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7岁起到现在,方舟写了21个本子,最厚的一本,写了5万字,最小的一本,就是那本薄纸簿。全部是手写。因为书桌太乱,这些文字,是在床上,地上,茶几上,膝盖上写的。她戏称:“我妈用电脑写作,我用‘身体’写作。”这些本子整理成了两本书。
有人问方舟:“你是不是早熟?早熟到底好不好啊?”
她说:“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早熟。早熟的苹果好卖。”
有人问方舟:“你这么早熟,会不会早恋啊? ”
她说:“会啊会啊!我都早恋好几回了。”
她这样回答,我有点儿意外。因为我一直避讳承认和试图否认她是早熟的。孩子发育早,不管是指生理上还是心理—亡,对大人来说,好像都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很多人眼里,早熟代表着不好的发展方向:早熟等于早恋等于早衰,对于女孩子来说,还意味着早早地接触不该接触的东西,早早地知道不该知道的事情,早早地考虑不该她操心的事情,早早地变得不可爱不天真不纯洁不听话了。
早熟,似乎还是拔苗助长的恶果和江郎才尽的前奏。总之,既然冠以“早熟”、“催熟”的名称,那一定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反季节“农作物”,注定要收获扭曲变态并不美味的瓜果。
我从来没有觉得她早熟,在大人眼里,孩子再怎么成熟老道,到底是个小孩子。但经过旁人无数次的提醒,包括不很中听的批评言论,网上的“板砖”,甚至直言方舟和她妈妈是神经病,我这才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方舟是不是走得太远了?熟都熟了,俗话说“生米都煮成熟饭了”,再去“返青”或者“回炉”,只怕是不可能了吧?
我自己,是晚熟的例子。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大人刻意地向小孩子隐瞒实情:“这事你不要问,长大了自然会知道了。”“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于是在懵懂中稀里糊涂地长大了。但我自己的青少年阶段,并没有因为无知而变得纯洁起来,反而是吃了不少的教训,如此晚熟,似乎也未能阻止早恋的发生。既然晚熟,在我自己的身上,没见到良善的结果,所以我对“早熟”的看法,在没有孩子之前就很坚定了:要是我有了孩子,决不对他欺瞒任何事情!
要是知情权给了孩子,他就会迅速成熟,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中国的传统里,一向非常畏惧孩子成熟,我想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吧。
一是出于非常自私而无用的考虑——天真的孩子,观赏性要强些,又因为无知,能说出些逗乐的言论,叫人开心。
二是相信一些奇怪的辩证法。比如:“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大器晚成”等等。有个人对我说:“你的孩子完啦,从此失去简单的快乐,思考不适当的问题,直到和所有的同龄人再无共同言语。结果不是郁闷反叛就是无情孤独地过一生。如果不信,这是一个20年的赌约,走着瞧。”这些说法,都建立在不确定的蛮横判断上。早熟的孩子,长大了平庸,当然是可能的。但是小时不了了,长大一定佳吗?小时了了,长大一定不佳吗?他又是如何断定,思考和快乐,是绝对不能相融的呢?
