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来,信贷投放节奏并没有大幅变化。”一位国有大行计划财务部人士说。7月1日起,“宽松版”存贷比开始实施,但宽松效果有限。
今年银行流动性状况与去年有较大差异。今年6月份,四大行存款大增2.2万亿元,同期贷款新增约2900亿元,存贷比进一步走低。这被认为是央行前期多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互联网金融渠道转移存款趋缓的结果。
据了解,距离银监会发布放松存贷比新政后十天,银行信贷投放没有明显增加,新政影响平稳。
上述银行人士解释,参考往年数据七八月份本身就是非投放旺季,而今年的整体额度和节奏都没有太大变化,存贷比单一指标的调整影响不会太大。
存贷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银行一系列经营策略的强力紧箍咒。包括银行季末吸存大战,存贷比超标后信贷投放被叫停等均与此相关。但总体来讲,行业存贷比平均水平仍然不高,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银行业平均存贷比水平位在65.9%。
银监会近期公布的新政释放了松动信号,存贷比计算涉及到分子分母总计调整八项。分别为:
只对人民币业务实施存贷比考核,外币业务该指标变为检测项。
计算存贷比分子即贷款时,扣除六项: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所对应的贷款;“三农”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小微企业贷款;商业银行发行的剩余期限不少于一年,且债权人无权要求银行提前偿付的其他各类债券所对应的贷款;商业银行使用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转贷资金发放的贷款;村镇银行使用主发起行存放资金发放的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
计算存贷比分母即存款時,增加两项:银行对企业或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外资法人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
其中分子扣减项——剩余期限超过一年,且没有提前偿付责任的债券所对应贷款不计入存贷比,具有最大影响力。
在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品种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债此前已经豁免进入存贷比,而此番将次级债、可转债、二级资本债等统统扣除,尺度超过此前业内人士的普遍预期。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目前银行发行次级债存量约9027亿元,超过一年存续期的约8100亿元。自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调整后,二级资本债取代次级债成为补充资本的主力军,一年以来,存量已达1000余亿元,且期限一般为十年,因此基本可全数扣减。未来债券发行空间更大,根据公开信息统计,明年底前至少将有3000亿元二级资本债发行。
根据民生证券的估算,理论上此次调整可能使得银行整体的存贷比下降1.4%,对应释放信贷增量最高可达1.4万亿元。
但这一估算仅仅是理论值。
“实际上,各行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总的概括是没有意义的。”一位股份制银行计财部人士解释。
根据公开数据,目前存贷比较紧张的股份制银行中,兴业、民生、浦发、中信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和金融债最多,按照新的计算方法,其存贷比将分别下降2.1个、1.9个、1.8个和1.7个百分点。
信贷增量也最有可能来自这些中型银行。四大行和城商行因为此前存贷比较低,新政对信贷投放的意义不大。
存贷比变动较大的银行,本身又受到央行合意贷款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兴业银行在近期发债后资本充足率达11.5%,民生、浦发和中信一季度末分别为11.02%、10.96%和11.09%,距离监管要求的10.5%并没有太大空间。总体来看,最终因存贷比松动释放的信贷量可能不超过5000亿元。
实际上,由于部分银行存贷比一直以来保持较低水平,特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网点众多的大型银行,存贷比一直以来“不是问题”,单一指标的松绑或无法体现在信贷投放数据上。
光大银行计财部副总经理周红红表示,除了资本充足率、合宜贷款指标等限制,银行对全年的信贷投放都是遵循既定策略,一般不会在年中进行大幅度调整。另外,目前宏观经济走势不明,未来不确定性增加,银行不良指标有抬头趋势,因此银行在增加信贷投放上是比较审慎的。
也就是说,此次调整,对于放贷有实际影响的主流银行仅有兴业、民生和中信等。总体看,近20年来存贷比的首次大调整,意义更大于实际,效果将是局部和点状的。
银监会在6月下旬透露调整存贷比信息,在6月6日召开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这是“盘活存量”支持实体经济的一项工作。
