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意识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学的探讨逐渐走向深水区,但“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善。在语文教学转型的当下,激发和培养孩子们的语文意识意义重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可尝试从语文积累、习惯养成、环境熏陶、咬文嚼字、联想与想象、言语表达等方面着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虚实相生;语文意识;教学意义;培养策略
  语文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他沉睡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需要我们自觉地将它唤醒。而这,应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题记
  语文意识,即对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审美意识。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是对言语运用的自觉关注,是对语文本体的自觉坚守。在语文教学转型的当下,激发和培养孩子的语文意识意义重大。实践中,我们以“虚”的理念引领,“实”的策略跟进,步步为营,逐渐臻于语文意识养成的化境,达到“虚实相生”的和谐境界。
  一、化虚为实——语文意识培养的起点
  语文意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同时又涉及到心理学的范畴。因此,必须将不易把握的“虚”的语文意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的概念,这样,才能找到语文意识培养的路径。
  (1)语言文字意识。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我们不妨将语文意识细分为朗读的标准意识,说话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言警句、常见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言语表达的通顺、得体意识,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意识等。
  (2)文学文章意识。就小学生接触的文体来看,我们可以把语文意识细分为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词、小说、戏剧、散文等不同文体的感觉和意识。
  (3)民族文化意识。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月”的意象、“松”的意象、“云”的意象等。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因子,引领学生感受与领悟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接受熏陶,开阔视野,发展情感,升华思想。这样,语文意识的概念就具体化、实在化了,教学中更易于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
  二、以虚导实——语文意识培养的基本关注
  语文意识的养成是语言主体的个体心理意识,任何的养成机制或培养策略都必须通过言语主体的个体发生作用。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对模糊、笼统的说法不易接受,需要教师清楚明确地表述。因此,必须将“虚”的策略化为“实”的学习行为,以虚导实,方能事半功倍。
  (一)语文积累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基础
  古语有云:“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文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一定语文知识的积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同化理论表明,语言的学习通过语言图式发生作用,实现语言的同化。而言语图式获得的渠道之一就是言语的积累。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离开了语言的积累,就无法完成言语的习得。
  (二)习惯培养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关键
  语文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日积月累,聚沙成塔。这就必须使学生养成时时处处关注语文意识的习惯,这些习惯至少应该包括喜欢阅读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的习惯、乐于借鉴的习惯、善于比较的习惯、敏于联想的习惯、善于作批注的习惯、乐于语言表达的习惯、善于关注言语形式的习惯等。所谓“习惯成自然”,当学生习惯这样思考、这样学习的时候,语文意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环境熏陶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推手
  研究表明,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要通过主动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材料交互作用来发展他们的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儿童与生俱来的智能,使他们不需要别人的指导,就能将听到声调、词汇组成文法复杂的句型,他们需要的只是去听并且练习说出来。”很显然,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孩子的语言学习更有效。因此,创设一个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这里主要指人际交往的环境,如教师的榜样引领、同伴的相互影响等。一个语文意识明显、语文素养高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语文意识强的小组、班级,其成员的语文意识不会太差。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此作为学习的重要资源加以关注和干预,使之成为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推手。
  三、以实扬虚——语文意识培养的核心聚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指导孩子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以实扬虚,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借鉴中增强语文意识。
  (一)咬文嚼字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重点
  语文意识研究的对象是言语的表达形式,而咬文嚼字就是对字斟句酌的“审视、掂量、咀嚼、玩味”,着眼点也是言语的表达形式。从这一点说,咬文嚼字与语文意识的关注点是一致的,咬文嚼字应该成为语文意识培养的重要方法。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标点、特殊句式、段式乃至谋篇布局进行“咬文嚼字”。在对各种言语形式的“咬文嚼字”中,促进言语图式的不断同化和顺应。这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就是语文意识的发展过程。长期坚持,学生必定会走进文字深处,嚼出自觉关注语言的真味,语文意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第六册《荷花》一课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进行品味,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体会用词的妥帖;《大江保卫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的排比句式进行咀嚼,体会造句的秘妙;《水》一课中,通过对把“渴”说成“饿”等词句的品读,感受特殊语境中遣词造句的精当。   (二)联想与想象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催化剂
  从美学上来讲,语文意识就是对言语表达形式的审美和创造。审美就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如果说咬文嚼字更多的是停留在语句通顺、流畅,层次、结构分明、完整的层面上的话,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介入联想与想象,引领学生根据具体语境,瞻前顾后,前后勾连,甚至调动自己的全部积累,触及语言运用的奥妙与真谛,则能够深入民族文化、人类心理的层面,使言语的理解与表达变得更为深刻,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此过程中,语文意识得以生成并走向深入。
  如特级教师严伯春在执教《大江保卫战》时,引领学生抓住开篇“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引领学生进行想象“暴雨”的情景、“大暴雨”的情景、“一场接着一场”的大暴雨的情景,在想象中感受暴雨之急、暴雨之大、雨量之多、灾情之险。然后再看文章的表达形式,从“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的短促、激烈、递进的表达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传神,让文本的语言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里。
  (三)言语实践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核心
  语言的学习在于运用,语文意识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如果说咬文嚼字和联想与想象是言语输入层面的关注的话,那么言语的表达则是言语输出层面的关注。如果输入层面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基石,那么言语的表达则是语文意识的发展与升华。在言语实践中,我们将理解所得转化为言语表达,在表情达意的过程中,揣摩遣词造句是否准确,谋篇布局是否合理。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意识必将日渐丰盈。
  【教学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荷花》片断:
  师:同学们,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看完以后,大家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学生欣赏课件)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
  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确实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要美,要是再加一个“雪白”,是不是会更美呢?
