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报道为蓝本,深入剖析了这次直播在灾难新闻电视直播方面取得的突破,并探讨了这些突破对于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灾难新闻 电视直播 汶川地震 央视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情,中央电视台迅速反应,集中力量对汶川地震做了及时、科学、全面和深入的电视直播,打破了以往突发性灾难新闻电视直播的常态,给灾难新闻的电视直播带来了新的突破,这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直播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来说具有深刻的影响。
笔者认为这次直播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1、直播常态化
此次央视对于汶川地震的特别直播报道,采取了一套、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模式。几乎24小时直播新闻,基本没有插播其他常规节目,建立了全天候报道平台,真正实现了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直播常态化。虽然,对于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直播常态化是央视特别是新闻频道所追求的目标,但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直播却少之又少。此次央视的地震直播无论在时间长度、频道跨度、节目信息量和反应迅速程度等各方面来看,都堪称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常态化电视直播。
2、反应迅速,时效性强
传统直播模式下的速报,其实不是马上报道,而是马上向上级汇报,上报评估,看能不能播出。①这么一来,无形中极大地降低了灾难新闻电视直播的时效性。更重要的是,这期间,主流媒体不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达,将导致大量猜测、谣言的产生,不利于对灾难新闻的舆论引导。
而此次汶川地震,央视正确估计灾情,打破上报常规,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对地震信息进行了直播。
5月12日15时2分,新闻频道正在播出的整点新闻打出“突发事件”的片头——一个棕底白字的小窄条出现在屏幕正中偏下,叠印在播音员的胸线位置。播音员耿萨播报了“来自国家地震局的最新消息:今天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6级地震。”
没过多久,国家地震局刷新汶川地震的震级为7.8级,耿萨进行更正。
随后,央视新闻中心值班领导收到温家宝将乘专机赶赴灾区的消息,遂决定中央一套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汶川地震。
15时12分,直播窗口打开。主播耿萨连线在成都出差的央视记者曹越,曹越从成都公用电话亭口述了惊魂初定的成都的街景。
15时20分开始,央视新闻频道取消原有节目,开始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主播海霞接过了直播的第一棒,随之而来的便是后来持续100多个小时不间断的电视直播。②
当晚《新闻联播》及时播出一组地震的报道准确传达了中央对救灾工作的指示。
5月12日的直播特别节目一直持续到了13日凌晨四点多。
从地震发生到第一条地震新闻的播出,仅仅相隔半小时。央视新闻中心更是快速决断,立即决定对地震进行直播。不得不说,央视这次打破常规,快速反应,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应变能力,代表了灾难新闻电视直播的发展趋势,是灾难新闻电视直播追求高时效性的典范。
3、直播内容全面、深入
央视此次地震直播面临着三大困难,那就是受灾点多而分散,灾情严重和灾区信息不通。面对众多的受灾点和严重的灾情,在信号传送设备、通信网络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央视克服困难,派出大量记者深入灾区,创造条件,对地震进行了全面、深入、科学的直播报道。
直播内容一开始主要集中于受灾区域,死亡、失踪和受伤人数,以及地震现场的报道上。随后,直播内容开始不断深入和具体,主要分为三大块:
(1)一线救灾情况。包括以温家宝为首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工作的报道、重灾区的救援工作、其他灾区的救援情况、道路抢修工作、部队随军采访报道、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自发救援行动、国际救援队伍救援情况等内容。
(2)其他地区对灾区的支援。包括各省对灾区的支援、世界各国对汶川地震的反应,海外华侨对地震的援助。
(3)背景材料和地震常识的补充。这一部分主要是演播室直播。主持人与地震专家在演播室分析地震原因,救援常识和地震常识等等。
直播从这三方面出发,对灾区信息进行了全面、详实、系统的报道,满足了受众对于灾区信息的迫切需求,消除了地震信息的盲区,有效地防止了谣言的产生。
4、直播报道具有前瞻性
灾难性事件的发展往往具有阶段性。这就要求电视直播具有前瞻性,以指导灾区救援工作。此次,央视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在抗灾工作还处于救援幸存者的阶段时,直播室就请到有关专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探讨,包括对幸存者的心理干预、灾后疾病防治、灾民安置、受灾学生的复学、应届高考生的考试、灾区孤儿抚育、救灾物资的发放等问题的深入讨论。
5、对灾难信息及时汇总
由于电视媒体线性传播等特性,灾难新闻电视直播对灾区信息的传达往往比较混乱,不易于受众记忆和理解。这是当前灾难新闻电视直播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然而,此次央视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报道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对灾区信息进行了及时、清晰、有条有理的汇总。在常规报道的基础上,每晚8点都会对当天的最新灾区信息包括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失踪人数、经济损失、救灾资金及人数、国内外捐款数等等进行汇总。并且直播节目还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这些信息以图表、动画和大字幕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由主持人进行细致地讲解,使得受众对各项灾区信息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记忆。
