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山东省《“十一五”及2015年山东省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能发现“十一五”期间,山东煤炭资源开发的“层次性”非常明显,黄河北煤田成为全省煤炭储备后备资源,将实行战略性保护,不再设置由社会投资的探矿权;兖州、济宁、枣庄矿区等现有生产矿井,突出“稳定产量”,要以提高安全保障程度为重点,严格按核定能力组织生产……种种措施,都致力于确保“十一五”末期形成生产能力。
这样的规划,让韩军很为自己当初能够坚决放弃眼前利益,为长远发展而封存2亿吨储藏量小孟煤田的决定而欣慰。
封存小孟煤田,发展不能涸泽而渔
济宁市副市长韩军,时任兖州市委书记,全程经历了小孟煤田勘探、讨论并主持做出了封存决定。虽然已时隔一年,但他至今清晰地记得,2006年下半年,兖州小孟煤田勘探工作全部完成时,他和兖州的百姓就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准备进行一次重大抉择。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块探明储量2亿多吨的大煤田,方圆120平方公里,而且矿品好、埋藏浅、易开采,按照年产量200万吨计算,可供开采近百年。如果立时开采,经初步计算,每年也将增加5000万的地方收入和8亿元的销售收入。这对于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县级市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
兖州煤炭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煤炭工业城市,这里拥有全国最现代化的矿井,是全国八大煤田之一。目前,兖州辖区共有兴隆店、杨村等6个煤矿,小孟煤田勘探完毕后,兖州辖区内的第7个煤矿会不会开起来,一时间成为焦点问题。“挖”与“不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激烈碰撞,同时,很多企业争先恐后地前来洽谈合作开采事宜,一派主流的声音认为:“挖出来是金子,埋在地下就是废物,而且农民当矿工还能挣工资。”
可是,长期以来,煤炭资源在为兖州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这片富饶的土地留下了触目惊心的环境包袱。在每个采煤区,最终总有大块的土地塌陷,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严重的威胁。在矿区,韩军和当地干部都曾亲见塌陷区地面居民家平房墙壁上一指多宽的裂缝,有的开裂得墙都要倒下来,地面也开裂得一片狼藉。每次从塌陷区回来,领导们很长时间里眼前都经常浮现出那里人们惶惶然的神情。

地区经济、政府政绩与人民生活、环境问题,构成了一架七上八下的天平,等着韩军摆平。举棋不定之际,韩军悄悄地来到小孟镇,想听听当地人的真实想法。一位农民用恳求的语气说:“不能再制造塌陷地了,给子孙后代们留下点吧。”韩军一下子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的确,长期以来兖州发展靠煤炭,依赖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同全国其他许多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一样,兖州的“煤炭依赖症”到了根治的时候了。
当天,韩军赶回兖州市,召开市委常委会,在他的劝说下,一班人最终达成共识,坚决叫停小孟煤田,将之全面封存起来。“拉动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从人民利益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重要。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大煤田不挖了。”长期以来,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即期政绩一直是对官员考核的硬指标,这个决定注定为很多人所不解。韩军坦言,这个思想认识有一个很长的统一过程,才逐渐使上下都形成了两个共识:第一,把煤存起来,留给下一代也很好;第二,挖煤不一定卖煤,随着科技的发展,煤可以创造更好的效益。
“挖煤这个钱来得快,半年挖出煤来几千万到手了,但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创业精神,而是坐享其成、等着靠着吃资源,”至今韩军仍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坦然,问心无愧,“把资源留给下一代,这也是政绩观,有些政绩观不一定体现在当年,也不一定体现在这一届。”国内著名煤炭战略管理专家牛克洪这样评价兖州:“兖州勇于放弃、成功转型的做法具有标本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各地在执政实践中落到实处。兖州少开一个煤矿,收获的却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百姓的长远利益。”而这,正是韩军和兖州的发展终极思路所在。
科学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
当大家还在为兖州政府充满勇气的“封存”之举击掌叫好时,很多人也许并不清楚,兖州封存小孟煤田的举动其实是立足于兖州的全面转型。在全國县域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兖州两年共提升13个位次,2006年名列第48位。作为一个人口仅有60万、面积仅有651平方公里的内陆县,如此实力和后劲令人刮目。老百姓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一个县,发展经济之道在何处?韩军给出了言简意赅的四个字:科学发展。
