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离奇的文学精品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mula_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日本文坛上有“鬼才”之称。他那精妙的短篇小说,技巧纯熟,构思奇特,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其代表作为《罗生门》和《鼻子》。《鼻子》一文深得大作家夏目漱石的赞赏;而《罗生门》被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改编成电影,在国际上连获大奖,推动了日本电影走向世界。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借鉴加工,深入刻画了病态社会中的人的病态心理,揭露了人性的虚荣、虚伪本质和自尊的软弱性,也讽刺了旁观者不愿意看到不幸者摆脱不幸的利己主义。小说有非常深刻的批判意义,发人深思。
  除了寓意深刻外,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也相当有特点。
  首先,小说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主人公禅智内供,是一个贪图虚荣又内心软弱的人,他始终为一个与众不同、形状奇特的鼻子苦恼。但他为了掩饰内心的烦恼,表面上仍装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私下里却试图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来恢复自尊,但一无所获,于事无补。直到有一天一个徒弟学到了把长鼻子缩短的方法,经过治疗,内供的鼻子变短了。然而他只高兴了两三天,就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周围的人们比以往更为嘲笑他,笑声中还带有一种恶意,鼻子短了反倒让内供后悔不已,“忆起四五天前鼻子还长的时候来,心情郁闷,颇有‘叹今朝落魄,忆往昔荣华’之感。”直到后来他的鼻子又重新恢复了原样,他的心情才重新爽朗起来,“内供在黎明的秋风中晃荡着长鼻子,心里喃喃自语道:‘这样一来,准没有人再笑我了。’”可以看出,禅智内供心理随着他的鼻子的变化以及旁人对他的评价而发生着变化。他的心理变化大致也经历了四个阶段:苦恼——得意——后悔——爽朗。作者通过禅智内供心理上的这种变化,以及对其在心理上寻找安慰与解脱的描写,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了其想方设法维持自尊心的复杂心理。自尊的软弱性已经使他变得神经质,可悲的虚荣心使内供丧失了自我,作品借此映射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者使用了内丑外丑一致的处理方法,即外在形象上的丑反映了其内在心灵的丑。小说主要是围绕鼻子进行描写,对于人物的其他外貌特征则基本没有提及。但作者对鼻子的描写很具体,且贯穿了全文。“它足有五六寸长,从上唇上边一直垂到颔下,形状是上下一般粗细,酷似香肠那样一条细长的玩意儿从脸中央耷拉下来”;“鼻子——那只耷拉到颔下的鼻子,已经令人难以置信地萎缩了,如今只窝窝囊囊地残留在上唇上边。上面满是红斑,兴许是踩过的痕迹吧”;“他赶紧伸手去摸鼻子。摸到的不是昨天晚上的短鼻子了,而是以前那只长鼻子,从上唇一直垂到颔下,足有五六寸长”。通过对其怪异的长鼻子以及长鼻子变化过程的描写叙述,可以想象出内供是如何丑陋的一个人,进而从他那丑陋的外表进一步认识到其一些丑陋的本性。
  在《鼻子》中,作者对内供周围的人并没有花多少笔墨去描写和刻画,而只写到了他们有关内供的言谈,“池尾的老百姓们替禅智内供着想,说幸亏他没有留在尘世间,因为照他们看来凭他那个鼻子,没有一个女人肯嫁给他。有人甚至议论道,他正是由于有那么个鼻子才出家的。”从人们的这些言谈中也可以想象出,这些专以别人不幸为乐事的旁观者也是丑陋的,作者对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心理进行了揭露。
  第三,作品中精心的情节设计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也起着重要作用。变短了的鼻子又重新变长这一情节,让人觉得既出人意料,又滑稽可笑,但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却又合情合理,说明人性深处的丑恶是无法轻易就能改变的。内供的鼻子作为具体直观物从某种程度上彰显着世人的一种病态心理,即以别人不幸为乐的利己主义,一旦他人摆脱了不幸,不是为之庆幸,而是对之嫉妒、讽刺甚至攻击,巴望别人重新陷入新的不幸之中。内供变短的鼻子又重新变长,可以说这才是世人所望。
  在作品的风格上,《鼻子》用一种诙谐、幽默、夸张、荒诞的手法记叙了一个令人发笑的喜剧故事,轻松明快的格调中带着尖锐的讽刺,使人读后会面带笑容陷入深深的思索。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个离奇荒诞的故事,很难让人相信确有其事,但作家把它当作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把世俗人性的丑恶面毫不留情地展现于光天化日之下,这种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文献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鸟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鴫罗者,寥廓已高翔。  谢跳(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著名诗人。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与谢灵运同族,又称“小谢”。他和沈约等人
期刊