6、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此次央视的直播,既满足了各阶层受众对地震信息的需求,又引导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起到了安抚民心、传播灾情、抑制谣言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把握好直播报道的度。央视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很好的把握了报道的度,始终保持了温情的报道基调。对各灾区报道数量进行了平衡和协调,对血腥、残酷或心理冲击过大的“过度”报道进行了控制。例如,央视前方记者曾传回一个救援场面,受难者双腿被压在水泥板下,血肉模糊。为了把他救出来,双腿被锯断。现场拍摄的画面传回电视台播出的时候,锯腿的画面被切走。③
(2)及时辟谣以正视听。央视《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直播特别节目中,先后多次对社会上和网络上流传的谣言进行及时的澄清:
5月12日澄清北京将发生6级地震的说法是谣传,表明近期北京地区不会发生破坏性的地震。浙江嘉兴和上海之间发生了里氏5.7级的地震消息不属实。5月14日澄清为奥运瞒报汶川地震预报信息纯属谣言等等。
此次央视的直播,做到了即时辟除谣言,使谣言止步于客观、真实的信息报道,引导了正确的舆论。
7、直播的人性化
央视的直播节目十分人性化。它以人性化的视角来关注灾区的生命,以温情的报道基调抚慰痛苦中的人们,真正秉着“尊重灾区群众,服务灾区群,关切灾区群众”的理念进行直播,避免了以往灾难新闻直播中出现的“新闻再度伤害”现象,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
(1)从普通老百姓的人性化视角进行报道。以往灾难新闻直播对新闻的选取经常会有“官本位”的倾向,大多数新闻都是从歌颂政府救灾工作的角度来报道。而此次央视的《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直播特别节目秉持了“民本位”的报道理念,以人性角度审视灾难,集中力量关注灾难中的生命,关注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用更多的篇幅报道灾难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心理特点和情感变化。
(2)保护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媒体的频繁采访和报道,将使灾民们重复回忆痛苦的经历,造成再次的心理创伤。而央视此次的直播节目在前期采访和后期播出中都特别注意保护和尊重被访灾民,避免对其造成再度伤害。央视的直播节目无论是对灾难事件的采访方式,还是报道中的遣词造句、画面使用,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爱。同时,节目的前线记者还准确的把握了采访对象的心理,尊重他们的感情、隐私和权利,保护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例如:央视的前方记者曾传回一个画面:50个遇难孩子躺在操场上,他们的老师在鞠躬。编辑看到画面后,虽然觉得很感人,但坚决不播出。④ 原因是,如果让遇难孩子的家长看到孩子的面孔和遗体出现在电视画面上,将会对这些痛失子女的父母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
(3)强调服务性。此次央视的地震直播节目的服务性很强。从5月13日开始,节目每天都会集中播放灾区孩子的寻亲信息,以帮助其找到失散的父母。同时,节目还开通了寻亲热线和寻亲网络平台。这是以往灾难新闻直播节目所没有的。
综上所述,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打破了以往突发性灾难新闻电视直播的常态,在灾难新闻的电视直播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突破。而这些突破也给了我们几点有益的启示:
1、建立灾难新闻直播应急机制
央视此次直播虽然反应迅速,报道深入,但整个直播节目的组织、策划和执行仍然忙乱,无序,没有形成机制。而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电视直播却离不开快速的反应机制。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而不可预测,难以把握,只有在日常报道的基础上,建立有效而快速的反应机制,才能使直播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由此,我们应当总结经验,尽快建立一套灾难新闻直播应急机制。
2、政策环境是新闻改革的基础
从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正式施行。《条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信息公开为惯例,不公开是特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给新闻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所以央视对灾难新闻电视直播的创新,离不开时代的进步,离不开政策的进步。■
注释
①崔均鸣.灾难新闻的价值取向[J].青年记者,2007,(14).
②石岩.CCTV地震直播实录.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出版.
③石岩.CCTV地震直播实录.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出版.
④石岩.CCTV地震直播实录.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出版.
参考文献
①沈忱.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导演手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②钟新.危机传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③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④吴玉玲.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2007
⑤邹哲敏.论重大事件的电视直播报道[D].暨南大学,2004
⑥吕艳.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常规化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6.