正值货币政策调整的敏感期,先期央行一系列微宽松让市场对信贷投放增加的预期大大提高。而作为把守银行信贷大门的另一个闸口,银监会的动作也引起联想。
在信贷大宽松的2009年-2010年,存贷比这一流动性指标曾发挥约束信贷激进投放的重要作用。但是对比国际银行业的做法,这一“古老”的流动性指标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近几年,国内银行业对此指标争议渐热。
争议的焦点在于,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多元化的当下和未来,单纯以传统指标存贷比来控制流动性风险,不仅是偏颇的,而且是不敏感的。也就是说,这一指标可能无法反映银行流动性的全貌,随着银行在资本市场融资比例进一步增加,指标的偏离度会进一步上升。
另外,随着国际银行业推动巴塞尔III,对流动性风险提出了三个新的指标,分别为短期流动性指标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比例,以及长期流动性指标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其中,今年2月,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已经开始在银行日常监管中应用前两个指标。
如此一来,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将面临“1+3”的复杂架构。
由于巴塞尔委员会对于流动性指标的修订早在2008年启动,国内对于存贷比指标的争议也早露端倪,并于2013年成为热点问题。
此次存贷比调整,可以说是这种争议的阶段性结果。今年2月银监会刚刚发布流动性指标管理办法,并有两项指标落地,所以存贷比调整在此基础上才获推动,预计另一项流动性指标NSFR将于下半年推出,自此将形成流动性监管的完整架构,四个指标间相互呼应。 在6月份这一流动性易出现短期紧张的时点宣布新政,不排除回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意图。王兆星在上述会议上也表示,调整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经济和“三农”。
这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仅仅是态度,实际效果待察。王兆星也承认,目前银行信贷支持小微和“三农”力度有限,存贷比限制并非主因。
尽管在国外同业中弃用已久,但存贷比这一指标受到中国银行业监管者的青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积极引入巴塞尔协议III,并丰富了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但是存贷比有着“简单、透明”的独特优势,仍被保留。目前即使在银行业人士中间,对于这一指标的留或弃亦没有统一的意见。
目前银监会公布的新流动性指标,流动性覆盖率计算相对容易,但是中长期流动性指标过于复杂,人为调整项太多。多位银行业人士均表示,没有专业的指导,一般投资人无法深入了解指标的准确意义。
光大银行计财部副总经理周红红认为,近年来银行负债来源不再是简单的存款,存贷比在有效性、敏感性方面都需要调整提高。但是在银行业监管中,简单、透明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调整比弃用更切合实际。
存贷比在国内发挥着流动性风险管理之外的另一层功能,对信贷投放的约束作用。而此次银监会放宽计算方法,使得存贷比的这一功能进一步弱化。
据了解,目前监管层对各家银行的存贷比监管采取“盯住式”而非“划红线”的做法,也就是说,每家银行都有“量身定制”的一个存贷比水平,很难突破。而此次行业存贷比整体下降,意味着放贷空间加大。
“目前,监管层还没有指示存贷比指标计算方法变化后,是否考核水平也要下移。我们默认这是预留的宽松。”一位大行计财部负责人表示。
此次存贷比调整,意外之处在于长期债券对应的贷款从分子扣除,但同时同业存款未能计入分母让部分业内人士失望。
接近监管层人士称,高层有意控制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并于上半年连续发文约束。而此次若将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分母中,与此前的一系列政策导向,包括银监会5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140号文)、一行三会联合外管局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冲突,因此未计入这一部分存款。
一位大行计财部人士表示,如果将同业存款计入分母,相应的同业资产也该纳入分子。这样一来,存贷比很可能不降反增,与此前业内人士的预期相左。
从银监会此次将大额可转让存单这一尚未落地的负债形式纳入到新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监管层并未打算短期内再次修改这一指标的算法。
但是,中长期再次考虑同业业务项,并调整存贷比计算公式并非不可能。据了解,目前上海自贸区已经开始嘗试将同业部分纳入这一监管指标中。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调整并未过多强调引导银行信贷投向,而是在债券等负债端做大幅调整,强调负债的稳定性,流露出赋予银行更多的经营决策权的思路,监管理念与此前已有所不同。