三是怕沾染病毒,人为地设立一个隔离带,最好是真空消毒过的。事实证明,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是不可能的。只要他迫切地想知道,总能找到渠道,也可能是地下渠道。
四是相信一些偏颇的理沦,特别是一些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年轻父母,很容易接受“顺其自然”、“快乐教育”、“自由发展”等等等等,外表上打扮得很现代很西化的理论。总之,孩子表现得不像个孩子,那一定是不对劲儿了,而孩子应当是什么标准,怎样才是一个最合规格的孩子,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父母常常做孩子的过滤器,把渣滓偷偷地丢掉,不让他们看见,只留下纯净水给孩子饮用。实际上,父母不会反对孩子接触世界,只是屏蔽掉几个信息:丑陋,黑暗,性爱,死亡。但是,只看到鲜花和阳光,他认识的世界肯定不真实,对世界的判断,一定误差很大。
我上网后,经常有人提醒我:“千万不要让方舟上网,网上像公厕一样,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但我看到一些稀奇的站点,如教人自杀的网站,拍卖人体器官的网站,同性恋站点,就喊她:“哇,过来看啊!”我们一边评论,一边“啧啧”称奇。这在方舟小的时候,就形成了习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定与她分享,存不住秘密。有时候,她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就变成我的自言自语,她跑开看动画片《美少女战土》去了——其实,孩子对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事情,不一定有兴趣,并非一接触大人的世界,就有了与大人同等的思维能力。
在告诉她真相的同时,也要教她分辨是非。一个人知道的事实越多,判断力才会越强。我不能想象一个作家,是对人世缺乏体察能力的人。
不管什么事,只要她看见了,就拦不住她发表看法,机智尖锐而且俏皮。
走在路上,一些男女说着话从身边经过,她说:“我发现了,一男一女在一起,如果净说些过去的事,那就是刚结婚;如果净说些将来的事,那就是要结婚;如果净说些别人的事,那就是结婚多年了。”
我说,你那么懒,没有能力不要做班长了。她说:“班长有两种,一种是做事情的;一种是做榜样的。我是后一种。”
有个亲戚送她一双球鞋,总在强调:“这鞋子是38块钱买的呀!”人家一走,她就讽刺那双鞋为“三八鞋”。不过还是挺高兴:“哎呀,今天我要穿三八鞋。”
我们去买橡皮,挑了一块韩国产的。我不停地说:“你看,人家韩国的橡皮,一看就知道质量好,擦得干净。”没拿住,掉到地上了。她说:“对!没错!一掉到地—卜,就沾满了灰,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他们店里的地没擦干净!”这是讽刺我的“韩流”倾向。
《西游记》看完,她说:“我发现了,孙悟空常用语是:‘妖精!’唐僧常用语是:‘悟空,你在哪里——’猪八戒的常用语是:‘姐姐——’沙和尚的常用语是:‘二哥,大哥说得对!大哥二哥,师傅说得对!’”几句话就把人物个性概括了。我说:“你说话可越来越有哲理了。”她谦虚地说:“都是没有道理的哲理。”关于早熟,我一直有很多疑问:
到底到达什么程度算早熟?是不是孩子的视野投入到成人的领地,就是早熟?
到底是某些孩子例外地早熟,还是绝大部分孩子集体晚熟?
孩子对世界到底有没有知情权,完全的知情权?
我们为什么习惯向孩子隐瞒事实,同时也隐瞒观点?
晚熟教育是不是愚化教育和奴化教育的投射?
我们为什么要故意阻止孩子成熟的进度?我们为什么要呵斥和吓退他们向成人世界投放注意力?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我长期观察的结论是:成绩拔尖的学生,心智都比同龄人成熟。思考的范畴接近成人。都具有批判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较少人云亦云。特别是文科成绩拔尖的学生,更为突出。据说,我们的课程设置,理科方面的难度,世界罕有。但是,文科方面,美国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就开始写“美国在二次大战中的地位”之类的论文。同是七八岁孩子,咱们也差得太远了吧?所以我说,人文方面,中国的孩子也许是集 体晚熟而不是过于早熟了。
早熟的孩子能不能和其他孩子共处?
方舟是怎么跟同龄人相处的,这本《正在发育》写得很清楚,相处得十分正常。如果仔细看了这本书,就会知道,其他孩子也不晚熟啊!也许是方舟还没学会在小说中,塑造个性不同的人物。书中的幼儿群体,每个人都跟方舟差不多呢!几乎没有什么事能瞒得住他们。眼睛一个比一个尖,脑子一个比一个活,嘴巴一个比一个溜。咱家方舟,好多事情上,属于老实受“欺负”的呢。而且,特别古怪和叛逆的事情,常常是出自别人的手笔,而不是她。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的评价总是“她的人缘很好”,当然,这是含蓄的批评,是说她作为班干部,不够坚持原则。方舟行事为人,一向圆滑老成,她自己说:“唉,不好意思,太虚伪了。”
孩子的发育进程,其实大大超前于我们的了解吧?
