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充斥着浓厚的工具色彩,它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实施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受到了教育者们普遍的重视。然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的培养却被排挤到了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的交叉、边缘地带,常被语文教学工作者忽略。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语文学科严重的情感流失和语文教学的苍白无力。我们应该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健康成长。
一、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愉快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对语文学习的情绪反应。学生一旦喜欢、热爱、接受语文学科,那整个语文学习的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升华中获得水到渠成、挥之不去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胳,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学”的圣手。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破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
一堂充满激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在学生预习全文后,挂上一幅“荷塘月色图”,让学生关上课本,听课文朗诵带,营造氛围,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打开想象的翅膀,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流水般的月色,若有似无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舞女衣裙般的叶子,那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还有弯弯杨柳的倩影……,使学生从中获取了深刻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情趣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地加以利用和发挥,在自然而又生动、有趣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语文教学应当突出体现这一优势,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创造便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的陶冶:让学生产生文学艺术的感悟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质中的素质。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在培养人、培养人性方面,语文学科应当承载更多的任务。
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在遇到课堂上、书本上没有的现象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揞。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忘却了“孔融让梨”,却牢记住“唯我独尊”;只要求无限的满足,却不管自己该肩起什么重任;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表现出不该有的冷漠。在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客观环境下,一些学生只知埋头读书,完全不问世事。这样的学生,能说他接受的是合格的语文教育吗?
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吸取精神的宝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劝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郁郁报国情怀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慨,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下寒土俱欢颜”的深情呼唤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呐喊,无不通过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储备,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直接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憎恨丑恶东西的情感。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除分析作者构思的匠心所在、表现方法的运用外,还要重点突出思想情感的共鸣、人文精神的凸起。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
三、情感的释放: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的空间
情感的释放,体现在阅读上。阅读是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对它的增补、丰富和创造。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这已经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意境、人物意蕴等等有不同的看法是常见现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阅读过程中读者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我们期待着语文课程评价在这一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愉快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对语文学习的情绪反应。学生一旦喜欢、热爱、接受语文学科,那整个语文学习的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升华中获得水到渠成、挥之不去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胳,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学”的圣手。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破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
一堂充满激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在学生预习全文后,挂上一幅“荷塘月色图”,让学生关上课本,听课文朗诵带,营造氛围,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打开想象的翅膀,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流水般的月色,若有似无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舞女衣裙般的叶子,那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还有弯弯杨柳的倩影……,使学生从中获取了深刻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情趣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地加以利用和发挥,在自然而又生动、有趣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语文教学应当突出体现这一优势,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创造便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的陶冶:让学生产生文学艺术的感悟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质中的素质。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在培养人、培养人性方面,语文学科应当承载更多的任务。
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在遇到课堂上、书本上没有的现象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揞。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忘却了“孔融让梨”,却牢记住“唯我独尊”;只要求无限的满足,却不管自己该肩起什么重任;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表现出不该有的冷漠。在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客观环境下,一些学生只知埋头读书,完全不问世事。这样的学生,能说他接受的是合格的语文教育吗?
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吸取精神的宝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劝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郁郁报国情怀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慨,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下寒土俱欢颜”的深情呼唤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呐喊,无不通过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储备,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直接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憎恨丑恶东西的情感。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除分析作者构思的匠心所在、表现方法的运用外,还要重点突出思想情感的共鸣、人文精神的凸起。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
三、情感的释放: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的空间
情感的释放,体现在阅读上。阅读是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对它的增补、丰富和创造。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这已经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意境、人物意蕴等等有不同的看法是常见现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阅读过程中读者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我们期待着语文课程评价在这一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