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带动江西省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之举,而节能减排的顺利推进事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的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对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必须处理好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护环境与保障就业、加速发展与持续发展、守法成本高与违法成本低、“硬政策”与“软执行”等五大关系。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矛盾关系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江西省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诸如钢铁、电力、水泥、合成氨、原煤、炼油、造纸的排污与能耗均出现了下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外来资本对经济区的投资规模和数量会不断加大。同时在国家节能减排压力下,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抬高环保门槛,造纸、化工、水泥、冶炼、陶瓷等重污染、高能耗企业纷纷向内地转移,江西是主要的承接地之一。江西在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推动项目集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群等战略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节能减排压力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会尤为突出。面对节能减排的刚性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建设中,要较好实现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的目标,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政府管理者,必须主动理性地处理好以下内外在方面的矛盾与关系。
一、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
常规而论,节能直观反应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减排直观反应的则是社会公共效益,两者既是统一体,又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类能源的投入是企业生产的主要成本,从企业的生产成本角度考虑,水、电、煤、汽等都是其必备的生产要素,直接进入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中企业都会自觉主动的通过各种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投入量。如鄱阳湖区内的大型企业——中石化九江公司将在炼油、化肥和化工产品等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物生产残留物通过各种技术改造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能源。企业在节能工作中的主动性也很多时候也源于国家政策的促动。例如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其中禁止使用红砖--实心粘土砖是中心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使得粉煤灰砖作为红砖的替代品在建筑领域被广泛使用。九江石化主要的固体废物排放物——粉煤灰自此有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许多砖厂和建筑施工企业前来大量购买粉煤灰、煤渣作为制砖和铺路的主要原材料,曾经多得无处堆放的粉煤灰由废变宝,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任何企业往往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企业往往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不达标超额排放,将处于隐性状态的环境成本外部化。在节能减排实施过程中,直接导致了节能的“自觉主动”与减排治污的“消极被动”并存的矛盾。在调查中,企业普遍认为这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企业认为除了国家在在排污方面应有相应的严格规制以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富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为例,该企业坐落在长江边,按理说公司生产取水成本应当是非常之低,公司在生产中一直利用技术改造抓循环水处理,其工作人员透露,这种循环水的处理成本比直接取水成本高出8~10倍,但社会责任在公司经营理念中一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其认为取水越少就排放越少,对环境污染就越少。节能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减排需要企业投入而无经济效益,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减排好了,企业效益减少了,影响甚至挫伤企业的积极性。要实现节能减排,政府如何平衡和解决这一矛盾十分关键。
二、保护环境与保障就业的关系问题
从企业主体角度看,环境与就业看是两个毫不搭界的关系;从政府层面看,两者却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从产业结构来看,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重化工行业比例较高,六大高耗能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燃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都有分布。相对东部地区企业而言,区内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境意识差,成为污染环境的源头。国家对一些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淘汰方案实施的并不顺利,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淘汰的结果将造成相当一部分工人失业,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失业给中部地区所带来的社会稳定的隐患使得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过程中提出了难题。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这些小企业应当被关闭,迫于就业压力又一时很难做到。中小企业在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着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地区2/3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农村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城市每年又有大批的新增失业人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就面临着比东部地区更为严重的就业压力,就业的压力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动力构成了约束,协调好“环境友好”与“就业友好”的矛盾,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顺利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三、加速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
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功利关系问题,应该说,不是一个什么矛盾,但在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却实实在在经常面临着一种两难抉择。近年来,“中部崛起”是国家在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东部地区已经通过引进大量的外资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与人类社会不协调的资源环境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加速经济发展,引进大量的企业进入鄱阳湖区投资成为必然。鄱阳湖区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迎来了来自东部地区或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新的发展机遇。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的往往是资源密集、劳动密集、污染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一般很难直接选择到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投资。由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接受这些产业转移,既是发展机遇也存在污染转移的风险,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当力求避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个角度看,不管是企业还是各地政府,上项目、铺摊子可使政绩立显,在引资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来者不拒,甚至还存在着只重引进,而轻消化吸收的问题,引进资本的同时也引进了“污染源”。在全国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产业转移接受与否,归根到底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选择问题,不接受或不发展工业一个地方的财源根基就不牢固,接受就必须付出环境代价,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也是中部地区节能减排过程中必须越过的一道鸿沟。调查表明,防止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风险,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是很难实现的,这也是鄱阳湖地区乃至整个中部地区节能降耗减排任务艰巨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资”必重环保,不能不加区别的当接收大员,顾了眼前效益、政绩,忽略了长远利益和资源环境代价,因急于发展而背上新的节能减排包袱。