早熟,过早地用怀疑的眼光看世界,势必要以失去纯真为代价,行为举止乖戾,闹得不好,就成了不听管束的染发小太妹。但似乎也不尽然,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担心。上三年级,放暑假的时候,老师说要做一两件好事,比如到学校里搞搞卫生。暑假快过完时,她惦记着自己还没做什么“好事”,就四处邀同学去学校扫地,搞“雏鹰活动”。我说:“老师就那么随口说说,举了个例子,你还当真了,我保证全班没有一个人记得老师的话。”她不信,以为人家都做过好事,偏她落后了没法交代,到处打电话。当时正放假,只邀了一个男同学,他在楼下喊方舟,我探头一看,他果然拎个扫把,我又气又笑地说:“你们去你们去,我保证学校大门锁着,我看你们扫什么。”劝阻无效,两人还是走了。果然,学校大门紧锁,不过这也拦不住人家非要做好事的决心,他们翻门进去,硬是把学校的主要活动区扫了一遍。因为学校太过冷清,又没人旁观和作证,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信心不足,干劲儿大减,虎头蛇尾地收工了。由此可见,她对老师的交代,重视到言听计从的地步。
教她怀疑权威独立思考,但没有教过她目无尊长,不听老师教导,不守学校秩序,不懂做人规矩。从她上学始,就一直告诫“要乖乖的,当个懂事的孩子,听老师的话,跟同学好好地玩儿”。我不希望她的内心和行为举止,与外部世界总是起冲突。如果总是处在紧张戒备的战斗状态,那不是我的所愿。事实证明,那样的人,是没有亲和力,不能成事的人。
让她尽可能地知道更多真相,原是为了帮助她更正确地判断。由此带来所谓早熟,只是副产品,如果这就是人们说的早熟,我想那是不可避免的。
(选自2004年3月24日《中华读书报》)
有人问方舟:“你是不是早熟?早熟到底好不好啊?”
她说:“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早熟。早熟的苹果好卖。”
有人问方舟:“你这么早熟,会不会早恋啊? ”
她说:“会啊会啊!我都早恋好几回了。”
她这样回答,我有点儿意外。因为我一直避讳承认和试图否认她是早熟的。孩子发育早,不管是指生理上还是心理—亡,对大人来说,好像都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很多人眼里,早熟代表着不好的发展方向:早熟等于早恋等于早衰,对于女孩子来说,还意味着早早地接触不该接触的东西,早早地知道不该知道的事情,早早地考虑不该她操心的事情,早早地变得不可爱不天真不纯洁不听话了。
早熟,似乎还是拔苗助长的恶果和江郎才尽的前奏。总之,既然冠以“早熟”、“催熟”的名称,那一定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反季节“农作物”,注定要收获扭曲变态并不美味的瓜果。
我从来没有觉得她早熟,在大人眼里,孩子再怎么成熟老道,到底是个小孩子。但经过旁人无数次的提醒,包括不很中听的批评言论,网上的“板砖”,甚至直言方舟和她妈妈是神经病,我这才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方舟是不是走得太远了?熟都熟了,俗话说“生米都煮成熟饭了”,再去“返青”或者“回炉”,只怕是不可能了吧?
我自己,是晚熟的例子。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大人刻意地向小孩子隐瞒实情:“这事你不要问,长大了自然会知道了。”“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于是在懵懂中稀里糊涂地长大了。但我自己的青少年阶段,并没有因为无知而变得纯洁起来,反而是吃了不少的教训,如此晚熟,似乎也未能阻止早恋的发生。既然晚熟,在我自己的身上,没见到良善的结果,所以我对“早熟”的看法,在没有孩子之前就很坚定了:要是我有了孩子,决不对他欺瞒任何事情!
