料成为一种摆设。既然要引用材料,就应当让它发挥应有作用,不应仅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机械记忆和背诵这种浅层次的目标。如上面所举的1996年第21题,在引用英国《权利法案》内容后,设置的问题不要直接考查它的出处,可以是考察它所出现的原因、影响或启示等。在题支设计上再加大相似度,使考生不能一步到位地选出答案,而是经过分析思考后才可以选择。这样可以加大题目的区分度,使得题目更有意义。
2.精选材料,确保材料的科学性和新颖性,使情境设置得更加完善。情境设置的关键在于材料的引用,如果材料引用失当,则不仅影响试题的科学性,而且会使得情境设置不够严谨,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设置情境时,应当明确材料的出处,认真复核材料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最好不要使用自己的语言直白陈述,从而降低考题的难度。所引材料如果是教材于外的材料,则不仅使试题具有新颖性,而且加强对考生的能力考查,使他们不再局限课本知识的记忆背诵。新颖的材料更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并与课程要求的知识相关联,且不可一味为了追求特立独行而引用孤僻的史料,降低题目的效度。
3.将引用的文字材料字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不使选择题变成材料解析题。随着题干式情境选择题的完善与广泛使用,出题人偏好引用长篇材料设置问题。然而,选择题有别于材料解析题,材料更多的是引出所考核的知识点,设问与题支才是关键,切不可喧宾夺主。选用材料时,应尽量选择简洁的史料。或者将不需要的字用省略号代替,或者选择图片或是其他材料代替。
如今,情境选择题已成为历史高考选择题的最主要命题方式。由于部分地区高考的文综模式,使得选择题的数量减少。这就更加要求命题者对每一个题目的情境设置仔细酌量,材料使用更加合适。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