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直观转换语言助力推理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喝牛奶的数学问题”这一内容涉及的分数比较抽象,常作为数学爱好者研究的智力问题。人教版教材在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加减法”单元中,增加了此内容作为解决问题的例题,具体题目为“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他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不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更重要的是渗透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单元的整体编排来看,本课是“分数的加减法”单元中第三小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例3,按常理来说,应该是运用分数加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然而,这道题要求“一共喝多少杯纯牛奶”,表面看是用分数加减法来解决,但关键的一步“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却需要用到分数的意义,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该阶段,学生在学习时只认识了完整的单位“1”,比如“年有( )个月”,对于本题所需解决的“杯的是多少”,单位“1”已发生转换,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由于学生还没学习分数乘法,无法用乘法计算来解决“杯纯牛奶的一半是多少”的问题,只能运用分数的意义推理出结论。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确定了借助几何直观助力推理生成的教学思路。
  一、借助几何直观,加强画图指导
  “几何直观是指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史宁中)从中可以看出,几何直观与“图形”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直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形直观是以明确的几何图形为载体的几何直观。图形教给学生用直观图示描述问题的方法,是发展学生直观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图形应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关于画图策略的基础,笔者对五年级学生进行前测。题目如“一杯果汁,小明喝了一半,觉得有些甜,就兑满水。他又喝了半杯,就没再喝了。小明一共喝了多少杯果汁?多少杯水?”全班43人,按学生座位分成两组并完成问卷题目。A组要求“先画图,再解答”,B组“按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大概用时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取,结果不做反馈。
  前测结果表明,学生的自觉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但在根据要求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答题过程中,只有少数几位同学能比较准确地用图表达出题目意思,部分学生只是为画图而画图,达不到辅助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目的,甚至正确率还低于不画图的B组。从前测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的画图意识,还是画图能力,都有待提高。
  基于调研的情况,在教学时,教师可在画图环节留足时间,不走过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理解”明白题目意思,然后出示要求:1. 请画图表示题目意思。(搭配简单文字可使思路明晰)2. 请列式解决问题。3. 结合图与你的同桌讲講你的思路。
  学生自主画图时,教师巡视及时发现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收集用作集体评析(图1)。展评学生作品时,应请学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追问,作为进一步开展教学的资源。
  此题的情境较为生活化,画图是一个“去情境化”的过程,能够直观呈现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有助于推理的顺利开展。而当学生还不善于画图解决问题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借助画图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从而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重视语言转换,理解推理过程
  这里的语言转换,指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以及数学语言内部的转换。本题以生活情境出示,充满浓浓的生活味,教师在“阅读与理解”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兑”“一半”等字词在数学方面的含义。比如“兑”是为了让加水后的牛奶更均匀,避免引导学生研究数学问题时产生的无谓争议,而一半刚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虽然话语不多,但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然而,解决本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数学语言的内部转换。数学语言不仅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和载体,它还可以促进、深化数学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文字语言源于自然语言,是用来描述其他几种语言的表述形式,直接但信息分散,适于学生在各种语言情境中展开联想;符号语言源于文字语言,具有形式化但抽象的特点;图形语言是指利用图形图表进行描述的语言方式,直观、形象且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在本课的教学中,图形直观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但引导学生实现三种语言的转换也是教学的一大着力点。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建立不同数学语言的对应关系,是进行数学语言转换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对相同数学内容善于用不同数学语言进行表示,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的文字语言、图表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相互转换,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语言内在的逻辑联系和语言自身的数学意义,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
  三、落实回顾反思,实现推理发展
  人教版新教材倡导的“解题三步骤”,在高年级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前两个环节相对得到重视,而第三个环节“回顾与反思”,往往成了机动环节随意处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策略意识,属于教学的短视行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回顾与反思”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片段】
  师:结论到底对不对?可以怎样检验?(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可以从剩下的半杯兑过水的牛奶考虑,剩下的杯中有一半的纯牛奶和一半的水,所以剩下的纯牛奶是杯,所以喝了杯纯牛奶是正确的。
  生:可以把两次喝的纯牛奶和最后剩下的纯牛奶加起来,刚好是一杯纯牛奶。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
  生:每次喝的半杯中都是剩下纯牛奶的一半,第一次喝的是整杯纯牛奶的一半,第二次喝的是剩下半杯纯牛奶的一半。
  师:如果重复进行“兑满热水再喝一半”的动作,那么会是什么情况呢?比如第三次、第四次……分别喝多少牛奶,剩下多少牛奶?