近视是一种颇为神秘的现象,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切地说出造成近视的原因。有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在近视比较严重的家庭里,近视确实能够遗传,可是谁都搞不清楚内在的原因。最近,美国眼科医生道格拉斯·弗雷德里克又重新提出丹麦眼科医生恩斯特·戈德史密特早在1990年就提出的理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戈德史密特医生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芬兰北部的拉普人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生活在远
期刊
济阳祝村有祝翁者,年五十余,病卒。家人入室理縗经,忽闻翁呼甚急。群奔集灵寝,则见翁已复活。群喜慰问。翁但谓媪曰:“我适去,拚不复还。行数里,转思抛汝一副老皮骨在儿辈手,寒热仰人,亦无复生趣,不如从我去。故复归,欲偕尔同行也。”咸以其新苏妄语,殊未深信。翁又言之,媪云:“如此亦善。但方生,如何便死?”翁挥之曰:“是不难。家中俗务,可速料理。”媪笑不去,翁又促之。乃出户外,延数刻而入,绐之曰:“处置安
期刊
导语:  古人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叫做“时时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即文章”。当一个人真正行走在文字的边缘,当一个人真正想走人文字的世界,身边的一切就都成了他要留意的对象。而这些对象有的是在一定的情形下自己主动冲到我们面前的,有的却是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能被我们锁定为观察对象和写作对象的。  确定哪些东西可以进入文本,哪些东西可以借助文字来表现,这不是观察视角的问题,而是具体采用哪种思维方式的问题。
期刊
黄昏来临了,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了小公园的那个安静的角落,坐在一张长椅子上开始读书。她的脸看起来很秀气,那件灰色衣服却是普普通通的。前一天也是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再前一天也是如此,有个小伙子知道这些情况。  这个小伙子慢慢地靠近她。就在这时,姑娘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小伙子顺势捡起书,有礼貌地递了过去,随便地讲了几句关于天气的寒暄话,就静静地站在一旁。  姑娘看了一眼小伙子简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人
期刊
欧·亨利(1862-1910),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大都市里小人物的悲欢和“相濡以沫”的友谊,揭露他所处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中虚荣庸俗、虚伪无耻、尔虞我诈的社会风气。他的作品巧于构思,具有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的形式和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等特点,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等着的轿车》就是一篇构思奇特、幽默风趣的小说。文章当中使用的一个重要的幽默
期刊
现在,诗歌鉴赏的高考没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难度适当加大,以前解题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现在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其实这只是话语转换而已,体现了向鉴赏本体的回归,属于“异构同质”,看学生有没有真体会、真见解。客观题要求你首先要正确把握诗中情,对诗加以内化,再从选项中加以印证,而后作答;主观题是把你对诗的理解外化成语言文字,创造空间更大了。表现手法是诗歌鉴赏的一个要点,本文只就诗歌表现手法中的
期刊
[话题一]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令我们难忘的足迹,有欢欣,有痛苦,有坎坷挫折,也有成功自豪。尽管生活中或许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不容置疑的是,我们正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着。  请以“成长的足迹”为话题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写作点拨]    写作本话题的作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内容:成长是生长而成熟,是向成熟的阶段发展的一个过程。
期刊
编者按:朱光潜先生讲:“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这是他为自己的集子《谈文学》作的序中的一段话,朱光潜先生认为,到了这一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是完成了,如果不在这上面下工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谈文学》写于抗战后期,包括19篇文章,各篇均独立成文,但又有内在
期刊
这篇朴实的散文表现着浓烈的亲情,让我们很自然地循着四个“十元钱”的轨迹,去探求生活中的坚实,去感受困境中拼搏的意志,去体会生命的呐喊。  那个岁月里,四个“十元钱”是四个朴素的愿望,是四段奋斗的征程,是四次灵魂的洗礼。每个十元里呀,都饱含着父辈的热烈渴望。一次次在奋斗中失败,一次次在失败中崛起,不断地挣扎,不断地奋斗,从而交织成一首追求的赞歌。父亲呢,一次次在希望中失望,又在失望中希望,满腔的渴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