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中求精练中求实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764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但是,由于教师对课标要求和文本解读存在差异性,所呈现的略读教学课也参差不齐。略读课文教学到底该怎么把握?山东东营胜利小学校长王爱东在“福建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远程研修平台”培训时说过:“略读课文,略的是除了应该迁移能力之外的全部,而从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能力,必须要在略读课文中加以实践,要细细地探究,与训练点无关的,可以大胆略掉不教。”笔者有幸参与一次关于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磨课过程,颇有感触,引发了对略读课文教学更为深入的思考。
  一、精设问题,把握内容
  略读课文的课时大多是一课时。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快速准确地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之与该单元其他课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教学合力,有效发挥阅读训练的功能。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一段连接语,它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同时提示了学习的要求及学习的重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略读课文,编排在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之后,其导读提示是:读读课文,说说“我”是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的,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怎样把导读提示中的问题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是需要每位执教者精心设计的。
  起初,教者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快速浏览课文,数数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哪些自然段介绍了作者获得了启示?其他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后,教者又抛出问题: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几件事来写?再次引导学生归纳提炼事件。显然,教者是想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但是,教者的重复设问导致了学生回答的话语不断交叉,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因此,问题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反复研讨和课堂实践,最后将四个设问整合成两个:A. 作者获得了什么启示?B. 围绕启示,作者写了哪两件事?这样的问题设计既简洁明了,又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地感知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出示导学提纲:作者为何不能达到目的路?→怎么解决?→结果如何?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学并交流汇报。而后,结合作者获得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教师通过导学提纲或问题生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使精力花在刀刃上。
  二、对比阅读,感悟写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单元的训练点不太明显。教师应根据教材实际进行挖掘,力求突出某一方面的训练。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整组的教材进行优化整合,进而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写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与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在写法上有着相同之处。两篇课文都是通过事例和启示两个要素来组织内容的。但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先写作者和父亲钓鱼的经过,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则先写作者回忆小时候随父亲登罗马教堂塔时的教导,而后记叙了作者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时,父亲的教诲使“我”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例。对于《钓鱼的启示》一文的写法,学生比较常见,也容易模仿。而对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的写法,学生由于受思维惯性和生活阅历的影响,较少能模仿习作。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比较,发现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获得新知。教学中,可以通过线索图(《钓鱼的启示》→先写事例→后写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先写启示→后写事例)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文章的路也不止一條,可以殊途同归。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文章,既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它们看似不同,却作为一个整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中,教师应该敏锐地认识教材的单元特点,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训练,巩固运用
  拓展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是由读到写,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和运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引导学生应用精读中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是略读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一定要有机地进行拓展,让学生迁移内化在精读中所领悟的表达方法,从而增大教学的宽度。
  在对比阅读《钓鱼的启示》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两篇课文后,教者精心挑选同类题材的短文《战胜命运的孩子》,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后写启示。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者出示名言警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并出示提示: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再次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事例畅所欲言。由于有了前面课文教学的铺垫,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学骑自行车、学乐器、做奥数题、上学遇到堵车……此时,往事的回忆带给学生的是思维的碰撞、心灵的启迪。拓展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迁移写法,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新知。学生在读说写的拓展训练中,不知不觉迁移内化了所领悟的两种文本不同的表达方法,既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又习得了不同的写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此项教学策略可谓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大重要举措。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让教师粗略地教,随意地教,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略读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训练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略读课文的“精”处理,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让略读教学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当前,许多教师比较重视读写结合,将习作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改变阅读教学重读轻写的现象。不过,不少读写结合的阅读课还存在学段目标混乱、教学越位、效果不佳的现象。笔者以为,读写结合教学应立足年级目标,以单元为整体备课,避免随意拔高或降低年级要求,做到不越位、不高耗。笔者就此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立足“年级”目标  立足“年级”目标,指的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习作(写话
期刊
【编者按】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几年来,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践行。基于此,各种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如何?是否契合了教学过程的开展?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否满足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本期专辑探讨“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数学课堂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追问:学生是主体吗?  讨论教师角色定位问题,追根到底,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要追问:现实课堂中,学生是
期刊
“喝牛奶的数学问题”这一内容涉及的分数比较抽象,常作为数学爱好者研究的智力问题。人教版教材在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加减法”单元中,增加了此内容作为解决问题的例题,具体题目为“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他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不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更重要的是渗透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单元的整体编排来看,本课是“分
期刊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其内容、形式远离当代社会生活实际,给小学生带来理解感悟上的“代沟”,这就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升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实践中从感知、理解、体验三个维度进行如下探索。  一、整体感知导入  1. 趣味性感知导入。古诗词由于内容、形式的凝练与精练,语言文字意义的古今差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必须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或用有趣的故事讲述
期刊
当前,“先学后教”与“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日益得到一线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数学教师都遇到了这样的困惑:精心设计的“先学后教”的课看似完美,但当堂课上不完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六上“圆的认识”的教学实践为例,从教师“教”的维度,谈四点探索体会。  一、导学提纲:变冗杂为精练,问题设计求“精”  导学提纲是学生“先学”的导航仪,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
期刊
推理有两种重要的形态,即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从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过程,称为归纳推理;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前提出发,推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过程,称之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教育价值并不相同,因为归纳是被看做数学探索和数学发现过程中的一种特别重要的方法,而演绎推理虽然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推理不能用于发现新命题。本文试以苏教版六下“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在培养学生推理
期刊
一、发现问题  练习环节有一道改错题:教师随堂搜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图1),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错误①十位上的1和32乘得32個十即320,3应该和百位对齐。错误②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6乘得6个十,不能写在百位上,应和前一步计算进位的1相加得7。错误③两层积是相加而不是相乘,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算理,再添加运算符号“+”来提醒自己两层积的关系,就可以避免此类错误(图2)。错误④乘的时候没有按
期刊
《教育科研方法》是我在学校里的一门主授课程,几乎每个学期我都会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这门课程。考虑到授课对象毕业之后一般会去中小学当老师,因此课程的第一个专题我都会跟学生谈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交流过程中,不乏学生谈到理想跟现实的差距,以及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的确,身边很多朋友都是一线教师,在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也经常会听到类似的感慨与抱怨:“中小学老师不同于大学教授,只要教好书就可以了,为什么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材内容要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其中“整合”就是“融合、一体化”的意思。整合教学要求教师树立语文教学的系统观,以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对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及课外资源进行重构和融合,从而构筑立体交叉的语文学习网络,强化语文学习的普遍联系和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根据认知特点,优化课时安排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把双基拓展为四基,明确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当前数学教师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笔者以“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连接,促迁移  对于学生来说,有许多数学知识都不是新的知识,因为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很多与之相关的经验。教师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