四、守法成本高与违法成本低的关系问题
这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政府管制导向的力度问题。如前所述,六大高耗能行业在中部地区基本都有分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保护面临着污染物排放量大、工业污染排放日趋复杂、农业面临污染和生活污染上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增加、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等问题,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对环保违法违纪案件处理力度偏轻,法律虽然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等,实际上因污染环境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比例并不太高,肇事者往往被行政罚款了事,使得环境保护方面出现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矛盾,企业用于防污治污的投入高于违法后被发现处罚的成本,防污治污积极性不高,宁愿被发现后依法受到行政处罚。在调查中得知,中石化九江分公司每年花费在污染物治理工程上的投入非常高昂,它始终认为宁愿支付高昂的治污成本也不能违反国家任何一部法律和政策。但与其相反有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在巨额比较效益的驱使下,偷排冲动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抑制,使得生产成本不同的相同产品在同一市场按同样的价格进行竞争,其严格守法的所得的利益难免受到很大的冲击,长期以往,守法企业主动投资排污设备的积极性会受到抑制。
五、“硬政策”与“软执行”的关系问题
为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早日实现,国家出台了大量的节能产业和技术政策、节能经济政策、节能管理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根据最新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从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在节能减排实施过程中享受到的政策来看,该公司实施了大量的节能减排项目,但真正享受到的税收、财政、金融信贷等优惠政策寥寥无几,大部分资金投入都是公司内部按照正常程序融资投入。尽管国家在节能减排问题上是频频出招,且手段日趋强硬,但部分地区在政策落实上有打折扣的现象。
企业在实施节能减排过程中之所以没有预期的主动,促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国家各种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企业并不完全知晓企业进行节能减排项目的时候可以享受哪些鼓励优惠政策,连政策都不清楚,更谈不上享受了;其次是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审报程序较复杂,办事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企业往往因为人手、时间考虑而放弃享受优惠政策;再次是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调查中,企业人员认为现在节能减排最大的问题不是政策体系不完善而是政策的执行力的问题。如从对行政部门对节能减排的管理体制来看,就存在着多管齐下,但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不良局面。由于没有一个总协调机构,政府支持节能减排的现有政策,很多企业都反映很难真正得到落实。
以上五个关系,前三个关系问题在中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后两个关系既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能存在的,也是东部和其他地区广泛存在的。总之,这些矛盾关系的形成都是由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程度也不一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唯有排除这些矛盾的困扰,避免以往重蹈其它地区发展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从而切实保护鄱阳湖区域优良的生态体系,促进经济区内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这对江西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来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和理论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谢晶莹.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J].有色冶金节能.2009(12)
[2]郭勇.中部地区节能减排应处理好十大矛盾.http://www.zhwngzh ou.gov.cn/
[3]张通.英国政府推行节能减排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2)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2009年)学科共建项目(09YJ253),九江学院校级2009年人文社科项目(09sk4)。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矛盾关系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江西省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诸如钢铁、电力、水泥、合成氨、原煤、炼油、造纸的排污与能耗均出现了下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外来资本对经济区的投资规模和数量会不断加大。同时在国家节能减排压力下,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抬高环保门槛,造纸、化工、水泥、冶炼、陶瓷等重污染、高能耗企业纷纷向内地转移,江西是主要的承接地之一。江西在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推动项目集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群等战略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节能减排压力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会尤为突出。面对节能减排的刚性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建设中,要较好实现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的目标,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政府管理者,必须主动理性地处理好以下内外在方面的矛盾与关系。
一、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
常规而论,节能直观反应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减排直观反应的则是社会公共效益,两者既是统一体,又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类能源的投入是企业生产的主要成本,从企业的生产成本角度考虑,水、电、煤、汽等都是其必备的生产要素,直接进入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中企业都会自觉主动的通过各种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投入量。如鄱阳湖区内的大型企业——中石化九江公司将在炼油、化肥和化工产品等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物生产残留物通过各种技术改造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能源。企业在节能工作中的主动性也很多时候也源于国家政策的促动。例如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其中禁止使用红砖--实心粘土砖是中心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使得粉煤灰砖作为红砖的替代品在建筑领域被广泛使用。九江石化主要的固体废物排放物——粉煤灰自此有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许多砖厂和建筑施工企业前来大量购买粉煤灰、煤渣作为制砖和铺路的主要原材料,曾经多得无处堆放的粉煤灰由废变宝,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任何企业往往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企业往往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不达标超额排放,将处于隐性状态的环境成本外部化。在节能减排实施过程中,直接导致了节能的“自觉主动”与减排治污的“消极被动”并存的矛盾。在调查中,企业普遍认为这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企业认为除了国家在在排污方面应有相应的严格规制以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富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为例,该企业坐落在长江边,按理说公司生产取水成本应当是非常之低,公司在生产中一直利用技术改造抓循环水处理,其工作人员透露,这种循环水的处理成本比直接取水成本高出8~10倍,但社会责任在公司经营理念中一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其认为取水越少就排放越少,对环境污染就越少。节能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减排需要企业投入而无经济效益,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减排好了,企业效益减少了,影响甚至挫伤企业的积极性。要实现节能减排,政府如何平衡和解决这一矛盾十分关键。
二、保护环境与保障就业的关系问题
