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预防理论分析小区围墙拆除后的安全问题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ji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住区开发模式和空间组织形式一直以封闭式住区为主,引发了诸多城市安全性以及人际关系的问题。本文基于环境预防理论,提出并分析了发展街区型住区对城市安全问题的益处:改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发挥“街道眼”的自然监视作用、灵活运用区域强化、监管、活动支持与形象管理等防范方法,这有助于打造平安社区、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关键词:封闭式住区;环境预防;安全性;街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2月9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意见一提出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虽然封闭式住区有助于维护小区内部的安定,但从长远来看,交通堵塞、居住空间分异、管理不善等问题势必将会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健康和谐、高效运行的城市化亟待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新住区类型。
  另一方面,部分居民表示对于推广街区制心存不安和质疑。四川日报联合开展的《拆掉围墙,推广街区制,你怎么看?》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200余人中,50.3%的受访者表示,建立开放式小区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小区安全,其次才是产权、公摊成本等涉及的个人利益问题。受访者对于小区安全问题的担忧体现出他们对于安全的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主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和财产所有性、道德和工作职位保障以及家庭安全等方面。本文即是围绕“住区安全”这一重要问题展开。环境预防理论是系统地改善犯罪发生以及潜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物理环境,以减少犯罪机会的预防方法。利用环境预防理论,提高周围环境的可监视性,增加犯罪难度,更好地指导和完善由封闭式小区转变为街区制小区之后的治安工作,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一、封闭式住区的安全问题
  1.我国建国后的住区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历程:20年代起风靡世界的现代主义理论中的“住宅小区”、30年代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和前苏联的“扩大街坊”形式都曾深刻的影响了我国居住区的规划思想和组织形式。居住小区作为城市的一个细胞,50年代后在国内得到发展。小区规划理论沿用至今,影响深远。80年代中后期由美国兴起的封闭式居住小区也迅速在我国蔓延,我国封闭式小区的流行普及趋势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国内住宅建设的标准模板。如今,随着国内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城市居住区的结构根据社会的阶层、地位及其经济能力的不同呈现出分异现象,甚至衍生出一些所谓的“富人区”和“贫民区”。房地产开发商利用炒作的卖点,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导致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封闭式住区拉远人际社交距离,城市人际关系和谐发展遭遇瓶颈。
  现今,网络社交软件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住区内,人们往往会关起家门,活跃于网络社交、网上购物、影视等平台中,各类与外部公共空间的社交联系被取而代之,与隔壁邻居的关系也只不过点头之交。长此以往,公共空间缺乏可达性和连续性,无法承载居民日常的交往与活动,居民的社区意识与归属感愈发匮乏,住区活力丧失。在媒体的报道中,也可以时常看到反映人情淡漠的新闻,比如发生犯罪、行人摔倒、车祸、暴力等事件时路人漠不关心、死于家中而多日未被发现等等。虽然人们能够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阻止或报警,然而由于居民之间疏远的社交距离以及报警缺乏时效性,往往抑制了人们有效干预突发事件的意愿。
  (2)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有所加剧。美国首先就封闭社区做专著研究的Blakely及Snyder认为:“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即使有一定的隔离存在,不同肤色及收入的人群仍必须一起解决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因此而学着更尊重对方,其社会关系网也因此扩大了。在一个隔离的社会环境中社交距离产生成见及误解,时间长了将导致恐惧及更远的社交距离。” 由于社会贫困差距的扩大,居民能够负担的房产价格产生差异,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亦有所不同。此外,在一些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配套设施完善以及丰富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区域,往往会建设一些高档高层住宅区、别墅区及洋房区等,而普通的住宅区则往往在条件一般、位置较偏的区域。中高收入人群往往会抵制低收入人群与之混住,认为他们的入住会降低房产价值。长此以往,在相邻的封闭式住区之间,由于不同阶层人群相互交流的机会较少,因而他们越来越难以融合,容易产生误解与成见,甚至产生敌对心理,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引发社会紧张。
  2.传统的封闭式住区管理面临着管理范围大、管理难度大和管理不够有效的问题。一方面,居民户的收入有限,小区配备的保安数量不够,保安能力和素质也尚待提高,而且如今的封闭小区占地规模大,巡逻又往往缺乏持续性,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封闭小区内的住户数量庞大,难以保证保安对每一个住户的辨识和熟知度。事实上,小区的安全性不能一味地依赖于封闭,如果整个社会的犯罪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再封闭的小区也只能维持一时的安全,不能消除安全隐患。例如,北京西城区在1997年开始建封闭小区,但1998年在已封闭的小区中仍然发生了228起入室盗窃案。封闭式住区使围墙变成了一个安全内部环境的幻象,仅仅依靠建造围墙的方式难以将居住区与犯罪行为阻隔开来。
  3.由于封闭式住区限制了出入口的数量,因而当住区内发生火灾、救护、犯罪、暴力事件等危急情况时,加之拥堵的交通状况,就可能导致应急车辆不能够迅速抵达住宅楼,耽误了实施紧急救援行动的最佳时机,不利于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