  出示前两次的结果整理,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探究的数据进行思考(表1)。
  师:假设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过程,会是什么结果?
  生:牛奶永远喝不完,这太奇怪了。
  师:“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中有类似这种现象的记载,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相关的研究。
  这个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逐步完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借助几何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优势,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积累一定的方法和经验。整理表格属于拓展练习,有了这个表格作支架,借助图形直观支撑的思维就可以逐步过渡到推理层次的思维,从而实现推理能力的发展。从培养推理能力的角度来看,在“分析与解答”环节,实现三种数学语言转换推理出结果,属于合情推理;而“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虽然推理过程仍不够严密,但已初步体验演绎推理的运用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2015年8月,笔者作为教育部从全国各地遴选的42名教师成员之一,参加了2015~2016年度赴港教学交流活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行政部门安排下,笔者先后到香港岛、九龙区、新界东、新界西等多所学校,深入课堂进行教学研究,并参与学校各种活动。这一年,笔者切身感受到香港教育的最大特色是“我的学校我做主”,具体体现在办学主体、教材选择、课程设置、教学语言等方面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其一,办学主体多元化
期刊
【教学片段1】  师:很高兴和大家相聚课堂,一起学习21课《老人与海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课前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真不简单!先来檢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  撮嘴呼(唤) 抑扬顿(挫)  亲昵说(话)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扇动翅(膀)  (肃)立不动 白色(旋)涡  师:咱们把词语连起来读。第一组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1:第一组词语让我仿佛看到了
期刊
【编者按】近日,《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报告》课题组负责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熊建辉博士发布了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2017中国高师院校教育科研国际化进展报告》。为深入探究“双一流”背景下教育科研国际化的实践与路径研究,李碧静对文中提及的近四年S刊高产学者进行访谈,以期了解我国学者基础教育研究的方法和国际基础教育研究的基本趋势;唐琛对熊建辉博士进行深度访谈,以期从宏观层面认识我国“双一
期刊
与殷健灵还是有点缘分的。  认识健灵是在本世纪初,当时她在《新民晚报》当记者,而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刚刚开始。我在全国发起民间的教育改革,即新教育实验才刚刚开始不久,健灵作为记者,就非常敏锐地发现新教育的美好。她来采访我,还问我一个问题:“新教育能够走多远?”今天我能回答她:“还活着,而且会越来越好。”当然,那时,我就惊讶于她作为一个记者也作为一个作家的敏锐,捕捉新事物的敏锐。  后来,我们共同的朋友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下第66至67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商不变规律之间的联系。  2. 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 通过猜想、验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學重难点】  探
期刊
为创办童心教育特色学校,促进童心校园、诗意校园的科学发展,福建省安溪县第十六小学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努力推进校本教研。2015年,学校申报“‘诗韵润童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市级小课题。课题立项以来,学校课题组秉承校本发展理念,始终围绕着立项时提出的三个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即是否有需要?该怎么润泽?要达到什么效果?致力于实现童心校园、诗意校园的发展与完善。  一、“润”之需  我校于2014年秋由
期刊
【编者按】目前,语篇教学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形式。语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如何有效地开展语篇教学是教师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值得共同探讨。  “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篇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具体而言,教师应“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
期刊
大诗人朱熹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自己读书后的感受,实则告诉我们习作的源头活水离不开读书、生活。学生也一样,用心读书,留心观察生活好比是源头,做好这些习作时也就往往能胸有成竹。这就不但要求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还要求我们要将读写结合进行到底。因此,笔者尽量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留心观察,乐于表达,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使习作做到言之有物。  一、巧引——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期刊
当前,许多教师比较重视读写结合,将习作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改变阅读教学重读轻写的现象。不过,不少读写结合的阅读课还存在学段目标混乱、教学越位、效果不佳的现象。笔者以为,读写结合教学应立足年级目标,以单元为整体备课,避免随意拔高或降低年级要求,做到不越位、不高耗。笔者就此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立足“年级”目标  立足“年级”目标,指的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习作(写话
期刊
【编者按】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几年来,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践行。基于此,各种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如何?是否契合了教学过程的开展?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否满足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本期专辑探讨“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数学课堂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追问:学生是主体吗?  讨论教师角色定位问题,追根到底,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要追问:现实课堂中,学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