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涯这样结束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kyky666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疯狂海投费心力,精准定位才重要

我本科和硕士学的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读的是语言学,毕业后的选择主要是高校。最终,我留在杭州的一所高校从事留学生教育工作。

  2019年8月,我期待已久的核心期刊论文终于见刊,这意味着我取得了博士毕业的阶段性胜利,只要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就可以获得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证了。也因为如此,找工作就显得迫在眉睫。
  从9月份开学伊始,我们学校就陆续迎来了各种各样的校园招聘会,我只要遇到了都会去参加。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大型硕博招聘会和各省市的人才引进会,我更是场场必到。一开始我没有经验,打印了好几十份简历,看见有招我们专业的高校就投,甚至没有留意这些高校是在遥远的大西北还是梦幻的彩云之南,后来很多高校给我打来电话,我还得想各种理由推脱。

  后来再参加招聘会,我开始有了进一步的规划。毕业以后去哪个城市,北方还是南方?留在东北还是回家乡?以后是从事语言学的教学工作,还是做自己一直很喜欢的留学生汉语教学?等等。确定了这些问题后,我就开始有的放矢地筛选与自己的规划相匹配的信息,然后精准投递简历。
  综合考虑家庭及个人发展等因素后,我最终将目标城市选定在了杭州。定下目标后,才发现原本以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我,选项其实并不多。杭州的高校数量不太多,算上职业类院校也不超过20个,排除没有我们专业招聘计划的学校,最终给我的选择只有个位数。
  从我参加各个招聘会的经历来看,杭州高校的投递热度不排第一也能排第二,竞争形势十分严峻。
  对于博士生来说,本硕博是否为双一流、有几篇核心期刊是求职中较重的砝码。我虽然本硕博都出自双一流高校,但是读博期间只发表了一篇核心论文,这让我在投递简历时没少吃闭门羹。现场招聘的时候,有高校直截了当拒绝了我,说进他们学校最少需要3篇核心论文。而对于人文社科专业来说,一般读博3年能发出一篇核心已经很不容易了。
  为了扩大求职范围,我甚至跟着博士专场招聘会的步伐,从北向南一路投简历,向我的母校吉林大学,以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诸多高校都投了简历。最终,我收到不下5个杭州高校的试讲通知。入职后,我才知道,我虽然没有足够多的核心文章,但曾经的海外汉语教学经历为我加分不少,这是高校向我伸出橄榄枝的主要原因。所以说,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找工作的时候精准定位是很重要的。

面试邀请喜与忧,沉着应对好心态


  2019年12月,我陆续收到各类试讲通知。欣喜劲儿一过,我又开始面临新的焦虑。这些高校,我该选择哪一个?如果都去试讲了,人家最终都要我了怎么办?或者都没有要我怎么办?试讲的课件到底该怎么设计准备?
  后来,我按照高考填志愿的形式,综合考虑高校所在的城市、院校性质以及综合排名,以及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学院机构设置等情况,对给我发出试讲邀请的高校做了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及第三志愿的排序。最终,我选择了杭州的一所高校和一个三线城市的高校做了试讲。
  由于不同高校的要求不一样,我分别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了不同的课件。课件内容是我和同门师姐妹一起精心打磨的,直到她们觉得很不错了才最终定版。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是:我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于这个领域的教学工作,我非常能胜任。
  试讲完等待结果的过程也是比较揪心的,我总会患得患失地想,是不是自己讲得不好人家没通过?转念又想,我还是讲得不错的,他们没理由不通过啊?直到得到这两所试讲高校的通过通知,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疫情致毕业延期,何去何从