  二、街区型住区对于安全问题的影响
  1.在街區型住区,停留于街道两旁的商店以及住区内使用公共设施的人群会形成自然监视,对罪犯形成一种警告与威慑效果。美国社会学家奥斯卡·纽曼曾在《可防卫空间》一文中,提出“可防卫空间”的概念,经过调查发现一个最有效的安全措施是“自然监视”,居民所拥有的空间领域性和社区感可以转化为保证一个安全的、有效的和管理良好的居住空间的责任心。那么从街道等外部空间到住区的内部空间就应该从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层次进行空间组织,使之具有相应的领域性。领域性不仅有助于防卫,也是住宅的私密性和邻里感所必须的。由于封闭式小区缺乏对外公共区域的监视功能,小区围墙阻断了小区内居民对相邻小区或人行道的视线,使得罪犯有机可乘,更易于在封闭小区外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翻墙打洞,因而不利于防范发生在那里的罪案。而在街區型住区,街道两旁提供的各种商业服务不仅丰富了街景,还能引起居民的关注,起到“街道眼”的功能。“街道眼”理论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以及街道上两侧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和孩子玩耍的机会,进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这也保证了人流和建筑的相对连续性以及视线的通透性,避免产生无人地带,从而使得其区域内的犯罪现象往往有所遏制。   2.在金融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街区型住区对于居民实物财产的安全性的影响较小。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为居民投资金融资产提供了便捷,扩大了选择范围。居民投资金融资产及其他资产呈现普遍化趋势,并且在居民净财产中已经占有较大比重。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净资产以净房产和金融资产为主,耐用消费品占净资产比重相对较低。人们不再倾向于将贵重财物和大量现金放置于家中,而是普遍地通过使用银行卡、委托金融机构理财或是投资金融资产及其他资产等方式确保自有财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因而,从入室盗窃等财产性犯罪方面来看,推广街区制引起和增加居民自有财产的损失的可能性较低,同时损失程度也较小。
  3.街区型住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联系和社区责任感,有助于邻里互助、社区融合。由于大宗用地开发普遍化,形成了诸多超大封闭社区,而这些封闭式小区往往将露天的广场、花园、健身器材等设施作为业主仅有的功能空间,反而使得这些设施使用效率低下。而在公共与开放的社区,人行道四通八达,公共设施丰富,提供给居民一个友善的步行环境,促使人们在其中散步锻炼、驻足闲聊、欣赏景观、开展娱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机动车出行的概率和依赖,同时也创造了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提高居民间进一步建立交往与联系以及社交偶遇的可能性,也便于分辨外来的陌生人。相比封闭式小区令人有距离感的围栏与建筑,街区型小区街道两旁商业门面的橱窗、广告与玻璃更有吸引力,集聚人气,增强居住区内的活力与生活氛围。随着交流互动与关系深化,居民对他人的关心与社区责任感将有所增进,当社区内发生纠纷、紧急事件或犯罪行为时也会更倾向于采取劝解、及时报警、举报等方式,形成邻里相助守望,促进社区和谐、安全与融合。
  4.部分居民担心小区围墙拆除后,小区内部道路的开放可能引起外来车辆增多,影响其日常的出行安全。实际上,这一矛盾可以通过车辆流量控制、网状交通组织、利用道路交通视错觉现象等方法缓解。控制车辆流量的措施主要有:采取限速、设置缓冲带、道路分级、限定单行道、限制车型及通行时间等等。此外,网状的交通组织能够较快疏散积聚的车辆,减少车辆堵塞的概率,保障道路的顺畅。同时,利用驾驶员对道路交通的空间错觉和线形错觉,在街道两旁种植密集、高大的树木,并添加横向视错觉减速标线或鱼刺形减速标线,使得驾驶员产生前方变窄、速度变快的错觉,自觉降低车速,以保障小区内部道路安全。
  三、街区型住区安全规划策略
  CPTED中的四种基本方法:一是区域强化(territorial reinforcement),二是监管(surveillance),三是进入控制(access control),四是活动支持和形象管理(activity support and image management)。结合以上四种方法,提出了一些关于街区型住区的安全规划策略:
  1.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增强巡逻与监管力度。九十年代末美国为每一万居民所配备的专业警察平均数量要比中国多几乎20%。可见,住宅区管理不够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警力不足的问题。而推广街区制,由整个社会支撑巡逻人员,就成本角度来看,会比居民维持各自小区的保安更经济。同时也要提升治安民警与联防人员对管辖区域的熟悉度、责任感和办事效率,组织进行保安的上岗培训。其次,工商部门应加强对流动摊贩、上门推销者和拾荒者的监管力度。此外,还要有效发挥公众的力量与责任感。可以通过组建一个由退休人员和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互助巡逻队,他们对于住区人员情况较为熟悉,能够筑成“无形的围墙”,及时发现可疑人员,协助保安进行住区防范工作。
  2.完善多元化公共设施,提高监视效能与活力。
  (1)通过对住宅楼与公共区域设置绿化景观的自然过渡隔离带,与小区内部公共道路隔离开。这种有形和象征性的屏障能够增加区域强化,提醒路过的他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进入私人领域,以达到保障居民私密性与舒适感的目的。
  (2)注重活动支持,丰富街边商业服务,增加活力。根据街区所处的位置及环境特点,可因地制宜地提供零售、娱乐、餐饮、购物、健身等功能,增加街区活力的同时也能够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可以形成有效的自然监视,提高居民社交偶遇的可能性,发挥“街道眼”的功能。
  (3)改善技防措施和光亮工程。现代小区智能化技防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①配置监控摄像头 ②安装防盗门锁及对讲装置③为住户设置紧急报警装置。通过改善街道灯光的照明情况,可以使居民清晰地辨别迎面来人的相貌特征及面部表情,在夜间及时对危险情况做出反应,增加了居民夜间出行活动的安全感。
  3.树立居民公共安全意识,培养居民社区责任感。封閉小区只能维护小区内部一时的安全性,而每个人都与其他社会个体之间存在着必要的联系,整个居住区外部的安全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建设街区制小区过程中,应树立起居民公共安全的意识和社区责任感。此外,通过致居民的一封信、张贴安全防范标语、宣办治安防范知识宣传黑板报和专栏等方式,及时向居民提供防范方法以及社区治安的信息,提高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丽娟. 打开小区不是简单拆围墙[N]. 中国改革报,2016-03-03(05).