今年银行流动性状况与去年有较大差异。今年6月份,四大行存款大增2.2万亿元,同期贷款新增约2900亿元,存贷比进一步走低。这被认为是央行前期多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互联网金融渠道转移存款趋缓的结果。
据了解,距离银监会发布放松存贷比新政后十天,银行信贷投放没有明显增加,新政影响平稳。
上述银行人士解释,参考往年数据七八月份本身就是非投放旺季,而今年的整体额度和节奏都没有太大变化,存贷比单一指标的调整影响不会太大。
存贷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银行一系列经营策略的强力紧箍咒。包括银行季末吸存大战,存贷比超标后信贷投放被叫停等均与此相关。但总体来讲,行业存贷比平均水平仍然不高,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银行业平均存贷比水平位在65.9%。
影响几何
银监会近期公布的新政释放了松动信号,存贷比计算涉及到分子分母总计调整八项。分别为:
只对人民币业务实施存贷比考核,外币业务该指标变为检测项。
计算存贷比分子即贷款时,扣除六项: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所对应的贷款;“三农”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小微企业贷款;商业银行发行的剩余期限不少于一年,且债权人无权要求银行提前偿付的其他各类债券所对应的贷款;商业银行使用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转贷资金发放的贷款;村镇银行使用主发起行存放资金发放的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
计算存贷比分母即存款時,增加两项:银行对企业或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外资法人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
其中分子扣减项——剩余期限超过一年,且没有提前偿付责任的债券所对应贷款不计入存贷比,具有最大影响力。
在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品种中,小微企业贷款专项债此前已经豁免进入存贷比,而此番将次级债、可转债、二级资本债等统统扣除,尺度超过此前业内人士的普遍预期。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目前银行发行次级债存量约9027亿元,超过一年存续期的约8100亿元。自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调整后,二级资本债取代次级债成为补充资本的主力军,一年以来,存量已达1000余亿元,且期限一般为十年,因此基本可全数扣减。未来债券发行空间更大,根据公开信息统计,明年底前至少将有3000亿元二级资本债发行。
根据民生证券的估算,理论上此次调整可能使得银行整体的存贷比下降1.4%,对应释放信贷增量最高可达1.4万亿元。
但这一估算仅仅是理论值。
“实际上,各行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总的概括是没有意义的。”一位股份制银行计财部人士解释。
根据公开数据,目前存贷比较紧张的股份制银行中,兴业、民生、浦发、中信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和金融债最多,按照新的计算方法,其存贷比将分别下降2.1个、1.9个、1.8个和1.7个百分点。
信贷增量也最有可能来自这些中型银行。四大行和城商行因为此前存贷比较低,新政对信贷投放的意义不大。
存贷比变动较大的银行,本身又受到央行合意贷款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兴业银行在近期发债后资本充足率达11.5%,民生、浦发和中信一季度末分别为11.02%、10.96%和11.09%,距离监管要求的10.5%并没有太大空间。总体来看,最终因存贷比松动释放的信贷量可能不超过5000亿元。
实际上,由于部分银行存贷比一直以来保持较低水平,特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网点众多的大型银行,存贷比一直以来“不是问题”,单一指标的松绑或无法体现在信贷投放数据上。
光大银行计财部副总经理周红红表示,除了资本充足率、合宜贷款指标等限制,银行对全年的信贷投放都是遵循既定策略,一般不会在年中进行大幅度调整。另外,目前宏观经济走势不明,未来不确定性增加,银行不良指标有抬头趋势,因此银行在增加信贷投放上是比较审慎的。
也就是说,此次调整,对于放贷有实际影响的主流银行仅有兴业、民生和中信等。总体看,近20年来存贷比的首次大调整,意义更大于实际,效果将是局部和点状的。
银监会在6月下旬透露调整存贷比信息,在6月6日召开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这是“盘活存量”支持实体经济的一项工作。
正值货币政策调整的敏感期,先期央行一系列微宽松让市场对信贷投放增加的预期大大提高。而作为把守银行信贷大门的另一个闸口,银监会的动作也引起联想。
顺势新政
