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音专校训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音乐学院院训“和毅庄诚”是继承了前身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校训。这个校训最早见载于1936年出版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舍落成纪念特刊》上。这是一份为纪念国立音专江湾新校址落成而出版的特刊,属于学校的校内刊物。从学校开院时的国立音乐院起,就有了基本上每年一册的《一览》,主要刊登学校的组织大纲、学则、课程设置、学分表、各种规章制度、教职员和学生名录等,供学生使用。从1928g11月出版的《国立音乐院一览》,到1929年11月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再到1937年11月在“十周年纪念日”出版的最后一期《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一览》,学校共出版了六期《一览》。
  国立音专的校训“和毅庄诚”这四个字,究竟是谁提出的,谁书写的,多年来—直是个不解之谜。回想在校庆八十周年时,爱好书法的老院长桑桐先生曾特意到图书馆特藏室寻找有关资料,以蔡元培、萧友梅等人的笔迹作研究和比较,没有得出结果,只能作罢;王瑞老师也到图书馆查资料,并首次对“和毅庄诚”作出了学术性解释,刊登在学院校庆主页上。
  2016年,在校庆八十九周年之际,这个未解之谜又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重走老院长的路,除了蔡元培、萧友梅,我们还比较了黄自、易韦斋、龙榆生甚至与国立音专有关的文化名人如叶恭绰的笔迹,都没有结果。正当我们准备放弃努力之时,不经意间翻到了一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廖辅叔题赠暨诗词手迹选》,那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黄旭东老师编辑并赠送的,与此书一起赠送给上音图书馆的还有廖崇向、黄旭东编的《廖辅叔的艺术人生》(上、下册)。当我们翻开《廖辅叔题赠暨诗词手迹选》时,顿时眼睛一亮,真所谓“曾似相识”也——那笔迹与“校训”无疑是一致的,而且某些字连个人特有的习惯写法也相同。请看:
  配图中圈出来的字,尤其是“發”“壯”,与《特刊》上“和毅莊诚”中的“毅”“莊”,从字的相同部分可以判定为同一人笔迹。圈出的字“诚”与《特刊》上“和毅庄诚”中的“诚”共同的书写特征是右半边“成”的斜勾很斜,一般不這么写。


  由此联想到,1935年国立音专聘请齐尔品担任学校荣誉教员的聘书是廖辅叔书写的,而且与校训刊布是同一年代。我们拿出这份保存至今的聘书原件,与《特刊》上“校训和毅庄诚”比对,两者笔迹果然十分相似,尤其是聘书上的“請”,与聘书中的“訓”,边旁“言”的写法也完全一样。
  廖辅叔(1907-2002),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音乐学家、翻译家、诗词学家,1930年被国立音专聘为图书馆管理员,1934年9月后担任事务员和文牍。从他为萧友梅写给齐尔品聘书一事可见,萧友梅请他书写校训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将我们的看法与《廖辅叔题赠暨诗词手迹选》编者、廖辅叔先生的好友黄旭东先生交流,得到了他的肯定。为慎重起见,我们又通过黄旭东的女儿王天红女士,请廖辅叔的女儿廖崇向女士作了鉴别,答案也是肯定的。
  由此,可以确定,国立音专校训“和毅庄诚”的确为廖辅叔所书。
  如果要进一步考证校训的提出者,我们认为当然是萧友梅无疑了,尽管廖辅叔和当时在校教国文的词学家龙沐勋(龙榆生)都有这个能力。
  附带要说的是:1936年的《纪念特刊》上与校训同时刊出的,还有国立音专的校徽,即“蓝地黄钟银琴式样”(第87次校务会议议决)。
  除了校徽,学校还规定过学生制服的钮徽和帽徽式样:“帽钮徽用‘音’字篆体凸形”(第23次校务会议议决)。
  而校旗是1928年4月10日的第1次院务会议便议决了的:“校旗式样案:用希腊古琴式样,蓝地白花。”
其他文献
2017年3月22日,四川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演出了林戈尔创作的民族歌剧《薛涛》。  薛涛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她聪慧美貌,博识多才,与卓文君、黄蛾和花蕊夫人并称为“蜀中四大才女”。薛涛的父亲薛郧在朝廷当官,学识渊博,把这个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教她读书、写诗。薛涛天分很高,从小就能出口成章。由于薛郧为人正直,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四川,因此一家人跋山涉水,从
期刊
眼下,一批年轻有为的华人音乐家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不断涌现,以至于对乐坛动态还算了解的我,有时难免也会疏漏。2017年4月16日在“星期广播音乐会”中与旅英青年大提琴家何烨联琴声的偶遇,便是一例。  起初之所以选择欣赏这场音乐会,完全是因其丰富的曲目。其中既有贝多芬《C大调第四奏鸣曲》、门德尔松《D大调第二奏鸣曲》这样的“大部头”,也有皮亚佐拉《华丽大探戈》、卡普斯汀(Nikolai Kapustin