要是知情权给了孩子,他就会迅速成熟,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中国的传统里,一向非常畏惧孩子成熟,我想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吧。
一是出于非常自私而无用的考虑——天真的孩子,观赏性要强些,又因为无知,能说出些逗乐的言论,叫人开心。
二是相信一些奇怪的辩证法。比如:“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大器晚成”等等。有个人对我说:“你的孩子完啦,从此失去简单的快乐,思考不适当的问题,直到和所有的同龄人再无共同言语。结果不是郁闷反叛就是无情孤独地过一生。如果不信,这是一个20年的赌约,走着瞧。”这些说法,都建立在不确定的蛮横判断上。早熟的孩子,长大了平庸,当然是可能的。但是小时不了了,长大一定佳吗?小时了了,长大一定不佳吗?他又是如何断定,思考和快乐,是绝对不能相融的呢?
三是怕沾染病毒,人为地设立一个隔离带,最好是真空消毒过的。事实证明,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是不可能的。只要他迫切地想知道,总能找到渠道,也可能是地下渠道。
四是相信一些偏颇的理沦,特别是一些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年轻父母,很容易接受“顺其自然”、“快乐教育”、“自由发展”等等等等,外表上打扮得很现代很西化的理论。总之,孩子表现得不像个孩子,那一定是不对劲儿了,而孩子应当是什么标准,怎样才是一个最合规格的孩子,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父母常常做孩子的过滤器,把渣滓偷偷地丢掉,不让他们看见,只留下纯净水给孩子饮用。实际上,父母不会反对孩子接触世界,只是屏蔽掉几个信息:丑陋,黑暗,性爱,死亡。但是,只看到鲜花和阳光,他认识的世界肯定不真实,对世界的判断,一定误差很大。
我上网后,经常有人提醒我:“千万不要让方舟上网,网上像公厕一样,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但我看到一些稀奇的站点,如教人自杀的网站,拍卖人体器官的网站,同性恋站点,就喊她:“哇,过来看啊!”我们一边评论,一边“啧啧”称奇。这在方舟小的时候,就形成了习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定与她分享,存不住秘密。有时候,她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就变成我的自言自语,她跑开看动画片《美少女战土》去了——其实,孩子对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事情,不一定有兴趣,并非一接触大人的世界,就有了与大人同等的思维能力。
在告诉她真相的同时,也要教她分辨是非。一个人知道的事实越多,判断力才会越强。我不能想象一个作家,是对人世缺乏体察能力的人。
不管什么事,只要她看见了,就拦不住她发表看法,机智尖锐而且俏皮。
走在路上,一些男女说着话从身边经过,她说:“我发现了,一男一女在一起,如果净说些过去的事,那就是刚结婚;如果净说些将来的事,那就是要结婚;如果净说些别人的事,那就是结婚多年了。”
我说,你那么懒,没有能力不要做班长了。她说:“班长有两种,一种是做事情的;一种是做榜样的。我是后一种。”
有个亲戚送她一双球鞋,总在强调:“这鞋子是38块钱买的呀!”人家一走,她就讽刺那双鞋为“三八鞋”。不过还是挺高兴:“哎呀,今天我要穿三八鞋。”
我们去买橡皮,挑了一块韩国产的。我不停地说:“你看,人家韩国的橡皮,一看就知道质量好,擦得干净。”没拿住,掉到地上了。她说:“对!没错!一掉到地—卜,就沾满了灰,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他们店里的地没擦干净!”这是讽刺我的“韩流”倾向。
《西游记》看完,她说:“我发现了,孙悟空常用语是:‘妖精!’唐僧常用语是:‘悟空,你在哪里——’猪八戒的常用语是:‘姐姐——’沙和尚的常用语是:‘二哥,大哥说得对!大哥二哥,师傅说得对!’”几句话就把人物个性概括了。我说:“你说话可越来越有哲理了。”她谦虚地说:“都是没有道理的哲理。”关于早熟,我一直有很多疑问:
到底到达什么程度算早熟?是不是孩子的视野投入到成人的领地,就是早熟?