早在2004年6月,兖州就提出了紧紧围绕发展与稳定两大主题,坚持“工业立市、民营强市、开放兴市”的方针,谋定而后动。当年,时任兖州市委书记的他连续几次召开万人动员大会,统一思想,省内学荣成、学胶南、学文登、学龙口。他时常对兖州的领导干部说:“要跳出兖州看兖州,瞄准全国发达县市。”2006年8月份,兖州先后组织市级领导,镇街、部门负责人,企业家,村干部,工商业主等“三下江南”看萧山、看常熟、看江阴,南方归来,兖州人找到了掀起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的动力。

按照“做起、做大、做强”的思路,兖州开始全力推进大集团、梯队、培植“三大工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委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逐个企业召开现场办公会,逐个镇办召开培植工程现场调度会,促进企业加快发展,脚步遍及兖州的每一个角落,目光触及每一个企业,关注兖州城乡的每一寸土地。太阳纸业原本就是在全国同行业中排第四位的大集团企业,韩军与相关部门研究后,鼓励太阳纸业跻身世界造纸百强行列。为此,韩军特地到北京拜访了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参赞,希望与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合作。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在世界500强排第153位,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时曾亲临公司参观。最终,韩军用他的诚恳与兖州的环境打动了对方。2005年,太阳纸业成功与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强强联合,双方投资4.8亿美元,在兖州建立合资公司,新建无菌液态包装纸和激光打印纸等项目,填补亚洲多项空白。短短一年的时间,5家世界500强企业牵手兖州。
“以大引大,以商引商”是韩军带领兖州为当地经济发展书就的大手笔,目前,民营工业经济已经占到兖州经济比重80%以上,煤炭产业在兖州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则不足20%。民营企业形成了遍地开花之势。形成了造纸包装、橡胶轮胎、机械加工、煤电化、食品、医药、电子七大产业集群。“县域经济能否实现新跨越,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回忆兖州的发展,韩军如是总结到。
经济发展最终要为民所用
其实,“顺应民意”封存小孟煤田可不是韩军第一次打民生牌。韩军曾任5年济宁市中区区长、7年梁山县长、3年兖州市委书记,如此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让韩军形成了经济发展最终要为民所用的管理思想。韩军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一个家庭经济条件宽裕了,上要赡养好老人,下要培养好子女。同样,作为一个县,经济发展了,财政上有了钱,就要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
2005年,位于东城区核心地段的原机关大院迁至西城区。消息一传出,机关大院立刻成为商家关注的焦点:这里交通便捷,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极具商贸开发潜力。后来,市里与温州一家企业达成开发房地产的初步意向。
然而,傍晚韩军在机关大院里碰到许多散步的群众,大家纷纷反映说,如果大院拆迁,老百姓就连个休闲的地方都没了,不仅如此,院里的银杏、水杉等名贵树木也毁了。这件事让韩军很受触动,他随即决定召开一次城建恳谈会,“涉及城市建设的16个职能部门全部派一把手参加会议,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城区居民和农民共40名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兖州市是居民的兖州,不是政府的兖州,城建理应由居民参与决定。”当时的热烈场面至今为很多人记忆犹新,恳谈会最后形成一项共识:兖州城区面积仅18.6平方公里,而人口就有18万人之多,密度过大。如果把机关大院建成绿地,则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难题。此后,兖州市委、市政府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这一问题,2005年6月做出决定:改建绿地。市里与温州一家企业达成开发房地产的初步意向最终没有生效。
后来,按照绿地建设规划,原机关大院的所有树木一棵不除,并依现状进行立体绿化,很多人对此不解,韩军就为他们算了一笔账,“当时土地拍卖价格达到6000多万元,加上各种建设费收入等,政府减少收益总计达2亿元,但却维护了市民的利益,百姓的利益是无价的,因此这样的投资是值得的。”韩军为这块绿地取名“人民乐园”。
韩军常说,和谐就是“乐”,幸福就是“乐”,而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和谐和幸福的源泉就是心里时刻装着百姓疾苦,最大程度地满足百姓需求。在兖州,韩军了解到当地很多小街巷年久失修,阴天下雨路上就是泥泞一片,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他用两年时间,将兖州所有的民宅道路修建一新。兖州城西北的护城河多年来是一条臭气熏天的“垃圾河”, 经过一个时期的专项整治,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水上乐园。许多百姓激动地将锦旗送到韩军的办公室,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兖州,每年都有政府实实在在为百姓生活而制定的民心工程,一项项响当当的举措成为了老百姓广为赞扬的话题,一项项惠民政策成了构建和谐社会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6年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回应的兖州小孟煤田封存事件,就是韩军和兖州市委在“顺应民意”“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的抉择,这一具有标本性意义的决定,将为全国资源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样本。
