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上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为人子女者,不可以不知道父母亲的年龄。一方面是因父母增寿而欢喜,一方面是因其衰老、接近死亡而忧惧。
洋人胡润首开先河的中国富豪“排行榜”,问世时间虽不长,无法与“父母之年”相比,但对中国富豪来说,却无异于孔子所说的“父母之年”,令不少上榜富豪忧惧交加——1999年至2002年短短四榜,上榜富豪中已有牟其中、仰融、刘晓庆、杨斌等被诉上公堂;而近期有“上海首富”之称的周正毅被调查事件更是闹得沸沸扬扬。
“闷声大发财”、“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是经常挂在国人嘴边的话语,但细想其前提却是已经找到发财路径或是已经到非出名不可的地步,有诲人不倦和颇为不屑或故作谦虚之嫌。
发财有什么好?出名有什么好?扬州雅痞非过来人,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但有一个常识可供各位判断:普通追星族找明星签名都不易,但周正毅一被调查,就有女明星出来为自己辟谣,云“隔壁阿二不曾偷”;普通民企老是埋怨“贷款难”、“融资难”,但周正毅一被调查,包括香港中银在内的几家银行、证券公司的高层就开始大震荡……
海外机构分析当今中国“巨富发家”的5大共同特点是:借政策东风、两手空起家、多个体私营、文化水平低、发财速度快;发财秘诀是:在当时竞争尚不激烈年代,最先抓住巨大机会;“成功致富”最关键的一项共通点是:都在关键时刻“利用”金融机构“借钱下蛋”。
周正毅发迹于“阿毛炖品”饭店,崛起于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曾在香港股市风光无限,先后于2002年1月和5月收购了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在其中的关键时刻,都“利用”了金融机构“借钱下蛋”;但其事发也主要在此——国内个人资信系统尚未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企的贷款、融资尚有很多条条框框限制,想拿钱确非易事;拿钱的“终南捷径”是与银行或政界高层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或利益同盟,或自我炒作赚名声或上“富豪榜”后,通过“榜上有名”再行“寻租”……在这里,“有钱”与“出名”之间的关系,确实有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命题那样让人纠缠不清,因果难辨。
对子女来说,父母若身体健康,能上“寿星榜”,确实值得欢喜,脸上也有光。但如果父母身体不好,则其年事越高,就越发忧惧了,哪里还顾得上是否上榜!如果没有统计学上的问题,富豪们上“富豪榜”并无不当。但在中国直至目前营商环境都不完善的大环境下,“问题富豪”为数不少,上榜一事,是非难言。据说胡润在对富豪进行资产调查时,富豪们的反应不是低调处理,就是大力宣扬,少有以正常心态从容应对的。此外,国内富豪榜的“走势”也跟国外富豪榜有很大不同,那边厢的富豪最多也就因经营不善而下次落榜,这边厢却多因涉案而在期内蒸发。
正常死亡天天有,但只有“人瑞”过世了媒体才会作报道;中国上榜富豪平时多有暴发户心态,与娱乐圈型男酷女之间情仇恩怨水洗不清;他们若发生犯事这样的新闻,不横跨财经、政界、娱乐几榜大热才怪呢!
不过,有这样的花絮才更精彩。如这回,在一夜情泛滥的年头,一直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娱乐圈女星,便迫不及待地站出来为是否曾和周先生有一腿而主动进行 “澄清”,难免让人感到“此地无银三百两”。她不知有多少漂亮女孩还羡慕她呢!“我也一女人,她也一女人,我朝九晚五捱office,她中港两地叹豪宅”、“关了灯,大家有什么区别?况且,光天化日下我长得并不比她差!”等等,这之间的最大差别,恐怕还在于其是否上榜吧——这回是“娱乐榜”,而非“富豪榜”或“寿星榜”。
细想其实也没什么,喜惧自知,干榜何事?与其叹气,不如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