到底是某些孩子例外地早熟,还是绝大部分孩子集体晚熟?
孩子对世界到底有没有知情权,完全的知情权?
我们为什么习惯向孩子隐瞒事实,同时也隐瞒观点?
晚熟教育是不是愚化教育和奴化教育的投射?
我们为什么要故意阻止孩子成熟的进度?我们为什么要呵斥和吓退他们向成人世界投放注意力?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我长期观察的结论是:成绩拔尖的学生,心智都比同龄人成熟。思考的范畴接近成人。都具有批判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较少人云亦云。特别是文科成绩拔尖的学生,更为突出。据说,我们的课程设置,理科方面的难度,世界罕有。但是,文科方面,美国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就开始写“美国在二次大战中的地位”之类的论文。同是七八岁孩子,咱们也差得太远了吧?所以我说,人文方面,中国的孩子也许是集 体晚熟而不是过于早熟了。
早熟的孩子能不能和其他孩子共处?
方舟是怎么跟同龄人相处的,这本《正在发育》写得很清楚,相处得十分正常。如果仔细看了这本书,就会知道,其他孩子也不晚熟啊!也许是方舟还没学会在小说中,塑造个性不同的人物。书中的幼儿群体,每个人都跟方舟差不多呢!几乎没有什么事能瞒得住他们。眼睛一个比一个尖,脑子一个比一个活,嘴巴一个比一个溜。咱家方舟,好多事情上,属于老实受“欺负”的呢。而且,特别古怪和叛逆的事情,常常是出自别人的手笔,而不是她。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的评价总是“她的人缘很好”,当然,这是含蓄的批评,是说她作为班干部,不够坚持原则。方舟行事为人,一向圆滑老成,她自己说:“唉,不好意思,太虚伪了。”
孩子的发育进程,其实大大超前于我们的了解吧?
早熟,过早地用怀疑的眼光看世界,势必要以失去纯真为代价,行为举止乖戾,闹得不好,就成了不听管束的染发小太妹。但似乎也不尽然,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担心。上三年级,放暑假的时候,老师说要做一两件好事,比如到学校里搞搞卫生。暑假快过完时,她惦记着自己还没做什么“好事”,就四处邀同学去学校扫地,搞“雏鹰活动”。我说:“老师就那么随口说说,举了个例子,你还当真了,我保证全班没有一个人记得老师的话。”她不信,以为人家都做过好事,偏她落后了没法交代,到处打电话。当时正放假,只邀了一个男同学,他在楼下喊方舟,我探头一看,他果然拎个扫把,我又气又笑地说:“你们去你们去,我保证学校大门锁着,我看你们扫什么。”劝阻无效,两人还是走了。果然,学校大门紧锁,不过这也拦不住人家非要做好事的决心,他们翻门进去,硬是把学校的主要活动区扫了一遍。因为学校太过冷清,又没人旁观和作证,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信心不足,干劲儿大减,虎头蛇尾地收工了。由此可见,她对老师的交代,重视到言听计从的地步。
教她怀疑权威独立思考,但没有教过她目无尊长,不听老师教导,不守学校秩序,不懂做人规矩。从她上学始,就一直告诫“要乖乖的,当个懂事的孩子,听老师的话,跟同学好好地玩儿”。我不希望她的内心和行为举止,与外部世界总是起冲突。如果总是处在紧张戒备的战斗状态,那不是我的所愿。事实证明,那样的人,是没有亲和力,不能成事的人。
让她尽可能地知道更多真相,原是为了帮助她更正确地判断。由此带来所谓早熟,只是副产品,如果这就是人们说的早熟,我想那是不可避免的。
(选自2004年3月24日《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