这样的规划,让韩军很为自己当初能够坚决放弃眼前利益,为长远发展而封存2亿吨储藏量小孟煤田的决定而欣慰。
封存小孟煤田,发展不能涸泽而渔
济宁市副市长韩军,时任兖州市委书记,全程经历了小孟煤田勘探、讨论并主持做出了封存决定。虽然已时隔一年,但他至今清晰地记得,2006年下半年,兖州小孟煤田勘探工作全部完成时,他和兖州的百姓就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准备进行一次重大抉择。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块探明储量2亿多吨的大煤田,方圆120平方公里,而且矿品好、埋藏浅、易开采,按照年产量200万吨计算,可供开采近百年。如果立时开采,经初步计算,每年也将增加5000万的地方收入和8亿元的销售收入。这对于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县级市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
兖州煤炭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煤炭工业城市,这里拥有全国最现代化的矿井,是全国八大煤田之一。目前,兖州辖区共有兴隆店、杨村等6个煤矿,小孟煤田勘探完毕后,兖州辖区内的第7个煤矿会不会开起来,一时间成为焦点问题。“挖”与“不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激烈碰撞,同时,很多企业争先恐后地前来洽谈合作开采事宜,一派主流的声音认为:“挖出来是金子,埋在地下就是废物,而且农民当矿工还能挣工资。”
可是,长期以来,煤炭资源在为兖州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这片富饶的土地留下了触目惊心的环境包袱。在每个采煤区,最终总有大块的土地塌陷,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严重的威胁。在矿区,韩军和当地干部都曾亲见塌陷区地面居民家平房墙壁上一指多宽的裂缝,有的开裂得墙都要倒下来,地面也开裂得一片狼藉。每次从塌陷区回来,领导们很长时间里眼前都经常浮现出那里人们惶惶然的神情。
地区经济、政府政绩与人民生活、环境问题,构成了一架七上八下的天平,等着韩军摆平。举棋不定之际,韩军悄悄地来到小孟镇,想听听当地人的真实想法。一位农民用恳求的语气说:“不能再制造塌陷地了,给子孙后代们留下点吧。”韩军一下子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的确,长期以来兖州发展靠煤炭,依赖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同全国其他许多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一样,兖州的“煤炭依赖症”到了根治的时候了。
当天,韩军赶回兖州市,召开市委常委会,在他的劝说下,一班人最终达成共识,坚决叫停小孟煤田,将之全面封存起来。“拉动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从人民利益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重要。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大煤田不挖了。”长期以来,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即期政绩一直是对官员考核的硬指标,这个决定注定为很多人所不解。韩军坦言,这个思想认识有一个很长的统一过程,才逐渐使上下都形成了两个共识:第一,把煤存起来,留给下一代也很好;第二,挖煤不一定卖煤,随着科技的发展,煤可以创造更好的效益。
“挖煤这个钱来得快,半年挖出煤来几千万到手了,但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创业精神,而是坐享其成、等着靠着吃资源,”至今韩军仍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坦然,问心无愧,“把资源留给下一代,这也是政绩观,有些政绩观不一定体现在当年,也不一定体现在这一届。”国内著名煤炭战略管理专家牛克洪这样评价兖州:“兖州勇于放弃、成功转型的做法具有标本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各地在执政实践中落到实处。兖州少开一个煤矿,收获的却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百姓的长远利益。”而这,正是韩军和兖州的发展终极思路所在。
科学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
当大家还在为兖州政府充满勇气的“封存”之举击掌叫好时,很多人也许并不清楚,兖州封存小孟煤田的举动其实是立足于兖州的全面转型。在全國县域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兖州两年共提升13个位次,2006年名列第48位。作为一个人口仅有60万、面积仅有651平方公里的内陆县,如此实力和后劲令人刮目。老百姓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一个县,发展经济之道在何处?韩军给出了言简意赅的四个字:科学发展。
早在2004年6月,兖州就提出了紧紧围绕发展与稳定两大主题,坚持“工业立市、民营强市、开放兴市”的方针,谋定而后动。当年,时任兖州市委书记的他连续几次召开万人动员大会,统一思想,省内学荣成、学胶南、学文登、学龙口。他时常对兖州的领导干部说:“要跳出兖州看兖州,瞄准全国发达县市。”2006年8月份,兖州先后组织市级领导,镇街、部门负责人,企业家,村干部,工商业主等“三下江南”看萧山、看常熟、看江阴,南方归来,兖州人找到了掀起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的动力。
