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中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816例生存现状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hung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中国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生存现状和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83年8月至2013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816例PV患者资料,其中诊断PV最早时间为1968年12月。与年龄、性别、年度匹配的健康中国人的生存情况对比,计算816例PV患者标准死亡比(SMR);应用Cox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影响PV生存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建立符合我国PV特点的预后模型;研究不同治疗对PV预后的影响;分析JAK2 V617F基因突变负荷(V617F%)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816例PV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1~42)年。其中预计的10、15和20年生存率分别为89.50%、76.70%和64.70%。与健康中国人对比,PV患者的SMR为17.40(95% CI:13.71~21.7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诊断PV时高白细胞(HR=3.10,95% CI:1.47~6.53,P=0.003)、高年龄(HR=2.89,95% CI:1.84~4.53,P<0.001)、血栓栓塞史(HR=2.66,95% CI:1.65~4.29,P<0.001)是影响PV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根据高年龄、高白细胞和血栓栓塞史的HR值权重分别为1分,将PV患者分为低危组(0分,中位生存时间未能得出)、中危1组[1分,中位生存时间为33.10(28.20~38.00)年]、中危2组[2分,中位生存时间为23.00(16.08~29.92)年]和高危组[3分,中位生存时间为13.00(10.58~15.42)年],高危组死亡的危险是低危组患者的5.37倍。不同治疗组的PV患者预计的10、20年无骨髓纤维化生存率分别为:干扰素α(IFN-α)治疗组89.50%、79.60%,羟基脲治疗组73.80%、43.50%,32P/烷化剂治疗组82.20%和71.40%,无降细胞治疗组80.00%、38.20%,Kaplan-Meier分析显示IFN-α治疗组的无骨髓纤维化生存率较高(Log-rank=9.79,P=0.020)。V617F%≥50%的PV患者发生骨髓纤维化的比率较高(P<0.001)。

结论

PV患者的生存明显差于健康中国人。高白细胞、高年龄、血栓栓塞是影响PV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IFN-α可能通过降低V617F%,减低PV后骨髓纤维化发生的风险。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为筛选高危人群、寻找防治并发症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14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确诊的70例PV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27例,平均发病年龄(56.6±13.1)岁。对患者的临床特点、BCR/ABL及JAK2 V617F基因检查、染色体核型检查、碱性磷酸酶(ALP)、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目的分析老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疾病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诊断为PV的患者,共140例,包括68例年龄≥60岁的老年PV患者和72例年龄<60岁的非老年PV患者,对老年PV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并与非老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患者较非老年组患者具有更多的血栓病史[54.4%(37/68)比30.6%(22/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无创性预测PHG的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23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把是否发生PHG作为应变量,对各自变量进行单因素筛选分析,将有意义的各无创性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因素的优势比(O
期刊
期刊
目的对比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复杂性和非复杂性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C–ATBD, U–ATBD)随访结果,探讨TEVAR治疗U–ATB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60例行TEVAR治疗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C–ATBD组42例,U–ATBD组18例。根据病历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评估2组患者临床转归和动脉重塑情况。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1