从企业主体角度看,环境与就业看是两个毫不搭界的关系;从政府层面看,两者却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从产业结构来看,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重化工行业比例较高,六大高耗能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燃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都有分布。相对东部地区企业而言,区内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境意识差,成为污染环境的源头。国家对一些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淘汰方案实施的并不顺利,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淘汰的结果将造成相当一部分工人失业,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失业给中部地区所带来的社会稳定的隐患使得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过程中提出了难题。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这些小企业应当被关闭,迫于就业压力又一时很难做到。中小企业在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着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地区2/3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农村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城市每年又有大批的新增失业人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就面临着比东部地区更为严重的就业压力,就业的压力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动力构成了约束,协调好“环境友好”与“就业友好”的矛盾,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顺利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三、加速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
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功利关系问题,应该说,不是一个什么矛盾,但在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却实实在在经常面临着一种两难抉择。近年来,“中部崛起”是国家在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东部地区已经通过引进大量的外资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与人类社会不协调的资源环境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加速经济发展,引进大量的企业进入鄱阳湖区投资成为必然。鄱阳湖区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迎来了来自东部地区或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新的发展机遇。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的往往是资源密集、劳动密集、污染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一般很难直接选择到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投资。由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接受这些产业转移,既是发展机遇也存在污染转移的风险,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当力求避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个角度看,不管是企业还是各地政府,上项目、铺摊子可使政绩立显,在引资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来者不拒,甚至还存在着只重引进,而轻消化吸收的问题,引进资本的同时也引进了“污染源”。在全国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产业转移接受与否,归根到底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选择问题,不接受或不发展工业一个地方的财源根基就不牢固,接受就必须付出环境代价,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也是中部地区节能减排过程中必须越过的一道鸿沟。调查表明,防止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风险,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是很难实现的,这也是鄱阳湖地区乃至整个中部地区节能降耗减排任务艰巨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资”必重环保,不能不加区别的当接收大员,顾了眼前效益、政绩,忽略了长远利益和资源环境代价,因急于发展而背上新的节能减排包袱。
四、守法成本高与违法成本低的关系问题
这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政府管制导向的力度问题。如前所述,六大高耗能行业在中部地区基本都有分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保护面临着污染物排放量大、工业污染排放日趋复杂、农业面临污染和生活污染上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增加、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等问题,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对环保违法违纪案件处理力度偏轻,法律虽然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等,实际上因污染环境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比例并不太高,肇事者往往被行政罚款了事,使得环境保护方面出现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矛盾,企业用于防污治污的投入高于违法后被发现处罚的成本,防污治污积极性不高,宁愿被发现后依法受到行政处罚。在调查中得知,中石化九江分公司每年花费在污染物治理工程上的投入非常高昂,它始终认为宁愿支付高昂的治污成本也不能违反国家任何一部法律和政策。但与其相反有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在巨额比较效益的驱使下,偷排冲动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抑制,使得生产成本不同的相同产品在同一市场按同样的价格进行竞争,其严格守法的所得的利益难免受到很大的冲击,长期以往,守法企业主动投资排污设备的积极性会受到抑制。
五、“硬政策”与“软执行”的关系问题
为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早日实现,国家出台了大量的节能产业和技术政策、节能经济政策、节能管理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根据最新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从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在节能减排实施过程中享受到的政策来看,该公司实施了大量的节能减排项目,但真正享受到的税收、财政、金融信贷等优惠政策寥寥无几,大部分资金投入都是公司内部按照正常程序融资投入。尽管国家在节能减排问题上是频频出招,且手段日趋强硬,但部分地区在政策落实上有打折扣的现象。
企业在实施节能减排过程中之所以没有预期的主动,促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国家各种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企业并不完全知晓企业进行节能减排项目的时候可以享受哪些鼓励优惠政策,连政策都不清楚,更谈不上享受了;其次是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审报程序较复杂,办事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企业往往因为人手、时间考虑而放弃享受优惠政策;再次是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调查中,企业人员认为现在节能减排最大的问题不是政策体系不完善而是政策的执行力的问题。如从对行政部门对节能减排的管理体制来看,就存在着多管齐下,但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不良局面。由于没有一个总协调机构,政府支持节能减排的现有政策,很多企业都反映很难真正得到落实。
以上五个关系,前三个关系问题在中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后两个关系既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能存在的,也是东部和其他地区广泛存在的。总之,这些矛盾关系的形成都是由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程度也不一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唯有排除这些矛盾的困扰,避免以往重蹈其它地区发展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从而切实保护鄱阳湖区域优良的生态体系,促进经济区内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这对江西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来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和理论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谢晶莹.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J].有色冶金节能.2009(12)
[2]郭勇.中部地区节能减排应处理好十大矛盾.http://www.zhwngzh ou.gov.cn/
[3]张通.英国政府推行节能减排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2)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2009年)学科共建项目(09YJ253),九江学院校级2009年人文社科项目(09sk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