  2020年3月,我的毕业论文因为疫情被迫延后,这意味着我将不能像以往那样在6月取得毕业证。但是我最终确定的工作单位已經在他们学校和省人事厅完成了公示。那段时间,毕业延期的压力、论文修改的压力、用人单位的压力犹如三块大石头压得我透不过气。
  然而,事情总需要去解决。我考虑再三后,打电话给用人单位说明了自己的情况,也做好了单位选择其他人的最坏打算。令我惊喜的是,由于像我这样受疫情影响的毕业生很多,他们把入职时间放宽到了年底。这简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我心里的三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一块。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好好修改论文,备战12月的毕业。5月,在我如火如荼地修改论文的时候,博导告诉我,学校新增了一次9月毕业的机会,如果我可以在9月毕业,刚好可以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入职,这样对单位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单位的负责老师。
  最终,我成为学校为数不多的在9月被授予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之一。一起毕业的友人甚至调侃,我们恐怕将成为学校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批。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的博士毕业生涯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当新生们带着大包小包在校园里熙熙攘攘,我却在宿舍里一件件打包从此不再属于我的大学过往。
  责任编辑:曹晓晨
其他文献
淮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直都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血液里,在我的内心里。淮河是我写作的母题。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写淮河,写淮河的水,写淮河两岸的作物,写淮河上空的气候,写淮河下的煤矿,写淮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写淮河滋养草木的独特意味。  诗从来就不是远方,淮河对于我,是与生俱来的,与我的诗、我的所有文字异形同体。我相信一位大师说过的话,要刻画一个艺术形象,必须久久地凝望它。从记事开始,淮河的
腊溪沟河的水位  水位升起来了  河面确实宽了许多像大海深不可测  儿时大群黄牛水牛啃的野草  跟水藻一同沉没在水里  种油菜和麦子的沙土坡  只能跟树林相接  河对岸的旧粮站脱落了白色的皮  载客的乌篷船跟摆渡的老人  也告别了鹅卵石广坝  那些大大小小 形状不一的鹅卵石  静静地躺在水底跟一艘硕大的钢板船  日夜较着劲  我怀念着原本浅浅的小河 鱼 小船  日夜相守孕育了好几代人  两岸的渡客
傍晚  五彩街灯次第亮起,  映着舒缓下来的步伐。  街市洗去躁闹的外衣,  把温馨装进怀中。  一个戴花帽的姑娘送出第一个吻后,  一路跑着羞涩和心跳;  紫袍女人优雅挽着丈夫消失在拐角;  熏醉了漫天红霞。  各色餐饮店前,  挤满了千万张嘴巴,  好像嗷嗷待哺的雏鸦等待母亲的抚慰。  沾着口水数钱的扎围裙的老板娘,  把牙齿笑成颗颗晶莹饱满的石榴。  于是吞咽声、交谈声、弹唱声,  混合着周
车去合肥的漫想  年华有一个后背:1970年的  羽毛,被2016年的风吹动,被  2016年的鸡路过。  旧鞋子,有养熟悉的  狗一样的眼神。那么多  路,你给它那么多年的后背  而肉和身的分离,只能是  肉放下了岁月。冬天,树  割掉自己所有的耳朵  谁是时间掉下的羽毛?壁虎的  断尾,像突然没人听的叫喊  铅笔虫被恶意的孩子驱赶,模仿着  秒钟。磨前叫驴正开始  它的冥想。比如说吧:你的  
铜铃山  山风握流水为长笛,把花香吹乱  小路从云中落下来。这千丈白绢  一端牵着你,一端牵着  深山里的人家  鸟是开在云中的花朵。鸣声落下来  化作鲜艳的露水  青山的屏风在等待一首绝句  要用雨水的绿手指来写  要写成娟秀的梅花小篆  要由不识字的纺线阿婆来读  ……慢慢地读  红灯妩媚。清风把松涛一寸、一寸  递到你的怀中  时光澹荡。潭瀑如迷阵  虫鸣晕染暮色,时浓  时淡……你解甲,白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本国民似乎对东京有着极强的憧憬和热爱。  演歌歌手吉几三在1964年发行的《俺们要去东京》(俺ら?京さ行くだ)中唱到:“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路上也没咋有车;没有钢琴没有酒吧,只有片警每天转来转去巡逻;没有电话没有天然气,公交车一天来一趟。俺们讨厌这样的村庄,俺们讨厌这样的村庄,去东京!”  对于经济建设起步阶段的日本人来说,摆脱田舍农居生活状态的方法,不是把家乡
在埃塞俄比亚中学的课本里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在近代也贫穷落后,但近几十年通过勤奋创造了经济奇迹;既然中国能由穷变富,那么我们埃塞俄比亚也能创造经济奇迹。”据说这篇课文对埃塞俄比亚年轻人的影响非常大,希望到中国学习的年轻人很多。本期的主人公吴迪,就是其中的一员。  突如其来的留学决定  来中国留学读博的决定有点突然,不是吴迪酝酿已久的计划。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时首都大学校领导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前
“禁止将‘双一流’作为大学生就业门槛”、推出“本降专”制度、在深圳建立“高等教育特区”……春风3月的全国两会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对于教育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其中不少涉及到高等教育,与大学生息息相关,比如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怎么办得更好、哪些学科应该大力发展等等。  公平对待所有大学生  建议:禁止将“双一流”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门槛。  建议禁止将“双一流”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门槛。根据2017年教
美玉  作为玉的一生  你有颠覆众生的美貌  美的面孔颈肩腰肢踝骨  肌体上蓝绿的幽光  把你所有的美貌都留给别人去爱  我只爱你的脆弱 易碎  爱你被藏匿的前世  我爱你的碎屑  爱你破碎前未及表达的痛苦  如爱你莫测的来生  让一首诗变得柔软  我要说服诗里的文字脱下战甲  温柔俯下身  标点拔掉剑戟  血气淡下来  筋骨里长出翠绿的春风  下巴微微收起  额头光亮而容谦卑  如一個光着脚提着
母亲的山水  远远地看,山上的杜鹃花开了,  寒山湖的水绿了。  不曾看见的是树上的松鼠,  苇草丛中的鸟巢,湖里的鱼虾。  “在山上,你能遇到想见的人。”  但我只是经过,就像这阵风。  迎着雨,像迎着温情,  脸上的雨水活生生地闪亮。  雨水百里,春风千万里——  母亲仍活在人间。  春分  春寒料峭,起雾、降雨,  伴随着西北风,玉兰花过早地  落在地上,被车轮碾过。  “这或许是宿命,像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