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1
2011版小学数学课标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双能"变"四能"。课标之所以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考虑的。那么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通过下校视导发现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不敢问。担心提的问题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嘲笑或者老师比较严肃怕提错了被老师训斥。
2、不乐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有问题但不想问。
3、不会问。不会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想不出什么问题要问。第二个层次是有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表达。
以上三点中不敢问、不会问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不会问则是属于方法问题。下面针对以上三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敢于发问。
下校听课常发现当到了"置疑"环节时,老师让学生看书后问:"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问题?"全班默然。老师无奈的说:"大家没问题,老师提个问题考考你们......"是全班孩子一个问题也没有吗?我想不是的。众所周知,"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个为什么?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上学后问题越来越少?其问题在于老师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老师板着脸,一脸严肃的对待学生,学生怕老师,所以更怕向老师提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在不安、焦虑中,提问题意识就失去了生长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应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民主、和谐心理环境。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内容无关或者太过于简单。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问题,都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定和训斥。而是要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破除学生不敢问的这种负担。例:我去听课,老师的板书写错了,一个平时性格内向,默默无闻的学生举手指出了错误。老师表扬了他认真、仔细。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以后去听课,这位老师告诉我从那节课后,这个孩子变得爱提问,爱发言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老师更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打开学生的问之路,让学生不惧怕老师,不惧怕提问。
二、认真钻研教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问
一次,听课后问学生:老师讲的你听懂了吗?学生答"有的不懂"、"有问题也不想问,没兴趣"。为什么学生明明不懂,明明有问题却不想问,不乐问?问题出在哪?现在回头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让学生没有兴趣,几乎没有"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想问,不乐问。我曾听一个孩子说:"我最讨厌上语文、数学、英语课,感觉一节课有一年那么长!"我感觉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教师的失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了三、四年后说出讨厌学习,更别提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了。我们是否应反思,如何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这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充满疑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兴趣。从而引发认识冲突,产生疑问,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唐僧师徒分一西瓜引课,悟空说每人分这个西瓜的,猪八戒不同意,说他要多的,他要这块西瓜的,师徒几个大笑。老师问:他们为什么笑?这个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很多问题。和到底谁大?怎么比较和的大小?疑问伴随着猜想,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的提出一些问题。
三、指导方法,使学生会问
学生不敢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提问,不知如何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指导训练学生学会提问。
1、运用观察、比较、猜测法发现问题
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通过比较两处以上事物寻找异同,从而发现问题,或从某题中猜有没有可能是什么结果从而提出问题,都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方法。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把新学习的定义、定律、法则、公式加以观察、比较、猜测来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如:教学进位加时,可让学生观察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然后进行比较,从而产生问题。再如在教学小数的读写法时,可先复习整数的读写法,后让学生猜想,小数的读写法与整数的读写法的异同,提出问题,逐一验证。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是通过转化成已学习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的,猜测圆面积公式是否也可通过转化法来推导呢?