按照“做起、做大、做强”的思路,兖州开始全力推进大集团、梯队、培植“三大工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委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逐个企业召开现场办公会,逐个镇办召开培植工程现场调度会,促进企业加快发展,脚步遍及兖州的每一个角落,目光触及每一个企业,关注兖州城乡的每一寸土地。太阳纸业原本就是在全国同行业中排第四位的大集团企业,韩军与相关部门研究后,鼓励太阳纸业跻身世界造纸百强行列。为此,韩军特地到北京拜访了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参赞,希望与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合作。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在世界500强排第153位,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时曾亲临公司参观。最终,韩军用他的诚恳与兖州的环境打动了对方。2005年,太阳纸业成功与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强强联合,双方投资4.8亿美元,在兖州建立合资公司,新建无菌液态包装纸和激光打印纸等项目,填补亚洲多项空白。短短一年的时间,5家世界500强企业牵手兖州。
“以大引大,以商引商”是韩军带领兖州为当地经济发展书就的大手笔,目前,民营工业经济已经占到兖州经济比重80%以上,煤炭产业在兖州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则不足20%。民营企业形成了遍地开花之势。形成了造纸包装、橡胶轮胎、机械加工、煤电化、食品、医药、电子七大产业集群。“县域经济能否实现新跨越,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回忆兖州的发展,韩军如是总结到。
经济发展最终要为民所用
其实,“顺应民意”封存小孟煤田可不是韩军第一次打民生牌。韩军曾任5年济宁市中区区长、7年梁山县长、3年兖州市委书记,如此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让韩军形成了经济发展最终要为民所用的管理思想。韩军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一个家庭经济条件宽裕了,上要赡养好老人,下要培养好子女。同样,作为一个县,经济发展了,财政上有了钱,就要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
2005年,位于东城区核心地段的原机关大院迁至西城区。消息一传出,机关大院立刻成为商家关注的焦点:这里交通便捷,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极具商贸开发潜力。后来,市里与温州一家企业达成开发房地产的初步意向。
然而,傍晚韩军在机关大院里碰到许多散步的群众,大家纷纷反映说,如果大院拆迁,老百姓就连个休闲的地方都没了,不仅如此,院里的银杏、水杉等名贵树木也毁了。这件事让韩军很受触动,他随即决定召开一次城建恳谈会,“涉及城市建设的16个职能部门全部派一把手参加会议,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城区居民和农民共40名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兖州市是居民的兖州,不是政府的兖州,城建理应由居民参与决定。”当时的热烈场面至今为很多人记忆犹新,恳谈会最后形成一项共识:兖州城区面积仅18.6平方公里,而人口就有18万人之多,密度过大。如果把机关大院建成绿地,则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难题。此后,兖州市委、市政府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这一问题,2005年6月做出决定:改建绿地。市里与温州一家企业达成开发房地产的初步意向最终没有生效。
后来,按照绿地建设规划,原机关大院的所有树木一棵不除,并依现状进行立体绿化,很多人对此不解,韩军就为他们算了一笔账,“当时土地拍卖价格达到6000多万元,加上各种建设费收入等,政府减少收益总计达2亿元,但却维护了市民的利益,百姓的利益是无价的,因此这样的投资是值得的。”韩军为这块绿地取名“人民乐园”。
韩军常说,和谐就是“乐”,幸福就是“乐”,而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和谐和幸福的源泉就是心里时刻装着百姓疾苦,最大程度地满足百姓需求。在兖州,韩军了解到当地很多小街巷年久失修,阴天下雨路上就是泥泞一片,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他用两年时间,将兖州所有的民宅道路修建一新。兖州城西北的护城河多年来是一条臭气熏天的“垃圾河”, 经过一个时期的专项整治,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水上乐园。许多百姓激动地将锦旗送到韩军的办公室,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兖州,每年都有政府实实在在为百姓生活而制定的民心工程,一项项响当当的举措成为了老百姓广为赞扬的话题,一项项惠民政策成了构建和谐社会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6年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回应的兖州小孟煤田封存事件,就是韩军和兖州市委在“顺应民意”“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的抉择,这一具有标本性意义的决定,将为全国资源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