(作者:许亚荃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硕士生导师;文倩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新闻学硕士生)
【关键词】灾难新闻 电视直播 汶川地震 央视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情,中央电视台迅速反应,集中力量对汶川地震做了及时、科学、全面和深入的电视直播,打破了以往突发性灾难新闻电视直播的常态,给灾难新闻的电视直播带来了新的突破,这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直播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来说具有深刻的影响。
笔者认为这次直播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1、直播常态化
此次央视对于汶川地震的特别直播报道,采取了一套、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模式。几乎24小时直播新闻,基本没有插播其他常规节目,建立了全天候报道平台,真正实现了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直播常态化。虽然,对于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直播常态化是央视特别是新闻频道所追求的目标,但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直播却少之又少。此次央视的地震直播无论在时间长度、频道跨度、节目信息量和反应迅速程度等各方面来看,都堪称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常态化电视直播。
2、反应迅速,时效性强
传统直播模式下的速报,其实不是马上报道,而是马上向上级汇报,上报评估,看能不能播出。①这么一来,无形中极大地降低了灾难新闻电视直播的时效性。更重要的是,这期间,主流媒体不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达,将导致大量猜测、谣言的产生,不利于对灾难新闻的舆论引导。
而此次汶川地震,央视正确估计灾情,打破上报常规,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对地震信息进行了直播。
5月12日15时2分,新闻频道正在播出的整点新闻打出“突发事件”的片头——一个棕底白字的小窄条出现在屏幕正中偏下,叠印在播音员的胸线位置。播音员耿萨播报了“来自国家地震局的最新消息:今天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6级地震。”
没过多久,国家地震局刷新汶川地震的震级为7.8级,耿萨进行更正。
随后,央视新闻中心值班领导收到温家宝将乘专机赶赴灾区的消息,遂决定中央一套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汶川地震。
15时12分,直播窗口打开。主播耿萨连线在成都出差的央视记者曹越,曹越从成都公用电话亭口述了惊魂初定的成都的街景。
15时20分开始,央视新闻频道取消原有节目,开始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主播海霞接过了直播的第一棒,随之而来的便是后来持续100多个小时不间断的电视直播。②
当晚《新闻联播》及时播出一组地震的报道准确传达了中央对救灾工作的指示。
5月12日的直播特别节目一直持续到了13日凌晨四点多。
从地震发生到第一条地震新闻的播出,仅仅相隔半小时。央视新闻中心更是快速决断,立即决定对地震进行直播。不得不说,央视这次打破常规,快速反应,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应变能力,代表了灾难新闻电视直播的发展趋势,是灾难新闻电视直播追求高时效性的典范。
3、直播内容全面、深入
央视此次地震直播面临着三大困难,那就是受灾点多而分散,灾情严重和灾区信息不通。面对众多的受灾点和严重的灾情,在信号传送设备、通信网络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央视克服困难,派出大量记者深入灾区,创造条件,对地震进行了全面、深入、科学的直播报道。
直播内容一开始主要集中于受灾区域,死亡、失踪和受伤人数,以及地震现场的报道上。随后,直播内容开始不断深入和具体,主要分为三大块:
(1)一线救灾情况。包括以温家宝为首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工作的报道、重灾区的救援工作、其他灾区的救援情况、道路抢修工作、部队随军采访报道、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自发救援行动、国际救援队伍救援情况等内容。
(2)其他地区对灾区的支援。包括各省对灾区的支援、世界各国对汶川地震的反应,海外华侨对地震的援助。
(3)背景材料和地震常识的补充。这一部分主要是演播室直播。主持人与地震专家在演播室分析地震原因,救援常识和地震常识等等。
直播从这三方面出发,对灾区信息进行了全面、详实、系统的报道,满足了受众对于灾区信息的迫切需求,消除了地震信息的盲区,有效地防止了谣言的产生。
4、直播报道具有前瞻性
灾难性事件的发展往往具有阶段性。这就要求电视直播具有前瞻性,以指导灾区救援工作。此次,央视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在抗灾工作还处于救援幸存者的阶段时,直播室就请到有关专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探讨,包括对幸存者的心理干预、灾后疾病防治、灾民安置、受灾学生的复学、应届高考生的考试、灾区孤儿抚育、救灾物资的发放等问题的深入讨论。
5、对灾难信息及时汇总
由于电视媒体线性传播等特性,灾难新闻电视直播对灾区信息的传达往往比较混乱,不易于受众记忆和理解。这是当前灾难新闻电视直播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然而,此次央视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报道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对灾区信息进行了及时、清晰、有条有理的汇总。在常规报道的基础上,每晚8点都会对当天的最新灾区信息包括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失踪人数、经济损失、救灾资金及人数、国内外捐款数等等进行汇总。并且直播节目还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这些信息以图表、动画和大字幕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由主持人进行细致地讲解,使得受众对各项灾区信息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记忆。