  [2][8]Adam Sutton、Adrian Cherney、Rob White. Crime Prevention[M].赵赤,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3][6]彭燕.开放式结构居住小区的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4][5][9]缪朴.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建筑,2004(05).
  [7] 李薇.犯罪预防视角下的哈尔滨住宅小区安全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作者简介:鲍雪丽(1996—)女,上海人,华東政法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
其他文献
摘 要: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经营水平,判断企业投资项目的参考因素。现如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企业类型愈加多样,开放的资本市场引发了企业激烈的竞争,从本质上而言,其实质就是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比拼,落实严格的管理方针,确保人尽其才,是发挥部门效益,提高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固有思想的限制,以及传统理念的制约,我国很多企业领导者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存在偏差,开发与管理工作不到位,忽略了企业经济效益与
期刊
摘 要:声像档案是通过照片、影片等方式对历史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真实记录,声像档案能够直观地给人们呈现各类活动发生的场景,因此,声像档案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声像档案相较于纸质文字类档案具有特殊性,所以,声像档案的保护也比较特殊。本文从现如今声像档案的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声像档案保护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声像档案;磁性档案;缩微胶片档案;保护  声像档案指的是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落实,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文化上的满足,群众文化正在向着多样化发展形势不断的变化著。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带动了人们走向现代化发展中,创造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作用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继承发扬,在新中国建设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新农
期刊
摘 要:法律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源远流长。国际政治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的概念产生的。二者的交叉领域——国际法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领域。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同,对同一个概念的解释和理解多有不同。因此,理清一些国际法中的基本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法;行为体;价值  一、国际法中的行为主体  一般来说,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法人甚至个人等等。  国家
期刊
摘 要:艺术风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代表了一定的审美,因此对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艺术设计;风格  艺术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也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由于欣赏主体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层次、文化层次、年龄层次,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造成审美需要的千差万别,反过来刺激和推动着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艺术家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创作主体,他的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心理等
期刊
摘 要: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是其社会法学思想理论的核心。在该理论中,庞德从文明、法律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入手,详细阐释了什么是法律、法律的目的和任务以及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的特点。虽然其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但其中所蕴含的法治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庞德;社会控制理论;局限;启示  罗斯科·庞德(1780-1964)是美国社会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美国法学界最有权威的法学
期刊
摘 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在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受到了当今人们意识的淡薄。本文主要阐述河南梆子在传承发展所出现的文化冲击,调查研究河南梆子在创作和传承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河南梆子应跟随世界潮流,根据市场,制定发展战略,使之问题得以解决,在21世纪的今天让其继续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继续传承。  关键词:河南梆子;发展;传统文化  一、选题背景  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
期刊
摘 要: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政务工作的新窗口。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语体学的角度对其语体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主要从严谨庄重、平实俗白、开放与灵动的角度分析语体特点,以为更好地开展政务微信服务工作。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微信;语体;语言特点  为切实贯彻党和国家对地方政务信息公开的一系列要求,我国政务新媒体的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其中政务微信是政府及其他社会机构等利用微信向公众提供政务信息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积极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就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展开了探讨,以期能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书吧式;移动式;服务创新  公共图书馆是我國公共文化事业中的重要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行业都充满了竞争,仅凭单一的个人,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所作为,似乎不怎么现实。但是,如果我们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朋友都向我们提供哪怕小小的帮助,积累起来,势必会为我们的成功推波助澜。所以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混人脉的社会,人脉好了,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而当今社会思潮丰富,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可以使我们得到他人的信任,达到广交朋友的目的,为日后的社会生活增添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