在信贷大宽松的2009年-2010年,存贷比这一流动性指标曾发挥约束信贷激进投放的重要作用。但是对比国际银行业的做法,这一“古老”的流动性指标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近几年,国内银行业对此指标争议渐热。
争议的焦点在于,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多元化的当下和未来,单纯以传统指标存贷比来控制流动性风险,不仅是偏颇的,而且是不敏感的。也就是说,这一指标可能无法反映银行流动性的全貌,随着银行在资本市场融资比例进一步增加,指标的偏离度会进一步上升。
另外,随着国际银行业推动巴塞尔III,对流动性风险提出了三个新的指标,分别为短期流动性指标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比例,以及长期流动性指标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其中,今年2月,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已经开始在银行日常监管中应用前两个指标。
如此一来,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将面临“1+3”的复杂架构。
由于巴塞尔委员会对于流动性指标的修订早在2008年启动,国内对于存贷比指标的争议也早露端倪,并于2013年成为热点问题。
此次存贷比调整,可以说是这种争议的阶段性结果。今年2月银监会刚刚发布流动性指标管理办法,并有两项指标落地,所以存贷比调整在此基础上才获推动,预计另一项流动性指标NSFR将于下半年推出,自此将形成流动性监管的完整架构,四个指标间相互呼应。 在6月份这一流动性易出现短期紧张的时点宣布新政,不排除回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意图。王兆星在上述会议上也表示,调整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经济和“三农”。
这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仅仅是态度,实际效果待察。王兆星也承认,目前银行信贷支持小微和“三农”力度有限,存贷比限制并非主因。
存贷比价值
尽管在国外同业中弃用已久,但存贷比这一指标受到中国银行业监管者的青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积极引入巴塞尔协议III,并丰富了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但是存贷比有着“简单、透明”的独特优势,仍被保留。目前即使在银行业人士中间,对于这一指标的留或弃亦没有统一的意见。
目前银监会公布的新流动性指标,流动性覆盖率计算相对容易,但是中长期流动性指标过于复杂,人为调整项太多。多位银行业人士均表示,没有专业的指导,一般投资人无法深入了解指标的准确意义。
光大银行计财部副总经理周红红认为,近年来银行负债来源不再是简单的存款,存贷比在有效性、敏感性方面都需要调整提高。但是在银行业监管中,简单、透明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调整比弃用更切合实际。
存贷比在国内发挥着流动性风险管理之外的另一层功能,对信贷投放的约束作用。而此次银监会放宽计算方法,使得存贷比的这一功能进一步弱化。
据了解,目前监管层对各家银行的存贷比监管采取“盯住式”而非“划红线”的做法,也就是说,每家银行都有“量身定制”的一个存贷比水平,很难突破。而此次行业存贷比整体下降,意味着放贷空间加大。
“目前,监管层还没有指示存贷比指标计算方法变化后,是否考核水平也要下移。我们默认这是预留的宽松。”一位大行计财部负责人表示。
再调可能
此次存贷比调整,意外之处在于长期债券对应的贷款从分子扣除,但同时同业存款未能计入分母让部分业内人士失望。
接近监管层人士称,高层有意控制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并于上半年连续发文约束。而此次若将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分母中,与此前的一系列政策导向,包括银监会5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140号文)、一行三会联合外管局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冲突,因此未计入这一部分存款。
一位大行计财部人士表示,如果将同业存款计入分母,相应的同业资产也该纳入分子。这样一来,存贷比很可能不降反增,与此前业内人士的预期相左。
从银监会此次将大额可转让存单这一尚未落地的负债形式纳入到新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监管层并未打算短期内再次修改这一指标的算法。
但是,中长期再次考虑同业业务项,并调整存贷比计算公式并非不可能。据了解,目前上海自贸区已经开始嘗试将同业部分纳入这一监管指标中。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调整并未过多强调引导银行信贷投向,而是在债券等负债端做大幅调整,强调负债的稳定性,流露出赋予银行更多的经营决策权的思路,监管理念与此前已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