6、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此次央视的直播,既满足了各阶层受众对地震信息的需求,又引导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起到了安抚民心、传播灾情、抑制谣言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把握好直播报道的度。央视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很好的把握了报道的度,始终保持了温情的报道基调。对各灾区报道数量进行了平衡和协调,对血腥、残酷或心理冲击过大的“过度”报道进行了控制。例如,央视前方记者曾传回一个救援场面,受难者双腿被压在水泥板下,血肉模糊。为了把他救出来,双腿被锯断。现场拍摄的画面传回电视台播出的时候,锯腿的画面被切走。③
(2)及时辟谣以正视听。央视《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直播特别节目中,先后多次对社会上和网络上流传的谣言进行及时的澄清:
5月12日澄清北京将发生6级地震的说法是谣传,表明近期北京地区不会发生破坏性的地震。浙江嘉兴和上海之间发生了里氏5.7级的地震消息不属实。5月14日澄清为奥运瞒报汶川地震预报信息纯属谣言等等。
此次央视的直播,做到了即时辟除谣言,使谣言止步于客观、真实的信息报道,引导了正确的舆论。
7、直播的人性化
央视的直播节目十分人性化。它以人性化的视角来关注灾区的生命,以温情的报道基调抚慰痛苦中的人们,真正秉着“尊重灾区群众,服务灾区群,关切灾区群众”的理念进行直播,避免了以往灾难新闻直播中出现的“新闻再度伤害”现象,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
(1)从普通老百姓的人性化视角进行报道。以往灾难新闻直播对新闻的选取经常会有“官本位”的倾向,大多数新闻都是从歌颂政府救灾工作的角度来报道。而此次央视的《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直播特别节目秉持了“民本位”的报道理念,以人性角度审视灾难,集中力量关注灾难中的生命,关注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用更多的篇幅报道灾难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心理特点和情感变化。
(2)保护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媒体的频繁采访和报道,将使灾民们重复回忆痛苦的经历,造成再次的心理创伤。而央视此次的直播节目在前期采访和后期播出中都特别注意保护和尊重被访灾民,避免对其造成再度伤害。央视的直播节目无论是对灾难事件的采访方式,还是报道中的遣词造句、画面使用,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爱。同时,节目的前线记者还准确的把握了采访对象的心理,尊重他们的感情、隐私和权利,保护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例如:央视的前方记者曾传回一个画面:50个遇难孩子躺在操场上,他们的老师在鞠躬。编辑看到画面后,虽然觉得很感人,但坚决不播出。④ 原因是,如果让遇难孩子的家长看到孩子的面孔和遗体出现在电视画面上,将会对这些痛失子女的父母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
(3)强调服务性。此次央视的地震直播节目的服务性很强。从5月13日开始,节目每天都会集中播放灾区孩子的寻亲信息,以帮助其找到失散的父母。同时,节目还开通了寻亲热线和寻亲网络平台。这是以往灾难新闻直播节目所没有的。
综上所述,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打破了以往突发性灾难新闻电视直播的常态,在灾难新闻的电视直播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突破。而这些突破也给了我们几点有益的启示:
1、建立灾难新闻直播应急机制
央视此次直播虽然反应迅速,报道深入,但整个直播节目的组织、策划和执行仍然忙乱,无序,没有形成机制。而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电视直播却离不开快速的反应机制。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而不可预测,难以把握,只有在日常报道的基础上,建立有效而快速的反应机制,才能使直播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由此,我们应当总结经验,尽快建立一套灾难新闻直播应急机制。
2、政策环境是新闻改革的基础
从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正式施行。《条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信息公开为惯例,不公开是特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给新闻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所以央视对灾难新闻电视直播的创新,离不开时代的进步,离不开政策的进步。■
注释
①崔均鸣.灾难新闻的价值取向[J].青年记者,2007,(14).
②石岩.CCTV地震直播实录.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出版.
③石岩.CCTV地震直播实录.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出版.
④石岩.CCTV地震直播实录.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出版.
参考文献
①沈忱.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导演手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②钟新.危机传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③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④吴玉玲.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2007
⑤邹哲敏.论重大事件的电视直播报道[D].暨南大学,2004
⑥吕艳.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常规化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6.
(作者:许亚荃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硕士生导师;文倩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新闻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