  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
  生4: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上述案例中,从“白色”到“雪白雪白”,从“各种形状”到“千姿百态”,在语文意识的引领下,学生的用词不断臻于妥帖,造句的能力不断趋于得当。
  自钱吕明老师首次提出“语文意识”后,这一命题逐渐引起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注意。但仅仅限于注意的层次,离重视和深入研究还有很远的路程。其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培养策略的探索还停留在浅水区,建立成套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策略还需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笔者在此探讨的是在课内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策略,如何从课内走向课外,打通校内、家庭、社会乃至网络的一体化培育途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坚信,在每一位语文工作者自觉的引领下,一定能实现“语文意识”的价值诉求。
  [参 考 文 献]
  [1]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J].语文学习,2003(5).
  [2]彭小明.语文意识论[J].中学语文教学,2005(6).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钱吕明.语文意识:通向语感的阶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7).
  [6]钱吕明.关键是培养语文意识[J].语文教学之友,1999(10).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费厄斯坦就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智力运作,提出了“认知地图”这一概念,它是一个表达智力行动的重要参与因素的理论。该理论可以为教师在设计任务、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时提供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实用性的工作模式。关于认知运行步骤,费厄斯坦提出了三步论:第一步,学习者必须选择、收集、吸收适当的信息,此为输入;第二步,学习者须以某种方式对输入的信息加以处理和利用,此为精细加工;最后,学习者需要将某种
摘要:怎样让一堂语文上得生动,怎样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提升,怎样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有效教学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追根溯源,只有研究影响课堂教学效能的因素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和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主体,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看,也不能片面突出某一主体。本文从影响教
[摘 要]  培养数学选择能力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要对儿童数学选择能力的培养要从实践层面探索一条适合小学生数学选择能力培养的路径,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给予儿童数学思维生长的智慧选择与现实关怀。  [关键词]  数学选择;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获得适合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基本的活
[摘 要]“1 1”整书模式,通过链接相关文本,打通课内课外的界限,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得到进一步延展。通过聚焦“这一篇”的个性,探究“这一本”的共性,关注“这一类”的系统性,更好地实现课标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 1”整书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课本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
[摘 要]  “怎样上好总复习课?”一直是很多毕业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很多课堂实践中,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只有知识点的练习巩固,没有了复习课的梳理。复习课要紧紧围绕“自主梳理”,通过唤醒记忆、自主构建、自主梳理,凸显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  复习教学;梳理;联系;知识网络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72~73页例1及例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整数、自
[摘 要]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留心观察、读写结合、勤于练笔、修改讲评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爱动笔、乐于表达、敢讲真话的写作习惯。只要教师能踏实训练,坚持长久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关键词]    写作习惯;能力提升;写作兴趣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摘 要]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动态蓝图,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很多,但多数是采用外部分析的视角,而使一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即“应然”与“实然”状态之间存在距离感。化学课堂教学板块理论源于用系统论,采用了内部、综合的视角,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为化学教学设计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  板块理论;教学设计;燃烧与灭火;沪教版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1.板块
摘 要:中職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没有建立,对点、线、面的投影这个知识点难以掌握。本文就如何创新机械制图教学方法进行阐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先讲长方体的三面投影,再讲直线的三面投影,并带领学生自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面的投影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一般位置直线 平行线 垂直线  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
[摘 要]  数学创新思维的发展能提高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知识进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具备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肥沃土
[摘 要]  以《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为例,通过问题活动单的设计方式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信息并引发思辨,提出阅读其实是个角力,信息提取是甄选与剔除的较量,思辨是培植抗衡思维阻塞力量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  文本阅读;信息;问题设计  一、问题提出  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真理(知识)的意义。然而当前,“问题导学”新授化学课存在一种明显游离于真理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