2、发散思维法寻找问题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更全面。所提的问题更有思考的空间、更有深度和广度。个人认为发散思维训练最好的方法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一位老师在学习了三位数乘法后,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旅行团有30人住宿,女17人,男13人,宾馆住宿标准:2人间120元、3人间150元、4人间160元。请帮助设计旅行团的住宿方案。这样的习题,会让学生在几种方案中做出选择,进行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3、在讨论中寻找问题
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4、让学生在倾听、交流中学会表达
对于那些有问题,但不知如何表达的学生,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训练。
(1)教会学生耐心倾听。
听是说的基础,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听教师示范说,学生模仿说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长进。
(2)让学生多与同伴交流。
相对于教师来说,同桌交流或者小组交流,更能使学生放下说不好的顾虑,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创设学生同伴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束的状态下多说几次,才能提高说的水平。
(3)指导学生简洁表达。
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的表达更重思维的严谨性和简洁性,常用的数学语言有: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根据...,可求...,又根据...,可求...;假设...,则会...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数学语言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让学生心中的问题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我们才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强烈。
2011版小学数学课标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双能"变"四能"。课标之所以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考虑的。那么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通过下校视导发现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不敢问。担心提的问题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嘲笑或者老师比较严肃怕提错了被老师训斥。
2、不乐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有问题但不想问。
3、不会问。不会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想不出什么问题要问。第二个层次是有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表达。
以上三点中不敢问、不会问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不会问则是属于方法问题。下面针对以上三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敢于发问。
下校听课常发现当到了"置疑"环节时,老师让学生看书后问:"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问题?"全班默然。老师无奈的说:"大家没问题,老师提个问题考考你们......"是全班孩子一个问题也没有吗?我想不是的。众所周知,"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个为什么?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上学后问题越来越少?其问题在于老师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老师板着脸,一脸严肃的对待学生,学生怕老师,所以更怕向老师提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在不安、焦虑中,提问题意识就失去了生长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应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民主、和谐心理环境。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内容无关或者太过于简单。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问题,都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定和训斥。而是要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破除学生不敢问的这种负担。例:我去听课,老师的板书写错了,一个平时性格内向,默默无闻的学生举手指出了错误。老师表扬了他认真、仔细。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以后去听课,这位老师告诉我从那节课后,这个孩子变得爱提问,爱发言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老师更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打开学生的问之路,让学生不惧怕老师,不惧怕提问。
二、认真钻研教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问
一次,听课后问学生:老师讲的你听懂了吗?学生答"有的不懂"、"有问题也不想问,没兴趣"。为什么学生明明不懂,明明有问题却不想问,不乐问?问题出在哪?现在回头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让学生没有兴趣,几乎没有"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想问,不乐问。我曾听一个孩子说:"我最讨厌上语文、数学、英语课,感觉一节课有一年那么长!"我感觉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教师的失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了三、四年后说出讨厌学习,更别提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了。我们是否应反思,如何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这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充满疑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兴趣。从而引发认识冲突,产生疑问,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唐僧师徒分一西瓜引课,悟空说每人分这个西瓜的,猪八戒不同意,说他要多的,他要这块西瓜的,师徒几个大笑。老师问:他们为什么笑?这个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很多问题。和到底谁大?怎么比较和的大小?疑问伴随着猜想,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的提出一些问题。
三、指导方法,使学生会问
学生不敢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提问,不知如何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指导训练学生学会提问。
1、运用观察、比较、猜测法发现问题
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通过比较两处以上事物寻找异同,从而发现问题,或从某题中猜有没有可能是什么结果从而提出问题,都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方法。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把新学习的定义、定律、法则、公式加以观察、比较、猜测来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如:教学进位加时,可让学生观察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然后进行比较,从而产生问题。再如在教学小数的读写法时,可先复习整数的读写法,后让学生猜想,小数的读写法与整数的读写法的异同,提出问题,逐一验证。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是通过转化成已学习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的,猜测圆面积公式是否也可通过转化法来推导呢?
2、发散思维法寻找问题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更全面。所提的问题更有思考的空间、更有深度和广度。个人认为发散思维训练最好的方法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一位老师在学习了三位数乘法后,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旅行团有30人住宿,女17人,男13人,宾馆住宿标准:2人间120元、3人间150元、4人间160元。请帮助设计旅行团的住宿方案。这样的习题,会让学生在几种方案中做出选择,进行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3、在讨论中寻找问题
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4、让学生在倾听、交流中学会表达
对于那些有问题,但不知如何表达的学生,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训练。
(1)教会学生耐心倾听。
听是说的基础,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听教师示范说,学生模仿说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长进。
(2)让学生多与同伴交流。
相对于教师来说,同桌交流或者小组交流,更能使学生放下说不好的顾虑,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创设学生同伴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束的状态下多说几次,才能提高说的水平。
(3)指导学生简洁表达。
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的表达更重思维的严谨性和简洁性,常用的数学语言有: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根据...,可求...,又根据...,可求...;假设...,则会...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数学语言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让学生心中的问题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我们才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