期刊
以“二战”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不乏让人难以忘怀的优秀配乐或主题音乐。这次想给大家介绍的是英国作曲家理查德·阿丁塞尔(Richard Addinsell)为1941年布赖恩·德斯蒙德·赫斯特(Brain Desmond Hurst)执导的英国影片《危险的月光》(DangerousMoonlighf)所作的主题音乐《华沙协奏曲》(WarsawConcerto)。  拍摄于“二战”期间
期刊
普通人一年只过一次生日,天才的生日过了整整一年。2016年,恰逢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全世界都在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位伟大戏剧家的生日。12月15日,当今古乐界首屈一指的英国协奏团(The English Concert)来到上海大剧院,演出了一场名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的巴洛克音乐会,将普塞尔《仙后》与亨德尔《凯撒大帝》中唱尽爱情千回百转的名段一一复现。  演出前,英国协奏团的音乐总监,同时也是音乐
期刊
本期十位音乐家的人生经历都非常波折、动荡:有的刚出生不久就成了孤儿,有的在“二战”期间被关押在集中营,有的在空难中幸存下来,却得了严重的脑震荡……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与它作着斗争。最终,他们都名垂了青史。  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夏尔-奥古斯特·德·贝里奥(Charles-Auguste de Bériot)  贝里奥1802年2月20日生于卢万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随蒂比学小提
期刊
“四面八方——多民族民间音乐与交响乐队专场音乐会之三”在沪上首演引起高度关注,同行们自发地从各地聚拢来围观这一交响乐新作的盛装上演。周湘林、赵光、张旭儒、尹明五四位作曲家以“团队创作”的形式,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来创作大型作品,这是他们的第四次合作了,其不忘民族民间音乐现代化、交响化之心以及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佩。  眷顾民间音乐的原生形态  “四面八方团队”的第一次创作成果于2011年6月24日晚在
期刊
在中国音乐史上,恐怕没有哪部作品,有如作曲家王西麟的《云南音诗》那样,充满着戏剧性的离奇色彩。这块被埋于黄土中的璞玉,自被发掘后的几十年中,依然闪烁着晶莹的光亮。  不可思议的是,创作于1963年的风俗交响套曲《云南音诗》中的第四乐章《火把节》,亦名《火把节之夜》,其风头盖过了整部作品,几十年来常在音乐会上被国内外著名音乐团体用来单独演奏,其演出频率比起《梁祝》《黄河》毫不逊色。  指挥家陈燮阳说
期刊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浪漫主义前期代表人物。门德尔松所处的时代正值浪漫主义思潮盛行,他却始终坚守古典主义的阵营。他的才华,尽管在世时受人瞩目,却被无情地埋没在他辞世后的几乎整整一个世纪里。  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以交响曲、协奏曲、清唱剧、钢琴曲和室内乐为主。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仲夏夜之梦》序曲、《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芬格尔
期刊
阿拉伯的马可·波罗  2016年10月30日,西班牙的国宝级古乐大师约第沙瓦尔(Jordi Savall)携晚星21世纪古乐团来到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题为“伊本·白图泰的东方游记”的音乐会。  伊本·白图泰是谁?  在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来到东方六十多年之后,伊本·白图泰游历了比前者更多的里程,被称为“阿拉伯的马可·波罗”。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年出生在摩洛哥北
期刊
近期,我听了中央民族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作曲家徐昌俊个人作品音乐会。  徐昌俊199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其后赴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深造,回国后又多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他现为天津音乐学院院长,是目前国内活跃的、有成就的作曲家。  中央民族乐团近年来努力创新,加强民族音乐的创作改革和演奏形式的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